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介紹

川芎茶調散是一個專門用來改善頭痛的中藥方劑,主要用來改善「外感風邪」頭痛,有時候是偏頭痛,或巔頂頭痛。
這種頭痛久而不止,有時候會出現感冒的惡寒發熱(感到冷,體溫升高)、鼻塞、痰多,頭暈目眩、迎風淚出(遇到風吹眼睛就流淚),鼻塞、流清鼻涕,舌苔薄白、脈浮...等等。
川芎茶調散所改善的頭痛,主要是「外感風邪」所造成,這是由「風邪」侵襲人體所導致的頭痛。

風邪通常會與風、寒、濕、熱等性質結合,當風邪侵襲人體後,會導致人體衛氣不固。
風為陽邪,傳統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頭部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地方。在人體十二經脈中,手三陽經和足三陽經都會經過頭部,因此頭部是陽氣匯聚之地。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陽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源泉,頭為諸陽之會,如果受到風邪的影響,就會造成頭部清陽之氣不流暢,所以故頭痛、目眩。
傳統中醫又認為「頭為清空之府」,是人體清陽之氣的聚集之地,清陽之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是人體的智慧所在。
頭部清陽之氣旺盛,則頭腦清晰、思維敏捷、記憶力強;頭部清陽之氣不足,則頭昏腦漲、思維遲鈍、記憶力下降。
當外邪侵入人體時,會首先入侵頭部,從而導致頭痛、發熱、惡寒等症狀。因此,平時養生一定要注意保養頭部。

當風邪犯表(風邪侵犯人體表層)時,會導致人體衛氣不固,除了頭痛之外,還會出現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等等症狀。
如果這種風邪進入體內之後很久都不離開,頭痛就會日久不愈,這就是一種感冒後遺症。
這就是「風邪入絡」的現象,有時候頭痛,有時候偏頭痛,有時候急性,有時候慢性,經常反覆發作,這就是「頭風」。
既然有頭風,就應該「疏散風邪」以止頭痛,運用「川芎」辛溫香竄,此中藥為為血中氣藥,上行頭目,為治諸經頭痛之要藥,善於祛風活血而止頭痛,長於治少陽、厥陰經頭痛(頭頂或兩側頭痛)。
結合「薄荷」、「荊芥」辛散上行,以助川芎疏風止痛,並能清利頭目。其中薄荷用量較重,取其涼性。
可以調節所有風藥的溫燥性,使其不至於過於溫燥,並且能夠兼顧風邪的性質,即易於化熱化燥。
羌活、白芷、細辛可以祛風散寒、通竅止痛,傳統認為:羌活長於治太陽經頭痛(後腦連項痛),白芷長於治陽明經頭痛(前額及眉稜骨痛),這是所謂的引經藥。
細辛也具有引經的功效,入手太陰肺經、足厥陰肝經和少陰腎經,細辛可以發散風寒,宣肺解表,可以改善偏頭痛。

李東垣謂提到一個重點:「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羌活,陽明白芷」
服用本方時要配合喝茶,茶葉是一種重要的引藥。茶葉具有清利頭目、醒神開竅的功效,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茶葉苦涼輕清,清上降下,既可清利頭目,又能制諸風藥之過於溫燥與升散,使升中有降,也可以視為一種中藥。
綜合本方,集眾多辛散疏風藥於一方,升散中寓有清降,具有疏風止痛而不溫燥的特點,共奏疏風止痛之功。

在現代臨床上,川芎茶調散主要用於以下疾病的治療:
傳統服藥法
上藥研為細末。每服6克,食後用茶清調下。
方劑組成解釋
川芎是川芎茶調散的君藥,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川芎既能活血化瘀,又能疏風止痛,是治療頭痛的常用藥物。 白芷、羌活、防風 白芷、羌活、防風均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
- 白芷可以祛風散寒、清利頭目
- 羌活可以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 防風可以祛風散寒、止痙定眩。
薄荷、細辛、荊芥穗均具有疏風散寒、清利頭目的功效。
- 薄荷可以疏風散寒、清利頭目
- 細辛可以祛風散寒、通竅止痛
- 荊芥穗可以祛風散寒、透表解表。 使藥:甘草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的功效。
- 甘草可以調和川芎茶調散中各味藥物的性味,使其功效更加協調,並且可以緩解藥物的辛溫之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導致頭痛的原因很多,有外感與內傷的不同,對於氣虛、血虛、或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等引起的頭痛,均不宜使用。
現代藥理研究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川芎茶調散具有以下功效:
- 發汗解熱:防風、細辛和茶葉具有良好的解熱作用。芥菜和薄荷能促進汗腺分泌,從而散熱。
- 鎮靜、鎮痛:川芎能抑制自發性活動,延長戊巴比妥鈉的睡眠作用。細辛揮發油能延長硫噴妥鈉的睡眠時間。防風能提高痛閾。羌活和細辛有止痛效果。
- 促進血液循環:川芎和白芷能擴張血管,促進血行。荊芥和細辛能擴張體表毛細血管。
- 抗菌作用:川芎、細辛、白芷和茶葉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功效。防風、羌活和川芎能抑制流行性感冒病毒。
相關證候

外感風寒
風寒犯肺,風寒束表,風寒閉肺,風寒襲表,風寒,風寒外侵,風寒外襲,風寒侵襲,風寒入表,風寒束表,風寒表實,風寒束肺
相同名稱方劑
川芎茶調散,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川芎1兩,防風1兩,羌活1兩,甘草1兩,石決明1兩,木賊1兩,石膏1兩,炒荊芥1兩,菊花1兩,薄荷葉1兩。 主治:一切熱淚,眼弦濕爛。
川芎茶調散, 出處:《醫學心悟》卷四。 組成:川芎(酒拌)1兩,荊芥1兩,白芷1兩,桔梗(炒)1兩,甘草1兩,黃芩(酒炒)1兩,川貝母(去心)1兩,黑山梔2兩。 主治:通竅清熱。主治:鼻淵,鼻中常出濁涕,源源不斷。
川芎茶調散, 出處:《局方》卷二(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薄荷葉(不見火)8兩,川芎4兩,荊芥(去梗)4兩,香附子(炒)8兩(别本作細辛去蘆1兩),防風(去蘆)1兩半,白芷2兩,羌活2兩,甘草(爁)2兩。 主治:清頭目。主治:偏正頭痛,傷風壯熱,肢體煩疼,風熱隱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