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沸草散

JIN FEI C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便覽》卷二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6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胃經 17%
脾經 16%
膀胱經 13%
肝經 10%
心經 7%
大腸經 5%
肺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金沸草散中加入旋覆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降氣,止咳化痰: 旋覆花味苦辛,性微溫,入肺經,具有宣肺降氣、止咳化痰之功效。金沸草散多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氣喘等症,而旋覆花可幫助宣通肺氣,利於痰液排出,緩解咳嗽喘息。
  2. 降逆止嘔,和胃止痛: 旋覆花還具有降逆止嘔、和胃止痛之效。金沸草散亦可用於治療胃氣上逆、嘔吐不止等症,旋覆花可幫助降逆止嘔,改善胃部不適。

總之,旋覆花在金沸草散中,既能宣肺降氣、止咳化痰,又能降逆止嘔、和胃止痛,與其他藥材配合,達到治療咳嗽喘息、胃氣上逆等症的效果。

金沸草散中包含麻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功效。金沸草散主治風寒感冒,症見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痰白等,麻黃能疏散外寒,宣通肺氣,使寒邪從汗孔排出,達到止咳化痰之效。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金沸草散中其他藥物,如金沸草、薄荷等,也具有疏風散寒、清熱解毒的作用。麻黃與之配合,既能發揮其宣肺止咳的功效,又能增強藥物整體疏風散寒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目的。

金沸草散中包含前胡,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散風寒,宣肺止咳:前胡味辛、性微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之功效。金沸草散主治風寒咳嗽,而前胡可有效化解風寒,使肺氣宣通,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二、 清熱解毒,利咽止痛:前胡兼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金沸草散清熱解毒,利咽止痛,對於因風寒所致的咽喉腫痛,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前胡的加入能有效提升金沸草散的藥效,使其在治療風寒咳嗽方面更加全面。

金沸草散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風散熱,解表止痛: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金沸草散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濕邪所致的皮膚病,荊芥可通過疏風散熱,改善體內濕熱,達到涼血止癢、消腫止痛的功效。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金沸草散中其他藥物如金沸草、紫草、苦參等,多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功效。荊芥的加入,可以起到引導藥物上行,促進藥物發揮功效的作用,進一步增強金沸草散的治療效果。

金沸草散中添加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毒性: 金沸草性寒涼,擅長清熱解毒,但長期服用可能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胃,並緩解金沸草的毒性,使藥效更加溫和。
  2.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解疼痛、解毒等功效,與金沸草的清熱解毒功效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協同作用,提升藥效,增強治療效果。

總之,金沸草散中加入甘草,不僅能調和藥性、緩解毒性,還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金沸草散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燥濕化痰:半夏性味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之效。金沸草散多用於治療濕痰阻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而半夏可有效去除痰濕,改善呼吸道通暢。
  2. 降逆止嘔: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濕痰上逆所引起的噁心、嘔吐等症狀。金沸草散中常配合其他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的藥物,共同作用於緩解患者的整體症狀。

金沸草散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之效。金沸草散主治濕熱內蘊、小便不利等症,而赤茯苓可以幫助健脾利濕,促進水液代謝,改善小便不暢的症狀。
  2. 清熱解毒: 赤茯苓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金沸草散中含有多種清熱解毒的藥物,赤茯苓的加入可以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更好地治療濕熱內蘊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總之,赤茯苓的加入,可以加強金沸草散的健脾利濕和清熱解毒功效,更好地治療濕熱內蘊所引起的各種病症。

主治功效


金沸草散主治功效與原理分析

金沸草散,源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一首經典的辛溫解表劑。根據多部古籍的記載,其組成與主治功效略有差異,但核心功效皆圍繞於疏風散寒、化痰止咳

一、主治病症分析

綜合各家醫籍所述,金沸草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外感風寒表證: 如感冒寒邪、鼻塞聲重、咳嗽不已、頭痛身痛、惡寒發熱等,常見於《衛生寶鑒》、《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仁齋直指方論》、《奇效良方》、《醫方集宜》等著作。
  • 時行寒疫: 即流行性感冒,表現為壯熱惡風、頭痛身痛等,如《衛生寶鑒》、《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仁齋直指方論》中所述。
  • 痰壅氣阻: 因痰濕阻滯氣機,導致咳嗽聲重、咳痰粘稠、胸膈不利、頭目昏痛等,多見於《博濟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雞峰普濟方》、《世醫得效方》的描述。
  • 肺經風熱: 部分醫籍也提及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咳血等症,如《仁齋直指方論》、《世醫得效方》中所載。

二、藥物組成及用量差異

金沸草散的組成在不同醫籍中有所差異,主要體現在藥物種類和劑量上。以下為常見的組成:

藥物《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博濟方》《雞峰普濟方》《仁齋直指方論》《奇效良方》
旋覆花二兩三兩三分二兩一錢
麻黃三兩三兩三分三兩一錢半
前胡三兩三分一錢
荊芥穗四兩四兩四分四兩二錢
甘草一兩一分一錢
半夏一兩一分二錢
赤芍藥一兩一分一錢半
赤茯苓
細辛

註: 上述劑量為各古籍原文記載,非現代臨床常用劑量。

三、治療原理分析

金沸草散的治療原理,可從其藥物組成和功效來分析:

  • 辛溫解表,疏散風寒: 方中麻黃為君藥,辛溫發汗,解表散寒,為治風寒表證之要藥;荊芥辛溫,增強麻黃發汗解表之力;旋覆花雖為降氣藥,但其性微溫,亦可助麻黃疏散風寒。
  • 宣肺降氣,化痰止咳: 前胡降氣化痰,止咳平喘;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旋覆花降逆止咳,消痰行水;諸藥合用,可有效宣暢肺氣,化痰止咳。
  • 利水消腫,兼清裏熱: 赤茯苓利水滲濕,兼能清熱;部分醫籍中加入赤芍,取其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之功,可輔助治療肺經風熱或痰熱內蘊之證。
  • 調和藥性,益氣和中: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緩解辛溫藥物的燥烈之性。

總體而言,金沸草散以辛溫解表為主,兼以化痰止咳,對於外感風寒、痰壅氣阻所致的咳嗽、頭痛、身痛等症,具有較好的療效。 部分醫籍中根據具體症狀,會加減藥物,如《世醫得效方》中提及加甜葶藶、桑白皮以增強清肺止咳之力;《仁齋直指方論》中提及加朴硝以清熱通便。這些加減變化,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四、總結

金沸草散作為一首歷史悠久的方劑,其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在歷代醫籍中均有詳細記載。通過對這些古文內容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該方劑的應用範圍和作用機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醫籍中的記載僅供參考,現代臨床應用還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方能取得最佳療效。

傳統服藥法


旋覆花(去梗)一兩 荊芥穗四兩 麻黃(去節) 杏仁(不去皮尖) 甘草(生) 赤芍一兩 半夏(薑制)一兩
上藥每服5錢,加生薑3片,大棗1枚,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金沸草散性味辛溫,有發汗解表的作用,體虛、孕婦、小孩慎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咳嗽妊娠瘖啞舌頭腫大咳血頭痛氣喘鼻塞高血脂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舌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痲風 [漢生氏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鼻咽腫瘤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

相同名稱方劑


金沸草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七。 組成:荊芥穗1兩,麻黃(去節)5錢,北柴胡5錢,旋覆花5錢,半夏(湯泡)2錢半,赤芍藥2錢半,甘草2錢半。 主治:傷風,鼻塞流涕,痰壅熱嗽。

金沸草散, 出處:《濟陽綱目》卷六十一。 組成:旋覆花2錢,前胡1錢,赤芍藥(煨)1錢,山梔1錢,桑白皮(炒)1錢,荊芥穗1錢,黃芩1錢,橘紅1錢,甘草5分,阿膠。 主治:熱嗽有血。

金沸草散, 出處:《活人書》卷十七。 組成:前胡3兩,荊芥4兩,半夏1兩(洗淨,薑汁浸),赤芍藥2兩,細辛1兩,甘草(炙)1兩,旋覆花3兩。 主治:傷寒中脘有痰,令人壯熱,頭痛,項筋緊急。

金沸草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五引《鮑氏方》。 組成:荊芥4兩,旋覆花3兩,前胡3兩,麻黃3兩,甘草1兩半,半夏1兩半,赤芍藥1兩半,細辛1兩半,五味子1兩半,杏仁1兩半。 主治:熱多,頭目昏重,痰涎壅塞,大便堅而渴。

金沸草散, 出處:《便覽》卷二。 組成:旋覆花(去梗)1兩,荊芥穗4兩,麻黃(去節)1兩,杏仁(不去皮尖)1兩,甘草(生)1兩,赤芍1兩,半夏(薑制)1兩。 主治:感冒寒邪,鼻塞聲重,咳嗽不已;肺經受風,頭目昏痛,咳嗽聲重,涕唾稠粘;時行寒疫,壯熱惡風,或頭痛身痛。

金沸草散,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荊芥穗4兩,旋覆花3兩,前胡3兩,半夏1兩(洗淨,薑汁浸),赤芍藥1兩,麻黃(去節)3兩,甘草1兩(炙)。 主治:傷寒感冒,發熱惡寒,無汗惡風,肢體疼痛,鼻塞聲重,咳嗽不已,痰涎不利,胸膈滿悶;及外感風寒,齒浮,舌腫,牙痛。傷寒壯熱,風氣壅盛,頭目心胸不利,婦人血風潮發,丈夫風氣上攻,狀如中脘有痰,令人壯熱,頭疼項筋緊急,時發寒熱,皆類傷風,有寒氣則出汗,如風盛則解利。頭目昏痛,頸項強急,往來寒熱,咳嗽喘滿,涕唾稠粘,及時行寒疫,壯熱惡風。風寒傷於心脾,令人憎寒發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