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附子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散寒,振奮心陽: 桂枝性溫,具有溫陽散寒、振奮心陽的功效。對於寒邪侵襲、陽氣不足所致的畏寒肢冷、脈微遲緩等症狀,桂枝能溫通經脈,驅散寒邪,恢復陽氣,從而改善症狀。
- 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 桂枝兼具調和營衛之功。營氣為血,衛氣為氣,二者相互依存,共同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桂枝能促進氣血運行,調和營衛,使寒邪得散,氣血流通,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桂枝附子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附子毒性: 附子性熱,毒性較強,容易傷陰耗氣。甘草性甘,味平和,能緩解附子的燥熱之性,減少其毒副作用,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傷害。
-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甘草味甘,能調和藥性,使其更易於被人體吸收。與桂枝、附子等藥物合用,可增強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桂枝附子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吐的功效。桂枝附子湯主治陽氣虛衰,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的寒證,生薑可助桂枝、附子溫陽散寒,提高藥效。
- 調和藥性: 附子性熱,生薑性溫,二者搭配,可緩解附子過於燥熱之性,避免傷陰,使藥性溫和協調,更易於體內吸收和發揮療效。
桂枝附子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緩和藥性:附子性熱,若單獨使用容易燥熱傷陰,而大棗甘溫,能緩和附子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減少副作用。
二、 補益脾胃:大棗性甘,入脾胃經,能補益脾胃之氣,使脾胃運化正常,更好地吸收藥效,同時也能增強患者的體力,幫助其恢復健康。
桂枝附子湯中加入附子,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可溫陽散寒,回陽救逆。對於寒邪入體、陽氣虛衰、面色蒼白、四肢冰冷、脈微欲絕等症狀,附子能有效溫煦陽氣,恢復生命活力。
- 補火助陽: 附子能溫補腎陽,有助於改善陽虛體質,增強體溫調節能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冰冷、畏寒等症狀。
主治功效
桂枝附子湯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桂枝附子湯主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 具體症狀包括:
- 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 患者全身疼痛,煩躁不安,甚至無法自行翻身。
- 不嘔不渴: 排除裡證,表明病邪不在少陽或陽明。
- 脈浮虛而澀: 浮脈主表,表示病邪仍在表;虛脈和澀脈則提示正氣虛弱,兼有血行不暢或津液不足。
- 惡寒發熱,四肢掣痛,難以屈伸,厥: 表現為畏寒、發熱,四肢抽掣疼痛,屈伸困難,甚至四肢冰冷。
- 或心下悸,或臍下悸: 可能伴有心慌或臍下跳動的症狀。
方劑組成
桂枝附子湯由以下五味藥組成:
- 桂枝: 四兩(去皮)- 發汗解表,溫通經脈,助陽散寒。
- 附子: 二枚(炮)- 回陽救逆,散寒止痛,強心利尿。
- 甘草: 二兩(炙)- 調和諸藥,益氣養心,緩急止痛。
- 生薑: 三兩(切)- 散寒止痛,發汗解表,和胃止噯。
- 大棗: 十二枚(擘)- 補脾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
治療原理
桂枝附子湯的治療原理可歸納為:溫陽散寒,祛風除濕,通痹止痛。
溫陽散寒:
- 本方證病機為風濕在表,兼見陽氣虛弱。
- 附子大辛大熱,為回陽救逆第一要藥,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經,溫壯元陽,散寒止痛。
- 桂枝辛甘溫,溫經散寒,助陽化氣,與附子相配,增強溫陽散寒之力。
祛風除濕:
- 風濕相搏,留滯經絡,導致身體疼煩。
- 桂枝辛溫發散,能祛風解表,通達經絡,與附子合用,能溫陽以散寒濕。
- 生薑辛溫,能發散風寒,溫中和胃,助桂枝、附子祛風散寒。
通痹止痛:
- 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 桂枝、附子溫通經脈,祛除寒濕,使氣血流通,疼痛得解。
- 甘草、大棗益氣和中,緩急止痛,並能調和藥性,減輕附子的燥烈之性。
總結
桂枝附子湯以附子溫壯元陽,桂枝溫經散寒,共為君藥。生薑助桂枝發散風寒;甘草、大棗益氣和中,並緩解附子的燥烈之性。五藥合用,共奏溫陽散寒,祛風除濕,通痹止痛之功。適用於風寒濕邪痹阻經絡,陽氣不足之證。
傳統服藥法
桂枝4兩(去皮),附子3枚(炮,去皮),生薑3兩(切),大棗12枚(擘),甘草2兩(炙)。祛風溫經,助陽化濕。溫散其風濕,從表而解。
以水6升,煮取2升,去滓溫服,日3次。
傷寒變痹《全國名醫驗案類編》:張幼文,三十二歲,貴胄之子,素因多濕,偶感風寒,發熱惡寒,一身手足盡痛,不能自轉側,脈浮大而緊。風為陽邪,故脈浮大主病進,緊主寒凝,脈症合參,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桂枝附子湯主之:桂枝四錢,附子一錢半,甘草二錢,大棗六枚,生薑三錢。一日二服,三日舉動如常;繼服平調之劑全愈。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附子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桂枝4兩(去皮),附子3枚(炮,去皮),生薑3兩(切),大棗12枚(擘),甘草2兩(炙)。 主治:祛風溫經,助陽化濕。溫散其風濕,從表而解。主治:傷寒8-9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惡寒發熱,四肢掣痛,難以屈伸,厥,或心下悸,或臍下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