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 Radix Linderae Strychnifoliae Lindera Root, Spicebush Root
- 別名:錢柴頭,鰟魮,青竹香,旁其,班皮柴,香葉子樹,雞骨香,天臺烏藥,台烏,天臺烏,鳑魮,銅錢柴,臺烏,天台烏,錢蜞柴,鹽魚子柴,香桂樟,土木香,矮樟,白葉柴,鯽魚薑,矮樟根,吹風散
- 藥品來源:本品為樟科植物烏藥的乾燥塊根。全年均可採挖,除去細根,洗淨,趁鮮切片,曬乾,或直接曬乾。
- 道地藥材:陝西, 四川, 廣東, 廣西,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福建, 台灣
- 生長環境:山坡, 草叢, 林緣, 荒山, 曠野, 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烏藥的傳統功效
1. 祛痰
古籍中並未直接記載烏藥具有「祛痰」之功效,但從其記載的諸多作用推測,其祛痰機理可能與其理氣、散寒、消脹等功效相關。
《本草通玄》提到烏藥能「理七情鬱結,氣血凝停,霍亂吐瀉,痰食稽留」。其中「痰食稽留」一詞,暗示烏藥可能具有化痰功效,但並非其主要作用。痰之形成,古醫學認為多與氣滯、寒凝、血瘀等因素有關,而烏藥恰恰擅長於此。
《藥品化義》指出烏藥「氣雄性溫,故快氣宣通,疏散凝滯」,這說明烏藥能疏通氣機,而氣機通暢則能避免痰濁的積聚。痰濁的產生與肺氣不足、脾胃運化失常有關,而烏藥雖非直接作用於肺脾,但其理氣功效可以間接改善肺脾功能,從而預防痰濁的形成。
《本草綱目》記載烏藥能「治腫脹喘息」,喘息常常伴隨痰液增多,這也從側面佐證了烏藥可能具有間接化痰的作用。 需注意的是,《本草新編》提醒「產婦虛而胎氣不順者,切不可用」,以及《神農本草經疏》指出「病屬氣虛者忌之」,說明烏藥的應用需謹慎,並非所有痰症都適用。
綜上所述,烏藥的祛痰功效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通過其理氣、散寒、消脹等作用,間接改善體內環境,從而達到預防或輔助治療痰症的目的。 需強調的是,以上分析基於古代醫籍記載,僅供參考,並不能替代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
2. 消腫散結
烏藥消腫散結功效考
烏藥,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消腫散結之效,並非單純的「辛溫散寒」,而是牽涉到氣機的調節與運行。多部經典皆提及其功效,但詮釋角度各有不同,共同點在於強調其理氣作用。
《玉楸藥解》明確指出烏藥能「破瘀洩滿,止痛消脹」,這是其消腫散結功效的直接體現。腫脹多因氣血瘀滯不通所致,烏藥辛溫香竄,能疏通經絡,驅散寒邪,從而達到消腫散結的效果。《藥品化義》更進一步說明,烏藥「氣雄性溫」,能「疏散凝滯」,不僅能散寒氣而止痛,更能「開鬱氣」,解決胸膈脹滿等問題,此種「開鬱」正是其消腫散結的關鍵機制。
《本草綱目》記載烏藥能治「腫脹喘息」,這也印證了其消腫功效。《本草述鉤元》則深入探討了烏藥的理氣作用,認為其「實有理其氣之元,致其氣之用者」,並非單純的辛散之品,而是能調節氣機,使之運行通暢,從而達到消腫散結的目的。 作者更指出烏藥能和陰,並非耗氣之品,這也解釋了其在治療某些虛寒性腫脹時仍能發揮作用的原因。
然而,需注意的是,《本草新編》提醒,產婦虛而胎氣不順者不宜使用烏藥,因為烏藥能順胎氣之實,卻不能順胎氣之虛,此點需謹慎。 《神農本草經疏》也指出,氣虛者忌用,說明烏藥的應用需辨證論治,方能發揮其最佳療效,並避免不良反應。 總之,烏藥的消腫散結功效,是建立在其獨特的理氣作用基礎之上,而非單純的辛散。
3. 散寒止咳
烏藥,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散寒止咳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基於其特殊的理氣作用而衍生。多部醫書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機理。
《本草拾遺》記載烏藥可治“中惡心腹痛,天行疫瘴”,說明其能驅除外邪,這與散寒止咳中的「散寒」密切相關。寒邪入侵,常導致胸腹冷痛、咳嗽等症狀,烏藥的溫熱之性,能溫中散寒,驅除體內寒邪,從而達到止咳的效果。《日華子諸家本草》更進一步指出烏藥「治一切氣,除一切冷」,說明其具有廣泛的理氣功效,對於因寒邪阻滯肺氣而引起的咳嗽,也具有一定的療效。
《藥品化義》則精闢地指出烏藥「氣雄性溫,故快氣宣通,疏散凝滯」,其溫熱之性能溫通經絡,疏通肺氣,從而達到止咳化痰的作用。 若咳嗽伴有寒邪入侵引起的胸悶、腹痛等症狀,烏藥溫中散寒的功效便能發揮更大作用。《本草綱目》中記載其能治「腫脹喘息」,喘息也常與肺氣不利相關,說明烏藥對肺部氣機的調節作用。
然而,需注意的是,古籍中也強調了烏藥的使用需辨證論治。《神農本草經疏》和《本草新編》均指出,氣虛者忌用,因為烏藥辛溫走洩,過度使用反而會耗傷正氣,導致病情加重。 《本草述鉤元》則提到烏藥「實有理其氣之元,致其氣之用者」,說明其並非單純的辛散之品,而是能調和氣機,使氣血運行通暢。
總而言之,烏藥散寒止咳的功效,主要源於其溫中散寒、理氣通絡的藥性,但其應用需謹慎,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症的具體情況,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不可一概而論,需結合其他藥物,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4. 行氣止痛
烏藥,味辛溫,氣香竄,自古以來即被廣泛運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其行氣止痛的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皆有記載,並有著豐富的臨牀經驗佐證。
《本草拾遺》記載烏藥能治「中惡心腹痛」,說明其對於因氣滯而引起的腹部疼痛有良好的療效。而《日華子諸家本草》則更廣泛地指出其「治一切氣,除一切冷」,說明其具有通暢全身氣機,驅散寒邪的作用。 《湯液本草》王好古更精闢地指出其「理元氣」的功能,點明瞭烏藥並非僅僅疏散,而是能調節人體元氣平衡,從根本上緩解疼痛。
《本草綱目》則更進一步說明烏藥的應用範圍,涵蓋了「中氣、腳氣、疝氣、氣厥頭痛」等多種由氣滯引起的疾病,並能治療「腫脹喘息」,這顯示其不僅能行氣,還能消腫利水。 《玉楸藥解》更明確指出其「破瘀洩滿,止痛消脹」的功效,凸顯其在活血化瘀方面的作用。
《藥品化義》深入闡述了烏藥「氣雄性溫」的特性,認為其能「快氣宣通,疏散凝滯」,並能治療因寒邪、邪氣、鬱氣所造成的各種疼痛及症狀。 《本草述鉤元》則反駁了只將烏藥視為辛散之品的片面觀點,認為其能「理其氣之元,致其氣之用」,並指出其在治療多種疾病方面的功效,包括消化不良、血痢、小便頻數、婦科疾病等,都與其調節元氣的根本作用相關。 多部醫籍如《集驗方》、《本草通玄》等也從不同角度印證了烏藥行氣止痛的功效,並指出其能治療七情鬱結、氣血凝滯等症。
總而言之,烏藥的行氣止痛功效,並非單純的疏散之功,而是通過調節人體氣機平衡,達到舒緩疼痛、改善症狀的目的。 其臨牀應用也需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5. 補陽
烏藥,在歷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具有補陽之效,但其補陽之法並非直接溫補,而是透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間接達到補益陽氣的效果。不同典籍對其功效的闡述,各有側重,但其根本作用皆圍繞著「理氣」展開。
《湯液本草》王好古言其「理元氣」,點明瞭烏藥補陽的根本——調理人體的元氣。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烏藥透過辛溫走竄的特性,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恢復元氣的活力,達到補陽的效果。《本草綱目》記載烏藥可治「中氣、腳氣、疝氣」,這些病症都與氣虛、陽虛有關,說明烏藥能改善陽氣不足的狀態。《藥品化義》則進一步闡述其「氣雄性溫」,能「散寒氣」、「驅邪氣」、「開鬱氣」,說明其通過祛除寒邪、疏通鬱滯,間接達到溫補陽氣的作用。
《本草述》則對烏藥的補陽作用有著深入的分析,認為烏藥並非單純的辛散之品,而是能「理其氣之元,致其氣之用」。它並非直接耗散人體的陽氣,而是通過調和陰陽,使陽氣得以順暢運行,達到補益的效果。丹溪在其補陰方中加入烏藥葉,正體現了烏藥在達陽之中兼具和陰之妙。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草新編》指出,產婦虛而胎氣不順者不宜使用烏藥,以及《神農本草經疏》提醒,氣虛者忌用。這說明烏藥的補陽作用並非適用於所有陽虛情況,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總而言之,烏藥的補陽功效是其理氣作用的體現,通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間接達到溫補陽氣的目的,而非直接的溫陽壯陽之品。
6. 理氣行氣
烏藥,其「理氣行氣」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值得深入探討。
多部古籍都記載了烏藥的理氣功效。王好古的《湯液本草》簡潔明瞭地指出其「理元氣」。《本草綱目》則更進一步,指出烏藥能治療「中氣、腳氣、疝氣、氣厥頭痛、腫脹喘息」,以及「止小便數及白濁」,說明其理氣功效涵蓋範圍廣泛,不侷限於單一臟腑或症狀。 《玉楸藥解》更強調其「破瘀洩滿,止痛消脹」的功能,說明其理氣作用同時兼具活血化瘀的功效。
《藥品化義》深入闡述烏藥理氣的機制,認為其「氣雄性溫」,能「快氣宣通,疏散凝滯」,並比香附更有效。它能散寒氣、驅邪氣、開鬱氣、疏經氣,從而治療各種氣滯相關疾病,如中惡腹痛、胸膈脹滿、中風、產後血瘀等。 《本草述鉤元》則更進一步指出烏藥並非單純的辛散之品,而是能「理其氣之元,致其氣之用」,並非單純耗氣,而是能調節氣機,甚至在某些補陰方劑中亦可應用。 《本草求真》則將烏藥與木香、香附比較,指出其擅長治療胸腹逆邪。
總體而言,古籍對烏藥理氣功效的描述,多從不同角度切入,但都肯定了其在治療氣滯證方面的作用。 其作用機理,可能涉及疏通經絡、溫散寒邪、行氣活血等多個方面,並非單純的“行氣”,而是更深層次的“理氣”。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古籍也提醒,氣虛者慎用,說明烏藥的應用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進行辨證施治。
烏藥的現代功效
1. 抗氧化
烏藥含多糖,具抗氧化作用。能清體內自由基,延遲衰老。
烏藥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活性,能夠清除自由基,減少脂質過氧化,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烏藥中含有的揮發油成分,如苯乙烯、芳樟醇、沉香醇等,具有抗氧化活性,能夠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保護細胞膜的完整性,增強細胞的抗氧化能力。
烏藥提取物對氧自由基和氫氧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有效抑制脂質過氧化,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的活性,改善機體的抗氧化能力。
烏藥中含有的多酚類化合物,如沒食子酸、槲皮素、楊梅素等,具有抗氧化活性,能夠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2. 鎮痛
烏藥中所含之揮發油具有鎮痛之效,能抑制小鼠之扭體反應,有鎮痛之效。
烏藥具有鎮痛的功效,主要通過以下機制實現:
- 抗炎作用:烏藥中的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產生,減少炎症反應,從而減輕疼痛。
- 鎮靜作用:烏藥具有鎮靜作用,可以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降低疼痛敏感性,從而減輕疼痛。
- 解痙作用:烏藥具有解痙作用,可以緩解平滑肌痙攣,從而減輕疼痛。
- 鎮痛作用:烏藥中的成分可以抑制疼痛信號的傳遞,從而減輕疼痛。
臨牀應用中,烏藥常被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腰痛、坐骨神經痛、頭痛等疼痛性疾病。
3. 抗發炎
烏藥中所含的黃酮類化合物,其抗炎作用在小鼠的急性炎症模型中得到驗證,表現出抑制作用。
烏藥具有抗炎的功效,其主要成分為揮發油、生物鹼、黃酮類物質等。其中,揮發油中的主要成分烏藥烯、烏藥醇、烏藥醛等,具有較強的抗炎活性,可抑制炎症介質的產生,如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β、白細胞介素-6等,從而減輕炎症反應。此外,烏藥中的生物鹼和黃酮類物質也具有抗炎活性,可以抑制炎症細胞的活化和浸潤,減輕組織損傷。
4. 抗菌
烏藥,乃常用之中藥材,以其根莖入藥。古籍云:「烏藥,性溫、味辛、澀,歸脾、腎經,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行氣止瀉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烏藥中含有揮發油,其中主要成分為甲基丁香酚、苯酚、茴香醛等,具有抗菌作用。實驗表明,烏藥揮發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細菌均有抑制作用。
5. 止痛功效
烏藥,辛、苦、溫,歸脾、腎經。有溫腎散寒、補火助陽、固精縮尿的功效。用於腎陽虛寒所致的腰膝痠痛、陽痿、遺精、尿頻、小便失禁等症。
烏藥具有止痛的功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 抗炎作用:烏藥含有揮發油、生物鹼等成分,具有抗炎的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疼痛。
- 鎮痛作用:烏藥中的揮發油具有鎮痛的作用,可以抑制疼痛信號的傳遞,減輕疼痛。
- 解痙作用:烏藥中的揮發油具有解痙的作用,可以緩解肌肉痙攣,減輕疼痛。
- 活血化瘀作用:烏藥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的營養供應,減輕疼痛。
- 散寒止痛作用:烏藥性溫,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可以溫暖身體,驅除寒氣,緩解疼痛。
烏藥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烏藥的炮製
1.揀去雜質,分開大小條,用水泡透,根據季節注意換水,防止發臭,及時撈出切片。如已在鮮時切片者,篩去灰屑。
2. 炒制:取淨烏藥片,用文火炒至深黃色取出。
3. 麩制:取淨烏藥片,用麥麩炒至微黃,篩去麥麩即得。
4. 醋制:取烏藥片與醋拌勻,略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帶焦斑為度,取出放涼。每烏藥500g,用醋60g。
5. 酒制:取烏藥片,加黃酒拌勻,悶潤至酒盡時,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乾,取出放乾,每烏藥500g,用黃酒60g。
6. 鹽制:取麥麩,炒熱,加入經鹽水潤半小時的烏藥片,炒3-4分鐘至呈淡黃色,篩去麥麩即可。每烏藥16kg,用鹽0.4kg,開水2kg,麥麩2kg。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藥注意事項
- 氣虛及內熱證患者禁服,因其性溫燥,會加重氣虛和內熱。
- 孕婦慎服,因其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易導致流產。
- 體虛者慎服,因其性溫燥,易耗傷津液,加重體虛。
- 質老、不呈紡錘狀的直根不可供藥用,因其藥效較差。
- 不宜多服,因其性辛散,過量服用易耗傷氣血。
- 病屬氣虛者忌之,因其會損傷正氣。
- 婦人月事先期,小便短赤,及咳嗽內熱,口渴,口幹、舌苦,不得眠,一切陰虛內熱之病,皆不宜服。
- 不宜見火,因其易揮發,影響藥效。
烏藥相關的方劑
烏藥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