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便讀》~ 草部 (7)

回本書目錄

草部 (7)

1. 黃連

味苦,性寒。體陰,質燥。能化心脾濕熱,蘊留之痞滿全消;可除痢疫蟲瘡,黏膩之熱邪悉去。伏梁成積,可破可宣;目赤攀睛,能清能降。瘀鬱火邪均解退,口疳鼻䘌盡蠲除。

(黃連味極苦,性極寒,質極燥,專入心脾,清有餘之實火,而化濕邪。治上焦則酒炒,治中焦用薑汁炒,治下焦以鹽水炒。欲其治何臟腑之濕火,則加各經引導之藥。然苦降之性為多,即其治痢、治目、治痞等法,非有濕熱實火者,不可輕用。出川中雅州者更勝,氣味俱厚。惟心脾有濕熱瘀積者為宜,不特陽虛當禁,即陰虛有火邪者,亦不宜用,恐苦燥之氣,反助火化耳。)

白話文:

黃連,味道苦澀,藥性寒涼。屬於陰性且性質乾燥的藥材。它能夠化解心脾的濕熱,使積聚在體內的痞滿感完全消除。可以去除痢疾、瘟疫、蟲瘡等,讓黏膩的熱邪全部散去。對於腹部結塊的積聚,能夠破除和疏通。眼睛紅腫、出現攀睛(一種眼疾),黃連能清熱降火。也能夠解除鬱積的火邪。口瘡、鼻瘡等都能夠消除。(黃連味道非常苦,藥性極寒,性質極為乾燥,主要作用於心脾。它可以清除過多的實火,並化解濕邪。治療上焦的病症時,會用酒炒黃連;治療中焦的病症時,會用薑汁炒黃連;治療下焦的病症時,會用鹽水炒黃連。想要治療哪個臟腑的濕火,就加入引導藥物。然而,黃連的苦味以降火為主,即使是治療痢疾、眼疾、痞滿等病症,也必須是體內有濕熱實火才能使用,不可隨意濫用。產於四川雅州的黃連品質更佳,氣味都更濃厚。只有心脾有濕熱瘀積的人才適合使用。不僅陽虛體質的人不宜使用,即使是陰虛體質但有火邪的人,也不宜使用。因為黃連的苦燥之氣,反而會助長火邪。)

2. 胡黃連

沉寒入肝膽,有功。治濕熱稽留,小兒疳積。苦燥與川連相似。理傷寒勞復,男子黃癉。

(胡黃連從胡地來,其性與川連相似,而苦寒無川連之盛。古人雖稱其入肝膽二經,然苦寒之品,斷無不及於心脾者。觀其治小兒疳熱,大人勞復黃疸等病,非脾之濕熱而何?故用藥不可執泥也。

大抵川連之與胡黃連,亦如柴胡之與銀柴胡,故銀柴胡、胡黃連二物,每每並用。胡黃連其根外黃中黑,與黃連之純黃者不同,故此入肝膽之功,較川連為尤勝也。)

白話文:

胡黃連對於沉積在肝膽的寒氣有功效,可以治療濕熱積滯、小兒疳積。它的苦燥特性和川黃連相似,可以治療傷寒後的勞復(指病後復發或身體虛弱),以及男性的黃疸病。(胡黃連來自胡地,性質和川黃連相似,但苦寒程度沒有川黃連那麼強烈。古人雖然說它入肝膽二經,但苦寒的藥物不可能不影響心脾。觀察它治療小兒疳熱、大人勞復黃疸等病,難道不是因為脾的濕熱所致嗎?所以用藥不能太過拘泥於理論。

大致來說,川黃連和胡黃連的關係,就像柴胡和銀柴胡一樣。因此,銀柴胡和胡黃連這兩味藥常常一起使用。胡黃連的根部外層是黃色,內部是黑色,和黃連純黃的顏色不同,因此它進入肝膽的功效,比川黃連更為強大。)

3. 黃芩

苦入心脾,堅腸胃而性燥;寒行肝肺,除濕熱之功多。質虛而空者,為枯芩;上達,可治心肺肌表之鬱火。色青而堅者,為條芩;下行,能除肝膽腸內之陽邪。同白朮,可以安胎,火退則胎安之義;合白芍,又堪止痢,熱除有痢愈之機。

(黃芩,處處山原皆有之,其根中心皆腐去,故外雖黃而內帶黑色,均為之枯芩、片芩。惟條芩、子芩,系新發之根,中實有心,而兼青色。雖有治上治下之不同,畢竟苦寒性燥之品,傷脾敗胃,非上中有濕熱邪火者,不可亂用,況又有久而增氣之說乎?

黃芩之苦寒性燥,固與黃連相似,而黃連味厚,黃芩味薄。黃芩能入肝肺,行肌表,黃連則不能。固所稟形色氣質不同,故主治亦異耳。)

白話文:

黃芩味苦,能進入心經和脾經。它能使腸胃堅實,但藥性燥烈。藥性寒涼,作用於肝經和肺經,主要功效是去除濕熱。質地鬆散、中空的黃芩稱為枯芩。向上作用,可以治療心、肺以及肌膚表層的鬱熱。顏色青色且質地堅硬的黃芩稱為條芩。向下作用,能夠去除肝膽和腸道內的陽熱邪氣。與白朮合用可以安胎,因為火熱消退,胎兒自然安穩。與白芍合用又可以止痢,熱邪去除,痢疾自然痊癒。(黃芩在各地的山野都有生長,它的根部中心都會腐爛掉,所以外表雖然是黃色,內部卻帶有黑色,這些都屬於枯芩或片芩。只有條芩或子芩,是新生的根,中心飽滿且帶有青色。雖然有向上作用和向下作用的不同,但畢竟都是苦寒且藥性燥烈的藥材,容易傷害脾胃,如果不是上焦有濕熱邪火的情況,不可隨意使用。何況還有久用會增加氣虛的說法。黃芩的苦寒燥烈性質雖然和黃連相似,但黃連味道濃重,黃芩味道較淡。黃芩能夠進入肝經和肺經,作用於肌膚表面,而黃連則不能。這是因為它們的形態、顏色、氣味和質地不同,所以主治的疾病也不同。)

4. 天麻

定虛風,理眩暈,因有「有風不動」之稱。達肝臟,味辛溫,當知質燥偏陽之品。(天麻其根如大芋,旁有小子十餘枚,離大魁數尺,周環衛之,其莖獨枝,如箭葉生其端,有風不動,無風反搖,故一名定風草。獨入肝經,能治一切虛風眩暈之證。凡水虧、肝虛、陽虛、土敗者,易生內風。

天麻能定內風,而不能散外風,又非羌、防等可同日語也。此物同補藥則治虛風,同散藥則治外風,總之一切諸風,皆可賴以鎮定。既不能發散,又不能滋補,但天麻之性辛甘而溫,升也陽也,獨入肝經氣分,為定風之主藥。不特陰虛之風可用,即陽虛之風亦可用。內風可定,

外風亦可定,各隨佐使而立功耳。)

白話文:

天麻可以平息體內虛弱引起的風邪,調理因風邪引起的頭暈。它之所以被稱為「有風不動」,是因為它能到達肝臟。天麻味道辛辣溫熱,要知道它是屬於性質乾燥偏於陽性的藥材。(天麻的根像芋頭,旁邊有十幾個小根,離主根幾尺遠,環繞著主根生長。它的莖是單枝的,像箭一樣,葉子長在頂端。有風的時候它不動,沒風的時候反而搖晃,所以又名「定風草」。它單獨入肝經,能治療所有虛弱引起的風邪、頭暈等症狀。凡是體內水分不足、肝陰虛、陽氣虛弱、脾胃虛弱的人,容易產生內風。

天麻能平息內風,但不能驅散外來的風邪,這點和羌活、防風等藥材不同。天麻和補益藥一起用,可以治療虛弱引起的風邪;和發散藥一起用,可以治療外來的風邪。總之,各種風邪都可以用它來鎮定。它既不能發散,也不能滋補。但天麻的性質是辛辣、甘甜、溫熱,屬於升發的陽性藥材,單獨進入肝經的氣分,是平息風邪的主要藥物。不僅陰虛引起的風邪可以用,陽虛引起的風邪也可以用。內風可以平息,

外風也可以平息,它的功效取決於如何搭配其他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