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苦參湯

BAI ZHU KU C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1%
肝經 14%
脾經 14%
大腸經 9%
肺經 9%
膽經 7%
腎經 7%
膀胱經 4%
心經 4%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心包經 2%
胃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膽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白朮苦參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因為白朮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健脾燥濕: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苦參則苦寒,入心、肺、小腸經,善清熱燥濕。二者配伍,一溫一寒,寒溫並濟,可燥濕止瀉,健脾益氣,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腹瀉、水腫等症。
  2. 提升藥效: 白朮能增強苦參的清熱燥濕之效,並能緩解苦參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服用。

白朮苦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苦參之苦寒: 苦參性寒苦,容易傷脾胃,而白芍味甘酸,性微寒,具有緩解苦參寒涼之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2. 滋陰養血,調和脾胃: 白芍具有滋陰養血、調和脾胃之功效,可以緩解苦參可能帶來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協調藥性,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白芍與白朮、苦參等藥材相配,可更好地治療濕熱下注、帶下病等病症。

白朮苦參湯為傳統中醫方劑,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之疾患。方中檳榔之應用,取其性味辛溫,善於行氣消積,利水道。《本草綱目》記載檳榔能「殺蟲破積,降氣行滯」,對於因濕熱內阻而致的腹脹、大便不通等症,有獨到療效。配合白朮健脾燥濕,苦參清熱燥濕,三者相輔相成,共奏清熱利濕、行氣導滯之功,適用於濕熱下注之泄瀉、痢疾等病症。檳榔在方中,尤以其行氣之力,助脾胃運化,使濕熱得以順暢排出,從而增強整體療效。

白朮苦參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帶下、陰癢等。其組成成分多種多樣,其中包含了訶子這一藥材。訶子性溫味酸澀,歸肺、大腸經,在中醫藥理中具有斂肺止咳、利咽開音、收澀止瀉的功效。在白朮苦參湯中加入訶子的目的主要是取其收澀之性,用以固攝下焦,幫助止帶止瀉。此外,訶子還能調節消化系統功能,改善因濕熱引起的消化不良等問題。由於該方劑中的苦參、白朮等藥材主要用於清熱利濕、健脾益氣,故訶子的加入能夠起到協同作用,既增強了整體方劑的療效,又兼顧了對症候的全面調理,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且全面。

白朮苦參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和解表裏: 柴胡味苦性微寒,具有疏肝解鬱、和解表裏的功效。方中白朮健脾燥濕,苦參清熱燥濕,但容易傷及脾胃,柴胡加入則可協調脾胃,避免藥性過於燥烈。
  2.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方中苦參清熱解毒,白朮健脾燥濕,柴胡則可涼血止血,三藥合用,可有效治療濕熱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病症。

綜上所述,柴胡在白朮苦參湯中起到疏肝理氣、和解表裏、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使方藥療效更佳,藥性更平和。

白朮苦參湯中加入青皮,是為了增強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功效。

青皮味辛、苦,性微寒,歸脾、胃經。其功效爲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在白朮苦參湯中,白朮健脾燥濕,苦參清熱燥濕,而青皮則能疏肝理氣,助白朮健脾利水,同時化痰止咳,輔助苦參清熱解毒,使藥效更加全面,增強治療效果。

白朮苦參湯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燥濕:苦參味苦性寒,入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白朮性溫,擅長健脾燥濕,二者配合,可達到清熱燥濕、健脾止瀉的效果。
  2. 針對病因:白朮苦參湯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小便不利、帶下病等症。苦參清熱燥濕,可有效抑制濕熱;白朮健脾益氣,能扶正固本,二者相輔相成,可以更有效地治療病症。

白朮苦參湯為清熱燥濕之方,其中牛蒡子性寒味苦,歸肺、胃經,善於疏散風熱,利咽解毒,且能通便利尿。此方中加入牛蒡子,旨在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尤其針對皮膚濕熱所致之癢疹、痤瘡等疾患,牛蒡子能促進排毒,改善症狀。同時,其疏散風熱之效,可輔助治療由外感風熱引起的咽喉腫痛。配合白朮、苦參等藥物,共同達到了內清濕熱、外解表邪的功效,使整個方劑更加完善,適用於多種由濕熱引發的疾病治療。

白朮苦參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導致的各類症狀,如婦科疾病等。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白朮、苦參及厚朴等多種中藥材。其中,厚朴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性溫味苦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燥濕、消積、行氣的作用。在白朮苦參湯中加入厚朴,主要是因為厚朴能夠增強整個方劑去濕化濁的效果,對於改善由濕熱引起的腹脹、食慾不振等消化系統症狀尤為有效。此外,厚朴還能與方中的其他藥物產生協同作用,如與白朮相配可加強健脾和胃之功,與苦參相伍則能增強清熱燥濕之力。因此,厚朴在白朮苦參湯中的應用,不僅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還能兼顧調整脾胃功能,使患者得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白朮苦參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是為了: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解鬱、健脾消食之效。白朮苦參湯以白朮健脾燥濕、苦參清熱燥濕為主,加入陳皮可助白朮健脾,並使藥性更平和,避免燥性過強而傷津。
  2. 和胃降逆:陳皮能理氣和胃,降逆止嘔。若患者脾胃虛弱,伴有胃氣上逆、食慾不振等症狀,加入陳皮可幫助調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白朮苦參湯中加入砂仁,主要考量其行氣健脾之效。

白朮苦參湯以白朮、苦參為主,白朮健脾燥濕,苦參清熱燥濕,兩者合用,清熱燥濕之餘,亦有健脾之效。然而,苦參性寒,易傷脾胃,而砂仁辛溫,可溫脾和胃,理氣止痛,有助於緩解苦參寒性對脾胃的損傷,同時還能促進脾胃運化,更有效地吸收藥物,提高療效。

此外,砂仁芳香化濕,可助白朮、苦參清熱燥濕,改善脾胃濕熱之症,使藥效更為顯著。

白朮苦參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導致的諸多症狀,如帶下、泄瀉等。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白朮、苦參等多種草藥,以及烏藥。烏藥作為該方的重要成分之一,其主要功效在於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並能調理脾胃機能。

從中醫學理論來看,濕熱之邪易困脾,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導致氣機不暢,進而產生各種不適。烏藥性溫味辛,能夠溫暖脾胃,幫助恢復脾胃的正常運作,促進氣血流通,有助於改善由濕熱引起的腹瀉、腹痛等症狀。同時,烏藥還具有一定的除濕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苦參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清熱燥濕、健脾止瀉的效果。因此,在白朮苦參湯中加入烏藥,是為了更好地達到調理脾胃、祛濕熱的目的。

白朮苦參湯是一則傳統中醫方劑,該方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導致的各類症狀。在白朮苦參湯的組成中加入紫草,主要是考慮到紫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的功效。紫草味甘、咸,性微寒,歸心、肝經,對於血分有熱或熱毒所致的疾病有良好的療效。

在白朮苦參湯中,白朮與苦參分別起到健脾利濕和清熱燥濕的作用,而紫草的加入可以增強整個方劑清熱解毒的能力,特別是針對由濕熱引起的皮膚病變,如濕疹、癬癥等,有較好的輔助治療效果。此外,紫草還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幫助修復受損組織,對於改善因濕熱內阻所導致的皮膚問題尤為適用。

總體來說,將紫草納入白朮苦參湯中,不僅可以提升整體方劑的治療範圍和效果,還能更好地應對由濕熱引起的複雜症狀,使患者得到更全面的調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白朮苦參湯」概述

中藥方劑「白朮苦參湯」主要成分:白朮,白芍,檳榔,訶子,柴胡,青皮,苦參,牛蒡子,厚朴,陳皮,砂仁,烏藥,紫草。

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小孩子出痘疹,不進食乳汁和食物。

中藥各成分介紹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檳榔: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

柴胡: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苦參: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清熱瀉火。

訶子: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

厚朴: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

牛蒡子:散風熱、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肺熱利咽、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

青皮: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

砂仁: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

烏藥: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

紫草:清熱涼血、活血解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總結

中藥方劑「白朮苦參湯」由多種中藥組成,具有多種藥用價值,用於治療小孩子出痘疹,不進食乳汁和食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老年人、體弱者慎用。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損害。
  3.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子宮發炎

相同名稱方劑


白朮苦參湯, 出處:《準繩·幼科》卷五。 組成:白朮1錢,白芍藥1錢,槟榔1錢,訶子1錢,柴胡1錢,青皮1錢,苦參1錢2分,鼠粘子1錢,厚朴1錢,陳皮1錢,砂仁1錢,烏藥1錢,紫草1錢。 主治:小兒患痘,不進乳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