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草

紫草

ZI CAO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紫草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紫草,其清熱解毒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熱毒病症。

從多部醫籍的記載來看,紫草的清熱解毒作用主要體現在涼血方面。《本草正義》明確指出紫草“氣味苦寒,而色紫入血,故清理血分之熱”,這說明其清熱作用主要針對血分之熱,而非一般體表之熱。 《本草綱目》也提到紫草“活血涼血,利大腸”,說明其不僅能清血熱,還能促進血液循環,並有助於通便,這在治療熱毒導致的便祕方面尤為重要。《活幼心書》更進一步指出,紫草性寒,適用於痘疹欲出未出,血熱毒盛,大便閉澀者,但對於痘疹已出且紅活、大便通暢者則應忌用,這點說明瞭紫草用藥需謹慎,需根據病情辨證施治。

《本草求原》則詳細描述了紫草在治療痘疹方面的應用,指出痘疹隱隱欲出,色赤乾桔,或已出而便閉、色紫黑者皆宜用紫草。 而《本草崇原集說》則提到紫草常被用於涼劑,解痘毒,但同時也警示其寒性,需注意寒中變證的可能性,並舉例說明可與溫性藥物如桂枝湯配合使用。

總體而言,古代醫籍對紫草清熱解毒功效的描述,體現了其涼血解毒的特性,並強調了辨證施治的重要性。其應用範圍廣泛,但需根據患者具體症狀,結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古籍中記載紫草治療範圍很廣,但現代臨牀應用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2. 清熱瀉火

紫草,其清熱瀉火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在涼血、活血、利大小腸等方面。其清熱作用並非單純的“瀉火”,而是針對血分之熱,以及因血熱引起的諸多症狀。

《本草正義》明確指出紫草“氣味苦寒,而色紫入血,故清理血分之熱”,認為其可治療臟腑熱結,以及一切因血熱妄行引起的疾病,如血痢、血痔等。這與《本草綱目》中“活血涼血,利大腸”的論述相符。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紫草適用於痘疹欲出未出、血熱毒盛、大便閉澀者,因其能導瀉大便,使痘疹順利排出。 但需注意的是,《活幼心書》和《本草求原》均強調,紫草性寒,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痘疹已出且紅活、二便通暢者也應忌用,以免過度清泄。

古代醫家在應用紫草時,也注重辨證論治。例如,《本草崇原集說》提到紫草常配伍為涼劑,但容易出現寒中變證,故應謹慎使用;而《本草求原》則指出,痘疹已出但仍有血熱未清的情況下,可選用紫草茸,以活血促進痘疹的發散。 這些記載都說明,紫草的清熱瀉火功效並非絕對,其應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進行調整。總而言之,紫草的清熱瀉火作用主要體現在清泄血分之熱,並非針對一切熱證,其使用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3. 清熱涼血

紫草,其清熱涼血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從古代典籍中,我們可以窺見其功效的深刻內涵。

《本草正義》指出紫草「氣味苦寒,而色紫入血,故清理血分之熱」。其苦寒的特性,使其能有效降低體內熱度,而其紫色的特點,則暗示其作用於血液,清解血分鬱熱。此書更進一步說明,紫草不僅可用於治療痘瘍、癍疹等皮膚疾病,也適用於一切血熱妄行引起的實火病症,如血痢、血痔等,顯示其清熱涼血功效之廣泛。

《活幼心書》和《本草求原》則著重於紫草在治療痘疹方面的應用。二者均認為,痘疹初起,熱毒壅滯,表現為色赤乾桔、便閉、色紫黑等症狀時,紫草可有效導熱排毒,促進痘疹發出。然而,也明確指出,若痘疹已出而紅活,或二便通暢,則不宜再用紫草,以免傷及脾胃。這說明紫草的使用需根據病情階段靈活調整,切忌一概而論。

《本草崇原集說》則提及紫草常被用於涼劑,解痘毒,但同時也提醒,過度使用可能導致寒中變證。這說明紫草寒涼之性,使用需謹慎,並需結合患者體質及病症加以判斷。

總體而言,歷代醫家對紫草的清熱涼血功效多有肯定,但其應用需根據具體病情和個人體質而定,不能一味照搬古方,需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諸如《神農本草經》等典籍中提及的其他功效,如補中益氣、利九竅等,則需結合更多文獻和臨牀經驗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考量。

4. 透疹

紫草在古代醫籍中,以其透疹功效著稱,多用於治療痘疹。其作用機理主要在於「涼血活血」,並促進大腸通便。

從諸多古代醫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紫草透疹功效的運用及限制。《活幼心書》和《本草求原》都提到紫草適用於痘疹隱隱欲出未出,或已出而色紫黑、大便閉塞的情況。這說明紫草主要針對血熱毒盛,導致痘疹發不出或發出不暢的情況。 曾世榮在《活幼心書》中也提醒,紫草性寒,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這點需注意體質差異。

《本草正義》則更進一步闡述紫草的功效,指出其「氣味苦寒,而色紫入血」,能清理血分之熱。因此,不只痘疹,凡血熱妄行、外瘍伴隨血分實熱的疾病,紫草都可能有效。 此書也批評當時醫家將紫草僅視為痘疹專藥,過於狹隘。

《本草圖經》則直接指出紫草能幫助痘疹發出。而《本草崇原集說》中提到,紫草常被用於涼劑,但作者也提醒,需考慮寒證變證的可能性,並舉例說明可搭配溫經藥物,如桂枝湯,以平衡寒涼之性。

總而言之,古人運用紫草透疹,主要著眼於其涼血活血、利大小腸的功效,但需根據病情的不同階段及患者的體質謹慎使用。 痘疹已出而紅潤、二便通暢的情況下,則應避免使用紫草,避免其寒涼之性損傷正氣。 古代醫家對紫草的運用,體現了辨證論治的精髓,也提醒我們在使用中藥時,應全面考慮病情及體質,切勿盲目跟風。

5. 補中益氣

紫草,其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中尤以《神農本草經》所載的「補中益氣」最為引人注目。然而,單就紫草而言,其「補中益氣」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而是其整體藥性作用下的一種間接表現。

多數典籍著重描述紫草的涼血活血功效,如《本草綱目》記載其「活血涼血,利大腸」,《本草正義》則指出其「氣味苦寒,而色紫入血,故清理血分之熱」。 這說明紫草擅長清熱解毒,尤其針對血熱症狀。 《活幼心書》和《本草求原》更進一步說明,紫草適用於痘疹初起,血熱毒盛,大便祕結的情況,但若痘疹已出而紅潤通暢,則不宜使用。這反映出紫草的應用需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辨證施治,並非所有情況都適用。

《神農本草經》所記「補中益氣」,與其涼血活血的功效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疏》解釋道:「邪熱在內,能損中氣,邪熱散即能補中益氣矣。」 這暗示著紫草的「補中益氣」,並非直接作用於中氣,而是通過清熱解毒,祛除體內邪熱,從而達到間接扶助中氣的效果。 當體內積熱導致中氣受損時,紫草通過清熱解毒,消除病邪,使得中氣得以恢復。 因此,紫草的「補中益氣」功效應理解為在特定病理情況下,通過消除致病因素間接達成的效果,而非其主要藥效。 其真正的主治方向仍是清熱解毒,活血涼血。

6. 解毒

紫草,其解毒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在清熱涼血、活血通便等方面,作用機理與其苦寒之性及紫色的藥性相關。

《本草正義》明確指出紫草「氣味苦寒,而色紫入血,故清理血分之熱」。其解毒作用並非單純的殺菌,而是通過清熱涼血,改善血液循環,從而將體內積聚的毒邪排出體外。 例如,在治療痘瘡方面,《活幼心書》和《本草求原》都提到,紫草適用於痘疹欲出未出、色赤乾桔,或已出而便閉、色紫黑的情況,因其能導大便,使毒邪順利排出。這也與《本草綱目》中“活血涼血,利大腸”的記載相符。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典籍也強調,若痘疹已出而紅活,或大便通暢,則不宜使用紫草,以免損傷正氣。

《本草崇原集說》提及紫草常配伍於涼劑中解痘毒,但亦指出單用可能導致寒中變證,需謹慎使用。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更深層次闡述紫草的解毒機理:其苦寒性滑,能利九竅而通利水道,適用於濕熱瘀滯引起的腹腫脹滿痛等症。 這說明紫草的解毒作用,除了針對外感熱毒,也涵蓋了內蘊濕熱的病症。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紫草解毒功效的描述,多著重於其清熱涼血、活血通便的作用,並非單純針對某種特定毒邪,而是通過調節機體機能,使毒邪得以排出。其應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結合其他藥物,方能達到最佳療效。

7. 活血化瘀

紫草,古籍中屢屢提及其活血化瘀功效,並非單純止於「活血」,而是與其「涼血」功效緊密相連。 多部經典論述了紫草在治療血熱瘀滯方面的作用,其機理主要在於其苦寒之性,以及特殊的色紫入血特性。

《本草正義》明確指出紫草「氣味苦寒,而色紫入血,故清理血分之熱」,認為其可治療血熱妄行導致的各種實火病症,例如血痢、血痔等。這與《本草綱目》中「活血涼血」的記載相符,說明其活血作用並非溫熱性的破血,而是藉由清熱涼血,使瘀滯之血得以疏通。

《活幼心書》和《本草求原》則更側重於紫草在痘疹方面的應用。兩書皆指出,紫草適用於痘疹欲出未出、色赤乾桔,或已出而便閉、色紫黑的情況,這正反映了其在血熱瘀阻情況下,促進血液循環,使痘疹順利發出的作用。 然而,兩書也強調,若痘疹已紅活、二便通暢,則不宜使用,避免其寒涼之性傷及正氣。

《本草崇原集說》則提到紫草常被用於涼劑,解痘毒,但需注意寒中變證的可能性。 由此可見,古人對紫草活血化瘀功效的理解,是建立在辨證論治基礎上,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輕重,靈活運用,並非一概而論。紫草的活血化瘀,並非單純的破血,而是通過清熱涼血,使瘀血得以自行消散,達到活血的目的,體現了中醫藥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思想的精髓。

紫草的古代典籍


紫草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中藥紫草的抗腫瘤功效,主要源於其所含的萘醌色素。紫草素在小鼠實驗中顯示出延長腹水型肉瘤180存活時間的效果,劑量為5-10mg/kg。新疆紫草石油醚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紫草A,在0.025mg劑量下,4小時內可使Hela細胞的分裂指數下降70%,作用機制類似於秋水仙鹼。

紫草對多種小鼠腫瘤細胞株具有抑制作用,包括艾氏腹水癌(EAC)、Si8o、U14、Sz7以及 W256,其抑制率分別為52.8%、55.6%、52.0%、60.0%及52.5%。但對棕鼠白血病 615 (L615)則無明顯作用。

從紫草中分離出的化合物,能提高小鼠自然殺手(NK)細胞的活性,在3~5pg/ml的濃度下,可以抑制人胃癌和食管癌細胞的分裂,且對正常人細胞無明顯影響。當濃度增加到5~10ug/ml時,該化合物能夠抑制癌細胞的集落形成。其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癌細胞DNA含量以及影響癌細胞超微結構有關。

此外,以紫草為主要成分之一的乙肝寧,能有效抑制二乙基亞硝胺誘導的肝細胞癌變,並降低血清甲胎蛋白(AFP)滴度至正常水平。

2. 解熱作用

中藥紫草的解熱作用,在現代藥理分析中,體現於以下幾個方面:

  • 對實驗性發熱的緩和作用:紫草水煎液經由灌胃途徑給藥,能夠緩和因肌注牛奶在家兔身上引發的實驗性發熱。雖然無法完全阻止體溫升高,但可以促進發熱症狀的消退。
  • 對疫苗引起發熱的降低作用:雲南產紫草的水煎液經灌胃給藥,可以降低傷寒及副傷寒混合疫苗引發之家兔體溫升高現象。
  • 紫草素及乙酰紫草素的解熱效果:紫草中的活性成分紫草素及乙酰紫草素,以10mg/kg的劑量腹腔注射給予小鼠,可降低正常小鼠的體溫,並且對發熱症狀具有解熱作用。

3. 其他功效

紫草素靜脈注射進入小鼠體內後,其藥物動力學特性符合開放三室模型。半衰期(t1/2β)為8.79小時,分布容積(Vd)為8.91L/kg。紫草素在體內分布不均勻,在膽汁和肝臟中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肺、脾、心臟和皮膚,在睪丸、肌肉和腦中的含量最低。紫草素僅有少量以原型從尿液和糞便中排出。

以灌胃和肌肉注射方式給藥時,紫草素的藥物動力學特性符合開放二室模型。灌胃給藥的血漿達峰時間為7.62分鐘,肌肉注射給藥為5.78分鐘。灌胃給藥的半衰期為11.1小時,肌肉注射給藥為10.5小時。灌胃給藥的生物利用度為34.3%,肌肉注射給藥為64.7%。

紫草滴眼劑配合氯霉素眼藥水和金霉素眼膏,對治療單純皰疹性角膜炎有效果。

紫草軟膏外塗對治療口腔黏膜疾病,如孤立性口瘡、褥瘡性口炎、口角糜爛等,具有一定的有效率。

紫草油暴露療法可用於治療燒傷,包括輕度、中度、重度和特重度燒傷,大部分患者可以治癒。

紫草甘草水煎劑口服,對治療玫瑰糠疹有效,可使皮疹消退,瘙癢消失。紫草素、甘草次酸和艾葉油等組成的紫甘軟膏,可用於治療接觸性皮炎、蕁麻疹以及多種皮膚病繼發感染,顯示出一定的總有效率。紫草、紅花制備的紫草霜,可用於治療嬰兒臀紅症,效果優於黃連軟膏。

紫草油外用於宮頸,對治療宮頸疾病有一定效果。

50%紫草水煎液對小鼠的灌胃LD50為110.2±0.2g/kg,小鼠在用藥後會出現安靜、呼吸加快,最終因呼吸困難而死亡。乙酰紫草素腹腔注射入小鼠體內的LD50為22.75±1.02mg/kg,藥後小鼠會靜臥不動、拒食、呼吸困難,通常在給藥後4~24小時內死亡。乙酰紫草素以5mg/kg劑量腹腔注射入大鼠體內,48小時後進行肝、腎病理組織檢查,未見異常。紫草素腹腔注射入小鼠體內的LD50為20.0mg/kg,乙酰紫草素為41.0mg/kg。

4. 降血糖

紫草中的有效成分——紫草聚糖A、B、C,具有降血糖作用。

  • 降血糖效果: 在正常小鼠實驗中,腹腔注射紫草聚糖A、B、C,劑量為100mg/kg,7小時後,可觀察到血漿葡萄糖濃度顯著降低。具體而言,聚糖A使血糖降低至64%,聚糖B降低至83%,聚糖C降低至55%。由此可見,聚糖C的降血糖效果最為顯著。
  • 針對高血糖模型: 在阿脲誘導的高血糖小鼠模型中,腹腔注射紫草聚糖A,劑量同樣為100mg/kg,7小時後,血糖濃度降至對照組的51%。這表明紫草聚糖A在高血糖狀態下,具有顯著的降血糖效果。

5. 鎮靜

中藥紫草中所含的紫草素和乙酰紫草素,在現代藥理學研究中顯示出潛在的鎮靜功效。具體而言,研究顯示:

腹腔注射紫草素和乙酰紫草素(劑量為10mg/kg)可以顯著延長環己烯巴比妥鈉引起的小鼠睡眠時間。這個現象表明,紫草素和乙酰紫草素可能具有類似於鎮靜催眠藥的作用,可以加強或延長巴比妥類藥物誘導的睡眠。

另外,研究發現,紫草素和乙酰紫草素對雌性小鼠的鎮靜作用比雄性小鼠更為明顯。這提示紫草素和乙酰紫草素的鎮靜效果可能受到性別因素的影響,作用機制可能與性激素或其他性別相關的生理差異有關。

然而,研究也指出,紫草素和乙酰紫草素無法對抗士的寧和印防己毒素等引起的痙攣性抽搐。這說明紫草素和乙酰紫草素的鎮靜作用機制可能並非直接抑制神經興奮,而是通過其他途徑來影響睡眠。

6. 抗生育作用

中藥紫草的抗生育作用,在現代藥理研究中顯示出以下幾個方面:

  • 對小鼠的影響: 紫草的水浸膏和醇浸液,以2.8g/kg的劑量灌胃小鼠,具有抑制胚胎發育的效果,抑胎率分別為43%和100%。長期(16周)以10%紫草藥餌灌胃小鼠,會導致卵泡數量減少,輸卵管上皮細胞出現異常囊泡和脂肪性變。紫草的石油醚提取物經皮下注射,會使小鼠胎盤組織出現壞死、液化吸收等現象,或者引起子宮充血,導致胎兒排出或被吸收,最終導致妊娠終止。
  • 對家兔的影響: 紫草對家兔也顯示出抗早孕的作用。
  • 作用機制推測: 紫草的抗生育作用可能與其興奮子宮活性,以及阻斷垂體促性腺激素(FSH、LH)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作用有關。雖然紫草本身不具有甾體激素樣的作用,但它可能通過與甾體激素競爭受體,從而影響受體的結合,進而干擾正常的生殖內分泌功能,最終產生抗生育效果。

7. 抗病原微生物

紫草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具有廣泛的抗病原微生物活性。

紫草的水、醇及油溶液對多種病原細菌表現出明顯的抑制效果,包括變形桿菌、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和痢疾桿菌。不同產地的紫草抗菌作用強度存在差異,新疆紫草抗菌譜廣且作用較強,內蒙紫草次之,而普通紫草較弱。不同種類的紫草,例如軟紫草,其水和醇提液在體外抑菌實驗中表現出最強的作用。紫草中的萘醌化合物被認為是其抗菌的有效成分,紫草素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和綠膿桿菌等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在抗病毒方面,有報告指出含有紫草成分的滴眼劑(包括紫草、硼酸、硼砂、尼泊金)能抑制單純皰疹病毒。另有研究顯示,紫草對流感病毒和HSV-地方株具有抑制活性。紫草多糖在乳兔腎細胞培養中,對單純皰疹病毒HSV-1的最低抗病毒濃度為100pg/ml,最大病毒指數為4~5。其抗病毒機制主要是通過抑制病毒在宿主細胞內的複製來實現,對病毒本身並無直接作用,也不能封閉細胞受體。來自新疆軟紫草的提取物能抑制急性感染的Hg細胞中HIV的複製,進一步分離得到的水溶性部分作用更強,其ED50值分別為2.8、4.0和1.5ug/ml,治療指數分別為19.6、12.5和33.3。

此外,10%生理鹽水紫草浸液對絮狀表皮癬菌和羊毛狀小芽孢癬菌等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8. 抗炎鎮痛

紫草的抗炎鎮痛功效,在現代藥理研究中顯示出以下作用機制:

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

紫草的不同提取物,包括水提液和醇提液,能夠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其中,不同種類紫草的水提液和醇提液在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方面的作用強度存在差異。紫草水浸液皮下注射,也能阻斷組胺引起的兔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此外,紫草水浸液腹腔注射,能夠對抗芥子泥引起的家兔皮膚刺激症狀。

抑制炎症反應及水腫:

紫草中的有效成分乙酰紫草素,通過腹腔注射,能夠抑制組胺引起的大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乙酰紫草素對甲醛性足腫脹具有顯著的抑製作用,其中以腹腔給藥的效果最強,作用出現迅速且持續時間長。

抑制肉芽腫增生:

腹腔注射乙酰紫草素,可以抑制棉球肉芽腫增生。

作用機制:

研究顯示,紫草素的抗炎機制可能與抑制花生四烯酸脂氧酶代謝有關。

9. 保肝利膽

紫草的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保肝功效顯著,主要歸因於其活性成分如紫草素等具備的抗氧化、抗炎與解毒作用。這些成分能有效減少自由基對肝細胞的損害,抑制炎症反應,從而降低肝臟損傷,並促進受損肝細胞的修復與再生。研究顯示,紫草能減少肝臟脂肪堆積,增加肝臟內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並透過調節免疫功能來維護肝臟健康,對肝炎及脂肪肝等肝臟疾病的治療與預防具有應用價值。

關於其利膽作用,雖然中醫理論強調紫草入肝膽經,但現代藥理學上,紫草對膽汁分泌和排泄的直接促進作用研究相對較少。其保肝、解毒以及改善肝功能的整體作用,可能間接提升了肝臟處理和排出毒素的能力,從而對膽汁的生成與運輸產生有利影響,而非直接刺激膽汁分泌的膽汁促進劑。

10. 防癌抗腫瘤

紫草的現代藥理研究深入揭示其防癌抗腫瘤機制,主要歸因於所含的紫草素、紫草苷(如紫草萘醌類化合物)及多糖等多種活性成分。紫草素和紫草苷類化合物是核心活性物質,它們能透過多種途徑直接或間接抑制癌細胞。

研究指出,這些萘醌衍生物能誘導癌細胞凋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破壞其粒線體功能,抑制拓撲異構酶活性,並阻滯癌細胞週期,從而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此外,紫草成分展現出顯著的抗氧化及抗炎特性,能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從根本上降低慢性炎症引起的癌症風險,並改善腫瘤微環境。

多糖類物質則可能透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活化巨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等免疫細胞,強化宿主對癌細胞的清除能力,間接發揮抗腫瘤作用。動物實驗已證實,紫草提取物能顯著抑制肝癌、乳腺癌等癌細胞的增殖,並降低其轉移潛力,反映其在干預腫瘤生長與擴散方面的潛力。這些現代藥理發現為紫草在中醫藥輔助抗癌中的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

11. 抗菌抗病毒

紫草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其抗菌抗病毒功效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萘醌類化合物,特別是紫草素(Shikonin)、紫草苷和紫草甙等。這些活性成分被證實能抑制多種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及真菌的生長,其機制可能涉及破壞細菌細胞膜的完整性,導致細胞內容物外溢,或干擾DNA、蛋白質的生物合成。

針對病毒,研究顯示紫草提取物及其單體成分具有廣譜抗病毒活性,如抑制皰疹病毒、流感病毒及某些逆轉錄病毒。其作用可能透過阻斷病毒吸附、穿透宿主細胞,抑制病毒複製酶活性,或干擾病毒蛋白的表達。

此外,紫草還展現出抗炎及免疫調節作用,這與其中藥應用於治療皮膚感染(如紅腫、痤瘡、蜂窩組織炎)以及濕疹、牛皮癬等皮膚病症的功效相符。其多靶點作用機制,使其在對抗微生物感染及炎症反應方面具有潛力。

紫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熬膏或制油塗。

紫草的炮製


紫草處理方法

  • 硬紫草:
    1. 洗淨
    2. 潤透
    3. 切片
    4. 曬乾
  • 軟紫草:
    1. 揀去雜質
    2. 去苗
    3. 剪斷
  • 《雷公炮炙論》記載:
    1. 每斤紫草用蠟二兩,溶水拌蒸之
    2. 待水乾
    3. 取去頭並兩畔髭
    4. 細銼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紫草注意事項

  1. 胃腸虛弱、大便滑洩者慎服。
  2. 脾胃虛弱、洩瀉不思食、小便清利者禁用。
  3. 孕婦應避免使用,可能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
  4. 哺乳期婦女應諮詢醫生的建議。
  5. 出血性疾病者應避免使用,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6. 體質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嚴重者慎用。

紫草相關的方劑


紫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大便秘結丹毒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腎絲球腎炎血尿大腸激擾綜合症黃疸吐血麻疹子宮頸炎慢性肝炎陰道炎損傷頭痛虛弱肝臟損傷肝癌牛皮癬蜂窩組織炎食慾不振痤瘡葡萄胎黑便咳嗽濕疹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