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駁片方劑中加入紫草,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紫草性寒,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白駁片方劑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瘡瘍等。紫草的清熱解毒作用可直接抑制病原微生物,涼血消腫則可緩解局部炎症反應,達到治療目的。
- 活血化瘀、消散瘀血: 紫草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對於因血瘀導致的皮膚病,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白駁片方劑中加入紫草,可起到活血化瘀、消散瘀血的功效,進一步促進皮膚病的康復。
白駁片方劑中加入降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香燥化濕: 降香性辛溫,具有燥濕、行氣止痛之效。白駁片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降香可協助燥濕化熱,促進皮膚病症的消退。
二、行氣止痛: 降香亦能行氣止痛,對於白駁片所治的皮膚病症,若伴隨有疼痛或瘙癢,降香能疏通經絡,緩解疼痛,改善瘙癢症狀。
綜上所述,降香在白駁片方劑中起到燥濕化熱、行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增強療效。
白駁片方劑中包含白藥子,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白藥子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可有效治療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皮膚病,如白駁風、濕疹、瘡瘍等,與白駁片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相輔相成。
- 殺蟲止癢:白藥子對於寄生蟲感染引起的皮膚病也有很好的療效,可殺滅寄生蟲,並抑制其繁殖,進而減輕瘙癢症狀,使患處迅速恢復。
白藥子與其他藥材相配合,能發揮更大的療效,達到治療白駁風的目標。
白駁片方劑中包含白薇,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癢: 白薇性寒,味苦,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功效。白駁片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皮膚溼疹、瘡瘍等病症,白薇能有效清除溼熱毒邪,緩解皮膚瘙癢,並促進傷口癒合。
- 利水滲濕,消腫止痛: 白薇還具有利水滲溼、消腫止痛的作用。白駁片方劑常用於治療皮膚濕疹,白薇可幫助利水滲濕,消散局部腫脹,緩解疼痛。
因此,白薇在白駁片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解毒、涼血止癢、利水滲濕、消腫止痛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白駁片方劑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白駁片方劑常用於治療因血瘀引起的各種皮膚病,如白癜風、斑禿等,而紅花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去除瘀血,促進皮膚組織修復。
- 溫經散寒: 部分白駁片方劑治療的病症伴有寒凝血瘀,而紅花溫經散寒,可以溫煦血脈,驅散寒邪,改善寒凝血瘀的症狀,提高療效。
總而言之,紅花在白駁片方劑中,發揮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病症,提高療效。
白駁片方劑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桃仁味甘苦,性溫,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白駁片主要針對皮膚病,而皮膚病的病理多與血瘀、氣滯有關,桃仁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瘀,有助於皮膚病的治療。
- 潤燥止癢: 桃仁具有潤燥滑腸的功效,可緩解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白駁片中的其他藥材如生地、丹皮等也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與桃仁配合,可有效改善皮膚的乾燥和瘙癢。
白駁片方劑中包含何首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潤燥生髮:何首烏性微溫,味苦甘,入肝、腎經,有補血活血、潤燥生髮之效。白駁片方劑主治血虛生風、肝腎不足、髮白脫落等症,而何首烏可補益肝腎,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毛髮生長,有助於解決白髮問題。
- 烏髮養顏,滋陰補腎:何首烏具有烏髮養顏之功效,其藥性可改善頭髮顏色,並滋養頭髮,使其烏黑亮麗。同時,何首烏能滋陰補腎,對於因腎虛引起的脫髮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白駁片方劑中加入何首烏,可使療效更佳,全面改善頭髮狀態。
白駁片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滋補肝腎、益精血。在其組成中,沙苑子作為主要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首先,沙苑子具備滋陰補腎的特性,能夠改善腎虛引起的症狀,如腰膝酸軟、耳鳴等。其次,沙苑子富含多種營養成分,能促進精液的生成,有助於提高男性的生育能力。此外,沙苑子還能安神,對於由於腎虛所引起的失眠和焦慮等問題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因此,沙苑子的加入使白駁片在治療上更加全面,能夠針對多種因腎虛所導致的病症,達到增強身體健康的效果,符合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理念。總的來說,沙苑子在白駁片中的運用,彰顯了中藥方劑的多元性與互補性。
白駁片方劑中包含海螵蛸,主要是因為海螵蛸具有以下功效:
- 收斂止血: 海螵蛸性收斂,可止血止瀉,適用於白駁片中因血熱妄行而導致的出血症狀。
- 制酸止痛: 海螵蛸可中和胃酸,減輕胃痛,對於白駁片中因胃熱引起的疼痛有緩解作用。
總之,海螵蛸在白駁片方劑中發揮著止血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白駁片所針對的病症。
白駁片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白駁片方劑多以苦寒藥物為主,甘草性甘溫,能緩解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寒傷脾胃。甘草味甘,能引藥入脾,使藥物更易吸收。
- 增強療效:甘草能解毒、緩和藥性,並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整體療效。例如,甘草與黃芩配伍,能增強黃芩的清熱燥濕之效;甘草與大黃配伍,能緩解大黃的峻烈之性。
白駁片方劑中加入龍膽草,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燥濕: 龍膽草性寒味苦,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白駁片方劑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皮膚瘡瘍等症,龍膽草可幫助清熱解毒,消散濕熱,促進瘡瘍癒合。
- 利膽退黃: 龍膽草能促進膽汁分泌,利膽退黃,對於黃疸型肝炎等疾病有一定療效。白駁片方劑中若出現黃疸症狀,龍膽草可輔助清熱利濕,改善黃疸症狀。
白駁片方劑中加入蒼朮,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 燥濕健脾: 白駁片方劑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引起的各種症狀。蒼朮性辛溫燥濕,能祛除濕氣,健脾胃,與白駁片協同作用,增強其燥濕健脾之效。
- 升陽散寒: 蒼朮還具備升陽散寒的功效,可溫陽化濕,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導致的腹痛、泄瀉等症狀。與白駁片配合,能更好地祛除寒濕,恢復脾胃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駁片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白癜風」,即中醫所稱「白駁風」,屬皮膚色素脫失之疾。古籍多歸因於「風邪外襲、氣血失和、經絡瘀滯」,或因肝腎不足、風濕搏於肌膚所致。本方以「祛風活血」為核心治法,旨在疏通氣血、驅散風邪,以恢復皮膚正常色澤。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祛風通絡
- 刺蒺藜:辛散苦泄,專祛風邪,為治白癜風要藥,《本草綱目》載其「治風瘡疥癬」。
- 蒼朮:辛溫燥濕,透表祛風,與龍膽草合用,一溫一寒,調節濕熱鬱阻肌表之病機。
- 龍膽草:苦寒沉降,清肝膽濕熱,防風邪化熱內鬱。
2. 活血化瘀
- 紅花、桃仁:活血通絡,改善局部氣血瘀滯,促進膚色恢復。
- 降香:行氣活血兼散瘀,《本草備要》謂其「辟惡氣,散瘀血」。
- 紫草:涼血活血,兼解毒,《本草正》稱其「透疹消斑」,現代研究亦證實其促進皮膚代謝作用。
3. 清熱解毒
- 重樓(七葉一枝花)、白藥子: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針對風邪久鬱化毒之病勢。
- 白薇:清虛熱兼涼血,防久病陰傷。
4. 補益肝腎
- 生首烏:補肝腎、益精血,《開寶本草》載其「治瘰癧,消癰腫」,助根本調養。
- 海螵蛸:斂陰潛陽,現代用含礦物質或助色素沉著。
5. 調和藥性
- 甘草:甘緩和中,調協諸藥寒溫之性。
三、治療邏輯與機理推論
本方以「風、瘀、熱」為病機關鍵,結合「外祛風邪、內調氣血」思路:
- 祛風透表:刺蒺藜、蒼朮開泄腠理,驅風外出。
- 活血通絡:紅花、桃仁等改善局部血瘀,促進氣血上榮於肌膚。
- 清熱解毒:針對久病潛伏之熱毒,防其耗傷陰血。
- 標本兼顧:生首烏補益肝腎,鞏固根本;海螵蛸斂澀,或助色素沉積。
全方寒溫並用,攻補兼施,契合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對風邪夾瘀、濕熱鬱表型白癜風可能具調治作用。
傳統服藥法
紫草50克, 降香50克, 重樓50克, 白藥子50克, 白薇50克, 紅花50克, 桃仁50克, 生首烏50克, 刺蒺藜50克, 海螵蛸30克, 甘草35克, 龍膽草20克,蒼朮20克。
祛風活血。
上為細末,製片,每片重1克。
每服10片,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涼血、活血祛風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白癜風。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駁片,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紫草50g,降香50g,重樓50g,白藥子50g,白薇50g,紅花50g,桃仁50g,生首烏50g,刺蒺藜50g,海螵蛸30g,甘草35g,龍膽草20g,蒼朮20g。 主治:祛風活血。主治:白癜風。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