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紫草洗方中包含紫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消腫止痛: 紫草性寒,味甘,入心、肝、肺經,具有清熱涼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熱毒瘡瘍、濕疹、燒傷燙傷等症狀,紫草能有效清熱解毒,促進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潤膚生肌: 紫草還具備活血化瘀、潤膚生肌的作用。對於瘀血腫痛、皮膚乾燥粗糙等問題,紫草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皮膚狀態,使傷口癒合更快,並留下光滑的疤痕。
因此,紫草作為紫草洗方中主要的藥材,能有效改善皮膚炎症、傷口癒合,並促進肌膚健康。
紫草洗方中加入茜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 茜草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血的功效。紫草洗方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茜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 清熱解毒: 茜草亦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細菌生長,預防傷口感染。紫草洗方中加入茜草,可以更好地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提高治療效果。
紫草洗方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消炎止痛: 白芷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紫草的涼血活血功效相輔相成,能有效緩解皮膚炎症、紅腫、疼痛等症狀。
- 促進癒合: 白芷還具有一定的生肌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與紫草共同作用,加速皮膚損傷的修復。
因此,白芷的加入不僅能增強紫草洗方消炎止痛的效果,還能促進傷口癒合,提高治療效果。
紫草洗方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 赤芍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清熱解毒,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紅腫、疼痛等症狀,並促進傷口癒合。紫草洗方本身主治熱毒瘡瘍、濕疹等皮膚病,赤芍的加入可增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 活血化瘀: 赤芍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對於因外傷或炎症引起的皮膚損傷,赤芍可以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疤痕形成。
紫草洗方中加入蘇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蘇木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流通,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疼痛。與紫草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功效相輔相成,共同治療跌打損傷、瘡瘍腫毒等症狀。
- 增強藥效: 蘇木色素具有染色的作用,能將紫草的有效成分更有效地染入皮膚,增強藥物滲透力,提高療效。同時,蘇木與紫草共同作用,可使藥物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紫草洗方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紫草洗方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紅花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 促進紫草藥效發揮: 紫草性寒,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紅花性溫,可以緩解紫草的寒性,並促進紫草的藥效發揮,增強治療效果。
因此,紫草洗方中加入紅花,可以有效地增強方劑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提高治療效果。
紫草洗方中加入厚朴,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止癢: 厚朴性辛溫,具有燥濕止癢之效。紫草洗方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而厚朴可以有效去除濕氣,緩解瘙癢,促進皮膚乾燥,達到止癢的效果。
- 行氣活血: 厚朴能行氣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濕疹等皮膚病往往伴有局部瘀血,厚朴加入方劑中,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進一步減輕炎症反應。
紫草洗方中加入絲瓜絡,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 絲瓜絡性涼,味甘,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紫草清除肌膚表面的熱毒,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
- 利水消腫: 絲瓜絡還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除局部水腫,配合紫草的活血化瘀作用,加速傷口癒合,促進肌膚再生。
中藥方劑[紫草洗方]的組成中包含木通,是因為木通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的作用。木通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的熱毒,改善由尿路感染引起的症狀。其成分的加入能夠顯著提升方劑的利尿解毒效果,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紫草洗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主治功效
此方專治色素沉澱性皮膚病變與下肢瘀血性疾患,具體分述如下:
- 面部膚色異常
- 「肝斑黧黑」乃肝鬱血滯、風邪外襲所致,屬「面塵」範疇,症見面部晦暗如蒙塵土。
- 「中毒性黑皮病」為藥毒或外邪侵襲,絡脈瘀阻,肌膚失養而現晦暗斑塊。
- 下肢結節性病變
- 「結節性紅斑」「硬結性紅斑」多因濕熱下注、氣血凝滯,結聚成結節,色紅或紫暗,按之疼痛。
- 「下肢靜脈曲張」屬「筋瘤」,氣滯血瘀日久,脈道屈曲擴張,伴見膚色暗沉、腫痛。
此方以「溻洗濕敷」外治法,直接作用於病所,取「行氣活血、化瘀消斑」之效,使藥力透過皮毛腠理滲透,疏通經絡瘀滯。
二、方藥組成與治療邏輯
全方以活血通絡為主軸,兼以行氣透表,可分三組解析:
涼血活血組
- 紫草(君藥):性寒味甘鹹,擅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心腹邪氣,去瘀血」,針對熱鬱血分之色素沉澱。
- 茜草:苦寒入血分,能化瘀通經,《本草綱目》指其「通經脈,治骨節風痛」,助紫草清血中鬱熱。
- 赤芍:酸寒斂陰活血,《藥性論》稱其「散惡血」,與紫草協同化解血分瘀熱。
- 南紅花:辛溫活血力強,與寒藥相伍,防冰伏瘀血,增強通絡之效。
行氣通絡組
- 蘇木:辛平專散血中氣滯,《醫學衷中參西錄》言其「為疏通經絡之要藥」,尤善治肢體腫痛。
- 次厚朴:苦辛溫,行氣燥濕,助血藥運行,《本草備要》載其「散結消痰」,疏解肌腠氣機壅滯。
- 木通:苦寒通利,《藥性本草》云「治五淋,利九竅」,導濕熱從小便出,減輕下肢腫脹。
- 絲瓜絡:甘平通經活絡,《本草再新》謂其「通經絡,和血脈」,善治絡脈瘀阻。
透表引經組
- 白芷:辛溫芳香,《滇南本草》稱其「祛皮膚斑疵」,既能引藥上行頭面,又可宣散風邪,開鬱滯之腠理,助活血藥透達肌表。
三、治療機轉推論
此方通過「外治內效」原理運作:
- 血分瘀熱得清:紫草、茜草、赤芍涼血活血,抑制血熱亢盛導致的色素沉積。
- 經絡氣機得暢:蘇木、厚朴、木通等行氣通利,改善局部氣滯血瘀狀態,結節硬結隨之軟化。
- 表邪濕濁得泄:白芷透表,木通利濕,使病邪從腠理與二竅分消,減少濕熱瘀阻。
全方寒溫並用,側重血分調理,尤適合久病入絡之皮膚色素病變及下肢瘀血性疾病,藉外洗溫熱之力促進藥效滲透,標本兼顧。
傳統服藥法
紫草1兩,茜草5錢,白芷5錢,赤芍5錢,蘇木5錢,南紅花5錢,次厚朴5錢,絲瓜絡5錢,木通5錢。
行氣活血,化瘀消斑。
加水4-5斤,煮沸15-20分鐘,溻洗濕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紫草洗方,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紫草1兩,茜草5錢,白芷5錢,赤芍5錢,蘇木5錢,南紅花5錢,次厚朴5錢,絲瓜絡5錢,木通5錢。 主治:行氣活血,化瘀消斑。主治:肝斑黧黑,中毒性黑皮病及面部黑色素沉著,下肢結節性紅斑,硬結性紅斑,下肢靜脈曲張。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