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便讀

《本草便讀》:一部為中醫初學者而寫的本草學巨著


《本草便讀》是清代著名醫學家張秉成所撰寫的一部中醫藥學著作。這部書的誕生,旨在解決當時中醫初學者在學習本草知識時所面臨的困境:傳統本草書籍內容浩瀚繁瑣,記憶和掌握起來極為不易。張秉成以其深厚的醫學造詣和對後學的關懷,將複雜的藥性理論提煉成簡明扼要、便於記憶的內容,對中醫學的普及與臨床應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著作背景與目的

在《本草便讀》的序言中,張秉成明確闡述了他撰寫此書的初衷。他觀察到,當時流傳的本草學書籍,如《神農本草經》雖為經典,但其「詞旨奧衍,義蘊宏深,往往皓首窮年,每苦未能得其要領」;而後世諸家著作又「人自為說,學者既無所適從,且累牘連篇,雖有聰穎之儒,亦苦記誦之匪易」。這種困境使得許多有志於醫學的學子難以快速掌握藥物知識,進而限制了他們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

張秉成因此立志撰寫一部「人人得而讀之,且讀之無不人人稱便」的本草書籍。他強調,學習藥物知識的核心在於掌握其性味、歸經和功效。為了幫助讀者記憶和理解,他力求以簡潔的語言和押韻的對聯形式來闡述藥物特點。此外,張秉秉承不泥古的態度,結合自身的豐富臨床經驗,對一些傳統本草中的誤解進行了糾正和辨析,這種嚴謹的治學精神也為中醫藥學的發展注入了創新性的貢獻。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撰寫此書並非「敢以管窺蠡測之見,與先哲爭衡」,而是「不過欲引進後學,譬如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耳」。

二、核心內容與特色

《本草便讀》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並對後世產生重要影響,得益於其獨特的編寫方式和實用價值:

1. 簡潔易記的編寫方式

本書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採用簡短的聯句來概括藥物的性味與功效。這種詩歌般的語言,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大地方便了讀者的記憶,也使得藥物的核心特點一目了然。例如:

  • 人參:「補脾肺之元氣,益血生津,助衛充營。」
  • 甘草:「和中緩急,解毒調和諸藥。」

每個藥物條目下還附有詳細的注釋,這些注釋是對聯句內容的補充和闡發,幫助讀者深入理解藥物的產地、炮製、臨床應用以及易混淆藥物的辨析,做到了「言雖簡而意自賅」。

2. 系統化的藥物分類

全書共收載了580餘種常用藥物,並按照其來源和性質進行了系統分類,如草部、木部、果部、穀部等。在草部中,又細分為山草類、隰草類和蔓草類等。這種清晰的分類方式,有助於初學者快速檢索所需藥物,並理解它們在臨床中的群體應用規律。例如:

  • 草部(山草類):涵蓋了人參、丹參、沙參、黃耆、柴胡等常用補益和清熱解表藥。
  • 草部(隰草類):收載了地黃、麥門冬、牛膝等滋陰清熱、活血化瘀藥。
  • 草部(蔓草類):則有天門冬、五味子、瓜蔞、何首烏等柔潤滋補或清熱化痰藥。

每一大類之前,張秉成還會引用**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數語作為引導,既是對前賢的尊重,也幫助讀者拓展知識面,做到「仍本草綱目之舊」。

3. 重視用藥法則的闡述

在藥物介紹之前,張秉成專門列出了**「用藥法程」**。這部分內容詳細講解了中醫用藥的基本原則,包括:

  • 五味的作用:如「辛者,能散能橫行;苦者,能降能泄;甘者,能補能緩中;酸者,能收斂;鹹者,能潤下,能軟堅。」
  • 寒熱溫涼的特性:指出「能先知各藥之性,然後可以合於病情」。
  • 升降浮沉的規律:「質輕者,能浮能升,可以上入心肺;質之重者,能沉能降,可以下行肝腎。」
  • 藥物的配伍禁忌:「惟相反不可合投,其餘即無從顧慮。」並特意將「相反之藥」列於藥品之末,提醒醫者注意。
  • 藥物的製備方法(製炒之法):「如酒炒,則升提;薑炒,則溫散;用鹽,可入腎而軟堅;用醋,則注肝而收斂。」

這些法則為讀者提供了明確的用藥理論依據,幫助他們在面對複雜病情時能夠靈活辨證施治,避免錯誤。

4. 強調常用藥物的臨床價值

《本草便讀》特別注重對常用藥物的介紹,並結合臨床應用說明其價值。每個藥物條目下的注釋部分,不僅解釋了藥物的基本功用,還會點出其適用病症,甚至提及一些容易混淆藥物的辨別。例如,對比川芎與丹參活血作用的異同,以及沙參南北品種的區別,這些都極具實踐指導意義,幫助讀者在臨床應用中更加精準。

5. 批判與糾正傳統本草的偏誤

張秉成在撰寫本書時,並非一味沿襲舊說,而是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對一些傳統本草中流傳的偏誤進行了批判性糾正。例如,他對石膏性質的辨析,指出其清熱作用主要適用於氣分熱證,而非所有熱證;對甘草的應用限制,儘管其有解毒調和之功,但過量使用亦會導致「中氣喘滿,令人嘔吐」,需謹慎使用。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使得《本草便讀》不僅是一部入門讀物,更具有了較高的學術價值。

三、與其他本草書籍的比較

與《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中醫本草學的宏篇巨著相比,《本草便讀》有其獨特的定位和優勢:

  1. 簡便易讀:相較於《本草綱目》的廣博龐雜,《本草便讀》避免了冗長繁瑣的描述,力求言簡意賅,重點突出。它更像一本為初學者量身定制的速查手冊,便於快速記憶和掌握。
  2. 實用性強:本書選取了580餘種臨床常用藥物進行深入解析,並結合用藥法則和臨床實例,使其具有極高的實踐價值。這對於期望將理論迅速應用於臨床的學子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助益。
  3. 批判性繼承:張秉成在繼承傳統本草理論的基礎上,敢於質疑和糾正前人的錯誤。這種求真務實的精神,使得本書的內容更加精確和可靠,為後世醫者提供了更準確的理論指導。

四、對後世的影響

《本草便讀》的問世,對後世中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1. 促進本草學的普及:其簡潔明瞭的編寫方式,極大地降低了學習本草知識的門檻,使得更多有志於醫學的人能夠快速入門。這對於中醫教育的普及和人才的培養功不可沒。
  2. 豐富中醫理論體系:張秉成結合自身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對藥物的性味、功效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辨析,彌補了一些傳統本草書籍的不足,為中醫理論體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參考。
  3. 提高臨床應用水平:書中對常用藥物的詳細解析、用藥法則的闡述以及對配伍禁忌的提醒,為中醫臨床提供了科學而實用的依據,對於提高醫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 影響後世本草著作:其簡潔明瞭的風格和對用藥法則的強調,也為後世本草著作的編寫提供了借鑒,引導了更加注重實用性和教學性的本草學發展方向。

五、結語

《本草便讀》無疑是一部兼具學術價值與實用性的中醫藥學著作。張秉成以其豐富的醫學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對後學的無私奉獻精神,為我們呈現了一部簡便易讀、內涵豐富的本草學經典。這部書不僅是中醫藥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時至今日,它依然為現代中醫教育和臨床應用提供了寶貴的指導意見,其價值廣受認可。它證明了,真正的智慧往往寓於簡約之中,而為學者提供方便,便是最大的功德。


吳序

惲序

盛序

程序

自序

凡例

用藥法程

草部 (1)

草部 (2)

草部 (3)

草部 (4)

草部 (5)

草部 (6)

草部 (7)

草部 (8)

草部 (9)

草部 (10)

草部 (11)

草部 (12)

草部 (13)

草部 (14)

草部 (15)

草部 (16)

草部 (17)

草部 (18)

草部 (19)

草部 (20)

草部 (21)

草部 (22)

草部 (23)

草部 (24)

草部 (25)

草部 (26)

草部 (27)

草部 (28)

草部 (29)

草部 (30)

草部 (31)

草部 (32)

草部 (33)

草部 (34)

草部 (35)

草部 (36)

草部 (37)

草部 (38)

木部 (1)

木部 (2)

木部 (3)

木部 (4)

木部 (5)

木部 (6)

木部 (7)

木部 (8)

木部 (9)

木部 (10)

木部 (11)

木部 (12)

木部 (13)

果部 (1)

果部 (2)

果部 (3)

果部 (4)

果部 (5)

果部 (6)

果部 (7)

谷部 (1)

谷部 (2)

谷部 (3)

谷部 (4)

谷部 (5)

谷部 (6)

菜部 (1)

菜部 (2)

菜部 (3)

菜部 (4)

菜部 (5)

金石部 (1)

金石部 (2)

金石部 (3)

金石部 (4)

金石部 (5)

金石部 (6)

金石部 (7)

土部 (1)

土部 (2)

禽部 (1)

禽部 (2)

禽部 (3)

獸部 (1)

獸部 (2)

獸部 (3)

獸部 (4)

獸部 (5)

鱗介部 (1)

鱗介部 (2)

鱗介部 (3)

鱗介部 (4)

昆蟲部 (1)

昆蟲部 (2)

昆蟲部 (3)

昆蟲部 (4)

昆蟲部 (5)

人部 (1)

人部 (2)

水部 (1)

水部 (2)

十八反歌訣

跋一

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