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承氣湯的組成中,包含大黃,其主要原因為: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清除腸道積熱,解除便祕,改善腹痛、腹脹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 小承氣湯中其他藥物如芒硝、厚朴等,也具有瀉下作用,大黃與之配合,能增強瀉下通便的效果,並促進藥物在腸道中的吸收和利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小承氣湯中添加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行氣: 厚朴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散結、燥濕化痰之效。小承氣湯主治熱結便祕,厚朴能與大黃、芒硝相配,既能瀉熱,又能通腑,使熱結得解,大便祕結得通。
- 防止脾胃受寒: 大黃、芒硝性寒,易傷脾胃。厚朴性溫,可緩解大黃、芒硝對脾胃的寒性刺激,避免寒邪侵襲,防止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
總而言之,厚朴在小承氣湯中的加入,既能增強瀉熱通便的效果,又能保護脾胃,使藥效更佳。
小承氣湯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導滯:枳實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破氣消積、行氣導滯的功效。承氣湯主治實熱便祕,枳實可以幫助腸胃氣機通暢,促進排便。
2. 緩和峻下:承氣湯中以大黃為君藥,具有峻下瀉熱的功效,但容易傷及脾胃。枳實可以緩和其峻下的力量,減少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效更加溫和。
總而言之,枳實的加入使小承氣湯不僅能有效治療便祕,同時還能保護脾胃,達到治病而不傷人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承氣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綜合多部中醫典籍的記載,小承氣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明腑實證,具體症狀包括:
- 大便不通、便秘:大便燥結、堅硬,排便困難。
- 腹部脹滿、疼痛:腹部痞滿、脹滿不適,甚至疼痛、拒按。
- 潮熱、譫語:午後潮熱,神志不清、胡言亂語。
- 舌苔黃燥:舌苔黃、乾燥,甚至老黃、焦黃。
- 脈滑而疾、沉實有力:脈象滑數有力,或沉實有力。
- 胃氣不和:可見胃脘痞悶、呃逆等症狀。
- 其他:口乾、口臭、小便短赤、汗出、喘促等。
此外,小承氣湯還可用於:
- 濕溫裡結胃腸:脘腹痞悶脹滿疼痛,大便不爽或閉。
- 痢疾初起:腹部脹滿,裡急後重,下利赤白。
- 某些發熱性疾病:如傷寒、溫病等,在特定情況下使用。
- 作為診斷工具:少量服用小承氣湯,觀察是否「轉失氣」(放屁),以判斷腸中是否有燥屎。
治療原理
小承氣湯由大黃、厚朴、枳實三味藥組成。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通腑瀉熱」的法則:
- 大黃:苦寒,具有瀉下通便、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的功效,為君藥,主要針對「實」和「熱」,蕩滌腸胃積熱,推動燥屎排出。
- 厚朴:苦、辛、溫,具有行氣除滿、燥濕消痰的功效,為臣藥,主要針對「滿」,行氣散結,消除腹部脹滿。
- 枳實:苦、辛、微寒,具有破氣消積、化痰散痞的功效,為佐藥,主要針對「痞」,破氣除痞,協助大黃、厚朴發揮作用,增強行氣導滯之力。
三藥合用,共奏行氣、破氣、瀉下、清熱之功,可有效消除陽明腑實證的「痞、滿、實、熱」等症狀,使腑氣通暢、燥屎排出、熱邪得清,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與大承氣湯相比,小承氣湯去除了芒硝,藥力較為緩和,適用於陽明腑實證較輕或病勢較緩的情況,即「痞、滿、實」而「燥、堅」未全具備者。故有「微和胃氣」之稱,避免過度瀉下而傷正氣。
總之,小承氣湯通過行氣、破氣、瀉下、清熱的綜合作用,達到通腑瀉熱、蕩滌腸胃積滯的目的,從而治療陽明腑實證及相關病症。其配伍精妙,藥力平和,臨床應用廣泛,是中醫治療實熱便秘的經典方劑之一。
傳統服藥法
大黃4兩(酒洗),厚朴2兩(炙,去皮),枳實3枚(大者,炙)。
瀉熱通便,消痞除滿。微和胃氣。瀉上焦之痞熱。直下小腸結熱。通里清熱,寬中行氣。
水4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溫2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小承氣湯具有瀉下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不宜服用。
- 服用小承氣湯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如果出現嚴重的副作用,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現代藥理研究
- 瀉下作用:〔大黃〕含有「大黃酚、大黃酸」,能剌激大腸,增加推進性蠕動而導瀉;〔厚朴〕亦可興奮腸管平滑肌;〔枳實〕能使胃腸收縮節律增加而有力。
- 抗菌作用:〔大黃、厚朴〕有強大之抗菌作用。
- 作用較《大承氣湯》輕,證候亦較輕者。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承氣湯, 出處:《三因》卷十三。 組成:厚朴4兩(薑制),大黃2兩(蒸),枳實1兩(麸炒,去瓤)。 主治:支飲胸滿。
小承氣湯,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大黃、薄荷、杏仁、蟬蛻、甘草、羌活、天麻、當歸、赤芍藥、防風。 主治:小兒胎風赤爛,小兒眼生翳。
小承氣湯, 出處:《醫統》卷九十一。 組成:大黃、枳實、甘草各等分。 主治:痘疹熱甚,內蘊不出,渴喘煩悶,手足心並脅下有汗,或譫語驚搐,二便秘澀者。
小承氣湯, 出處:《三因》卷七。 組成:大黃4兩(蒸),厚朴8兩(薑制),枳殼2兩(麸炒,去瓤)。 主治:剛痙,胸滿,口噤,卧不著席,腳攣急,齘齒。
小承氣湯, 出處:《普濟方》卷四○四。 組成:大黃5錢,厚朴(薑制)1兩,枳殼(煨)3錢。 主治:痘疹後胃弱不能勝谷,謂之食蒸發搐。其人潮熱,大便酸臭,秘泄不調,或嘔吐腸痛。
小承氣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大黃4兩(酒洗),厚朴2兩(炙,去皮),枳實3枚(大者,炙)。 主治:瀉熱通便,消痞除滿。微和胃氣。瀉上焦之痞熱。直下小腸結熱。通裏清熱,寬中行氣。主治:陽明腑實證,熱邪與積滯互結,潮熱譫語,大便秘結,胸腹痞滿,苔黃糙,脈滑數;或熱結旁流,下利清水;或痢疾初起,腹痛脹滿,裏急後重。霍亂,大便不通,噦數口,譫語。雜病上焦痞滿不通。裏症已見三四,臍腹脹滿而不甚堅硬,或胸滿潮熱不惡寒,狂言而喘,病屬小熱小實小滿者。邪傳少陰,口燥咽乾而渴,或下利腸垢,目不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