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便讀》~ 木部 (6)
木部 (6)
1. 蕤仁
宣風熱於肝家,眼目有災,氣升宜降。 散結痰於心腹,甘寒無毒,性滑偏陰。
(蕤仁本經稱其甘溫,然觀其主治心腹邪熱結氣,又治目赤腫痛等證,非溫性之藥所宜,故別錄言其性寒,卻為有據。其潤降之性,由肺達肝之意可想也。)
白話文:
蕤仁這味藥,可以疏散肝臟的風熱,如果眼睛有疾病,是因為氣往上衝,適合用這藥降氣。它也能散開胸腹部的痰結。藥性是甘甜、寒涼,沒有毒性,性質滑潤,偏向陰性。(《本經》記載蕤仁藥性甘溫,但觀察它主要治療胸腹的邪熱鬱結,以及眼睛紅腫疼痛等症狀,這些都不適合用溫性的藥來治療,所以《別錄》說它藥性寒涼,是有根據的。它潤滑降泄的特性,可以理解為藥性由肺部到達肝部。)
2. 金櫻子
味酸澀以性溫,達肝脾而入腎,澀精固氣,虛而無火則相宜,閉蟄封藏,病若有邪慎勿使。
(金櫻子酸澀性溫,然須帶生採之,太熟則色紅味甘,全失澀味,且服之利人,故採藥當及時也。凡子皆降,可入下焦,其功全在固澀。凡一切久痢遺精,大小便不固,無邪熱者,皆可用之也。)
白話文:
金櫻子味道酸澀,屬性溫和。它能通達肝脾,並進入腎經。具有收斂精氣、鞏固元氣的功效。適合體虛且沒有火氣的人服用。它的作用是閉藏、封固體內的精氣。但如果體內有邪氣,則要謹慎使用。(金櫻子雖然酸澀屬性溫和,但必須趁新鮮採摘,太過成熟就會變成紅色,味道也轉為甘甜,完全失去澀味,而且服用後反而會使人通利,因此採藥要及時。所有果實的特性都是往下走的,所以可以作用在下焦。它的功效主要在於固澀。凡是久痢不止、遺精、大小便失禁等,沒有邪熱的病症,都可以使用金櫻子。)
3. 山茱萸
性斂偏溫,固精補腎,味酸而澀,壯水生肝。
(山茱萸酸溫無毒,入肝腎。肝主疏泄,腎主閉藏,疏泄太過,則滑脫不禁,當用酸澀之劑以收之。況遺精便滑,小便不固,以及虛汗等證,屬虛者哉!使元氣固則精血充,是以為之補也。此物如五味之酸味太甚,於人之氣血不甚相宜,雖虛脫者,亦宜酌用。有邪火為患者,尤當禁之。)
白話文:
山茱萸的藥性是屬於收斂、偏溫的。它具有固精補腎的功效。味道是酸澀的。能夠滋養腎水,進而滋生肝氣。(山茱萸味酸性溫,沒有毒性。它主要歸於肝經和腎經。肝臟主導疏泄,腎臟主導閉藏。如果疏泄功能過度,就會導致滑脫不禁的狀況,這時就應該使用酸澀的藥物來收斂。更何況像遺精、大便滑脫、小便失禁,以及虛汗等屬於虛證的病症,使用山茱萸可以使元氣穩固,進而使精血充足,因此它可以被視為補益藥。這種藥物的酸味如果像五味子一樣太過,對人體氣血並不是很合適,即使是虛脫的人,也應該酌量使用。如果是體內有邪火的人,更應該禁用此藥。)
4. 山梔
味苦通心,導熱歸腸,寒勝火。氣輕達肺,炒焦入血黑平紅。仁則解鬱熱於胃中,殼乃退陽邪於皮部。
(山梔其形尖圓,色赤象心,其質輕浮入肺。苦寒性降,能清心肺上焦之邪熱,屈曲下行,從小腸膀胱而出。炒黑則能清血分鬱熱。若邪熱在胸膈蘊結不下,則生用。梔仁亦能取吐,非山梔為吐藥,不過引之作吐,以順病勢,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也。)
白話文:
山梔,味道苦,能使心脈暢通。它能引導熱氣向下,歸於腸道,寒性能夠勝過火熱。藥性輕清,能到達肺部。炒焦後則能進入血分,使血色從鮮紅轉為黑而平和。山梔的種仁能解除胃中的鬱悶熱氣。而它的外殼則能退散皮膚表面的陽熱邪氣。(山梔的形狀尖圓,顏色赤紅像心臟。它的質地輕浮,能進入肺部。苦寒的藥性能夠向下走,能清除心肺上焦的邪熱,並且彎曲向下,從小腸和膀胱排出。炒黑之後則能清除血分的鬱熱。如果邪熱在胸膈鬱結不散,則宜生用。山梔的種仁也能催吐。並不是說山梔是催吐藥,只是用它來引導作吐,以順應病勢。這就是所謂的,病邪在上就用往上的方式來發散。)
5. 枳殼
利膈寬胸,辛苦性寒,破氣滯,行痰逐水,和中化食,入陽明。
(枳殼亦橘類,逾淮而北為枳,南即為橘,此亦地道使然,因之性味主治各異。枳殼即枳實之大者,味苦辛,性寒,專主破氣;氣順則胸膈利,痰行水消,三焦通泰,邪熱蠲除耳。如欲制其燥性,助其消導,可炒黑用之。)
白話文:
枳殼可以幫助疏通胸膈,使胸部寬暢。它的味道辛苦,藥性寒涼,主要作用是破除氣滯。枳殼還能疏通行氣,排除痰液和積水。它也能調和脾胃,幫助消化,並歸屬於陽明經。
(枳殼也屬於橘子類,淮河以北的稱為枳,淮河以南的則稱為橘。這是由於地理環境的影響,導致它們的藥性和主治功效有所不同。枳殼是枳實長大後的形態,味道苦而辛辣,藥性寒涼。它主要的作用是破除氣滯。當氣機順暢後,胸膈就會通利,痰液和積水也會被消除,這樣三焦的功能就能夠通暢,體內的邪熱也會被清除。如果想要減輕它的燥性,並且加強它的消食導滯作用,可以將枳殼炒黑後使用。)
6. 枳實
性味與枳殼相同。功力較老者更猛,瀉痰破積,承氣賴之以先聲;導水行瘀,金匱取之而下達,治痞堅之峻劑,攻氣分之神丹。
(枳實即枳殼之初生而未熟者,如青皮、陳皮之類,性味主治皆同,而功力頗猛,故破積行血,消食消痰,皆賴之以承其氣,或與補藥同用,或與瀉藥並投,在人之運用耳。)
白話文:
枳實的藥性與枳殼相同,但藥效比枳殼更強勁。它能消除痰液、破除積滯,在運用承氣湯時,常賴其發揮開路先鋒的作用。它能引導體內水分排出、化解瘀血,在《金匱要略》中被用於向下疏通。枳實是治療痞塊堅硬的強效藥,也是針對氣滯問題的特效藥。(枳實是枳殼還未成熟時的幼果,如同青皮、陳皮之類,藥性、功效與主治方向皆相同,但藥力較為強猛,所以能破除積滯、推動血液運行、消除食積、化解痰液,都需仰賴其強大的藥力來發揮。它可以與補藥一同使用,也可以與瀉藥一同使用,關鍵在於醫師的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