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加附桂湯中含有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散寒,通絡止痛: 桂枝性溫,味辛甘,具有溫陽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阻滯經絡,導致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桂枝能溫經散寒,使經絡通暢,疼痛得以緩解。
- 調和營衛,扶正祛邪: 桂枝兼具調和營衛之功,可促進氣血運行,使營衛之氣調和,進而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侵襲,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桂枝加附桂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一、緩解桂枝、附子之燥熱: 桂枝與附子皆屬溫熱藥,易於耗傷津液,引發口乾舌燥、心煩不安等症狀。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解燥熱之效。加入白芍可以中和桂枝、附子的燥熱之性,避免其過於燥烈,達到溫而不燥、散寒而不傷陰的效果。
二、配合桂枝、附子調和營衛: 白芍與桂枝相配,可以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白芍入肝脾,能養血柔肝,促進氣血生成;桂枝入膀胱經,能溫經通絡,促進氣血運行。二者相配,可以協同作用,達到溫陽化寒、行氣活血之效。
桂枝加附桂湯中添加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桂枝、附子皆屬溫熱藥性,甘草性平和,能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避免傷陰。
- 增強藥效: 甘草能調和諸藥,增強桂枝、附子的藥效,使其更有效地發揮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
此外,甘草還有解毒、緩解藥物副作用等功效,進一步提高方劑的安全性。
桂枝加附桂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善於溫補陽氣,散寒止痛。桂枝湯本身以溫陽解表為主,加入附子則更能增強其溫陽散寒之力,適用於寒邪深入,陽氣虛衰,出現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沉細等症狀。
- 回陽救逆: 附子可回陽救逆,用於氣虛陽脫,危重症狀。桂枝加附桂湯在治療陽氣虛衰、寒邪入體導致的嚴重症狀時,附子的加入可以增強回陽救逆之效,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桂枝加附桂湯中包含肉桂,其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作用。配合桂枝,可增強溫陽散寒之力,對於寒邪凝滯、肢體厥冷、脈沉遲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溫通心陽: 肉桂可溫通心陽,改善心血循環,對於心陽虛衰、心悸氣短、面色蒼白等症狀也有輔助作用。
因此,桂枝加附桂湯中加入肉桂,不僅可以增強溫陽散寒之效,更能溫通心陽,全面改善患者的寒邪凝滯和心陽虛衰等症狀。
桂枝加附桂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助桂枝附子之功: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解表發汗的功效。桂枝溫經通陽,附子回陽救逆,但寒邪較重時,僅靠桂枝附子可能力有不逮。生薑的加入,可以增強溫陽散寒的力量,促進藥力發揮,使寒邪得以迅速驅散。
- 調和藥性,避免辛燥傷陰: 桂枝辛溫,附子甘辛大熱,若單獨使用容易造成辛燥傷陰。生薑性溫,味辛,可緩解桂枝附子的辛燥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強烈,保護脾胃,使藥物更加平和有效。
桂枝加附桂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藥性,調和脾胃: 桂枝、附子等藥性辛溫燥烈,容易耗傷津液。大棗甘溫,入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生津之功,可以緩和藥性,避免過於燥烈,並調和脾胃,使藥物更好地吸收利用。
- 增強補陽效果: 大棗與桂枝、附子等藥物合用,可以增強補陽效果。大棗能補益脾氣,而脾氣健運則能化生精氣,為陽氣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從而提高補陽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桂枝加附桂湯」主治「太陽傷寒,寸口脈浮而大」,其證候特點為:
- 浮脈主風:外感風邪,風性開泄,故見「自汗出」;風邪襲表,衛陽抗邪,故「微惡寒」並伴「微熱」。
- 大脈主陰虛:陰液不足,不能濡養經脈,故「兩胫攣急」「腳攣急」;陰虛內熱擾心,則「心煩」;膀胱氣化失常,津液偏渗,故「小便數」。
此方針對「表邪未解兼陽虛陰損」之證,既有風邪束表之表證(自汗、微惡寒),又有陰虛筋脈失養(腳攣急)及陽氣不振(小便數、心煩)之裏證,屬「表裏同病」的複雜病機。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方劑結構與配伍思維
桂枝湯為底方(桂枝、白芍、炙甘草、生薑、大棗):
- 調和營衛,解肌發表,針對「太陽傷寒」之表虛自汗。
- 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陽,助衛陽;芍藥配甘草酸甘化陰,緩攣急。
加附子(生)、肉桂:
- 附子(生):大辛大熱,溫補元陽,散寒止痛。針對「陰虛陽弱」之腳攣急、小便數,能固護少陰之陽,防汗多亡陽。
- 肉桂(去粗皮):引火歸元,溫通下焦,助附子振奮陽氣,同時協桂枝增強溫通經脈之效,改善「胫攣」與「心煩」。
生薑、大棗:
- 調和脾胃,助桂枝湯發汗不傷正,並資助津液以緩陰虛。
治療原理
- 解表不傷陽,溫陽不耗陰:桂枝湯解表調和營衛,附桂溫陽固裏,形成「表裏同治」格局。
- 陰陽雙調:芍藥斂陰養血,附桂溫陽化氣,契合「陰虛陽弱」病機,使陽生陰長,筋脈得養而攣急自解。
- 標本兼顧:表證為標,陽虛陰損為本,方中解表治標,溫補治本,尤其附子、肉桂直入下焦,補火助氣化,可止小便頻數、緩腳攣。
此方體現「表裏雙解、陰陽並調」的配伍智慧,適用於外感兼陽虛陰損的複雜證候。
傳統服藥法
桂枝3錢,白芍3錢,甘草(炙)2錢,附子(生)1錢,肉桂(去粗)1錢,生薑3錢,大棗2枚。
水煎,溫服。覆取微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體弱者慎用。
- 本方有發汗解表、溫經散寒的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加附桂湯, 出處:《傷寒瘟疫條辨》卷五。 組成:桂枝3錢,白芍3錢,甘草(炙)2錢,附子(生)1錢,肉桂(去粗)1錢,生薑3錢,大棗2枚。 主治:太陽傷寒,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爲風,大爲陰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其證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