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藥

烏藥

WU YAO

  • 英文名稱: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 Radix Linderae Strychnifoliae Lindera Root, Spicebush Root
  • 別名:錢柴頭,鰟魮,青竹香,旁其,班皮柴,香葉子樹,雞骨香,天臺烏藥,台烏,天臺烏,鳑魮,銅錢柴,臺烏,天台烏,錢蜞柴,鹽魚子柴,香桂樟,土木香,矮樟,白葉柴,鯽魚薑,矮樟根,吹風散
  • 來源:本品為樟科植物烏藥的乾燥塊根。全年均可採挖,除去細根,洗淨,趁鮮切片,曬乾,或直接曬乾。
  • 道地藥材:陝西, 四川, 廣東, 廣西,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福建, 台灣
  • 生長環境:山坡, 草叢, 林緣, 荒山, 曠野, 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烏藥的傳統功效


1. 祛痰

古籍中並未直接記載烏藥具有「祛痰」之功效,但從其記載的諸多作用推測,其祛痰機理可能與其理氣、散寒、消脹等功效相關。

《本草通玄》提到烏藥能「理七情鬱結,氣血凝停,霍亂吐瀉,痰食稽留」。其中「痰食稽留」一詞,暗示烏藥可能具有化痰功效,但並非其主要作用。痰之形成,古醫學認為多與氣滯、寒凝、血瘀等因素有關,而烏藥恰恰擅長於此。

《藥品化義》指出烏藥「氣雄性溫,故快氣宣通,疏散凝滯」,這說明烏藥能疏通氣機,而氣機通暢則能避免痰濁的積聚。痰濁的產生與肺氣不足、脾胃運化失常有關,而烏藥雖非直接作用於肺脾,但其理氣功效可以間接改善肺脾功能,從而預防痰濁的形成。

《本草綱目》記載烏藥能「治腫脹喘息」,喘息常常伴隨痰液增多,這也從側面佐證了烏藥可能具有間接化痰的作用。 需注意的是,《本草新編》提醒「產婦虛而胎氣不順者,切不可用」,以及《神農本草經疏》指出「病屬氣虛者忌之」,說明烏藥的應用需謹慎,並非所有痰症都適用。

綜上所述,烏藥的祛痰功效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通過其理氣、散寒、消脹等作用,間接改善體內環境,從而達到預防或輔助治療痰症的目的。 需強調的是,以上分析基於古代醫籍記載,僅供參考,並不能替代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

2. 消腫散結

烏藥消腫散結功效考

烏藥,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消腫散結之效,並非單純的「辛溫散寒」,而是牽涉到氣機的調節與運行。多部經典皆提及其功效,但詮釋角度各有不同,共同點在於強調其理氣作用。

《玉楸藥解》明確指出烏藥能「破瘀洩滿,止痛消脹」,這是其消腫散結功效的直接體現。腫脹多因氣血瘀滯不通所致,烏藥辛溫香竄,能疏通經絡,驅散寒邪,從而達到消腫散結的效果。《藥品化義》更進一步說明,烏藥「氣雄性溫」,能「疏散凝滯」,不僅能散寒氣而止痛,更能「開鬱氣」,解決胸膈脹滿等問題,此種「開鬱」正是其消腫散結的關鍵機制。

《本草綱目》記載烏藥能治「腫脹喘息」,這也印證了其消腫功效。《本草述鉤元》則深入探討了烏藥的理氣作用,認為其「實有理其氣之元,致其氣之用者」,並非單純的辛散之品,而是能調節氣機,使之運行通暢,從而達到消腫散結的目的。 作者更指出烏藥能和陰,並非耗氣之品,這也解釋了其在治療某些虛寒性腫脹時仍能發揮作用的原因。

然而,需注意的是,《本草新編》提醒,產婦虛而胎氣不順者不宜使用烏藥,因為烏藥能順胎氣之實,卻不能順胎氣之虛,此點需謹慎。 《神農本草經疏》也指出,氣虛者忌用,說明烏藥的應用需辨證論治,方能發揮其最佳療效,並避免不良反應。 總之,烏藥的消腫散結功效,是建立在其獨特的理氣作用基礎之上,而非單純的辛散。

3. 散寒止咳

烏藥,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散寒止咳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基於其特殊的理氣作用而衍生。多部醫書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機理。

《本草拾遺》記載烏藥可治“中惡心腹痛,天行疫瘴”,說明其能驅除外邪,這與散寒止咳中的「散寒」密切相關。寒邪入侵,常導致胸腹冷痛、咳嗽等症狀,烏藥的溫熱之性,能溫中散寒,驅除體內寒邪,從而達到止咳的效果。《日華子諸家本草》更進一步指出烏藥「治一切氣,除一切冷」,說明其具有廣泛的理氣功效,對於因寒邪阻滯肺氣而引起的咳嗽,也具有一定的療效。

《藥品化義》則精闢地指出烏藥「氣雄性溫,故快氣宣通,疏散凝滯」,其溫熱之性能溫通經絡,疏通肺氣,從而達到止咳化痰的作用。 若咳嗽伴有寒邪入侵引起的胸悶、腹痛等症狀,烏藥溫中散寒的功效便能發揮更大作用。《本草綱目》中記載其能治「腫脹喘息」,喘息也常與肺氣不利相關,說明烏藥對肺部氣機的調節作用。

然而,需注意的是,古籍中也強調了烏藥的使用需辨證論治。《神農本草經疏》和《本草新編》均指出,氣虛者忌用,因為烏藥辛溫走洩,過度使用反而會耗傷正氣,導致病情加重。 《本草述鉤元》則提到烏藥「實有理其氣之元,致其氣之用者」,說明其並非單純的辛散之品,而是能調和氣機,使氣血運行通暢。

總而言之,烏藥散寒止咳的功效,主要源於其溫中散寒、理氣通絡的藥性,但其應用需謹慎,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症的具體情況,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不可一概而論,需結合其他藥物,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4. 行氣止痛

烏藥,味辛溫,氣香竄,自古以來即被廣泛運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其行氣止痛的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皆有記載,並有著豐富的臨牀經驗佐證。

《本草拾遺》記載烏藥能治「中惡心腹痛」,說明其對於因氣滯而引起的腹部疼痛有良好的療效。而《日華子諸家本草》則更廣泛地指出其「治一切氣,除一切冷」,說明其具有通暢全身氣機,驅散寒邪的作用。 《湯液本草》王好古更精闢地指出其「理元氣」的功能,點明瞭烏藥並非僅僅疏散,而是能調節人體元氣平衡,從根本上緩解疼痛。

《本草綱目》則更進一步說明烏藥的應用範圍,涵蓋了「中氣、腳氣、疝氣、氣厥頭痛」等多種由氣滯引起的疾病,並能治療「腫脹喘息」,這顯示其不僅能行氣,還能消腫利水。 《玉楸藥解》更明確指出其「破瘀洩滿,止痛消脹」的功效,凸顯其在活血化瘀方面的作用。

《藥品化義》深入闡述了烏藥「氣雄性溫」的特性,認為其能「快氣宣通,疏散凝滯」,並能治療因寒邪、邪氣、鬱氣所造成的各種疼痛及症狀。 《本草述鉤元》則反駁了只將烏藥視為辛散之品的片面觀點,認為其能「理其氣之元,致其氣之用」,並指出其在治療多種疾病方面的功效,包括消化不良、血痢、小便頻數、婦科疾病等,都與其調節元氣的根本作用相關。 多部醫籍如《集驗方》、《本草通玄》等也從不同角度印證了烏藥行氣止痛的功效,並指出其能治療七情鬱結、氣血凝滯等症。

總而言之,烏藥的行氣止痛功效,並非單純的疏散之功,而是通過調節人體氣機平衡,達到舒緩疼痛、改善症狀的目的。 其臨牀應用也需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5. 補陽

烏藥,在歷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具有補陽之效,但其補陽之法並非直接溫補,而是透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間接達到補益陽氣的效果。不同典籍對其功效的闡述,各有側重,但其根本作用皆圍繞著「理氣」展開。

《湯液本草》王好古言其「理元氣」,點明瞭烏藥補陽的根本——調理人體的元氣。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烏藥透過辛溫走竄的特性,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恢復元氣的活力,達到補陽的效果。《本草綱目》記載烏藥可治「中氣、腳氣、疝氣」,這些病症都與氣虛、陽虛有關,說明烏藥能改善陽氣不足的狀態。《藥品化義》則進一步闡述其「氣雄性溫」,能「散寒氣」、「驅邪氣」、「開鬱氣」,說明其通過祛除寒邪、疏通鬱滯,間接達到溫補陽氣的作用。

《本草述》則對烏藥的補陽作用有著深入的分析,認為烏藥並非單純的辛散之品,而是能「理其氣之元,致其氣之用」。它並非直接耗散人體的陽氣,而是通過調和陰陽,使陽氣得以順暢運行,達到補益的效果。丹溪在其補陰方中加入烏藥葉,正體現了烏藥在達陽之中兼具和陰之妙。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草新編》指出,產婦虛而胎氣不順者不宜使用烏藥,以及《神農本草經疏》提醒,氣虛者忌用。這說明烏藥的補陽作用並非適用於所有陽虛情況,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總而言之,烏藥的補陽功效是其理氣作用的體現,通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間接達到溫補陽氣的目的,而非直接的溫陽壯陽之品。

6. 理氣行氣

烏藥,其「理氣行氣」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值得深入探討。

多部古籍都記載了烏藥的理氣功效。王好古的《湯液本草》簡潔明瞭地指出其「理元氣」。《本草綱目》則更進一步,指出烏藥能治療「中氣、腳氣、疝氣、氣厥頭痛、腫脹喘息」,以及「止小便數及白濁」,說明其理氣功效涵蓋範圍廣泛,不侷限於單一臟腑或症狀。 《玉楸藥解》更強調其「破瘀洩滿,止痛消脹」的功能,說明其理氣作用同時兼具活血化瘀的功效。

《藥品化義》深入闡述烏藥理氣的機制,認為其「氣雄性溫」,能「快氣宣通,疏散凝滯」,並比香附更有效。它能散寒氣、驅邪氣、開鬱氣、疏經氣,從而治療各種氣滯相關疾病,如中惡腹痛、胸膈脹滿、中風、產後血瘀等。 《本草述鉤元》則更進一步指出烏藥並非單純的辛散之品,而是能「理其氣之元,致其氣之用」,並非單純耗氣,而是能調節氣機,甚至在某些補陰方劑中亦可應用。 《本草求真》則將烏藥與木香、香附比較,指出其擅長治療胸腹逆邪。

總體而言,古籍對烏藥理氣功效的描述,多從不同角度切入,但都肯定了其在治療氣滯證方面的作用。 其作用機理,可能涉及疏通經絡、溫散寒邪、行氣活血等多個方面,並非單純的“行氣”,而是更深層次的“理氣”。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古籍也提醒,氣虛者慎用,說明烏藥的應用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進行辨證施治。

烏藥的古代典籍


烏藥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現代藥理分析顯示中藥烏藥具有以下抗腫瘤功效:

  • 對小鼠肉瘤180的抑制率為44.8%。 這表示烏藥在體內實驗中,對於肉瘤180這種腫瘤細胞具有顯著的抑制生長效果。
  • 長期餵食烏藥給大鼠,可使其體重增加比對照組快11%。 這個現象雖然不能直接證明抗腫瘤功效,但可能間接反映烏藥具有改善動物整體健康狀況、促進營養吸收,從而輔助抵抗腫瘤的能力。

2. 抗凝血

根據體外實驗數據,烏藥的水煎劑在濃度為0.01~0.04g(生藥)/ml時,表現出明顯延長凝血時間的效果。從現代藥理學角度分析,這表明烏藥具備抗凝血酶的作用。換句話說,烏藥中的有效成分可能直接或間接地抑制了凝血酶的活性,從而延緩了血液凝固的過程。

3. 其他功效

烏藥醇提取物在特定濃度範圍內(10~4g)展現出對離體豚鼠氣管的抗組胺作用,其特點是作用快速、強效且持久。這表明烏藥可能具有潛在的抗過敏及平喘活性。在現代藥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抗組胺作用提示烏藥可能透過以下機制發揮功效:

  • 直接拮抗組胺受體: 烏藥醇提取物可能直接與組胺受體結合,阻斷組胺與受體的結合,從而抑制組胺引起的氣管收縮。
  • 影響組胺的釋放: 烏藥可能作用於肥大細胞或其他免疫細胞,抑制組胺的釋放,減少體內組胺的總量。
  • 影響氣管平滑肌的收縮機制: 烏藥可能作用於氣管平滑肌細胞內的信號通路,例如鈣離子通道或磷酸二酯酶等,降低平滑肌的收縮能力,從而達到舒張氣管的作用。

由於作用快速且持久,提示烏藥可能具備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及代謝穩定性,使其作用能維持較長時間。更深入的研究需要探討烏藥醇提取物中具體起作用的活性成分,並在體內實驗中驗證其抗組胺及平喘效果,以及探討其作用機制。

4. 抗氧化

烏藥在現代藥理研究中,證實其具有顯著的抗氧化功效。此效用歸因於其多種活性成分與複雜的作用機制。烏藥所含的多醣體能有效清除體內自由基,有助於延緩細胞老化。此外,其揮發油成分,如苯乙烯、芳樟醇、沉香醇等,亦扮演重要角色,不僅能直接清除自由基,更能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從而保護細胞膜的完整性,並提升細胞本身的抗氧化能力。

更進一步的分析顯示,烏藥的提取物對氧自由基及氫氧自由基皆具強效清除作用。它能顯著降低作為脂質過氧化指標的丙二醛(MDA)含量,同時活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等關鍵內源性抗氧化酶,全面提升機體對氧化壓力的抵抗力。烏藥中的多酚類化合物,例如沒食子酸、槲皮素、楊梅素等,也提供強效抗氧化保護,通過清除自由基並抑制脂質過氧化,全面維護細胞健康。

5. 鎮痛

烏藥所含揮發油具備鎮痛效果,能夠抑制小鼠扭體反應,直接展現其鎮痛能力。具體而言,烏藥水提液與醇提物水溶液,在 5g/kg 與 10g/kg 的劑量下,能顯著提升小鼠熱板法的痛閾值,表明其能提高對熱刺激的耐受程度,從而減輕疼痛感。更高劑量,例如20g/kg,則能顯著抑制小鼠因酒石酸銻鉀刺激引起的扭體反應,證明其能有效緩解化學性刺激所引起的疼痛。

除了直接的鎮痛效果,烏藥還能透過多種機制來減輕疼痛:

  • 抗炎作用: 烏藥中的成分能夠抑制炎症因子的產生,減少炎症反應的發生,進而降低因炎症所引起的疼痛。 20g/kg劑量能有效對抗混合致炎劑所致小鼠耳腫脹,降低腫脹率。烏藥中分離所得組分也能有效對抗角叉菜膠大鼠足跖腫脹。
  • 鎮靜作用: 烏藥具有鎮靜作用,能夠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降低身體對疼痛的敏感度,從而減輕疼痛。
  • 解痙作用: 烏藥具有解痙作用,能舒緩平滑肌的痙攣,進而減輕由肌肉痙攣所導致的疼痛。
  • 直接鎮痛作用: 烏藥中的某些成分可以直接抑制疼痛信號的傳遞,阻斷疼痛訊息傳遞至大腦,從而減輕疼痛。

6. 抗發炎

烏藥具有顯著抗炎功效。其主要抗炎成分為揮發油、生物鹼及黃酮類物質。揮發油中的烏藥烯、烏藥醇、烏藥醛等,能有效抑制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β、白細胞介素-6等炎症介質的產生,從而減輕炎症反應。烏藥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其抗炎作用已在小鼠急性炎症模型中得到驗證。生物鹼和黃酮類物質也能抑制炎症細胞活化與浸潤,減少組織損傷。

7. 抗菌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中藥烏藥的抗菌功效主要源於其含有的揮發油成分。這些揮發油,例如甲基丁香酚、苯酚、茴香醛等,對多種細菌展現出抑制作用。

具體而言,實驗數據表明,烏藥揮發油能夠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以及綠膿桿菌的生長。

此外,體外試驗也證實,以新鮮烏藥葉煎煮出的藥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以及痢疾桿菌等均具有抑制效果。

8. 止痛功效

烏藥的止痛功效,經現代藥理分析,可歸因於其活性成分如揮發油、生物鹼等多重作用機制。烏藥能發揮顯著的抗炎效果,其成分有望透過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途徑中相關酶類(如COX酶)或調控炎症介質(如細胞因子)的釋放,從而減輕炎症反應,降低因發炎引起的疼痛。

此外,烏藥具有直接的鎮痛作用,揮發油可能影響疼痛信號的傳遞,如調節神經遞質釋放或作用於離子通道,以降低痛覺感受。其解痙效果則可能涉及抑制平滑肌細胞的鈣內流,或影響神經肌肉接點功能,緩解多種肌肉或內臟器官的痙攣性疼痛。

在改善微循環方面,烏藥的活血化瘀特性,可促進局部血液流通,增加組織氧氣與營養供應,同時加速代謝廢物清除,進而緩解因氣滯血瘀或組織缺氧引起的疼痛。考量其溫性,烏藥的散寒止痛作用可能與促進末梢血管舒張、增強局部血流量,以及改善寒凝導致的肌肉僵硬和循環不暢有關,從而緩解受寒或陽氣不足相關的慢性疼痛。

烏藥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烏藥的炮製


烏藥製作方法

  1. 揀去雜質

    • 分開大小條,用水泡透。
    • 根據季節注意換水,防止發臭。
    • 及時撈出切片。如已在鮮時切片者,篩去灰屑。
  2. 炒制

    • 取淨烏藥片,用文火炒至深黃色取出。
  3. 麩制

    • 取淨烏藥片,用麥麩炒至微黃,篩去麥麩即得。
  4. 醋制

    • 取烏藥片與醋拌勻,略悶。
    • 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帶焦斑為度,取出放涼。
    • 每烏藥500g,用醋60g。
  5. 酒制

    • 取烏藥片,加黃酒拌勻,悶潤至酒盡時。
    • 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乾,取出放乾。
    • 每烏藥500g,用黃酒60g。
  6. 鹽制

    • 取麥麩,炒熱。
    • 加入經鹽水潤半小時的烏藥片,炒3-4分鐘至呈淡黃色,篩去麥麩即可。
    • 每烏藥16kg,用鹽0.4kg,開水2kg,麥麩2kg。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藥注意事項

  1. 氣虛及內熱證患者禁服,因其性溫燥,會加重氣虛和內熱。
  2. 孕婦慎服,因其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易導致流產。
  3. 體虛者慎服,因其性溫燥,易耗傷津液,加重體虛。
  4. 質老、不呈紡錘狀的直根不可供藥用,因其藥效較差。
  5. 不宜多服,因其性辛散,過量服用易耗傷氣血。
  6. 病屬氣虛者忌之,因其會損傷正氣。
  7. 婦人月事先期,小便短赤,及咳嗽內熱,口渴,口幹、舌苦,不得眠,一切陰虛內熱之病,皆不宜服。
  8. 不宜見火,因其易揮發,影響藥效。

烏藥相關的方劑


烏藥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腳氣病月經腹痛腹股溝疝氣頻尿腹痛頭痛損傷氣喘疼痛腰痛肌肉痙攣霍亂乳腺炎遺精坐骨神經痛咳嗽噯氣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