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太平丸方劑中包含陳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其理氣行氣、健脾消食之效,可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消化功能,有助於緩解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等症狀。
二、 降逆止嘔: 陳皮具備降逆止嘔功效,可緩解因脾胃氣逆所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太平丸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機不暢、食積不消引起的嘔吐、腹痛等症,陳皮的加入有助於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療效。
太平丸方劑中含有厚朴,主要原因如下:
- 厚朴燥濕化痰: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肺、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消食除積的功效。太平丸主要用於治療痰濕壅肺,咳嗽氣喘,胸悶氣短等症,厚朴能有效祛除痰濕,通暢氣道,改善呼吸困難。
- 厚朴降逆止嘔: 厚朴還能降逆止嘔,對於痰濕阻滯,氣逆上衝引起的嘔吐,具有緩解作用。太平丸中加入厚朴,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止嘔化痰的效果。
太平丸方劑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太平丸常用於治療胃痛、腹痛、消化不良等症,木香能疏肝理氣,調和脾胃,緩解疼痛,改善消化功能。
- 燥濕健脾: 木香還具燥濕健脾之功效,能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太平丸中常加入其他健脾益氣的藥材,與木香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總之,木香在太平丸方劑中,發揮着行氣止痛、燥溼健脾的作用,幫助治療胃腸疾病。
太平丸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烏藥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疼痛、腹痛、腹脹等症,烏藥可有效緩解。
- 助其他藥物發揮療效:烏藥的加入,可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總而言之,烏藥在太平丸中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並助其他藥物發揮療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太平丸方中加入白芥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肺化痰止咳: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對於寒邪客肺、痰濁壅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白芥子可起到溫散寒邪、化解痰飲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 活血通絡止痛:白芥子亦具活血通絡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如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等,白芥子可起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太平丸方劑中加入草豆蔻,主要是利用其辛溫芳香的特性,達到以下功效: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草豆蔻性溫,入脾胃經,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氣,緩解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 化濕止嘔:其芳香之氣可醒脾開胃,促進消化,並能化解濕氣,止嘔逆,對於脾胃濕困、嘔吐不止者有良好療效。
因此,草豆蔻在太平丸方劑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有助於溫中散寒,更能化濕止嘔,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最佳療效。
太平丸方劑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破血行氣:三稜性味苦辛,入肝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瘀止痛之效。對於因血瘀所致的疼痛,如痛經、產後腹痛等,三稜可起到活血化瘀,緩解疼痛的作用。
- 消癥散結:三稜也能消癥散結,對於因氣滯血瘀而形成的腫塊,如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等,三稜可促進血液循環,軟堅散結,有助於改善症狀。
太平丸中加入蓬莪朮,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 消積化滯:蓬莪朮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消食化積,行氣止痛,對於食積不消、脘腹脹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太平丸多用於治療脾胃積滯、脘腹脹痛等病症,蓬莪朮的消積化滯作用與方劑主旨相符。
- 行氣止痛:蓬莪朮的辛散之性,能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疼痛等症狀亦有較好的療效。太平丸中常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蓬莪朮的行氣止痛作用,能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止痛的效果。
太平丸方劑中包含乾薑,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的功效。太平丸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手足不溫等症狀,乾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這些症狀。
- 助藥力:乾薑辛溫之性,可助其他藥材發揮藥效。太平丸中常搭配其他寒涼藥材,乾薑的作用可避免寒涼藥性過於強烈,平衡藥性,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太平丸方劑中使用豬牙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 豬牙皁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太平丸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等症,豬牙皁可有效清熱解毒,消除咽喉部位的炎症。
- 利咽開音: 豬牙皁的清熱解毒功效,能消除咽喉部位的炎症,進而利咽開音,改善聲音嘶啞、失聲等症狀。
太平丸中含有澤瀉,主要原因如下:
-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太平丸主治濕熱蘊結,小便不利,因此加入澤瀉,可有效利水消腫,促進濕邪排出。
- 清熱解毒: 澤瀉亦具清熱解毒之效。濕熱蘊結常伴有熱毒,澤瀉可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利濕之功效,使症狀得以緩解。
主治功效
太平丸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藥性分析
太平丸,又名清咽太平丸,是一個多種藥物組合而成的方劑,不同醫書所載的組成略有差異,但核心藥物組成相似。根據提供文獻,常見組成包括:
- 陳皮: 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功效: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厚朴: 味苦、辛,性溫。歸脾、胃、肺、大腸經。功效:行氣消積,燥濕除滿,降逆平喘。
- 木香: 味辛、苦,性溫。歸脾、胃、大腸、三焦、膽經。功效: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 烏藥: 味辛,性溫。歸肺、脾、腎、膀胱經。功效: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 白芥子: 味辛,性溫。歸肺、胃經。功效: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止痛。
- 草荳蔻: 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功效:燥濕溫中,行氣止痛。
- 三稜: 味苦、辛,性平。歸肝、脾經。功效: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 蓬莪朮: 味苦、辛,性溫。歸肝、脾經。功效: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 幹薑: 味辛,性熱。歸脾、胃、腎、心、肺經。功效: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 豬牙皁: 味辛,性溫,有毒。歸肺、大腸經。功效:祛痰開竅,散結消腫。
- 澤瀉: 味甘,性寒。歸腎、膀胱經。功效:利水滲濕,泄熱。
- 薄荷: 味辛,性涼。歸肺、肝經。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 川芎: 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功效: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防風: 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肝、脾經。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
- 犀角(現已禁用,可用水牛角代替): 味苦、咸,性寒。歸心、肝經。功效:清熱涼血,解毒定驚。
- 柿霜: 味甘,性寒。歸肺、心、胃經。功效:清熱潤燥,化痰止咳。
- 甘草: 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功效: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 桔梗: 味苦、辛,性平。歸肺經。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膿。
- 天門冬: 味甘、苦,性寒。歸肺、腎經。功效:滋陰潤燥,清肺降火。
- 麥門冬: 味甘、微苦,性微寒。歸心、肺、胃經。功效: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 知母: 味苦、甘,性寒。歸肺、胃、腎經。功效: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 貝母: 味苦、甘,性微寒。歸肺、心經。功效: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癰。
- 款冬花: 味辛、微苦,性溫。歸肺經。功效:潤肺下氣,止咳化痰。
- 杏仁: 味苦,性微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功效: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 生地黃: 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腎經。功效: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 熟地黃: 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功效:補血滋陰,益精填髓。
- 黃連: 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阿膠: 味甘,性平。歸肺、肝、腎經。功效:補血滋陰,潤燥,止血。
- 蒲黃: 味甘,性平。歸肝、心包經。功效:止血,化瘀,利尿。
- 京墨: 味辛,性平。歸肺、胃、肝經。功效:止血,消腫,生肌。
- 麝香: 味辛,性溫。歸心、脾經。功效: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
- 人參: 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脾、肺、心、腎經。功效: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安神益智。
- 白朮: 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功效: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 茯苓: 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巴豆(部分方劑含有,需炮製去毒使用):味辛,性熱,有大毒。歸胃、大腸經。功效:瀉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蝕瘡。
- 飴糖: 味甘,性溫。歸脾、胃、肺經。功效:補中益氣,緩急止痛,潤肺止咳。
綜合藥性與功效
太平丸的藥物組成複雜,寒熱並用,補瀉兼施。
1. 針對氣機阻滯,胸腹脹滿疼痛: 方中陳皮、厚朴、木香、烏藥、白芥子、草荳蔻、三稜、蓬莪朮、乾薑等辛溫行氣、溫中散寒之品,可以理氣和胃、行氣消積、溫中止痛,主要針對食積、氣積、血積、氣疝、血疝、邪實秘滯導致的胸腹疼痛脹滿。部分方劑中加入少量巴豆,意在加強攻下之力,但需謹慎使用。
2. 針對肺系疾病,咳嗽痰喘: 方中薄荷、川芎、防風、桔梗、杏仁、款冬花等藥物,具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的功效,可以緩解咳嗽、咽喉不利等症狀。天門冬、麥門冬、知母、貝母、生地、熟地、阿膠、柿霜等滋陰潤肺、清熱化痰之品,可以滋養肺陰,清化痰熱,適用於肺陰虛所致的咳嗽、咯血等症。
3. 針對血證: 方中犀角(水牛角)、生地、黃連、丹皮、蒲黃、京墨等具有清熱涼血、止血化瘀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咯血、吐血等血證。
4. 針對熱證: 方中薄荷、柿霜、犀角、黃連、知母、生地等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膈上熱、咽喉不清等熱證。
5. 補益作用: 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具有補益脾胃的作用,熟地、阿膠等具有補血滋陰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扶助正氣。
6. 針對特殊證型:
- 肺痿: 太平丸被認為可以治療肺痿,即肺陰虛損,肺葉痿弱不用之證,表現為咳吐涎沫、氣短喘促等。方中滋陰潤肺、清熱化痰之品,如二冬、二母、二地、杏、桔、歸、款冬、阿膠、蒲黃、薄荷、京墨、麝、蜜等,對肺痿有治療作用。
- 勞嗽失音: 認為是會厭傷,可用豬脂和白蜜膏治療。
- 勞嗽兼喘,腎不納氣: 認為是腎虛不能納氣,可用都氣丸加參、耆、牛膝、蛤蚧或杏仁膏治療。
- 肺痿吐膿,形肉脫: 可用太平丸,白鳳膏治療。
古籍記載與主治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太平丸的主治涵蓋多個方面:
- 胸腹疼痛脹滿: 見於《成方切用》、《退思集類方歌註》、《景岳全書》等。
- 食積、氣積、血積、氣疝、血疝、邪實秘滯: 見於《成方切用》、《退思集類方歌註》、《景岳全書》等。
- 咳嗽、痰喘: 見於《類證治裁》、《血證論》、《仁齋直指方論》、《醫方集宜》、《奇方類編》、《醫方集解》、《醫方論》、《驗方新編》、《雜病心法要訣》、《增訂十藥神書》、《嬰童類萃》、《古今醫統大全》、《景岳全書》、《簡明醫彀》、《齊氏醫案》、《濟陽綱目》、《赤水玄珠》、《大方脈》、《沈氏尊生書》、《蒼生司命》、《濟世全書》、《不居集》、《葛可久十藥神書歌訣》、《痘疹心法》、《保命歌括》等。
- 肺痿、肺癰: 見於《類證治裁》、《仁齋直指方論》、《醫方集宜》、《奇方類編》、《驗方新編》、《雜病心法要訣》、《增訂十藥神書》、《古今醫統大全》、《簡明醫彀》、《中國醫籍考》、《續名醫類案》、《壽世保元》、《明醫指掌》、《丹溪心法》、《醫學入門》、《濟陽綱目》、《赤水玄珠》、《不居集》、《葛可久十藥神書歌訣》、《保命歌括》等。
- 咯血、吐血: 見於《類證治裁》、《血證論》、《醫方考》、《醫方集解》、《成方切用》、《雜病心法要訣》、《明醫指掌》、《校注醫醇賸義》、《丹溪心法》、《醫學入門》、《大方脈》、《濟陽綱目》、《不居集》、《葛可久十藥神書歌訣》等。
- 咽喉不利、咽痛: 見於《類證治裁》、《醫方考》、《醫方集解》、《成方切用》、《重訂囊秘喉書》、《萬氏家抄濟世良方》、《蒼生司命》、《大方脈》、《濟陽綱目》等。
- 勞瘵: 見於《類證治裁》、《醫方集宜》、《仁術便覽》、《祖劑》、《雜病心法要訣》、《增訂十藥神書》、《古今醫統大全》、《簡明醫彀》、《壽世保元》、《明醫指掌》、《丹溪心法》、《馮氏錦囊秘錄》、《濟陽綱目》、《赤水玄珠》、《不居集》、《保命歌括》等。
- 熱證: 見於《類證治裁》、《醫方考》、《醫方集解》、《成方切用》、《萬氏家抄濟世良方》、《蒼生司命》、《大方脈》等。
治療原理分析
太平丸的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 理氣行滯,消積止痛: 針對胸腹脹滿疼痛,方中多味理氣藥物,如陳皮、厚朴、木香、烏藥等,可以疏通氣機,消散積滯,緩解疼痛。加入少量破血逐瘀的三稜、莪朮,可以加強消積止痛的作用。
- 溫中散寒,燥濕化痰: 針對寒濕內停、氣機不暢之證,方中乾薑、草荳蔻、白芥子等溫熱藥物,可以溫中散寒,燥濕化痰。
- 清熱涼血,滋陰潤肺: 針對肺系疾病,特別是陰虛有熱者,方中寒涼藥物與滋陰藥物並用,如天門冬、麥門冬、知母、貝母、生地、熟地、阿膠、柿霜等,可以滋陰潤肺,清熱化痰,適用於肺陰虛所致的咳嗽、咯血等症。犀角、黃連、丹皮等清熱涼血藥,可以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證。
- 宣肺止咳,利咽化痰: 方中薄荷、川芎、防風、桔梗、杏仁、款冬花等藥物,具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的功效,可以緩解咳嗽、咽喉不利等症狀。
- 補益氣血,扶助正氣: 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具有補益脾胃的作用,熟地、阿膠、當歸等具有補血滋陰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扶助正氣,但並非主要作用。
- 攻補兼施: 部分醫家認為太平丸可以攻補兼施,例如唐宗海在《血證論》中提到“用飴糖拌吞以攻其實,即噙化太平丸以補之,攻補兼施,為除暴安良之妙法”。但此法需謹慎,應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而定。
- 引藥入肺: 古籍中多記載太平丸用薄荷湯送服,並強調“噙化”、“仰臥”,認為這樣可以使藥物更好地進入肺經,發揮治療作用。
總結
太平丸是一個藥味組成複雜、功效多樣的方劑,不同醫家對其主治和應用有不同的見解。總體而言,太平丸以理氣化痰、清熱潤肺、活血止血為主要功效,適用於治療胸腹疼痛脹滿、食積氣滯、咳嗽痰喘、咯血吐血、咽喉不利、肺痿肺癰等病症,尤其是在治療肺系疾病方面,多位醫家均有應用經驗。 然而,由於其組成中含有一些藥性峻猛或有毒性的藥物,如巴豆、豬牙皁等,因此臨床應用時必須辨證施治,謹慎用藥,不可盲目使用。 現代中醫臨床應用太平丸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對原方進行加減化裁,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傳統服藥法
陳皮3錢,厚朴3錢,木香3錢,烏藥3錢,白芥子3錢,草豆蔻3錢,三稜3錢,蓬朮(煨) 3錢,乾薑3錢,牙皂(炒斷煙) 3錢,澤瀉3錢。
如欲其峻,須用巴豆2錢。
上為細末。巴豆(用滾湯泡,去皮心膜)1錢,用水1碗,微火煮至半碗,將巴豆撈起,用乳鉢研極細,仍將前湯攙入研勻,然後量藥多寡,入蒸餅浸爛搗,丸前藥如綠豆大。
每用3分或5分,甚者1錢,隨證用湯引送下。凡傷寒停滯,即以本物湯送下;婦人血氣痛,紅花湯或當歸湯送下;氣痛,陳皮湯送下;疝氣,茴香湯送下;寒氣,生薑湯送下;欲瀉者,用熱薑湯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太平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胃痛等。因此,在服用太平丸之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太平丸, 出處:《醫統》卷三十五引《局方》。 組成:黃連(同茱萸炒,去萸不用)、芍藥(炒)減半。 主治:泄瀉。
太平丸,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陳皮3錢,厚朴3錢,木香3錢,烏藥3錢,白芥子3錢,草豆蔻3錢,三棱3錢,蓬朮(煨)3錢,乾薑3錢,牙皂(炒斷煙)3錢,澤瀉3錢。 主治:胸腹疼痛脹滿,及食積、氣積、血積、氣疝、血疝、邪實秘滯,痛劇者。
太平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組成:膽南星2錢,木香2錢,細辛2錢,羌活2錢,硼砂2錢,冰片2錢,酒化蟾酥2錢,沉香1兩,檀香1兩,香橼1兩,白芷1兩,佛手2兩。 主治:活絡止痛。主治:風寒時疫,胃腸疼痛,四時痧脹;小兒驚癇,胸膈不開,痰迷暈厥,一切時疫。
太平丸, 出處:《脩月魯般經》引《勞證十藥神書》(見《醫方類聚》卷一五○)。 組成:天門冬3兩,麥門冬3兩,知母3兩,貝母3兩,款冬花3兩,杏仁3兩,當歸1兩半,地黃1兩半,黃連1兩半,阿膠珠1兩半,蒲黃1兩,京墨1兩,桔梗1兩,薄荷1兩,白蜜4兩,麝香少許。 主治:益陰潤肺。主治:勞證久嗽,肺痿肺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