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便讀》~ 草部 (2)

回本書目錄

草部 (2)

1. 丹參

功同四物,能去瘀以生新;色合南離,善療風而散結;性平和而走血,須知兩達乎心肝;味甘苦以調經,不過專通於營分。

(丹參雖有參名,但補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功有餘,為調理血分之首藥。其所以療風痹、去結積者,亦血行風自滅,血行則積自行耳。)

白話文:

丹參的功效和四物湯類似,都能夠去除瘀血並促進新生。它的顏色像南方之火一樣是紅色的,擅長治療風邪引起的疾病,並能消散腫塊。藥性平和,主要作用於血液。必須要知道它能通達心和肝兩個臟器。味道甘苦,能調經。不過主要作用在於營分(血液中的精微物質)。(丹參雖然有「參」這個字,但補血的能力不足,活血的功效卻很強,是調理血分的首選藥物。它之所以能治療風濕痺痛、去除積聚腫塊,也是因為血行順暢,風邪自然消散,血液運行正常,積聚的腫塊自然就消除了。)

2. 沙參

補肺陰之不足,甘苦微寒,降金令之有餘,肅清上熱,疏痰利咳。南參力薄形松,體潤質堅,北者功優性滑。

(沙參處處山原沙地皆有之,古無南北之分。然觀各家本草云,其色白,其根多汁等語,似指北參而言;若南參則質粗大而鬆,氣薄味淡,大抵甘寒入肺,清養之功,北遜於南;其潤降之性,南不及北耳。南北之分,亦各隨地土之所出,故大小不同,質堅質松有異也。)

白話文:

沙參可以補足肺陰的不足,味道甘甜帶點苦味,屬性稍微偏寒。它能平降肺氣過盛的狀況,清理上焦的熱氣,並能疏散痰液、止咳。南沙參的藥力較弱,外形鬆散;北沙參的質地則較為潤澤堅實,藥效較好,屬性滑利。

沙參在各地山區和沙地都有生長,古代沒有南北之分。然而觀察各家本草書籍的描述,提到沙參「色白」、「根部多汁」等,似乎指的是北沙參。至於南沙參,則質地粗糙、體積較大且鬆散,氣味也較淡。

大致來說,沙參味甘性寒,能入肺經,具有清養的功效。在清養方面,北沙參的藥效不如南沙參;但在滋潤和降肺氣的性質上,南沙參則不及北沙參。南北沙參的差異,也與各地土壤產出的不同有關,因此才會出現大小不同、質地堅硬或鬆散的區別。

3. 元參

入腎滋陰,皆取鹹寒歸下部;清咽利膈,都因潤降引浮陽,故又兼達肺經,除上焦之煩熱,且可潛消癍毒,退時氣之溫邪。性滑色玄,滯脾妨胃。

(元參一名黑參,其色玄,其質潤,甘鹹而寒,功專入腎。其種種治法,皆不外乎壯水潛陽,肺不受火刑逼之意。至於溫疫癍疹,皆恐熱傷腎水,故可用之。古人有五參之名,以五色配五臟,此亦其一也。近道山谷處處有之。)

白話文:

元參這味藥,能夠進入腎經,滋養腎陰。它之所以能夠發揮這些作用,都是因為它味道鹹、性寒,藥性趨向下行。它能夠清利咽喉,使胸膈暢通,這些都是因為它能潤澤並向下引導浮動的陽氣。因此,它也兼能到達肺經,消除上焦的煩躁熱感。此外,它還可以潛藏地消除斑疹毒素,退散時令的溫熱邪氣。它的藥性滑潤,顏色發黑,容易滯礙脾胃功能。(元參又名黑參,因為它顏色發黑,質地潤澤,味道甘鹹而性寒,它的主要功效是進入腎經。它各種治療方法,都不外乎是壯大腎水、潛藏陽氣,使肺部不受火熱的逼迫。至於溫熱疫病、斑疹,都是因為擔心熱邪損傷腎水,所以可以用元參來治療。古人有「五參」的說法,用五種顏色來配合五臟,元參也是其中一種。現在的山谷到處都有生長。)

4. 苦參

大苦大寒,純陰純降,達心脾而及腎,三經濕熱盡蠲除。 治疥癩與諸瘡,下部火邪都渙散。 夢遺精滑,皆緣濕火為殃;血痢腸紅,並是陽邪作咎。 若治黃癉積聚,宣泄中州;至其逐水殺蟲,流通火腑。

(苦參苦寒沉降之品,宜入腎臟血分。多服則腰重不能行立,以其降性太過,傷腎傷骨也。非下焦濕火熾盛者,不宜用之。其所以能治風殺蟲,亦熱生風、濕生蟲耳。宜用於洗方、丸方中為佳,若煎方不可多用。)

白話文:

苦參,味道極苦,藥性大寒。屬於純陰、純降的藥性。它能作用於心、脾,並能到達腎。可以清除這三條經脈的濕熱病邪。可以治療疥瘡、癩瘡和各種瘡瘍。能使下半身的火熱病邪消散。像是夢遺、滑精這些症狀,都是因為濕熱所引起的。血痢、腸道出血,都是因為陽熱病邪所造成的。如果用來治療黃疸、積聚等病症,可以疏泄中焦的氣機。至於它能逐水、殺蟲,是因為能疏通火腑的關係。(苦參是苦寒、沉降的藥物,適合進入腎臟和血分。如果服用過多,會因為降性的作用太過,導致腰部沉重,無法行走站立,會傷害腎臟和骨頭。因此,不是下焦濕熱非常嚴重的人,不適合使用。它之所以能治療風病、殺蟲,也是因為熱邪會生風、濕邪會生蟲的緣故。比較適合用於外洗的藥方或是藥丸中。如果用在煎劑中,不宜多用。)

5. 蒼朮

辛苦氣溫,燥濕強脾,能發汗;芳香質壯,宣中解鬱,並驅邪;破水結之澼囊,濁痰盡化;平胃中之敦阜,瘴癘全消。

(蒼朮,漢時名赤朮,處處山谷皆有之,而以江蘇茅山者為上。其形較白朮為小,切之內有硃砂點,其味辛苦,其氣香烈,燥散之性則有餘,補助之功則不足也。專入脾胃,陰虛血燥者忌之。)

白話文:

味道辛苦,藥性溫和。能去除濕氣,強化脾胃功能,並且可以發汗。它具有芳香的氣味,質地堅實。能夠疏通中焦的氣機鬱結,解除胸悶,並驅散邪氣。可以破除體內積水形成的囊腫,使混濁的痰液完全化解。能夠平緩胃中因濕氣過盛而造成的堆積。也能夠消除瘴氣和瘟疫。

(蒼朮在漢代的時候稱為赤朮。到處的山谷都有生長,其中以江蘇茅山出產的品質最好。它的外形比白朮小,切開後內部有硃砂般的紅色點狀物。味道辛苦,氣味芳香濃烈。它乾燥散發的藥性很強,但是補益的功效就不足了。主要作用於脾胃,陰虛血燥的人不宜使用。)

6. 白朮

補脾燥濕,法乾健之功能,冬採野生,隨坤土而運用,化水痰於胃脘,腰臍血結並能搜,進飲食於太倉,妊婦胎元均賴固,脾虛久瀉,溫燥多靈,痹著諸邪,苦甘有力。

(白朮產浙江、安徽等處,以於潛野生者為佳。土人皆用種法種之,冬採者為冬朮,以冬令則精華匯聚於根也。

為補脾之正藥,脾喜溫燥,白朮之性氣溫而燥,能補脾而資其健運,脾健則運化有權,諸病皆愈耳。白朮雖燥,中有膏汁,雖日曬後即復還軟,剛中有柔,故脾陰不足者,亦可蜜炙用之。白朮之補脾燥濕,當與陳皮、茯苓同用,否則恐有滯性;以其中含津液,是以能閉氣,故又宜土炒用之。)

白話文:

白朮,具有補益脾氣、去除濕氣的功效,能使脾胃恢復正常運作。最好在冬天採收野生的白朮,配合土地的性質來使用,可以化解胃部積聚的水濕痰飲,也能夠處理腰部和肚臍周圍的血瘀。此外,還能促進食慾,增強消化功能,使孕婦的胎兒得到穩固的保護。對於脾虛引起的長期腹瀉,白朮溫燥的特性非常有效。對於風濕痹痛等疾病,它苦中帶甘的特性也能發揮作用。(白朮產於浙江、安徽等地,以浙江於潛出產的野生白朮品質最佳。當地人大多採用種植的方式來生產白朮,冬天採收的稱為冬朮,因為冬天是精華匯聚於根部的時節。)

白朮是補脾的重要藥材。脾喜歡溫暖乾燥,而白朮的藥性也偏溫燥,能夠補益脾氣,幫助脾胃恢復運作。脾胃功能正常,身體的運化功能就能順暢,許多疾病自然就能痊癒。白朮雖然藥性偏燥,但其中含有汁液,即使經過日曬,也會恢復柔軟,具有剛柔並濟的特性,因此對於脾陰不足的人,也可以用蜜炙的方式來使用。白朮補脾燥濕,最好能與陳皮、茯苓一起使用,否則可能會產生滯膩的副作用。由於白朮含有津液,能有閉氣的作用,因此也適合用土炒的方式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