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外感風寒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與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2-03-03

外感風寒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同名證候:

風寒犯肺
風寒束表
風寒閉肺
風寒襲表
風寒
風寒外侵
風寒外襲
風寒侵襲
風寒入表
風寒束表
風寒表實
風寒束肺

人類自古就不斷與感冒抗戰,「外感風寒」就是古代感冒的代名詞,類似名稱非常多,可以說整個中醫最原始就是治療這種證候。

一個人要外感風寒很容易,只要晚上睡覺不蓋被子,窗戶打開或開冷氣讓「冷風」直吹身體部位,隔天起床後就會出現頭痛、肩頸酸痛、流鼻涕、咳嗽...等,這就是風寒、傷寒

漢朝的《傷寒雜病論》整本書都是在探討外感傷寒,從外感風寒到最後化熱、化寒...等等,都有相當詳盡的描述,這套治療感冒的理論被後人運用了上千年!

傳統中醫面對外感風寒,主要有兩種派別
傳統中醫面對外感風寒,主要有兩種派別

不少後代中醫在《傷寒雜病論》並不運用「六經辨證」,又結合其他辨證法,以不同的角度來探討感冒受到風寒的這個現象。

若從五臟六腑的角度來看感冒,幾乎與現代醫學完全一樣,認為外感風寒首先就是影響「肺臟」,所以外感風寒又稱為「風寒犯肺證」。由於風寒影響的是人體表層,所以又稱「風寒束表」。

風寒犯肺證的主要症狀是鼻塞、聲重,打噴嚏、流鼻水、咳嗽,咳痰清稀、頭痛、怕冷、發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等。可以改善此證的中藥不少。

由於外感風寒變化出來的症狀或疾病非常多,亦可引發各種疼痛與疾病,由於古今辨證派別眾多,因此可以治療感冒的中藥方劑也多的嚇人,簡單估計至少也有上百種

從中醫角度來看外感風寒(感冒),並不是說「感冒要吃什麼藥」,而是「依照你的症狀與體質,應該吃什麼藥」。 如果一個人可以了解自己的體質, 一輩子在多數的時候遇到感冒,就只要服用1-2兩種中藥即可快速痊癒。

外感風寒的四個時間點

每個人一生中要面對「外感風寒」的機率是很高的,主要有四個時間點:

  1. 寒冬:冬天時免疫力下降,天氣又冷,此刻最容易外感風寒。巧合的是,現代醫學統計流行性感冒的時間,也是在嚴寒的冬天(11月-1月)。
  2. 初春:剛進入春天的時候,其實天氣更冷,甚至比冬天感覺起來還要冷。此刻陽氣外出,容易出現所謂的「溫病」,所謂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就是這個道理。
  3. 夏季轉秋:整個夏天相當炎熱,人們已經習慣了穿著清涼,然而進入秋天之後經常天氣驟降,天氣一轉涼很容易就會外感風寒。
  4. 冷氣房:現代人喜歡待在空調的環境下,一年四季任何時候只要是待在冷氣房,沒有保暖身體的太陽經部位(脖子、肩頸、背部...等等),就會外感風寒。
外感風寒容易在寒冬、初春、夏季轉秋、冷氣房內出現
外感風寒容易在寒冬、初春、夏季轉秋、冷氣房內出現

治療外感風寒的方法很多,運用六經辨證主要就是治療所謂的「太陽病」,區分為兩系,一是「麻黃湯系」,也被稱為「表實」,發燒、無汗、怕風的人,就是表實,表實者可發汗,就用麻黃。

二是「桂枝湯」系,也被稱為「表虛」,發燒、汗出且怕風的人就是表虛,是不能用麻黃的。由這兩系變化出不少方劑,都可以用來治療感冒

以雲端中醫某會員為例,他幫自己檢測經絡,長期觀察自己的經絡超過10年以上,經常都是「腳三陽經虛證」,所以是陰寒體質,可以定位是「少陰」體質。

當得到外感風寒之後,出現感冒症狀,就是「太陽病」 ,當太陽病遇到少陰體質,發燒時最適合「麻黃附子細辛湯」證,流鼻涕最適合「小青龍湯」。運用10年以上每次幾乎都見效,效果比西藥還要快!

不論夏天或冬天都是陽虛的經絡體質,感冒時服用麻黃湯類方很有效
不論夏天或冬天都是陽虛的經絡體質,感冒時服用麻黃湯類方很有效

現代醫學也曾經進行實驗,以171名超過3歲的感冒病患為對象,中藥組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西藥組服用綜合感冒藥。結果發現中藥組早將近兩天退燒,咳痰的狀況也早一天半痊癒。

對192名患者進行試驗,發現「小青龍湯」可有效減少支氣管炎所引發的咳嗽頻率、緩解咳嗽與咳痰,並有效改善鼻塞和打噴嚏的狀況。

由於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種經絡體質,所以就用中間騎牆派「葛根湯」,雖不中亦不遠已,至今葛根湯已經成為全世界最流行的治感冒方劑。

後代中醫以《傷寒論》的中藥結合後代中藥,從宣肺平喘、疏風散寒、止咳化痰下手,也有一定的效果。

不論哪一種派別,治療外感風寒主要為圍繞在太陽經(膀胱經與小腸經),肺臟與大腸腑、三焦,改善這些臟腑的異常狀態,外感風寒感冒就可以痊癒

從經絡理解外感風寒

https://static.cloudtcm.com/syndrome/BS%E5%A4%96%E6%84%9F%E9%A2%A8%E5%AF%92.jpg

造成外感風寒的3種主要原因

外感風寒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淡薄白

脈相

浮脈
緊脈

外感風寒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白痰,白鼻涕
打噴嚏
咳嗽
發熱(發燒)
手腳冰冷
忽冷忽熱
汗出(身體易出汗)
流鼻涕
不易流汗
失音(啞)
胸悶脹
味覺減退
喉中痰鳴
氣喘
發燒及發冷
怕冷
眼睛癢
怕吹到風
後頭痛
腹股溝痛
脖子(頸項)酸痛
四肢關節疼痛
纖維肌痛症
全身酸痛
腰痛
心肌炎
三叉神經痛
慢性鼻炎
汗皰疹
妥瑞氏症
大腿後側疼痛

外感風寒的相關證型

肺陽虛

改善外感風寒的常用方劑

開啟3D銅人輕量版

改善外感風寒的常用穴道

外感風寒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如上述,面對外感風寒並沒有特定的藥物,或是特定的經絡型態,而是反過來看自己平常是屬於哪一種經絡體質,依照體質來應對

如果是陽虛經絡體質,可以運用「麻黃湯類方」,果是鐵三角經絡型態,可以運用「桂枝湯類方」詳細可參考這篇文章(點選閱讀)

多數人至今還不能長期觀察自己的經絡體質,只能運用兩系兼用的「葛根湯」亂槍打鳥,也會產生有一定的效果!

在此列出常見的幾種經絡體質如下:

 

外感風寒的相關典籍

  • 《景岳全書.傷風》:「皮毛為肺之合,而上通於鼻,故其在外則為鼻塞聲重,甚者 並連少陽、'陽明之經,而或為頭痛,或為憎寒發熱。其在內則多為咳嗽,甚則邪實在肺 而為貴為喘。有寒勝而受風者,身必無汗而多咳嗽,以陰邪閉郁皮毛也。有熱勝而受 風者,身必多汗惡風而咳嗽,以陽邪開洩肌朕也。有氣強者,雖見痰嗽,或五、六日, 或十餘幾肺氣疏則頑痰利,風邪漸散而愈也。有氣弱者,邪不易解,而痰嗽日甚,或 延綿數月,風邪猶在,非用辛溫必不散也。有以衰老受邪,而不慎起居,則舊邪未去, 新邪繼之,多致終身受其累,此治之尤不易也。」
  • 《素問.風論》:「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駢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 診在眉上,其色白」。
  • 《類證治裁.傷風》:「風傷肺衛,寒熱頭痛,咳嗽院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