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組成解釋
小承氣湯的組成中,包含大黃,其主要原因為: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清除腸道積熱,解除便祕,改善腹痛、腹脹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 小承氣湯中其他藥物如芒硝、厚朴等,也具有瀉下作用,大黃與之配合,能增強瀉下通便的效果,並促進藥物在腸道中的吸收和利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小承氣湯中添加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行氣: 厚朴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散結、燥濕化痰之效。小承氣湯主治熱結便祕,厚朴能與大黃、芒硝相配,既能瀉熱,又能通腑,使熱結得解,大便祕結得通。
- 防止脾胃受寒: 大黃、芒硝性寒,易傷脾胃。厚朴性溫,可緩解大黃、芒硝對脾胃的寒性刺激,避免寒邪侵襲,防止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
總而言之,厚朴在小承氣湯中的加入,既能增強瀉熱通便的效果,又能保護脾胃,使藥效更佳。
小承氣湯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導滯:枳實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破氣消積、行氣導滯的功效。承氣湯主治實熱便祕,枳實可以幫助腸胃氣機通暢,促進排便。
2. 緩和峻下:承氣湯中以大黃為君藥,具有峻下瀉熱的功效,但容易傷及脾胃。枳實可以緩和其峻下的力量,減少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效更加溫和。
總而言之,枳實的加入使小承氣湯不僅能有效治療便祕,同時還能保護脾胃,達到治病而不傷人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方劑介紹

小承氣湯」主治功效,是「輕瀉腸胃積熱,通便除脹」,從六經辨證角度來看,是用來治療「陽明腑實證」的輕證,常見症狀如下:
- 大便不通、便秘:大便燥結、堅硬,排便困難。
- 腹部脹滿、疼痛:腹部痞滿、脹滿不適,甚至疼痛、拒按。
- 潮熱、譫語:午後潮熱,神志不清、胡言亂語。
- 胃氣不和:可見胃脘痞悶、呃逆等症狀。
- 舌苔黃燥:舌苔黃、乾燥,甚至老黃、焦黃。
- 脈滑而疾、沉實有力:脈象滑數有力,或沉實有力。
- 其他:口乾、口臭、小便短赤、汗出、喘促等。也適用於痢疾初期,腹部脹痛,里急後重(有便意但排便困難)。
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腸胃裡的食物堆積,跟體內的熱氣互相作用,導致體內水分減少,腸道變乾,出現便秘,讓肚子脹脹的不舒服。
同時,因為腸胃的濁氣往上衝影響大腦,可能會讓人說話顛三倒四,甚至胡言亂語。

正如清代醫家徐大椿所說:「胡言亂語源於便秘,便秘源於胃燥,胃燥由津液不足所致,而津液不足又與大量出汗有關,層層相因,病情明顯。」
「小承氣湯」與「大承氣湯」是要一起學習的,這是在大承氣湯的基礎上,去除了芒硝(具有較強的滑瀉作用),並減少了枳實和厚朴的劑量,使其辛散行氣的作用變得稍緩和,成為治療陽明腑實症的較輕劑型。
小承氣湯的作用相對較輕,瀉下效果較溫和,適合用於試探病情或治療較輕的腑實症。
傷寒論原文中詳細解釋:「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少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白話的意思是,如果有一個人有陽明病,表現出潮熱(午後或定時發熱),並且大便稍微偏硬,那麼可以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但如果大便不硬,就不應該使用大承氣湯。
然而,如何判斷是否有燥屎(乾結的糞便)呢?如果患者已有6-7天沒有大便,就可能存在燥屎,可以先少量服用小承氣湯,觀察反應。
如果服藥後腸胃開始排氣(放屁),說明腸道內確實有燥屎,這時才可以使用大承氣湯進行通便。

如果服藥後沒有排氣,說明只是大便前端稍硬,但後面仍是稀軟的。如果此時強行使用瀉下藥,就會導致腹脹難受、食慾不振,反而加重病情。
當代名醫胡希恕在其教學中就提到,這段文章提醒人們在治療時要掌握好分寸,該果斷時就要果斷,該謹慎時就必須謹慎。
小承氣湯證比大承氣湯證病情要輕。大承氣湯證的「陽明腑實重證」,表現為:高熱、譫語、腹痛拒按更甚、甚則腸癰(腸道膿腫)等危重情況。
小承氣湯證的「痞滿脹痛」相對較輕,沒有大承氣湯證的「硬滿燥實堅」的嚴重程度。
小承氣湯的組方思路緊緊圍繞著「陽明腑實輕證」的病機,即「熱結腸腑,氣機不暢」進行設計。其核心治法是「輕下熱結,行氣導滯」。
運用大黃苦寒瀉下,瀉熱通便,其苦寒之性,能夠瀉下腸道積滯(燥屎),清瀉裡熱。它是主要的瀉下藥,直接針對病理產物:燥屎和熱邪。
由於腸道積滯,氣機容易郁滯,導致腹脹、痞滿。運用厚朴的辛散苦降之性,能夠行氣消脹,降逆化痰,使氣機通暢,緩解腹脹不適。同時,其溫性可以中和一些大黃的寒涼之性,減少其苦寒傷正的副作用。
枳實其作用更偏重於破氣消積,導滯通便。枳實的破氣力較厚朴更強,能夠推蕩積滯,破除氣滯,促進腸道內容物的下行。它與大黃協同,增強瀉下通便的作用;與厚朴配合,增強行氣消脹的作用。

小承氣湯的配伍,瀉下與行氣並用,不同於單純瀉下藥,小承氣湯在瀉下的同時,注重行氣,這是針對陽明腑實輕證病機的關鍵。
張仲景提出的「小承氣湯」與「厚朴三物湯」組成一樣。當代名醫倪海廈提到,如果痛而閉者,用厚朴三物湯,重用厚朴,區別僅僅在於劑量不同,小承氣湯重用大黃,改善閉而不痛。
三藥合用,共奏行氣、破氣、瀉下、清熱之功,可有效消除陽明腑實證的「痞、滿、實、熱」等症狀,使腑氣通暢、燥屎排出、熱邪得清,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若從臟腑別通的角度來看,《傷寒論》脾約證中津液偏滲的現象是由小腸功能異常所致,小承氣湯適用於脾陰還算充足的脾約證,麻子仁丸適用於脾陰不足之脾約證(註1)。
近年來由於「腦腸軸」醫學理論持續被重視,小承氣湯也可以改善各種腦部、心血管疾病,近代被廣泛運用在各種疾病的治療,若分析近代超過800篇小承氣湯的相關期刊論文,發現可以改善以下疾病:急性胰腺炎、腸梗阻、慢性腎臟病、術後胃腸功能恢復、頑固性呃逆、潰瘍性結腸炎、慢性心衰急性發作、中風腦出血、消化系統疾病、功能性紊亂胃腸疾病、支氣管哮喘、頑固性呃逆、消化性潰瘍、肝性腦病、病毒性肝炎、口腔潰瘍、脂肪肝、高血脂症、消化不良、闌尾炎、口臭、鼻衄、蕁麻疹、高熱驚厥、膽汁反流性胃炎、小兒宿食發熱、手術後腸脹氣、慢性胃炎、膿毒血症、小兒膽道蛔蟲症、溫疫、眩暈、慢性胃扭轉、肝癌、頭痛、紫癜、暴啞、胃石症、慢性喉炎、急性胃腸炎、皮膚病、胃脘痛...等等(註2)。
註1:趙艷,王彥剛,高婧珊,等.從“臟腑別通”理論再議脾約證[J].中醫學報,2025
註2:尹東閣,杜豫吉,孔佳輝,等.經典名方小承氣湯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及機制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誌,2024/王本賢,郭秀霞,張婉君,等.小承氣湯加減輔治輕型急性胰腺炎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誌,2024/葉佳雪,王詩源.小承氣湯給藥途徑與現代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J].江西中醫藥,2023/陳新勝,彭支蓮,王轉麗.小承氣湯治療頑固性呃逆1例[J].實用中醫藥雜誌,2023/楊棟梁.承氣湯的復方配伍規律研究探討[J].婚育與健康,2023/尹東閣,蔡夢如,胡雪凌,等.經典名方小承氣湯藥效成分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23
傳統服藥法
將以上三味藥放入鍋中,加入水四升(約800毫升),煮至剩下一升二合(約240毫升),去渣取汁。
藥液分成兩次溫服,初次服用後應有排便反應。若未排便,則應將藥液全部喝完。 如果服藥後已經排便,則不需繼續服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小承氣湯具有瀉下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不宜服用。
- 服用小承氣湯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如果出現嚴重的副作用,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現代藥理研究
- 瀉下作用:大黃含有「大黃酚、大黃酸」,能剌激大腸,增加推進性蠕動而導瀉。大黃含有蒽醌類衍生物,具有瀉下、抗菌、抗炎等作用,能促進腸蠕動,刺激腸壁,從而達到瀉下的目的。厚朴亦可興奮腸管平滑肌;枳實能使胃腸收縮節律增加而有力。 枳實含有揮發油、黃酮類等成分,具有促進胃腸蠕動、增強胃腸道張力、興奮平滑肌等作用,能夠促進胃腸道排空,消除腹脹。
- 抗菌作用:大黃、厚朴有強大之抗菌作用。 厚朴含有厚朴酚、和厚朴酚等成分,具有鬆弛平滑肌、抑制腸道痙攣、抗菌等作用,能夠緩解胃腸道痙攣,促進腸道蠕動,消除腹脹。。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小承氣湯, 出處:《三因》卷十三。 組成:厚朴4兩(薑制),大黃2兩(蒸),枳實1兩(麸炒,去瓤)。 主治:支飲胸滿。
小承氣湯,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大黃、薄荷、杏仁、蟬蛻、甘草、羌活、天麻、當歸、赤芍藥、防風。 主治:小兒胎風赤爛,小兒眼生翳。
小承氣湯, 出處:《醫統》卷九十一。 組成:大黃、枳實、甘草各等分。 主治:痘疹熱甚,內蘊不出,渴喘煩悶,手足心並脅下有汗,或譫語驚搐,二便秘澀者。
小承氣湯, 出處:《三因》卷七。 組成:大黃4兩(蒸),厚朴8兩(薑制),枳殼2兩(麸炒,去瓤)。 主治:剛痙,胸滿,口噤,卧不著席,腳攣急,齘齒。
小承氣湯, 出處:《普濟方》卷四○四。 組成:大黃5錢,厚朴(薑制)1兩,枳殼(煨)3錢。 主治:痘疹後胃弱不能勝谷,謂之食蒸發搐。其人潮熱,大便酸臭,秘泄不調,或嘔吐腸痛。
小承氣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大黃4兩(酒洗),厚朴2兩(炙,去皮),枳實3枚(大者,炙)。 主治:瀉熱通便,消痞除滿。微和胃氣。瀉上焦之痞熱。直下小腸結熱。通裏清熱,寬中行氣。主治:陽明腑實證,熱邪與積滯互結,潮熱譫語,大便秘結,胸腹痞滿,苔黃糙,脈滑數;或熱結旁流,下利清水;或痢疾初起,腹痛脹滿,裏急後重。霍亂,大便不通,噦數口,譫語。雜病上焦痞滿不通。裏症已見三四,臍腹脹滿而不甚堅硬,或胸滿潮熱不惡寒,狂言而喘,病屬小熱小實小滿者。邪傳少陰,口燥咽乾而渴,或下利腸垢,目不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