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便讀》~ 草部 (18)
草部 (18)
1. 馬鞭草
肝胃兩相宜。破血通淋消腫脹。苦寒偏稟劣。殺蟲散熱愈癰疽。(馬鞭草苦寒能入肝胃。長於破血殺蟲。至利濕通淋一語。亦旁及之耳。不過觀其主治各證皆在下部。故有此言也。)
白話文:
馬鞭草對肝和胃都有好處。它能破除瘀血、疏通小便、消除腫脹。但藥性苦寒,屬性較差。它還能殺蟲、散熱,治療癰瘡和潰瘍。(馬鞭草的苦寒藥性能進入肝和胃。它最擅長破除瘀血和殺蟲。至於說它能利濕通淋,也只是順帶的作用。不過觀察它主要治療的各種病症都在身體的下半部,所以才有這種說法。)
2. 葶藶子
功專苦降,氣屬辛寒。
瀉肺氣以行痰,水滿上焦喘可愈;利二腸而治咳,熱從下導脹能消。
(葶藶子苦辛寒,入肺家氣分。大瀉肺臟水邪,凡仁皆降,故能降氣行痰。肺臟熱結者宜之,若寒飲陰水等證,及虛弱者,不可用也。有甜苦二種,苦者性急下泄,甜者性緩,乃大瀉肺氣之藥,氣降則諸邪皆散耳。)
白話文:
葶藶子主要功效在於苦味能使氣往下行。它的性質屬性是辛辣且寒涼。它能瀉肺氣,藉此來化痰。如果因體內積水導致上焦部位飽脹而喘息,可以用它來治療。它也能疏通大小腸,進而治療咳嗽。它能將熱氣從下導出,所以能消除腹脹。
(葶藶子味苦、辛,性寒,主要作用於肺經的氣分。它能大力排除肺部的水邪。凡是帶「仁」的藥物都有下降的特性,所以它能使氣往下走,並化解痰液。適合肺部熱結的患者使用。但如果屬於寒飲、陰水等症狀,以及體虛的人,則不適合使用。葶藶子有甜、苦兩種,苦的藥性較強,有較快的瀉下作用,甜的藥性則較緩和。它是一種能大力瀉肺氣的藥物,當氣機順降後,各種邪氣自然就能消散。)
3. 王不留行
入陽明而達血。苦且辛平。通乳汁以行肝,走而不守。痹風淋痛,內服均除。癰腫金瘡,外敷並效。
(王不留行多生麥田中,即俗名翹搖子。甘苦辛平,專入陽明血分,行血活血,是其專長。故能治風痹、乳癰、金瘡等證。用之外治,亦取其散血之功多,故能兼入肝經,以肝為藏血之地,故治經閉、赤濁等證。總之,此藥皆以滑利見長也。)
白話文:
王不留行這種藥,進入陽明經,能夠到達血液。它的味道是苦、辛,性質平和。它可以疏通乳汁,使肝氣運行順暢,藥性走動而不停留。像是風濕痺痛、小便淋瀝澀痛等症狀,內服都可以去除。而對於癰瘡腫痛、刀傷外傷等,外敷也都有療效。(王不留行大多生長在麥田裡,俗稱翹搖子。味道甘、苦、辛,性質平和,主要進入陽明經的血分,具有活血化瘀的專長。所以能治療風濕痺痛、乳房腫痛、刀傷外傷等症狀。外用也是取其散瘀血的功效。而且它也兼入肝經,因為肝是藏血的地方。所以能治療經閉、赤白帶下等症狀。總之,這味藥的特點就是滑利。)
4. 瞿麥
苦寒達膀胱,以分消。 功專利水,下降通小腸之閉結;力可行瘀,導濁須求,治淋有力。
(瞿麥色黑,能入心肝小腸膀胱血分,苦寒之性,破血利竅,足以盡之,在用者領會耳。瞿麥之性下降,逐血頗猛,若小腸膀胱無血熱閉結,以及胎產虛人,皆當禁之。)
白話文:
瞿麥味苦性寒,能直達膀胱,有助於將體內的水分排出。它主要的功能是利尿,能使下行的氣機暢通,疏通小腸的阻塞。藥力強勁,可以幫助排除體內瘀血,引導濁氣下行。治療小便淋漓不暢的症狀效果顯著。(瞿麥顏色黑,能進入心、肝、小腸、膀胱等臟腑的血分。它苦寒的藥性,能破血、疏通孔竅,這些功效都足以體現。如何應用,在於用藥者的理解。瞿麥的藥性是下行的,祛除瘀血的效果較強。如果小腸膀胱沒有血熱壅堵的情況,以及懷孕或產後體虛的人,都應該禁用此藥。)
5. 地膚子
治太陽濕熱癃淋,性味苦寒陽自降,化脾部陰淫晦疾,功能分利水潛消。
(地膚子苦寒性降,入脾胃,下行膀胱,祛下焦濕熱濁垢,利竅行水,是其本功。至於治皮膚瘡瘍,亦因濕熱所化。本經稱其補中益精氣,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等語,亦邪去正安之意,非地膚有補性也。)
白話文:
地膚子可以用來治療太陽經的濕熱引起的排尿困難、小便淋漓不盡。它的藥性是苦寒的,能夠使體內的陽氣自然下降。它還可以轉化脾臟部位的陰濕引起的疾病。它的功能是能夠分開水液、使其順利排出,並且潛藏地消除體內的邪氣。(地膚子性味苦寒,具有下降的特性,它進入脾胃經,往下行到膀胱,可以去除下焦的濕熱和污濁之物,使排尿順暢、通利水道,這是它主要的功能。至於它能治療皮膚上的瘡瘍,也是因為濕熱所造成的。本草經記載它能補中氣、益精氣,長期服用能使耳聰目明、身體輕盈、延緩衰老等,這些說法也是因為邪氣去除後正氣安和的緣故,並不是說地膚子本身具有補益的特性。)
6. 決明子
微寒無毒,治水虛木實之邪;甘苦兼咸,療赤腫羞明之疾。
(決明子一名馬蹄決明,其形如豆,色青黑,味甘苦鹹寒,入肝腎二經,略有補性,故本經尊之上品。大抵不外益腎水,清肝火,水生火退,則目自明,故有此名也。)
白話文:
決明子性微寒,沒有毒性。可以治療因腎水不足導致肝木過旺的病邪。它味道甘苦兼具鹹味,能治療眼睛紅腫怕光等疾病。(決明子又名馬蹄決明,形狀像豆子,顏色青黑色,味道甘苦鹹寒,歸入肝腎兩經。它略帶有補益的性質,因此本草綱目將其列為上品。總的來說,它的作用不外乎是滋養腎水、清除肝火,當腎水充足,肝火自然消退,眼睛就會明亮,因此得名決明子。)
7. 青葙子
青碧入肝,療目疾;苦寒退熱,治風淫。
(青葙子,一名草決明,即野雞冠子。《本經》列之下品,但其主治僅有唇口青三字,然唇口屬脾,青色屬肝,顯系肝邪侮土之象。況此物性寒,其子青碧色而成於秋,宜其能清肝火,治目疾也。青葙子只可治目疾之因熱邪者,屬虛者不宜用,不若決明子之兼有補性也。)
白話文:
青葙子,顏色青綠,可以進入肝經,治療眼睛的疾病。它味道苦、性寒涼,能退除發熱,治療風邪引起的病症。(青葙子又名草決明,也就是野雞冠的籽。本草經將它列為下品,但它的主要功效只提到「唇口青」三個字。然而,唇口屬於脾,青色屬於肝,這明顯是肝邪侵犯脾土的現象。況且此藥藥性寒涼,籽是青綠色,在秋天成熟,所以它能清除肝火,治療眼睛的疾病。青葙子只能治療因熱邪引起的眼睛疾病,如果是虛證則不適合使用,不如決明子兼有補益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