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氣散

SHUN Q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下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偏寒 (0.55)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8%
脾經 18%
胃經 18%
肝經 11%
心經 11%
心包經 6%
小腸經 6%
三焦經 6%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順氣散中包含厚朴,主要基於其行氣化濕的功效。

厚朴性溫,味辛苦,歸脾、胃、肺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等作用。

順氣散方劑通常用於治療因氣滯濕阻引起的胸悶、脘腹脹滿、嘔吐、食少、腹痛等症狀。厚朴在方中發揮行氣化濕,消積降逆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疏肝理氣、健脾和胃、化濕消痰的效果,有效緩解上述症狀。

順氣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瀉熱通便: 大黃味苦寒,性急,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順氣散多用於治療氣機阻滯、腸胃積滯、腹脹便祕等症狀,而大黃可有效緩解便祕,促進腸道蠕動,排除積滯,從而達到順氣通便的效果。

2.涼血止血: 大黃除了瀉熱通便之外,還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對於一些伴隨出血的症狀,如痔瘡出血、腸胃出血等,大黃能夠起到止血作用,緩解病症。

總之,順氣散中加入大黃,既能瀉熱通便,又能涼血止血,有效改善氣機阻滯、腸胃積滯等症狀。

順氣散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消脹:枳實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化痰止咳之效。其可疏肝理氣,緩解氣機阻滯,消除胸腹脹滿,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狀,有助於順氣散整體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
  2. 通降泄熱:枳實還有通降泄熱的作用,可促進腸胃蠕動,排除積滯,降氣止嘔。對於因氣機不暢導致的胃脘脹滿、嘔吐等症狀,枳實能有效緩解。

總而言之,枳實的加入,能增強順氣散行氣消脹、通降泄熱的功效,使其更能有效地解決氣滯所致的諸多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順氣散」主治功效分析

可將「順氣散」的主治功效歸納如下,並分析其治療原理:

主治病症

  • 氣滯相關症狀: 這是「順氣散」最主要的主治方向。文獻中多次提及「氣滯」,包括因七情鬱結、惱怒等導致的氣機不暢,以及由此衍生的胸腹脹滿、疼痛、氣喘、厥逆等症狀。
    • **《本經逢原》**提到「烏藥香竄能散諸氣,故治中風中氣諸證」,指出「順氣散」透過疏理氣機,達到治療目的。
    • 《類證治裁》 多處記載「氣滯者,八味順氣散」,可見此方廣泛應用於各種氣滯引起的症狀。
  • 中風、類中風證: 文獻中多次提及「中風」、「中氣」等,但此處所指並非現代醫學的中風,而是指因氣機紊亂導致的突然昏厥、肢體麻木等症狀。
    • **《類證治裁》**提及:「俟醒,以八味順氣散加香附」可用於因怒氣逆導致昏噤的患者;並指出若因「胃氣不行,忽然厥逆」誤作中風治療會危及生命,應以探吐或使用「八味順氣散」等法處理。
    • 《要藥分劑》 提到「局方治中氣。用烏藥順氣散。先疏其氣。氣順則風散也」,說明「順氣散」的治療思路是先疏通氣機,使氣血運行順暢,從而緩解「中風」的症狀。
    • 《祖劑》 亦有提及「治中風,先宜服此藥以順其氣」。
  • 麻木、痹證: 「順氣散」可用於治療肢體麻木、走注不定的痹證。
    • **《類證治裁》**中記錄「遍體頑麻,無汗氣實。烏藥順氣散」;並指出「行痹」可以用「烏藥順氣散」治療。
    • **《仁齋直指方論》**記載「良方人參順氣散,治諸風戰掉,拳攣眩暈,喎邪麻痹疼痛」。
  • 其他相關病症:
    • 腰腿疼痛:《祖劑》指出,修改後的方劑可用於「治中風中經絡遂口眼喎斜、腰腿疼痛」
    • 霍亂、吐瀉:《本經逢原》提到,本方「能治氣血凝滯,霍亂吐瀉,痰食稽留」。
    • 腳氣:《仁齋直指方論》 提到,烏藥順氣散亦主腳氣,可見其對下肢氣滯也有治療作用。
    • 肩背疼痛:《類證治裁》中記載,因氣滯導致的肩背疼痛,可用「烏藥順氣散」治療。
    • 冷秘:《類證治裁》指出,因「冷秘」所致,可使用「木香順氣散」治療,可見順氣散在便秘症的應用。

治療原理

「順氣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理氣機: 方中藥物多具行氣、理氣之功,能疏通氣機,解除氣滯。
    • 烏藥: 是本方主藥,其「香竄能散諸氣」的特性,能有效疏理全身氣機。
    • 枳殼、陳皮等: 具有行氣消脹、理氣化痰的功效,有助於氣機的疏通。
  2. 通暢氣血: 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通過疏理氣機,「順氣散」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因氣滯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總結

「順氣散」的核心功效在於疏理氣機,進而緩解因氣滯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胸腹脹痛、肢體麻木、昏厥、痹證、腰腿疼痛等。文獻中雖未明確指出其為治療「消渴」之方,但可推斷其透過疏通氣機,改善氣機紊亂所導致的相關症狀。整體而言,「順氣散」並非單純針對某一特定疾病,而是針對氣滯這一病理機制進行治療。

傳統服藥法


檳榔1兩,厚朴1兩(制),蒼朮1兩(炒),青皮1兩(炒),陳皮1兩半,香附1兩半(炒),木香1兩,枳殼1兩(炒),甘草5錢,砂仁1兩(炒),生薑7片。
上為散。
每服3錢,加薤白3枚,煎湯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作用,所以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腹痛、腹瀉等症狀,應該立即停藥。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胰臟炎腳氣病霍亂糖尿病半身不遂鼻塞容易焦慮恐懼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痲風 [漢生氏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鼻咽腫瘤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

相同名稱方劑


順氣散, 出處:《解圍元薮》卷四。 組成:苦參皮2斤,烏藥4兩,防風4兩。 主治:三十六種大風諸惡危症。

順氣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 組成:甘草4兩,茯苓4兩,白朮6兩,厚朴6兩,乾薑2兩,陳橘皮3兩。 主治:氣逆。

順氣散,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厚朴(薑制)1兩,大黃4兩,枳實2錢(炒)。 主治:通大便。主治:消渴。熱在胃而能飲食,小便黃赤。

順氣散,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 順氣散(《博濟》卷三。)出處:《博濟》卷三。組成:甘草4兩(炙令黃),白茯苓4兩,白朮8兩,附子2兩(炮,去皮臍),乾薑1兩(炮),陳橘皮2兩半(去白)。主治:平胃調氣,進飲食。 。 主治:平胃調氣,進飲食。

順氣散,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厚朴(去粗皮,薑汁浸,炒黃)、茴香(炒)、陳皮(浸,去瓤,焙)、蒼朮(米泔浸1宿,炒)、枳殼(湯浸,去瓤,麸炒黃)、川芎(炒)、桔梗、杏仁(去皮尖,炒)、白芷(炒)、甘草(炙)、麻黃(去節)各等分。 主治:傷寒脾胃氣不和,汗前汗後,嘔逆腹脹,虛氣攻刺,心脅疼痛,及治咳嗽。

順氣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 順氣散(《博濟》卷二。)出處:《博濟》卷二。組成:吳茱萸(洗令淨)春、夏1分,秋、冬半兩,麻黃1兩(去節),人參半兩,訶子半兩(煨,去核稱),大黃3分,官桂1兩(去皮),厚朴1兩(去皮,薑汁炙),乾薑半兩(炮),陳橘皮1兩(去白),甘草1兩(炙)。主治:調順冷氣,解利傷寒。 。 主治:調順冷氣,解利傷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