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ternal wind chill

外感風寒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與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5-01-04

同名證候
風寒犯肺風寒束表風寒閉肺風寒襲表風寒風寒外侵風寒外襲風寒侵襲風寒入表風寒束表風寒表實風寒束肺

人類自古以來便不斷與感冒抗衡,其中「外感風寒」被認為是古代感冒的代名詞,相關名稱更是多不勝數,可以說,中醫的起源之一便是針對這類證候的治療。

要體驗外感風寒其實很容易,只要晚上睡覺時不蓋被子,或者窗戶敞開、冷氣直吹,讓「冷風」侵入身體

隔天醒來後,便可能出現頭痛、肩頸痠痛、流鼻涕、咳嗽等症狀,這些正是所謂的風寒或傷寒。

遠從漢朝《傷寒雜病論》就開始探討外感傷寒,從初期的外感風寒到後期可能的化熱、化寒等演變,皆有詳盡的描述。這套治療感冒的理論經歷了千年的實踐與傳承,對後世醫學影響深遠。

漢朝《傷寒論》提出,外感風寒(傷寒)會歷經六種疾病階段
漢朝《傷寒論》提出,外感風寒(傷寒)會歷經六種疾病階段

不少後代中醫在《傷寒雜病論》並不運用「六經辨證」,又結合其他辨證法,以不同的角度來探討感冒受到風寒的這個現象。

若從五臟六腑的角度來看感冒傷寒,幾乎與現代醫學完全一樣,認為外感風寒首先就是影響「肺臟」,所以外感風寒又稱為「風寒犯肺證」。由於風寒影響的是人體表層,所以又稱「風寒束表」。

風寒犯肺證的主要症狀是鼻塞、聲重,打噴嚏、流鼻水、咳嗽,咳痰清稀、頭痛、怕冷、發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等。可以改善此證的中藥不少。

由於外感風寒變化出來的症狀或疾病非常多,亦可引發各種疼痛與疾病,由於古今辨證派別眾多,因此可以治療感冒的中藥方劑也多的嚇人,簡單估計至少也有上百種

從中醫角度來看外感風寒(感冒),並不是說「感冒要吃什麼藥」,而是「依照你的症狀與體質,應該吃什麼藥」。

如果一個人可以了解自己的體質, 一輩子多數的時候遇到感冒,通常只要服用1-2種中藥即可快速痊癒。

外感風寒的四個時間點

每個人一生中要面對「外感風寒」的機率是很高的,一年之中主要有四個時間點容易感冒:

  1. 寒冬:冬天時免疫力下降,天氣寒冷,此刻最容易外感風寒。巧合的是,現代醫學統計流行性感冒的時間,也是在嚴寒的冬天(11月-1月)。
  2. 初春:剛進入春天的時候,其實天氣更冷,甚至比冬天感覺起來還要冷。天氣轉暖後寒氣離開體外,容易出現所謂的「溫病」,所謂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就是這個道理。
  3. 夏季轉秋:整個夏天相當炎熱,人們已經習慣了穿著清涼,然而進入秋天之後經常天氣驟降,天氣一轉涼很容易就會外感風寒。
  4. 冷氣房:現代人喜歡待在空調的環境下,一年四季任何時候只要是待在冷氣房,沒有保暖身體的太陽經部位(脖子、肩頸、背部...等等),就會外感風寒。

尤其是「寒性陽虛體質」的人,可以想像他們體內永遠是一個大冰塊,這是過去感冒傷寒沒有處理好,所遺留下來的後遺症

這種陽虛體質的人,可以說過去留在體內的傷寒從來沒有離開過,尤其在進入寒冷冬季之後,內寒加上外寒,非常容易出現感冒傷寒相關症狀

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在初春及冬季很容易感冒
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在初春及冬季很容易感冒

2025年1月期間,某會員在早上起床時,發現雖然身上已經蓋滿著三層厚厚的棉被,依然感覺很冷,這就是典型的感冒傷寒。

起床後想要幫自己進行經絡檢測,沒想到「體能數值」保持在10以下,唯一代表的意義就是免疫力低下!

寒性體質的他,清楚知道如果沒有服用中藥,沒多久之後就會開始發燒了,所以他馬上就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沒多久之後就開始發熱,症狀也快速緩解。

運用「六經辨證」改善感冒的中藥方劑,主要就是基於「麻黃湯」與「桂枝湯」變化出來的一系列方劑。

通常「寒性陽虛體質」的人,底子屬於「少陰病」,在感冒時結合「太陽病」,稱之為「太少兩感」。

所以,當太陽病遇到少陰體質,發燒時最適合「麻黃附子細辛湯」證,流鼻涕最適合「小青龍湯」。許多會員在運用多年之後,都確認效果比西藥還要快且穩定!

寒性陽虛經絡體質,感冒時服用麻黃湯類方很有效
寒性陽虛經絡體質,感冒時服用麻黃湯類方很有效

現代醫學也曾經進行實驗,以171名超過3歲的感冒病患為對象,中藥組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西藥組服用綜合感冒藥。結果發現中藥組早將近兩天退燒,咳痰的狀況也早一天半痊癒。

對192名患者進行試驗,發現「小青龍湯」可有效減少支氣管炎所引發的咳嗽頻率、緩解咳嗽與咳痰,並有效改善鼻塞和打噴嚏的狀況。

基於「鐵三角經絡體質」或是「綜合經絡體質」的感冒,很多時候可以運用「桂枝湯」、「小建中湯」或「柴胡桂枝湯」,改善效果也是很不錯。

由於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種經絡體質,所以就用中間騎牆派「葛根湯」,雖不中亦不遠已,至今葛根湯已經成為全世界最流行的治感冒方劑。

不論哪一種派別,治療外感風寒主要為圍繞在太陽經(膀胱經與小腸經),肺臟與大腸腑、三焦,改善這些臟腑的異常狀態,外感風寒感冒就可以痊癒

經絡理解圖

從經絡角度深入理解此證候

外感風寒經絡圖

造成外感風寒的主要原因

了解3種常見致病因素

1

六邪外感

六邪外感

中醫提到「六邪」就是於大自然的六氣,為風、寒、暑、濕、燥、熱。若六氣過盛,而表現出對人體有害的一面,即為六邪。多數的時候感冒就是源自於六邪。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1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舌苔淡薄白
2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浮脈緊脈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白痰,白鼻涕打噴嚏咳嗽發燒手腳冰冷忽冷忽熱身體容易出汗流鼻涕不易流汗失音胸悶脹味覺減退發燒及發冷怕冷眼睛癢喉中痰鳴氣喘怕吹到風頭痛後頭痛腹股溝痛脖子頸項酸痛四肢關節疼痛纖維肌痛症全身酸痛腰痛心肌炎三叉神經痛慢性鼻炎汗皰疹妥瑞氏症大腿後側疼痛傷寒

相關證型

與此證候相關的其他證型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如上述,面對外感風寒並沒有特定的藥物,或是特定的經絡型態,而是反過來看自己平常是屬於哪一種經絡體質,依照體質來應對

如果是陽虛經絡體質,可以運用「麻黃湯類方」,如果是鐵三角經絡型態,可以運用「桂枝湯類方」詳細可參考這篇文章(點選閱讀)

多數人至今還不能長期觀察自己的經絡體質,只能運用兩系兼用的「葛根湯」亂槍打鳥,也會產生有一定的效果!

在此列出常見的幾種經絡體質如下:

 

1脾經,膀胱經同時虛證(鐵三角經絡型態)

經絡型態

經絡型態

出現機率

出現機率

氣溫提升時常見的經絡型態,北半球天氣溫度超過28°C,大約從4-5月開始,50%以上的人會出現這種經絡型態。平時只要晚睡或過度勞累,長期疲勞累積時也會出現這種經絡型態。雲端中醫稱之為「鐵三角經絡型態」。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景岳全書.傷風》:「皮毛為肺之合,而上通於鼻,故其在外則為鼻塞聲重,甚者 並連少陽、'陽明之經,而或為頭痛,或為憎寒發熱。其在內則多為咳嗽,甚則邪實在肺 而為貴為喘。有寒勝而受風者,身必無汗而多咳嗽,以陰邪閉郁皮毛也。有熱勝而受 風者,身必多汗惡風而咳嗽,以陽邪開洩肌朕也。有氣強者,雖見痰嗽,或五、六日, 或十餘幾肺氣疏則頑痰利,風邪漸散而愈也。有氣弱者,邪不易解,而痰嗽日甚,或 延綿數月,風邪猶在,非用辛溫必不散也。有以衰老受邪,而不慎起居,則舊邪未去, 新邪繼之,多致終身受其累,此治之尤不易也。」
  • 《素問.風論》:「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駢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 診在眉上,其色白」。
  • 《類證治裁.傷風》:「風傷肺衛,寒熱頭痛,咳嗽院悶。」
  • 《仁齋直指方論》/楊士瀛:「外感風寒之邪,三日以外,谷消水去,邪氣傳裡,始有渴也。內傷飲食失節、勞役久病者,必不渴,是邪氣在血脈中,有餘故也。初勞役形質,飲食失節,傷之重者,必有渴,以其心火熾上,克於肺金,故渴也。又當以此辨之。雖渴欲飲冷水者,當漸漸少與之,不可縱意而飲,恐水多峻下,則胃氣愈弱,輕則為脹,重則傳變諸疾,必反復悶亂,百脈不安,夜間增劇,不得安臥,不可不預度也。」
  • 《醫法圓通》/鄭欽安:「因風寒而致者,由風寒之邪,閉塞肺氣,肺氣發泄不暢,上壅而喘,必有發熱、頭痛、身疼一段為據。(如發熱而無頭疼、身疼,或見口唇青、脈勁之喘,必是元氣外越,不得即以外感風寒閉塞目之,辨認留意切不可少。)法宜宣散,如麻黃湯、定喘湯、小青龍湯之類。」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

載入討論區...

證候搜尋

輸入證候名稱或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