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煩燥如何解?從中醫證候,經絡與中藥理解!

- 最後更新:2025-06-20

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心情煩燥


心情煩燥

煩躁是一種正常的情緒現象,通常不是病,現代人由於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多數人們無法得到合理的壓力釋放,所以容易感到煩躁。

煩躁要嚴重到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時,才需要考慮治療,有可能是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等可能,經常不安、緊張、煩躁、惶恐是主要症狀。

造成煩躁的原因很多,有臨床研究發現,煩躁可能與微量營養缺乏有關,也可能就是內分泌失調所引起。

現代醫學普遍將煩躁歸類於精神層面的狀態,而古代中醫卻將煩躁歸納為,體內五臟六腑陰陽寒熱不協調的結果。

因此,如果找不到原因的煩躁,其實很適合從中醫理論來深入探討。

從中醫的觀點看心情煩燥


煩躁確定是困擾千年來中國人的症狀之一,這即指心中煩熱不安,手足躁擾不寧的症狀。胸中熱而不安叫「煩」,手足擾動不寧叫「躁」,煩與躁常並稱。

遠從《黃帝內經》就有「躁煩」這個名詞,煩與躁其實是屬於兩種症狀,例如:煩滿、心煩、火煩、暴煩、虛煩、微煩皆屬於「煩」。躁擾、躁動、躁狂皆屬於「躁」。

古人認為「煩為陽、躁為陰」,因此煩躁是一種體內臟腑陰陽不協調的現象,不一定是心理因素所造成。較常由火熱引起,以實證居多,中醫的辨證,將煩躁分類為以下幾種可能性:

極寒極熱都會煩躁

中醫《傷寒論》是千古以來治療「外感傷寒」的專書,裡面有多處提到「煩躁」的症狀,可見煩躁是一種感冒傷寒後遺症。書中探討煩躁議題,總共有21個條文。

不論「極熱」或「極寒」都會現煩躁。熱證多見於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與厥陰病

不論體內極寒或極熱都會煩躁
不論體內極寒或極熱都會煩躁

太陽病中出現各種感冒表症(發燒、怕冷、全身痛...等等)中,只要是「表寒裡熱」時,就有可能出現煩躁。

煩躁更常見於虛寒證(少陰證、厥陰證),這也代表寒邪上逆也會擾亂心神,所以煩躁不寧。

其中提到因為脾胃中焦虛寒,肝氣犯胃,胃失和降,甚至會有「煩躁欲死」的感覺。

書中提到一種熱厥的概念,是因為體內的熱被鬱結在裡面,也會出現煩躁。而體內「寒熱夾雜」的厥陰,可以說是「陰陽俱虛」,煩躁更是嚴重。

基於此可以說如果外感傷寒(感冒)之後沒有處理好,長久下來就容易出現煩躁現象,許多精神疾病其實感冒傷寒遺留下來的後遺症。

熱證煩躁少陽病

「煩躁」這種感覺,在中醫裡常常出現在「少陽病」的階段。少陽對應的是膽經,膽經有幫助身體氣機流通、排解情緒的作用。

如果一個人情緒長期壓抑,在感染了外來的邪氣(風熱感冒),就可能讓膽經的氣流不順,進一步產生「氣鬱化火」的現象,也就是氣滯不通、生熱上火,讓人覺得內心煩悶、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整個人躁動不安。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這是因為身體內部的氣機運作出現了問題,特別是升降失調,導致火氣上擾心神,讓人心情煩躁、精神不寧。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可以發現,夏季最常見的經絡型態,確實就是肝經與膽經實證,以下就是一個煩躁的真實案例經絡圖。

夏季最常見的經絡心態,很容易出現煩躁
夏季最常見的經絡心態,很容易出現煩躁

常見的症狀有:口苦、肋骨兩側脹痛、脈弦...等等。在《傷寒論》中也有提到這一點:「少陽病,心煩喜嘔」,意思是說,這類病人常常會感到心煩,而且容易想吐。

現代人長期處在壓力大的環境下,情緒鬱悶,就很容易產生這種情況。

雲端中醫曾經專文指出(開啟連結),很多人的煩躁其實和情緒有關,當情緒起伏時,煩躁感會加劇,甚至可能影響到精神,嚴重時可能出現精神失常的現象。

如果從五臟六腑的角度來看,也可以說這是「肝氣鬱結化火」。一個人如果長期壓力大、悶悶不樂,肝氣不順,就會慢慢轉化成火氣,出現煩躁等症狀。

熱證煩躁: 陽明病實熱(脾胃燥熱)

最容易理解的「煩躁」,就是身體裡面太熱了,這是中醫所說的「陽明病」的典型症狀,也就是「實熱證」,多半和脾胃燥熱有關。

事實上,這個原因與上面是一樣的,因為膽經與胃經常能量是連動的,所以通常體內有熱的人,不是出現少陽病,就是出現陽明病。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也可以發現,夏季常見的經絡型態,體內三焦、大腸、胃火嚴重,這都可以清楚看到中醫講的陽明火熱煩躁。尤其是「三焦經」出現嚴重的實證,通常都會連動陽明經(大腸經、胃經)出現煩躁。

夏季常見的經絡型態,體內三焦、大腸胃火嚴重
夏季常見的經絡型態,體內三焦、大腸胃火嚴重

當一個人感到煩躁,並且手腳也躁動不安(像是坐不住、腳不自覺地動來動去),這有可能是陽明經絡出了問題。因為陽明經對應的是「胃」和「大腸」,這兩個器官本來就容易積熱、偏燥。

像是吃太多辛辣油炸的食物,或者體質本來就有積熱,都可能讓這些熱氣卡在胃腸裡,造成所謂的「陽明腑實」或「經絡有熱」。

當這些火熱之氣往上衝,就會影響到心神(也就是精神狀態),讓人覺得非常煩躁、心浮氣躁,手腳也靜不下來。

體內太熱把水燒光了,導致身體缺水、氣血混亂。在《傷寒論》中也有記載:「陽明病,譫語煩躁」,意思是這類病人可能會說胡話、精神不穩。

臨床上,這類煩躁的人常見症狀:口渴、大便乾硬或便秘、舌頭紅、舌苔黃而乾、發高燒、汗流不停、呼吸粗重、腹部脹滿、按下去會痛或硬、脈洪大或沉實。

這種煩躁,比較常見於天氣非常炎熱的時候,或是工作環境很悶熱、火氣大的人。

現代人如果不是長時間在高溫環境下工作,一般比較少會出現這種情況,但如果真的吃太多燥熱的東西,或腸胃積熱太久,還是有可能會發生。

陰寒煩躁: 少陰病陰虛火旺

除了熱之外,體內很寒也會煩躁,《傷寒論》309條提到「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這種煩躁,是非常嚴重的,書上形容是「煩躁欲死」,這不是熱證之亢奮,乃陰寒劇痛導致的瀕死性躁擾。

因為肝寒犯胃造成嘔吐,寒侵太陰造成腹瀉,病位在肝胃而非心腎,同時手腳冰冷。

事實上,從大量現代人經絡數據看來,體內陰寒煩躁的機率,竟然與火熱的機率是一樣的。下面這張經絡圖就是典型陰寒煩躁的經絡現象

體內極度陰寒的人,更容易煩躁
體內極度陰寒的人,更容易煩躁

也不要以為夏天就不會出現這種經絡現象, 2025年就有會員發現,他吃完冰淇淋、大喝冰水之後,感到更為煩躁,結果確實馬上服用「附子理中湯」之後就改善了。

很多體內很寒的人,最後會化成熱,這就是陰虛生內熱。症狀以心中煩熱為主,手足躁擾較輕,但夜間加劇。

隨著年紀愈來愈大,累積長期的疾病之後,都很容易出現腎陰不足,虛火上浮,上擾心神的煩躁。

症狀是:失眠、躁擾不寧、心悸、健忘、多夢、腰膝痠軟、顴紅唇赤、手足心熱、潮熱盜汗、口乾舌燥,尿黃便乾、舌紅少苔、脈細數。

古人認為煩躁一症,不論虛實多與「心經」有火有關。心藏神,主神明,神明被心火所擾,則煩躁不寧。

《雜病源流犀燭》云:「煩躁,心經火熱病也。」其治療當以清熱瀉火為主,火平則心神安寧,煩躁就會改善。

而心經的火熱,也常常源自於腎經的虛證,所以這要找出背後的因果。

心胸血瘀最煩躁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看來,許多經絡異常發展到後來,都會演變為「極致」現象,如果從經絡的角度來看,就是「心經」與「心包經」虛證,也就是胸部阻塞現象。

胸部氣血瘀阻久了,因為體內氣血運行不舒暢,瘀阻心竅鬱而化熱出現煩躁。伴隨各種血瘀症狀,

例如:面色晦暗、面唇青紫、眼窩黯黑、心胸刺痛、少腹硬滿疼痛、舌質紫暗、脈沉澀或結代。

絕大多數的煩躁現象,都可以從上面的經絡現象來理解,只要疏通經絡,平衡體內的寒熱,通常煩躁現象都會快速緩解,每個人都可以親身驗證。

相關的8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載入中...

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由於「煩躁」遍及各種傷寒六經病,因此見於多種經絡型態,最常見於「鐵三角經絡型態化熱」、「綜合經絡型態」。

關鍵就在於少陽經(三焦經、膽經)與陽明經(大腸經、胃經)同時實證。

或是手部三焦經、大腸經同時實證,腳部膽經與胃經同時虛證。

「手三陰經」(肺經、心包經與心經)容易虛證的人,通常也很容易煩躁。

載入中...

改善心情煩燥的50個中藥方劑清單


改善心情煩燥的28個食物清單


淡竹葉菊花蓮子心小白菜西瓜淡豆豉防風牡蠣赤小豆蘆薈酸棗仁牛奶百合杏仁玫瑰花紅棗胡桃仁香蕉菠菜黑芝麻綠茶蓮子燕麥優酪乳薄荷鮭魚藍莓櫻桃

與心情煩燥的相關症狀或疾病


關於心情煩燥之相關中醫典籍


  • 《素問/至真要大論》:「少陰之勝,心下熱,善飢,臍下反動,氣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嘔逆躁煩,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
  •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 《張氏醫通/煩躁》:「經云:氣亂於心則煩,蓋熱客於肺則煩,入於腎則躁。大抵心火旺,則水虧金爍,惟火獨熾,故肺腎合而為煩躁也。」
  • 《雜病源流犀燭/煩躁健忘源流》:「內熱心煩曰煩,故煩者,但心中鬱煩也。外熱身躁曰躁,故躁者,並身外熱躁也。內熱屬有根之火,其原本於熱。凡但煩不躁及先煩後躁者,皆易治,外熱屬無根之火,其原本於寒,凡但躁不煩及先躁後煩者,皆難治。」
  • 《類證治裁/煩躁》「更有陰中伏陽煩躁者,頭痛身溫,指末冷,胸滿惡心,脈沉伏,按之骨若有力,須破散陰氣,導達真火。本事用破陰丹。陰中伏陽症,用熱藥助陽,則為陰所隔絕,不能導引真陽。用冷藥,則所伏真火立見消亡;用破陰丹,使水升火降,得汗而能矣。」
  • 《類證治裁》:「內熱為煩,外熱為躁,煩出於肺,躁出於腎,熱傳肺腎,則煩躁俱作。又說:煩為陽躁為陰。」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