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大腸經 17%
胃經 17%
心經 12%
肝經 12%
小腸經 7%
心包經 7%
三焦經 7%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24

主治功效

小承氣湯整體功效:輕下熱結

主治

小承氣湯是一種中醫方劑,由大黃、厚朴、枳實組成。它具有輕下熱結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陽明腑實證、濕溫裏結胃腸、痢疾初起等疾病。

文獻參考

傳統服藥法

大黃4兩(酒洗),厚朴2兩(炙,去皮),枳實3枚(大者,炙)。
瀉熱通便,消痞除滿。微和胃氣。瀉上焦之痞熱。直下小腸結熱。通里清熱,寬中行氣。
水4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溫2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乃大承氣湯去芒硝,攻下力較輕,以免傷及下焦真陰,主治痞,滿,實之陽明熱結輕證。方中大黃瀉熱通便,蕩滌胃腸;厚朴,枳實行氣散結,消痞除滿,泄其糟粕填塞之壅,並助大黃推蕩積滯,加速熱結排泄。

大黃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厚朴具有行氣消脹的作用,枳實具有破氣散結的作用。三味藥合用,可以緩和大黃的瀉下作用,使其作用更加平和,從而緩解陽明腑實證、濕溫裏結胃腸、痢疾初起等疾病的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小承氣湯具有瀉下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不宜服用。
  • 服用小承氣湯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如果出現嚴重的副作用,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現代藥理研究

1. 瀉下作用:〔大黃〕含有「大黃酚、大黃酸」,能剌激大腸,增加推進性蠕動而導瀉;〔厚朴〕亦可興奮腸管平滑肌;〔枳實〕能使胃腸收縮節律增加而有力。 2. 抗菌作用:〔大黃、厚朴〕有強大之抗菌作用。 3. 作用較《大承氣湯》輕,證候亦較輕者。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大便時間較長
昏迷
嘔吐
小便顏色偏黃
心臟痛
心胸煩熱
大便非常臭
闌尾炎
胰臟炎
霍亂

相同名稱方劑

小承氣湯, 出處:《三因》卷十三。 組成:厚朴4兩(薑制),大黃2兩(蒸),枳實1兩(麸炒,去瓤)。 主治:支飲胸滿。

小承氣湯,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大黃、薄荷、杏仁、蟬蛻、甘草、羌活、天麻、當歸、赤芍藥、防風。 主治:小兒胎風赤爛,小兒眼生翳。

小承氣湯, 出處:《醫統》卷九十一。 組成:大黃、枳實、甘草各等分。 主治:痘疹熱甚,內蘊不出,渴喘煩悶,手足心並脅下有汗,或譫語驚搐,二便秘澀者。

小承氣湯, 出處:《三因》卷七。 組成:大黃4兩(蒸),厚朴8兩(薑制),枳殼2兩(麸炒,去瓤)。 主治:剛痙,胸滿,口噤,卧不著席,腳攣急,齘齒。

小承氣湯, 出處:《普濟方》卷四○四。 組成:大黃5錢,厚朴(薑制)1兩,枳殼(煨)3錢。 主治:痘疹後胃弱不能勝谷,謂之食蒸發搐。其人潮熱,大便酸臭,秘泄不調,或嘔吐腸痛。

小承氣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大黃4兩(酒洗),厚朴2兩(炙,去皮),枳實3枚(大者,炙)。 主治:瀉熱通便,消痞除滿。微和胃氣。瀉上焦之痞熱。直下小腸結熱。通裏清熱,寬中行氣。主治:陽明腑實證,熱邪與積滯互結,潮熱譫語,大便秘結,胸腹痞滿,苔黃糙,脈滑數;或熱結旁流,下利清水;或痢疾初起,腹痛脹滿,裏急後重。霍亂,大便不通,噦數口,譫語。雜病上焦痞滿不通。裏症已見三四,臍腹脹滿而不甚堅硬,或胸滿潮熱不惡寒,狂言而喘,病屬小熱小實小滿者。邪傳少陰,口燥咽乾而渴,或下利腸垢,目不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厚朴三物湯

相似度 100%

順氣散

相似度 100%

三化丸

相似度 100%

厚朴大黃湯

相似度 100%

枳朴大黃丸

相似度 100%

三乙承氣湯

相似度 85%

紫草承氣湯

相似度 85%

三化湯

相似度 85%

大承氣湯

相似度 85%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