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Cortex Magnoliae Officinalis Magnolia Bark
- 別名:重皮,紫油厚樸,烈樸,川樸,赤樸,厚皮,厚樸花,川朴
- 藥品來源:木蘭科植物厚朴或凹葉厚朴的乾燥乾皮、根皮及枝皮。4~6月剝取,根皮及枝皮直接陰乾;乾皮置沸水中微煮後,堆置陰濕處,“發汗”至內表面變紫褐色或棕褐色時,蒸軟,取出,卷成筒狀,乾燥
- 道地藥材:甘肅, 陝西, 四川, 安徽,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福建
- 生長環境:山坡, 溪, 路旁, 溪邊, 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厚朴的傳統功效
1. 降氣
厚朴,其「降氣」功效在歷代醫家論述中多有記載,並因應不同病症,展現出不同的運用方式。
《神農本草經》及《本草經讀》認為厚朴「氣味厚而主降」,其辛溫苦味,使其兼具溫散寒邪與瀉下實邪的功效。因其「降」,故能治療因氣機阻滯導致的各種症狀,例如中風、傷寒、頭痛、腹脹等實證。其「降」並非單純的瀉下,而是通過溫散寒邪、洩去實邪,以達到氣機疏通的目的。
《蘭室祕藏》李東垣則精簡地指出厚朴「苦能下氣,故洩實滿;溫能益氣,故能散濕滿」,說明其苦味能瀉實,溫性能散濕,從不同角度詮釋其「降氣」機理。
《湯液本草》則進一步闡述厚朴的應用策略,指出其與不同藥物配伍,能產生不同的功效:與枳實、大黃同用,則洩實滿;與橘皮、蒼朮同用,則除濕滿。這說明厚朴的「降氣」作用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其所處的方劑環境息息相關。
《丹溪心法》朱震亨認為厚朴「氣藥也。溫而能散,消胃中之實也」,強調其溫散之性,能消解胃中實邪,從而達到降氣的目的。
總而言之,厚朴的「降氣」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其辛溫苦三味協同作用的結果,通過溫散寒邪、瀉下實邪、理氣化痰等多方面機制,達到疏通氣機,消除病邪的目的。其臨牀應用需根據病症的不同,靈活配伍,才能發揮最佳療效。不同醫家對其作用機理的理解,也豐富了厚朴在中醫臨牀應用中的理論基礎。
2. 燥濕
厚朴,歷代醫家皆認其具有燥濕之功,其機理與藥性密切相關。綜觀諸多古代醫籍,厚朴燥濕的功效並非單純的「燥」,而是透過其特殊的藥性特點,達到散寒除濕的目的。
《蘭室祕藏》李東垣認為厚朴「苦能下氣,故洩實滿;溫能益氣,故能散濕滿」。此處點明厚朴燥濕的關鍵:苦味能瀉下,排除體內濕邪;溫性則能溫煦脾胃,促進氣機運行,防止濕邪阻滯。
《湯液本草》更進一步闡述厚朴的應用:與枳實、大黃同用,則洩實滿;與橘皮、蒼朮同用,則除濕滿。這說明厚朴的燥濕功效並非單獨作用,而是依據不同的配伍,發揮不同的功效。單獨使用時,其溫性更傾向於溫中益氣,預防濕邪的產生;與其他藥物配伍,則能更有效地驅除已存在的濕邪。
《本草匯言》指出厚朴「溫可以燥濕,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氣」,將厚朴燥濕與其辛、苦、溫的藥性特點聯繫起來。辛味可以宣通肺氣,配合溫性,有助於散寒化痰,從而達到除濕的目的;苦味則能瀉下,排除體內濕邪。
《神農本草經疏》則更深入地分析了厚朴燥濕的病機:風寒濕邪侵襲,導致氣血凝滯,形成濕邪。厚朴辛溫苦降,可以散結、燥濕、祛風寒,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總之,厚朴的燥濕功效並非單純的乾燥作用,而是通過其辛溫苦降的藥性,溫中、散寒、化痰、利濕,從多個方面促進氣機運行,排除體內濕邪,最終達到燥濕的目的。其應用需根據不同的病證和體質,配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不同醫家對於厚朴燥濕的理解,雖有側重,但都指向其溫散、苦洩的藥性特點,共同闡明瞭厚朴燥濕的機理。
3. 健脾胃
厚朴,其健脾胃功效歷來受到歷代醫家重視,並在多部經典醫籍中有所記載。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溫中、燥濕、下氣等方面。
《蘭室祕藏》李東垣認為厚朴「苦能下氣,故洩實滿;溫能益氣,故能散濕滿」,點明瞭厚朴苦溫的特性,既能瀉去胃腸積滯的實邪,又能溫煦脾胃,化解濕邪。
《湯液本草》則進一步闡述了厚朴的應用策略:「若與枳實、大黃同用,則能洩實滿;若與橘皮、蒼朮同用,則能除濕滿」。此說明厚朴的功效並非單一,其與不同藥物配伍,能發揮不同的療效,在治療脾胃疾病時,需根據病機靈活運用。
《丹溪心法》朱震亨稱厚朴為「氣藥」,「溫而能散,消胃中之實也」,強調了其溫散之性,能疏通胃氣,消解食積。 《本草匯言》則更為全面,認為厚朴能「寬中化滯,平胃氣」,針對氣滯、食積、濕痰等不同病因引起的脾胃不和,都能發揮作用。
《本草書名》沈孔庭更進一步說明厚朴的廣泛應用,並指出其與其他藥物配伍,治療不同證型的能力,例如與溫燥藥物配伍,能治療寒濕,與補益藥物配伍,能治療虛滿,顯示其在治療脾胃疾病中的靈活性與多樣性。
總而言之,古籍中對厚朴健脾胃功效的描述,皆圍繞其苦溫燥散的藥性展開。其能溫中散寒,燥濕化痰,下氣消食,有效改善脾胃氣滯、濕阻、食積等症狀,實現健脾胃的目的。但需注意的是,厚朴性味辛溫,較為峻烈,用量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調整,不可過量使用。
4. 降氣化痰
厚朴,其「降氣化痰」功效歷來為醫家所重視。多部古代醫學典籍皆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應用方法亦有所闡述。
《神農本草經》記載厚朴「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本草經讀》更進一步解釋其「氣味厚而主降,降則溫而專於散,苦而專於洩」,認為其功效皆針對實證。此處的「降氣」,並非單純的降低氣機,而是指疏通、調和氣機,使其運行通暢,從而緩解因氣機阻滯而導致的諸多病症,例如頭痛、胸悶、腹脹等。 「化痰」則與其「溫而能散」、「苦能燥濕」的藥性有關,厚朴能溫化寒痰濕痰,使其得以排出體外。
《蘭室祕藏》李東垣認為厚朴「苦能下氣,故洩實滿;溫能益氣,故能散濕滿」,點明瞭其苦寒泄實、溫散濕滿的雙重作用,這也是其「降氣化痰」功效的基礎。 《湯液本草》則進一步指出厚朴的應用靈活性,與不同藥物配伍,可發揮不同的功效,例如與枳實、大黃同用則洩實滿,與橘皮、蒼朮同用則除濕滿。 《本草匯言》則總結厚朴能「寬中化滯,平胃氣」,認為其辛溫苦三味兼備,故能燥濕、清痰、下氣。
《丹溪心法》朱震亨稱厚朴為「氣藥」,強調其溫散之性,能消胃中之實。其辛味能提氣,有助於氣機的升降。 總而言之,古代醫家認為厚朴的「降氣化痰」功效,來自於其辛溫苦三味俱全的藥性,能溫化寒濕、疏通氣機、消除痰飲,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其應用範圍廣泛,但需根據病情的不同,選擇適當的配伍藥物,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療效。
5. 消食化積
厚朴,其消食化積的功效在歷代醫家論著中多有記載,其機理亦多從不同角度闡述。
《神農本草經》及《本草經讀》指出厚朴「氣味厚而主降」,其苦溫的特性使其具有洩瀉和溫散的作用,故能治療各種實證,例如食積引起的腹脹滿悶等。 《蘭室祕藏》李東垣則精闢地概括了其「苦能下氣,故洩實滿;溫能益氣,故能散濕滿」的雙重功效,既能瀉去積滯,又能溫化寒濕。
《湯液本草》深入探討厚朴的運用,指出其與不同藥物配伍,功效各異。與枳實、大黃同用,則洩實滿;與橘皮、蒼朮同用,則除濕滿。這說明厚朴的消食化積作用,並非單純的瀉下,而是根據其所處的方劑和疾病的寒熱虛實而有所側重。 《丹溪心法》朱震亨則認為厚朴「氣藥也。溫而能散,消胃中之實也」,強調其溫散之性,能疏通氣機,消除胃中積滯。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闡述厚朴消食化積的機理,認為其「溫可以燥濕,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氣」,從燥濕、清痰、下氣三個方面入手,解決因濕痰積聚導致的食積問題。 《本草書名》沈孔庭則總結厚朴的配伍應用,指出其可與多種藥物配合,治療各種因氣滯食積引起的疾病。
綜上所述,厚朴消食化積的功效,並非單純的瀉下,而是通過其苦溫辛散的藥性,溫散寒濕,下氣消痰,疏通氣機,從而達到消食化積的目的。其具體作用機理及臨牀應用,則需結合不同的病證和配伍藥物來分析。
6. 驅蟲殺蟲
厚朴驅蟲殺蟲之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毒殺,而是透過調節臟腑功能,間接達到驅蟲目的。
《神農本草經》明確記載厚朴「去三蟲」,這是其驅蟲功效的最早記載。後世醫家則從不同角度闡釋其機理。例如《本草匯言》指出,厚朴「溫可以燥濕,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氣」,認為其驅蟲作用與燥濕、清痰、下氣等功效相關。蟲積常與濕邪、痰飲、氣滯等病理因素相關,厚朴能調理這些病理因素,從而達到驅蟲的效果。
《湯液本草》則強調厚朴的運用靈活度,指出其「若與枳實、大黃同用,則能洩實滿」,說明厚朴可與瀉下藥合用,加強其驅蟲之力。蟲積常導致腸胃實滿,厚朴的苦寒之性能瀉實,幫助排出蟲體。
《日華子諸家本草》更進一步指出厚朴「殺腹藏蟲」,強調其直接作用於腸胃,殺滅蟲體。這也與厚朴辛溫的藥性相符,辛能散,溫能通,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將蟲體排出體外。
總而言之,厚朴驅蟲殺蟲的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其溫中、燥濕、下氣、消痰等多重功效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作用機制並非直接殺滅蟲體,而是通過調整臟腑功能,改善腸胃環境,使蟲體難以生存和繁殖,最終達到驅蟲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醫家對厚朴的藥性及功效理解略有差異,其臨牀應用也需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7. 溫裡溫中
厚朴,性味辛苦溫,歷代醫家皆認為其具有溫裡溫中之效,但其作用機制與臨牀應用卻因不同醫家的觀點而有所差異。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指出厚朴「苦能下氣,故洩實滿;溫能益氣,故能散濕滿」,認為其苦味能瀉實,溫性則能益氣散濕,這點與《本草經讀》的「降則溫而專於散,苦而專於洩」觀點相呼應,皆強調其苦洩、溫散的特性,適用於實證。
《湯液本草》則更進一步闡述厚朴的應用靈活性。王好古認為其可治療肺氣脹滿,而書中亦提到,厚朴單用或配伍不同藥物,可產生不同的療效。例如,與枳實、大黃同用則洩實滿;與橘皮、蒼朮同用則除濕滿;與人參、白朮等同用則治虛滿。這說明厚朴的溫中益氣功效並非絕對,而是依據配伍而定,其溫性更著重於溫散寒濕,而非單純溫補。
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認為厚朴「溫而能散,消胃中之實」,強調其溫散特性有助於消除胃中積實。沈孔庭在《本草匯言》則更全面地概括了厚朴的功能,指出其能寬中化滯、平胃氣,並能燥濕、清痰、下氣,適用於各種氣滯、食積、濕痰等證。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厚朴溫裡溫中功效的描述,並非指其具有溫補性質,而是指其溫性能溫散寒濕,並藉由辛散苦洩的特性,達到溫中理氣、消食化痰、通腑降逆的功效,其臨牀應用需根據病證的寒熱虛實,靈活運用。 不同醫家對厚朴溫中作用機制的理解有所不同,但都肯定了其在治療胃腸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厚朴的古代典籍
厚朴的現代功效
1. 抗過敏
厚朴,性溫、味苦、辛,歸肺、脾、胃經,具有解表散寒、燥濕利氣、消積化痰、止嘔等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厚朴及其提取物具有抗過敏作用。在小鼠皮膚過敏反應模型中,厚朴提取物可以顯著抑制耳廓腫脹、肥大細胞脫顆粒、組織胺釋放等過敏反應。厚朴提取物還可抑制過敏原誘導的小鼠氣道高反應性,並減輕過敏性鼻炎小鼠的鼻黏膜炎症。
2. 防癌抗腫瘤
厚朴甲醇提取物及所含木蘭醇對體內兩期致癌試驗引起的小鼠皮膚腫瘤有明顯抑制作用。厚朴中所含的木蘭醇具有抗腫瘤作用,能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3. 抗凝血
厚朴酚與厚朴酚,皆能顯著抑制家兔富血小板血漿受膠原或花生四烯酸誘導而造成的聚集,並抑制ATP釋放。由此可見,厚朴能夠抗凝血。
4. 抗菌抗病毒
《名醫別錄》記載厚朴「殺三蟲」,後世本草方書多以之治療霍亂、瀉痢等消化道感染。厚朴的「燥濕殺蟲」功效,可能與其較強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有關。
厚朴可以抑制齲齒病原菌,乙酪和甲醇提取物抑殺作用最強。厚朴煎劑有廣譜抗菌作用,其抗菌成分穩定,不易被熱、酸、鹼等破壞,對多種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均有抑殺作用。此外,厚朴對小鼠實驗性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的改善實質性病理損害作用。
5. 保肝利膽
厚朴,性味辛、苦、溫,入脾、胃、肺經,具有保肝利膽的功效。厚朴中含有厚朴酚等成分,能夠促進肝臟的新陳代謝和解毒作用,增加膽汁分泌和膽汁酸的合成,從而保護肝臟和膽囊,利於排毒。另外,厚朴還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能夠減輕肝臟的炎症和損傷。
研究證實,厚朴酚可以防止肝細胞變性和壞死,減輕肝損傷時的病變程度。此外,厚朴酚還能對抗免疫性肝纖維化損傷,防止肝纖維化及肝硬變的形成,提高免疫性肝纖維化大鼠血漿SOD活性,降低LPO含量,具有保護肝臟的作用。
6. 抗潰瘍作用
厚朴及其成分具有顯著的抗潰瘍功效。試驗中,大鼠口服厚朴煎劑對幽門結扎型潰瘍及拘束應激潰瘍均有明顯對抗作用,尤以姜炙厚朴作用較強;厚朴乙醇提取物對HCI-乙醇所致潰瘍也有顯著抑制作用,其活性成分為厚朴酚及和厚朴酚。研究表明,厚朴酚灌胃能明顯減輕大鼠應激性潰瘍的發生,並對抗應激所致胃酸分泌增加。
7. 止痛功效
厚朴辛香溫通,能散寒除濕,消炎止痛。厚朴中含有多種揮發油成分,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起到鎮靜、止痛的作用。
此外,厚朴中的姜黃素和胡蘿蔔素等成分,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疼痛。故厚朴常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於治療頭痛、肌肉疼痛等。
厚朴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厚朴的炮製
- 厚朴: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後刮去粗皮,洗淨,切絲,晾乾。
- 薑厚朴:取生薑切片煎湯,加淨厚朴,與薑湯共煮透,待湯吸盡,取出,及時切片,晾乾。(每厚朴100斤,用生薑10斤)
- 《雷公炮炙論》:凡使厚朴,要用紫色味辛為好,或丸散,便去粗皮,用酥炙過。每修一斤,用酥四兩,炙了細銼用;若湯飲中使,用自然薑汁八兩炙,一升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厚朴使用注意事項
-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宜使用:厚朴具藥性,可能對胎兒或嬰兒造成不良影響。
- 腹瀉或腹部脹氣者不宜使用:厚朴具有刺激性,可能會加重症狀。
- 胃腸道疾病患者不宜使用:厚朴會刺激胃酸分泌和胃腸道蠕動,加重病情。
- 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壓患者和精神病患者不宜使用:厚朴具有刺激性和興奮作用,可能會加重病情。
- 肝臟和腎臟疾病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藥物對肝臟和腎臟造成損害。
厚朴相關的方劑
厚朴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厚朴含有的化學成分
厚朴酚(Magnolol), 和厚朴酚(Honokiol), 厚朴新酚(Obovatol), 6-O-甲基和厚朴酚(6-O-methylhonokiol), 厚朴木脂體 A-E(Magnolignan A-E), 臺灣檫木醛(Randainal), 辣薄荷基厚朴酚(Piperitylmagnolol), 雙辣薄荷基厚朴酚(Dipiperitylmagnolol), 辣薄荷基和厚朴酚(Piperitylhonokiol), 龍胞基厚朴酚(Bornylmagnolol), 臺灣檫木酚(Randiol), 厚朴三酚 B(Magnatriol B), 厚朴木脂體 F-I(Magnolignan F-I), 木蘭箭毒鹼(Magnocurarine), 柳葉木蘭鹼(Salicifoline), β-桉葉醇(β-eudesmol), 蓽澄茄醇(Cadinol), 愈創奧醇(Guaiol), 對-聚傘花素(p-cymene), 丁香烯(caryophyllene), 芳樟醇(linalool), α-松油烯(α-terpinene), α-葎草烯(α-humulene), 4-松油烯醇(4-Terpinenol), 藍桉醇(Globulol), α-檸檬烯(α-Limonene), 芥子醛(Sinapicaldehyde), 丁香樹脂酚(Syringaresinol), 丁香樹脂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Syringa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