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

白芷

BAI ZHI

  • 英文名稱: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 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 Chinese Angelica Root, Dahuricae Angelica Root, Taiwan Angelica Root, Root of Scabrous Cowparsnip
  • 別名:澤芬,芷,芳香,虈,香白芷,晼,苻蘺,薛,白茝
  • 藥品來源: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或杭州白芷的根。夏秋季採挖,曬乾切片生用。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四川,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河南,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 生長環境:, 溪邊, 河岸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白芷的傳統功效


1. 散風寒

白芷,其散風寒之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綜觀《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疏》、《蘭室祕藏》、《湯液本草》、《本草匯言》等諸多古代醫籍,可歸納其散風寒的機理與應用如下:

首先,白芷氣味辛溫,芳香走竄,能通達九竅。《蘭室祕藏》李東垣謂其「療風通用,其氣芳香,能通九竅,表汗不可缺也」,點明瞭白芷疏通經絡、宣散風寒的特性,尤其在治療表證時,常配合發汗之品使用。 《湯液本草》王好古則指出白芷與辛夷、細辛配伍治療鼻病的經驗,「入內託散用長肌肉」,說明其不僅能疏散表邪,更能深入臟腑,驅除內在的寒邪。

《神農本草經疏》對白芷的藥性分析最為詳盡,認為其「性善祛風,能蝕膿」,並指出其走氣血二分,升多於降,具有明顯的溫陽特性。因此,能治療因風寒侵襲引起的諸多症狀,如頭風、目淚、寒熱、頭痛、肢體麻痛等。其辛香之性,能散結止痛,溫和之性,則能調和營衛,從而達到祛風散寒的效果。《本草正義》則更進一步指出,白芷「疏風散寒,上行頭目清竅,亦能燥濕升陽」,強調其藥性之溫和升散。

《滇南本草》更直接提及白芷能「祛皮膚遊走之風,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濕疼痛」,說明其在治療外感風寒及寒濕痹痛方面的應用。總之,歷代醫家皆肯定白芷在散風寒方面的功效,其機理主要在於其辛溫走竄的藥性,能疏通經絡,宣散風寒之邪,並溫煦陽氣,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但需注意的是,《本草匯言》與《本草正義》也提示,白芷辛散之性,需謹慎使用於非風寒濕邪引起的疾病。

2. 發汗解表

白芷,味辛性溫,芳香走竄,古籍記載其發汗解表功效卓著,多見於治療外感風邪所致的諸症。

《蘭室祕藏》李東垣認為白芷「療風通用,其氣芳香,能通九竅,表汗不可缺也」,明確指出白芷具有發汗解表,治療風邪的功效,並強調其在發汗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其芳香之氣,可通達人體九竅,有助於驅散風邪,促進汗出。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藥性角度剖析,認為白芷「性善祛風」,「辛以散之,溫以和之」,能有效驅散寒邪,溫和調理臟腑。其「升多於降」,更強調其向上宣通之性,有助於疏通經絡,使鬱遏於體表的風邪得以宣泄,達到發汗解表的目的。 書中提及白芷治療「風邪久瀉」,也說明其在驅散風邪引起之久瀉中的發汗解表作用。

《本草求真》則精準概括白芷為「足陽明經祛風散濕主藥」,能治療陽明經絡相關的頭面諸疾。這些疾病的發生,往往與風邪入侵陽明經有關,而白芷的發汗解表作用,正是藉由溫散、解表,將風邪從體表排出,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皆肯定白芷的發汗解表功效,其作用機制與其辛溫走竄的藥性密切相關,主要通過溫散寒邪、疏通經絡,促進汗液排出,達到祛風邪、解表的作用。 但需注意,不同醫家對其適用症狀的理解和臨牀應用存在差異,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謹慎使用。

3. 止咳化痰

白芷,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功效遠不止於止咳化痰,卻也與此密切相關。本文將從多部古代醫書中,分析白芷的止咳化痰作用機理。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白芷可治「寒熱」,而《名醫別錄》則進一步指出其可治「風邪久瀉」、「嘔吐」。這些症狀,許多都與肺氣失調、痰飲積聚有關。「寒熱」往往是外感風邪侵襲肺部所致,而「久瀉」、「嘔吐」則可能因脾胃虛寒、痰濁阻滯而起。白芷的辛溫之性,能溫肺化痰,驅散風邪,故能緩解這些症狀。

《神農本草經疏》更詳細地說明瞭白芷的作用機理:「辛以散之,溫以和之,香氣入脾,故主血閉陰腫,寒熱,頭風侵目淚出……香入脾,所以止嘔吐」。此處強調了白芷辛溫香燥的特性,不僅能疏散風邪,還能溫和脾胃,化解痰飲。其芳香之氣,能通過脾經而影響肺經,達到宣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本草綱目》則指出白芷「行手陽明、足陽明,入手太陰肺經」,說明其藥性可循經絡運行,直達肺部,從而有效地治療肺系相關的咳嗽、痰多等症狀。文中也提到白芷能治療「漏、帶、癰疽諸病」,這些疾病的成因也常與痰濕、寒邪等因素相關,而白芷的辛溫燥濕之性,有助於去除這些致病因素,間接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總之,古籍記載的白芷功效多樣,但其辛溫香燥的特性,使其在治療咳嗽、痰多等症狀時,能通過溫肺化痰、疏散風邪、調理脾胃等多方面發揮作用,說明白芷單方確有止咳化痰之效,但其應用需結合病症及個人體質而定。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僅基於古代醫籍的記載,並未包含現代藥理學研究,僅供參考。

4. 排膿

白芷,其排膿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然而其作用機理及適用範圍卻存在不同觀點。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白芷「主婦人漏下赤白」,說明其已具備治療濕熱下注、膿液流出的經驗。 《藥性論》更明確指出白芷「能蝕膿」,直接點明其排膿功效。 《日華子諸家本草》則進一步擴展其應用範圍,提到白芷可治療「乳癰、發背、瘰癧…排膿」。這些古代醫籍的記載,都從臨牀經驗的角度肯定了白芷的排膿作用。

然而,《本草正義》則對白芷排膿功效提出質疑。作者認為,許多古籍將白芷用於治療癰疽等濕熱症,是「無中生有」,並指出白芷辛溫燥烈,對於濕熱盛的潰瘍,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其認為白芷的排膿作用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在某些寒濕型疾病中,透過溫散寒濕,間接達到改善膿瘍的作用。 《本草匯言》也提到,白芷辛散,不適用於陰虛火旺的患者。

綜觀各家說法,可以發現古代醫家對白芷排膿功效的理解並不一致。《神農本草經疏》認為白芷「性善祛風,能蝕膿」,說明其排膿作用與其祛風功效相關,可能主要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膿瘍。而其他一些醫籍則更強調白芷的溫散作用,認為其排膿作用是溫散寒濕的結果,而非直接作用於膿液。 《本草綱目》則較為折衷,認為白芷可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發揮不同的作用,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排膿生肌。

總而言之,白芷的排膿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存在一定爭議,其臨牀應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謹慎判斷。 現代研究亦應結合古代經驗與現代科學方法,進一步探討白芷的藥理作用機制,為其臨牀應用提供更科學的依據。

5. 燥濕

白芷,其燥濕功效在歷代醫家論述中多有提及,並非單純的祛除體表濕邪,而是透過其辛溫走竄的特性,達到調節臟腑、疏通經絡的目的。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白芷「味辛氣溫無毒,其香氣烈……性善祛風,能蝕膿,故主婦人漏下赤白」。此處點明白芷辛溫之性,可祛除風邪,並能消散膿腫,治療婦女帶下病,而帶下病多與濕邪相關,故可推斷其燥濕作用。其後更提到「辛香散結而入血止痛,故長肌膚」,說明白芷能透過辛香之氣,散瘀止痛,促進肌膚再生,而濕邪阻滯經絡亦會造成疼痛與肌膚病變,這也側面印證了其燥濕功效。

《本草綱目》則進一步闡述:「白芷…芳香上達,入手太陰肺經…如漏、帶、癰疽諸病,三經之濕熱也;濕熱者溫以除之」。這段描述指出白芷的芳香之氣可上行頭面,並能治療肺經、陽明經相關的濕熱病證,如帶下、癰疽等,以溫散之法燥濕。

《本草正義》則持較為謹慎的態度,指出白芷「氣味辛溫,芳香特甚,最能燥濕」,但同時也強調其燥烈之性,需辨證施治,並非所有濕證皆宜。 文中提到:「若陰虛不攝,或濕熱浸淫,而為此諸症,非可概治。」 這提醒我們白芷的燥濕功效,需考慮患者體質及病證的寒熱虛實,不可濫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於白芷燥濕功效的理解,並非僅僅停留在祛除體表濕邪的層面,而是根據其藥性,結合臟腑經絡理論,運用其辛溫走竄之性,來達到調節臟腑氣血、疏通經絡、散寒除濕的目的。 但其燥烈之性,也需謹慎運用,避免傷陰耗氣。

6. 活絡止痛

白芷,味辛性溫,芳香走竄,古籍記載其活絡止痛之效,多源於其祛風散寒、行氣活血的特性。

《神農本草經》即記載白芷能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說明其能治療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經絡瘀阻、氣血不通所致的疼痛。 《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其「辛香散結而入血止痛」,認為其辛香之氣能散瘀止痛,溫熱之性能溫經通絡,故能治療諸多疼痛症狀,例如「兩脅風痛,頭眩目癢」。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稱白芷「療風通用,其氣芳香,能通九竅」,點明其祛風功效廣泛,並能暢通經絡,有助於緩解疼痛。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提到白芷與辛夷、細辛配伍治療鼻病,說明其能上達頭面,治療頭面部的疼痛。

《本草綱目》則總結白芷「為陽明主藥,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膿生肌止痛」,說明其不僅能治療陽明經絡相關的疼痛,也能治療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甚至具有排膿生肌的功效。 《本草求真》也指出白芷為「足陽明經祛風散濕主藥」,能治療陽明經絡相關的頭痛、面痛等症。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白芷活絡止痛的記載,多指向其能祛除風寒濕邪,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其功效涵蓋頭面部、四肢、以及婦科相關的疼痛,但其應用需辨證施治,需考慮病症的寒熱虛實。

7. 固崩止帶

古籍記載中,白芷治療婦女崩漏帶下(即現代醫學中的子宮出血及陰道分泌物異常)的功效,多見於其「溫經散寒」、「燥濕止帶」的藥理作用。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白芷「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已明確指出其治療婦女出血及陰道異常分泌物的功效。 《本草經疏》進一步闡述其機理:「性善祛風,能蝕膿,故主婦人漏下赤白。辛以散之,溫以和之,香氣入脾,故主血閉陰腫」。此處指出白芷辛溫的特性,能散寒祛風,並能透過香氣作用於脾經,改善血瘀的情況,從而止血止帶。

《本草匯言》則更廣泛地指出白芷「如女人血閉,陰腫漏帶,皆能治之」,但同時也強調,白芷性味辛散,對於非因風寒濕邪,而是陰虛氣弱或陰虛火熾引起的崩漏帶下,則不宜使用。 此說明白芷的應用需辨證論治,需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因選擇。

《本草正義》則持較為謹慎的態度,認為白芷辛溫燥烈,適合治療因陽氣虛弱、寒濕下陷引起的崩漏帶下,而對於陰虛火旺或濕熱下注者則不宜使用。 它批評部分古籍將白芷應用於濕熱性炎症,認為是錯誤的。

總體而言,古代醫籍對白芷治療崩漏帶下的功效多有記載,其機理主要在於溫經散寒、燥濕止帶,但同時也強調了辨證施治的重要性,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醫家對白芷的運用有不同見解,應用時需參考多方文獻,謹慎使用。

8. 利水消腫

白芷,一名「芷」,其利水消腫之效,雖非其主要功效,卻在多部古代醫籍中有所提及,並可從其祛風、散結、行氣等功效推導而來。

《神農本草經》記載白芷「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其中「血閉陰腫」一症,現代醫學中可能與水腫、炎症等相關,而白芷的利水消腫功效,即由此可見一斑。 其「主女人漏下赤白」,也暗示白芷可能具有調節體內水液平衡的作用,因為漏下赤白也可能與體內濕邪積聚有關。 《名醫別錄》更進一步指出白芷能治療「兩脅滿」,這也與體液代謝紊亂所造成的腹部脹滿有關。

《神農本草經疏》詳細闡述了白芷的藥性:「辛以散之,溫以和之,香氣入脾,故主血閉陰腫,寒熱」。其中「辛以散之,溫以和之」說明其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能疏通經絡,促進體內水液代謝;「香氣入脾」則提示其能調節脾臟的運化功能,而脾主運化水濕,脾的功能正常,則利於水濕的代謝與排出,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

《本草匯言》雖未直接提及利水消腫,但其記載白芷「遍通肌膚以至毛竅,而利洩邪氣」,說明白芷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而水液的代謝也依賴於氣血的正常運行。 因此,白芷的利水消腫功效,應是其整體藥性作用的綜合體現。 總而言之,白芷利水消腫的功效,並非其主要功能,而是由其祛風、散寒、行氣、活血等作用所共同產生的間接效果。 其應用需結合患者具體病情,謹慎使用。

9. 祛風除濕

白芷,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祛風除濕之效,源於其辛溫走竄的藥性。多部典籍都肯定了其功效,並從不同角度闡述其機理。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白芷能治婦女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及頭風侵目淚出等症,並能“長肌膚,潤澤”,已點明其祛風除濕、溫經活血的功效。《名醫別錄》則進一步指出其可治風邪久瀉、嘔吐、兩脅風痛、頭眩目癢等症,擴展了其應用範圍。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強調白芷“療風通用”,並指出其芳香通竅之性,是表汗不可或缺的藥物,突顯其疏通經絡、宣通衛氣的特性。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則提到白芷與辛夷、細辛合用治鼻病,並指出其“入陽明可知”,說明其主要作用於陽明經,以祛除陽明經的風邪濕邪。

《神農本草經疏》深入分析白芷的藥性,認為其“性善祛風,能蝕膿”,並能通過“辛以散之,溫以和之”達到祛風除濕的目的。其“香氣入脾”更說明白芷能通過芳香之氣,調節脾胃功能,進一步改善體內濕邪的代謝。

《本草匯言》則更全面地總結白芷的臨牀應用,指出其能治療頭風頭痛、四肢麻痛、瘡瘍腫痛等多種由風濕寒邪引起的疾病,但同時也提醒,需注意辨證施治,避免濫用。 《本草經百種錄》更進一步強調白芷祛風燥濕而不傷陰液的特性,突顯其藥性溫和的優點。

總而言之,古代醫家對白芷祛風除濕功效的認識,從單純的臨牀經驗到對藥性藥理的深入探討,其辛溫芳香之性,使其能溫經散寒、除濕通絡,從而達到祛風除濕的目的,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白芷的古代典籍


白芷的現代功效


1. 抗菌抗病毒

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脾、胃經,具有抗菌作用,增強人體免疫力之功。主治肺寒咳嗽、鼻淵頭痛、齒齦腫痛、瘡癤癰疽、皮膚瘙癢等症。

2. 止痛功效

白芷中含有芷油、芷酸等具有止痛作用的成分。中醫認為,白芷味辛、溫,有散寒止痛、消腫止血、解毒生肌之功。故常被用於治療頭痛、牙痛、腹痛、跌打損傷等症。

白芷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白芷的炮製


  • 揀去雜質,用水洗淨,浸泡,撈出潤透,略曬至外皮無滑膩感時,再悶潤後,切片乾燥。
  •  《雷公炮炙論》:採得白芷後,刮削上皮,細銼,用黃精亦細銼,以竹刀切,二味等分,蒸一伏時後出,於日中曬乾,去黃精用之。
  •  《綱目》:今人採(白芷)根洗刮寸截,以石灰拌勻曬收,為其易蛀並欲色白也。入藥微焙。
  •  《藥對》:白芷制雄黃、硫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芷注意事項:

  1. 嘔吐因火者禁用:白芷性溫熱,會加重火氣,導致嘔吐加劇。
  2. 漏下赤白陰虛火熾血熱者勿用:白芷會加重陰虛血熱的症狀,導致漏下赤白或血熱加劇。
  3. 癰疽已潰宜漸減去:白芷有升發作用,癰疽已潰後不宜繼續使用,以免傷口化膿。
  4. 陰虛血熱者忌服:白芷性溫熱,會加重陰虛血熱的症狀。
  5. 惡旋覆花:白芷與旋覆花相惡,同時使用會降低療效。
  6. 體質虛寒、脾胃虛弱者慎用:白芷性溫辛,容易傷及脾胃,加重虛寒和脾胃虛弱的症狀。
  7. 寒凍、陽虛火熄、血熱上亢者禁用:白芷屬溫熱性中藥,不適用於這些體質的人士。
  8.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避免使用:白芷可能會影響胎兒發育或乳汁分泌。
  9. 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使用:如果使用白芷出現噁心、嘔吐、頭痛、心悸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使用並就醫。

白芷相關的方劑


白芷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乳腺炎鼻塞乳房腺體瘤原發性高血壓鼻竇炎慢性腎衰竭甲狀腺腫細菌性食物中毒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鼻息肉嘔吐胃腸出血背部膿瘡流鼻血牙齒痛眼睛癢噁心反胃面部疼痛赤白帶腹痛白帶頭痛疥癬損傷疼痛虛弱感冒咳嗽

白芷含有的化學成分


歐前胡內酯(Imperatorin), 異歐前胡內酯(Isoimperatorin), 別異歐前胡內酯(Alloisoimperatorin), 別歐前胡內酯(Alloimperatorin), 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 異氧化前胡素(Isooxypeucedanin), 水合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 hydrate), 白當歸素(Byakangelicin), 白當歸腦(Byakangelicol), 新白當歸腦(Neobyakangelicol), 珊瑚菜素(Phellopterin), 花椒毒酚(Xanthotoxol), 香柑內酯(Bergapten), 5-甲氧基-8-羥基補骨脂素(5-Methoxy-8-hydroxypsoralen), 8-甲氧基-4-氧-(3-甲基-2-丁烯基)補骨脂素(Cnidilin), 栓翅芹烯醇(Pabulenol), 谷甾醇(Sitosterol), 棕櫚酸(Palmitic acid), 鈣(Calcium), 銅(Copper), 鐵(Iron), 鋅(Zinc), 錳(Manganese), 鈉(Sodium), 磷(Phosphorus), 鎳(Nickel), 鎂(Magnesium), 鈷(Cobalt), 鉻(Chromium), 鉬(Molybdenum), 歐前胡內酯(Imperatorin), 異歐前胡內酯(Isoimperatorin), 氧化前胡內酯(Oxypeucedanin), 水合氧化前胡內酯(Oxypeucedanin hydrate), 珊瑚菜素(Phellopterin), 白當歸素(Byakangelicin), 叔-O-甲基白當歸素(tert-O-methylbyakangelicin), 紫花前胡甙(Nodakenin), 3-羥基印度榲楟甙(3-hydroxy-marmesinin), 白當歸素-叔-O-β-D-吡喃葡萄糖甙(tert-O-β-D-glucopyranosylbyakangelicin), 白當歸素-仲-O-β-D-吡喃葡萄糖甙(sec-O-β-D-glucopyranosyl byakangeliein), 東莨菪甙(Scopolin), 茵芋甙(Skimmin), 花椒毒酚-8-O-β-D-吡喃葡萄糖甙(8-O-β-D-glucopyranosyl xanthotoxol), 獨活屬醇-叔-O-β-D-吡喃葡萄糖甙(tert-O-β-D-glucopyranosyl heraclenol), 腺苷(Adenosi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