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承氣湯

Xiao Che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大腸經 17%
胃經 17%
心經 12%
肝經 12%
小腸經 7%
心包經 7%
三焦經 7%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7-27

方劑組成解釋

小承氣湯的組成中,包含大黃,其主要原因為: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清除腸道積熱,解除便祕,改善腹痛、腹脹等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 小承氣湯中其他藥物如芒硝、厚朴等,也具有瀉下作用,大黃與之配合,能增強瀉下通便的效果,並促進藥物在腸道中的吸收和利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小承氣湯中添加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行氣: 厚朴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散結、燥濕化痰之效。小承氣湯主治熱結便祕,厚朴能與大黃、芒硝相配,既能瀉熱,又能通腑,使熱結得解,大便祕結得通。
  2. 防止脾胃受寒: 大黃、芒硝性寒,易傷脾胃。厚朴性溫,可緩解大黃、芒硝對脾胃的寒性刺激,避免寒邪侵襲,防止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

總而言之,厚朴在小承氣湯中的加入,既能增強瀉熱通便的效果,又能保護脾胃,使藥效更佳。

小承氣湯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導滯:枳實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破氣消積、行氣導滯的功效。承氣湯主治實熱便祕,枳實可以幫助腸胃氣機通暢,促進排便。

2. 緩和峻下:承氣湯中以大黃為君藥,具有峻下瀉熱的功效,但容易傷及脾胃。枳實可以緩和其峻下的力量,減少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效更加溫和。

總而言之,枳實的加入使小承氣湯不僅能有效治療便祕,同時還能保護脾胃,達到治病而不傷人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承氣湯」的主要成分包括大黃、厚朴和枳實。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陽明腑實證,其中症狀包括大便不通、譫語、煩躁不安、苔深黃、脈滑而疾。此方劑同時也用於治療腹部痞滿、便秘、潮熱、譫語等症狀,以及濕溫裡結胃腸、脘腹痞悶脹滿疼痛、大便不爽或閉塞,以及痢疾初起時的腹部脹滿、裡急後重、下利赤白等症狀。

「小承氣湯」是在古書《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它由以下成分組成:大黃四兩(先用酒清洗過)、厚朴二兩(經過烘烤,去除外皮)、大個的枳實三枚(同樣要經過烘烤)。

這個藥方的主要作用是幫助身體排出熱毒,促進排便,消除胸腹間的脹滿感,稍微調理胃部功能,清除上半身的熱毒。直接針對小腸部位的熱結,從內裡開始清理熱毒,讓腸胃放鬆,順暢氣血運行。

使用方法是:將這些藥材用水四升來煎煮,最後濃縮至一升又兩合的份量,去掉殘渣,然後分兩次溫暖地服用。第一次喝完後,應該很快就會有想要排便的感覺,如果沒有這種反應,那就把剩下的全部喝完。但是一旦已經有了排便的反應,就不需要再繼續服用。

這藥方主要是針對一種被稱為「陽明腑實」的情況,像是大量出汗導致體內津液流失,胃部乾燥,大便變得堅硬,甚至出現精神混亂的現象,這時候小承氣湯就可以派上用場。如果服了一次之後,精神混亂的狀況改善了,就不用再繼續服用了。對於那些有高燒、脈搏快速且有力的陽明病患者,也是適合用小承氣湯的,服用後腹部的脹氣感會得到緩解。

總結它的療效,就是用於治療陽明腑實導致的大便不通、精神混亂、高燒、胸腹脹滿,舌苔呈現深黃色或老黃色,脈搏快速有力。此外,對於濕熱困擾腸胃導致的脹滿、腹痛、排便不暢,或是痢疾初期的腹部脹滿、急迫感和重感、拉肚子伴有紅白物質,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本草崇原》中提到:「仲祖的本論中,有「大承氣湯」,使用經炙烤的厚朴和經炙烤的枳實,而「小承氣湯」使用生的厚朴和生的枳實。兩種中藥處方之間的差別,在於藥材的使用狀態,這種生熟之間的差異,是有意為之的。學習中醫的人不能不參詳學習這個差異。」

《衛生寶鑒》中提到:「如果想要知道病人的具體情況,可以先用「小承氣湯」來試探。如果病人服藥後腹部有放屁的情況(即腸道氣機順暢),那麼說明腸中有燥屎存在,可以用藥攻下。但如果服藥後沒有放屁,而且大便開始是硬的後來變成了稀的,這時還不宜使用攻下的方法,因為如果強行攻下可能會導致腹部脹滿、食慾不振。如果腹部非常脹滿且不通暢,也可以使用「小承氣湯」來稍微調和胃氣,但是不要讓病人拉得太厲害。

另外,如果病人發汗後不再怕冷反而感覺熱,這可能是胃部實證的表現,應該調和胃氣。「調胃承氣湯」適合用於這種情況。成無己指出,對於大熱且有實證結塊的情況, 」

《衛生寶鑒》中提到:「小承氣湯的適應證。如果用大承氣湯反向使用來通便減輕症狀,就會過度損傷正氣,然後腹滿不能飲食,所以應戒慎不要大泄。這也是張仲景把兩種方劑分開來治療的原因,從未違背聖賢的方針。後來的學者把這三種藥合在一起做成方劑,而且宣稱可以治療三種藥證,還有不管外傷或內傷的疾病,一概用此方來治療。如果採納這種說法,就與張仲景的方劑大相違背,又違背了《黃帝內經》緩解急症的宗旨了。」

《衛生寶鑒》中提到:「症狀包括胸口到肚臍這片區域感到很悶,腹部疼痛,無論是坐著還是躺著都感到不舒適,胃部有悶脹感並且呼吸急促。有時候腹部會微微脹滿且排便困難。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張仲景的小承氣湯來治療。」

《本經疏證》中提到:「太陰病的人,身體虛弱,如果此人一直有腹瀉的情況,即使需要用到大黃和芍藥,也應該減少用量,因為他們的胃氣比較弱,容易受到影響。

芍藥難道是跟大黃同一級別的藥材嗎?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芍藥用來解除陰性的凝結,而大黃用來解除陽性的凝結,兩者的性質完全不同,但都能幫助開胃和調和中焦的功能。所以才會一起被提到。像「如果胃氣不協調,出現胡言亂語的情況,可以給少量的調胃承氣湯」、「用少量的小承氣湯稍微調和一下」,這說明對於使用大黃並不是那麼看重。」

《本經疏證》中提到:「在承氣湯的不同配方中,有的使用了枳實和厚朴,有的則沒有使用這兩種藥材;有的配方里含有芒硝,有的則不含;有的配方里加入了甘草,而有的則沒有用到甘草。只有大黃這一味藥材,在所有的承氣湯配方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承氣湯”這個名字應該主要是歸於大黃。

況且,厚朴三物湯其實就是小承氣湯,其中厚朴的用量甚至比大黃還要多一倍,但是它的名字中並沒有“承氣”這兩個字,這不正好說明“承氣”的含義並不在於是否包含枳實或厚朴嗎?

所謂“氣”,是血液運行的主導力量。所以血液會隨着氣的運行而流動,也會因爲氣的阻滯而停滯。」

傳統服藥法


大黃4兩(酒洗),厚朴2兩(炙,去皮),枳實3枚(大者,炙)。
瀉熱通便,消痞除滿。微和胃氣。瀉上焦之痞熱。直下小腸結熱。通里清熱,寬中行氣。
水4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溫2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小承氣湯具有瀉下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不宜服用。
  • 服用小承氣湯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如果出現嚴重的副作用,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現代藥理研究


  1. 瀉下作用:〔大黃〕含有「大黃酚、大黃酸」,能剌激大腸,增加推進性蠕動而導瀉;〔厚朴〕亦可興奮腸管平滑肌;〔枳實〕能使胃腸收縮節律增加而有力。
  2. 抗菌作用:〔大黃、厚朴〕有強大之抗菌作用。
  3. 作用較《大承氣湯》輕,證候亦較輕者。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承氣湯, 出處:《三因》卷十三。 組成:厚朴4兩(薑制),大黃2兩(蒸),枳實1兩(麸炒,去瓤)。 主治:支飲胸滿。

小承氣湯,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大黃、薄荷、杏仁、蟬蛻、甘草、羌活、天麻、當歸、赤芍藥、防風。 主治:小兒胎風赤爛,小兒眼生翳。

小承氣湯, 出處:《醫統》卷九十一。 組成:大黃、枳實、甘草各等分。 主治:痘疹熱甚,內蘊不出,渴喘煩悶,手足心並脅下有汗,或譫語驚搐,二便秘澀者。

小承氣湯, 出處:《三因》卷七。 組成:大黃4兩(蒸),厚朴8兩(薑制),枳殼2兩(麸炒,去瓤)。 主治:剛痙,胸滿,口噤,卧不著席,腳攣急,齘齒。

小承氣湯, 出處:《普濟方》卷四○四。 組成:大黃5錢,厚朴(薑制)1兩,枳殼(煨)3錢。 主治:痘疹後胃弱不能勝谷,謂之食蒸發搐。其人潮熱,大便酸臭,秘泄不調,或嘔吐腸痛。

小承氣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大黃4兩(酒洗),厚朴2兩(炙,去皮),枳實3枚(大者,炙)。 主治:瀉熱通便,消痞除滿。微和胃氣。瀉上焦之痞熱。直下小腸結熱。通裏清熱,寬中行氣。主治:陽明腑實證,熱邪與積滯互結,潮熱譫語,大便秘結,胸腹痞滿,苔黃糙,脈滑數;或熱結旁流,下利清水;或痢疾初起,腹痛脹滿,裏急後重。霍亂,大便不通,噦數口,譫語。雜病上焦痞滿不通。裏症已見三四,臍腹脹滿而不甚堅硬,或胸滿潮熱不惡寒,狂言而喘,病屬小熱小實小滿者。邪傳少陰,口燥咽乾而渴,或下利腸垢,目不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