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便讀》~ 草部 (4)

回本書目錄

草部 (4)

1. 知母

退腎臟有餘之陽,能壯水清金。 甘苦微辛,質厚滑,清陽明獨勝之熱,治風消燥咳,沉陰且降氣純寒。

(知母味苦,微帶辛甘,氣寒質潤,氣味俱厚,沉也,陰也,故能入足少陰腎經,清有餘之相火。 以其色白味甘,故又能清肺火,除胃熱。 然陰寒潤滑之品,過用則有妨脾胃耳。

按:知母須肺、胃、腎三經火盛陰虧之證,或熱中消渴者,乃可用之,不可但知滋陰之功,而忘其損陽之害也。)

白話文:

知母這種藥材可以退散腎臟過多的陽氣,能夠增強腎水、清降肺金的燥熱。味道甘苦,帶點微辛,質地厚實而滑潤。它能清除陽明經獨自亢盛的熱邪,治療風邪引起的燥咳。藥性沉降屬陰,且能降氣,本質純寒。(知母味道苦,稍微帶點辛甘,藥性寒涼,質地潤澤,氣味都屬厚重。藥性沉降屬陰,因此能進入足少陰腎經,清除過多的相火。因為顏色白、味道甘甜,所以也能清除肺火,去除胃熱。然而,它是陰寒潤滑的藥材,過量使用會傷害脾胃。)

總之,知母必須用於肺、胃、腎三經火熱旺盛、陰液虧虛的病症,或是熱病導致的消渴症,才可以使用。不能只知道它滋陰的功效,而忽略它損傷陽氣的害處。

2. 貝母

甘寒潤肺,可消痰。當求川種。解鬱寬胸,且散結。言採其虻。象貝之功,治咳還能解表。浙中所種,疏痰並可消癰。為肺燥之神丹,清心滌熱;乃脾濕之禁劑,微苦兼辛。

(貝母川產野生者良,性味甘寒微苦,色白而潤,專入心肺,善解胸中鬱結之氣。蓋鬱則生熱,熱則生痰,故貝母治火痰、燥痰有功。亦郁解則熱退,熱退則痰除,而肺咳自寧耳。今浙中所種者,形亦相象而較大,味兼苦劣,用亦稍異耳。又貝母以其有解鬱、散結、化痰、除熱之功,故一切外證瘡瘍用之而效者,亦此意也。所謂毒者,即火結氣鬱所致,火解氣舒,又何毒之有哉?)

白話文:

貝母味甘性寒,能滋潤肺部、化解痰液,其中以川產的品質最好。它能疏解胸中的鬱悶、寬暢胸膈,還能散開凝結的腫塊。就像貝殼的功效一樣,能治療咳嗽,還能幫助身體發汗解表。浙江一帶種植的貝母,雖然也能疏散痰液,消除癰腫,但它的效用遠不及川產貝母,川產的貝母是治療肺燥的神藥,能清心火、清除體內熱毒,但對脾濕的人來說則是禁忌。貝母味道微苦,還帶點辛味。(川產的野生貝母品質最好,藥性味甘、性寒,帶點微苦,顏色潔白且有光澤,主要作用於心肺,擅長疏解胸中的鬱悶之氣。因為鬱悶會產生熱,熱就會產生痰,所以貝母治療火熱引起的痰和乾燥引起的痰特別有效。鬱悶解開了,熱自然消退,熱消退了,痰也就跟著清除了,肺部的咳嗽自然也就平息了。現在浙江一帶種植的貝母,外形雖然相似,但體型比較大,味道也比較苦澀,藥效也稍有不同。另外,貝母因為具有疏解鬱悶、散開凝結、化痰、清除熱毒的功效,所以對於各種外在的瘡瘍也有療效,也是這個道理。所謂的毒,就是火熱凝結、氣機鬱滯所造成的,火熱解除、氣機順暢了,哪裡還會有毒呢?)。

3. 秦艽

養血祛風,和營利水,疏肌解表。 苦平略帶微辛,散熱潤腸,入肝又能達胃,濕勝風淫之證,賴以搜除,筋痹骨痿諸邪,仗其宣利。

(秦艽出秦中,其根如羅紋相交,故名之。味苦而辛,性平質潤,雖有養血之能,畢竟散邪之品。然風邪在表宜用,解表者又非其所長,只可於營血中搜除風寒濕三氣痹閉之邪耳。

又按秦艽苦勝於辛,全無甘味。苦能泄,辛能散,故本經稱其能散風逐濕。然散風濕之藥多燥,此獨偏潤,故又為風藥中潤劑。觀其質潤,羅紋相交,即知其祛風逐濕中,而能和營血行經絡矣。)

白話文:

秦艽具有滋養血液、驅除風邪的功效,能調和營氣、疏通水分,並能疏通肌肉、解除表邪。味道苦平,稍微帶點辛味,可以散發熱氣、潤滑腸道。進入肝經,也能到達胃經。對於濕氣過盛、風邪侵擾的病症,可以依靠它來清除。筋脈麻痹、骨骼痿弱等各種邪氣,也可以借助它來疏通。

(秦艽產於秦地,它的根部像羅紋相互交錯,因此得名。味道苦而辛,性質平和滋潤。雖然有滋養血液的功能,但畢竟還是屬於驅散邪氣的藥物。然而,風邪在表的時候適合使用,但它並非擅長解除表邪的藥物,只能在營血中清除風、寒、濕三氣導致的閉塞邪氣。

此外,秦艽苦味大於辛味,完全沒有甘味。苦味可以泄降,辛味可以發散,所以《本經》說它能散風驅濕。然而,散風濕的藥物大多乾燥,唯獨它偏向滋潤,所以又是風藥中的滋潤劑。觀察它質地滋潤,羅紋交錯,就可以知道它在祛除風濕的同時,也能調和營血、運行經絡。)

4. 白蘚皮

氣寒善行,味苦能降,清脾胃之濕熱,導水宣邪,治癬癩與瘋瘡,行皮達肺。

(白蘚皮苦寒,直清肺脾濕熱下行,故本經能治女子淋瀝、陰中腫痛等證,亦謂其下行而祛濕熱也。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之濕熱清,則皮肉之瘡瘍可愈耳,功用不過如此。又此藥味兼微咸,能行血分,然沉陰之性,若下部虛寒者,不可用之,且其根有膻濁之氣,又易敗胃。)

白話文:

白蘚皮性味寒涼,且藥性走竄。味道苦,能使氣往下沉降。可以清除脾胃的濕熱,引導水分排出,宣洩邪氣。能治療癬、癩病和瘋瘡。藥性能夠通達皮膚,向上達到肺部。(白蘚皮味苦性寒,能直接清除肺和脾的濕熱,使其往下排出,所以本草典籍記載它能治療女子小便淋漓不盡、陰部腫痛等症狀,也是因為它能使濕熱往下排出。肺主管皮膚毛髮,脾主管肌肉,肺脾的濕熱清除了,皮膚肌肉的瘡瘍自然可以痊癒。它的功效大約如此。此外,這藥的味道還帶點微鹹,能夠活血。但由於藥性沉降陰寒,所以如果是下半身虛寒的人,就不可以使用。而且白蘚皮的根部帶有腥臊氣味,也容易傷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