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風寒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人類自古就不斷與感冒抗戰,「外感風寒」就是古代感冒的代名詞,類似名稱非常多,可以說整個中醫最原始就是治療這種證候。
一個人要外感風寒很容易,只要晚上睡覺不蓋被子,窗戶打開或開冷氣讓「冷風」直吹身體部位,隔天起床後就會出現頭痛、肩頸酸痛、流鼻涕、咳嗽...等,這就是風寒、傷寒。
漢朝的《傷寒雜病論》整本書都是在探討外感傷寒,從外感風寒到最後化熱、化寒...等等,都有相當詳盡的描述,這套治療感冒的理論被後人運用了上千年!
不少後代中醫在《傷寒雜病論》並不運用「六經辨證」,又結合其他辨證法,以不同的角度來探討感冒受到風寒的這個現象。
若從五臟六腑的角度來看感冒,幾乎與現代醫學完全一樣,認為外感風寒首先就是影響「肺臟」,所以外感風寒又稱為「風寒犯肺證」。由於風寒影響的是人體表層,所以又稱「風寒束表」。
風寒犯肺證的主要症狀是鼻塞、聲重,打噴嚏、流鼻水、咳嗽,咳痰清稀、頭痛、怕冷、發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等。可以改善此證的中藥不少。
由於外感風寒變化出來的症狀或疾病非常多,亦可引發各種疼痛與疾病,由於古今辨證派別眾多,因此可以治療感冒的中藥方劑也多的嚇人,簡單估計至少也有上百種。
從中醫角度來看外感風寒(感冒),並不是說「感冒要吃什麼藥」,而是「依照你的症狀與體質,應該吃什麼藥」。 如果一個人可以了解自己的體質, 一輩子在多數的時候遇到感冒,就只要服用1-2兩種中藥即可快速痊癒。
外感風寒的四個時間點
每個人一生中要面對「外感風寒」的機率是很高的,主要有四個時間點:
- 寒冬:冬天時免疫力下降,天氣又冷,此刻最容易外感風寒。巧合的是,現代醫學統計流行性感冒的時間,也是在嚴寒的冬天(11月-1月)。
- 初春:剛進入春天的時候,其實天氣更冷,甚至比冬天感覺起來還要冷。此刻陽氣外出,容易出現所謂的「溫病」,所謂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就是這個道理。
- 夏季轉秋:整個夏天相當炎熱,人們已經習慣了穿著清涼,然而進入秋天之後經常天氣驟降,天氣一轉涼很容易就會外感風寒。
- 冷氣房:現代人喜歡待在空調的環境下,一年四季任何時候只要是待在冷氣房,沒有保暖身體的太陽經部位(脖子、肩頸、背部...等等),就會外感風寒。
治療外感風寒的方法很多,運用六經辨證主要就是治療所謂的「太陽病」,區分為兩系,一是「麻黃湯系」,也被稱為「表實」,發燒、無汗、怕風的人,就是表實,表實者可發汗,就用麻黃。
二是「桂枝湯」系,也被稱為「表虛」,發燒、汗出且怕風的人就是表虛,是不能用麻黃的。由這兩系變化出不少方劑,都可以用來治療感冒!
以雲端中醫某會員為例,他幫自己檢測經絡,長期觀察自己的經絡超過10年以上,經常都是「腳三陽經虛證」,所以是陰寒體質,可以定位是「少陰」體質。
當得到外感風寒之後,出現感冒症狀,就是「太陽病」 ,當太陽病遇到少陰體質,發燒時最適合「麻黃附子細辛湯」證,流鼻涕最適合「小青龍湯」。運用10年以上每次幾乎都見效,效果比西藥還要快!
現代醫學也曾經進行實驗,以171名超過3歲的感冒病患為對象,中藥組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西藥組服用綜合感冒藥。結果發現中藥組早將近兩天退燒,咳痰的狀況也早一天半痊癒。
對192名患者進行試驗,發現「小青龍湯」可有效減少支氣管炎所引發的咳嗽頻率、緩解咳嗽與咳痰,並有效改善鼻塞和打噴嚏的狀況。
由於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種經絡體質,所以就用中間騎牆派「葛根湯」,雖不中亦不遠已,至今葛根湯已經成為全世界最流行的治感冒方劑。
後代中醫以《傷寒論》的中藥結合後代中藥,從宣肺平喘、疏風散寒、止咳化痰下手,也有一定的效果。
不論哪一種派別,治療外感風寒主要為圍繞在太陽經(膀胱經與小腸經),肺臟與大腸腑、三焦,改善這些臟腑的異常狀態,外感風寒感冒就可以痊癒。
從經絡理解外感風寒
造成外感風寒的3種主要原因
外感風寒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脈相
外感風寒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外感風寒的相關證型
改善外感風寒的常用方劑
改善外感風寒的常用穴道
外感風寒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如上述,面對外感風寒並沒有特定的藥物,或是特定的經絡型態,而是反過來看自己平常是屬於哪一種經絡體質,依照體質來應對。
如果是陽虛經絡體質,可以運用「麻黃湯類方」,果是鐵三角經絡型態,可以運用「桂枝湯類方」詳細可參考這篇文章(點選閱讀)
多數人至今還不能長期觀察自己的經絡體質,只能運用兩系兼用的「葛根湯」亂槍打鳥,也會產生有一定的效果!
在此列出常見的幾種經絡體質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