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秉成

《本草便讀》~ 自序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自序

粵自神農嘗草木。著本草經。創始醫道。厥後神其技者。太古有岐伯少俞。中世有扁鵲秦和。漢興有太倉公張仲景。考方域之異宜。辨藥品之真偽。按陰陽五行君臣佐使之理。著書立說。以羽翼本經。魏晉以來。校修補注者。魏有李當之。梁有陶宏景。北齊有徐之才。唐有蘇恭。

白話文:

從神農氏品嚐草藥開始,就寫下了本草經,開創了醫學之道。後來,在醫術上造詣很深的人有太古時期的岐伯和少俞,中古時期的扁鵲和秦和,漢朝初年有太倉公張仲景,他考察了各地不同的氣候環境和風土人情,辨別藥物的真偽,按照陰陽五行、君臣佐使等原理,著書立說,以輔助本經。魏晉以來,校正、修訂、補充注釋《本草經》的人有魏朝的李當之,梁朝的陶弘景,北齊的徐之才,唐朝的蘇恭。

孫思邈。陳藏器。宋有劉翰。掌禹錫。唐慎微。寇宗奭。金元之間。有張劉李朱。皆其最著者也。但名作雖多。惜無善本。逮有明李時珍出。採輯藥品千九百種。綜覈群籍。八百餘家。集諸家之大成。著本草綱目一書。誠為廣大精微。盡善盡美。但初學者讀之。一如望洋觀海。

白話文:

孫思邈、陳藏器,宋朝有劉翰、掌禹錫、唐慎微、寇宗奭,金元之間,有張、劉、李、朱四位名醫。他們都是醫學領域的佼佼者。但是,雖然名著很多,可惜沒有好的書本。直到明朝,李時珍出現了。他收集整理了1900種藥品,參考了800多部醫學書籍,吸收了諸家之長,寫成了《本草綱目》一書。這本書真的廣大精微,盡善盡美。但是初學者讀它,就像望著大海一樣,無從下手。

即窮經皓首。亦無所折衷。其餘之簡便者。如備要。如從新。固能由博返約。但皆以所屬之性味。所入之臟腑。有毒無毒列之於前。記誦之難。無有甚於此者。(成)學醫二十餘年。力購本草數十家。朝夕研究。以為業醫者。若不先明藥之性味。氣之厚薄。質之寒溫。雖博覽群書。

白話文:

即使窮經皓首,也沒有什麼折衷辦法。至於其他的簡便方法,比如《備要》、《從新》,固然能夠從博返約,但都是根據藥物所屬的性質、味道、歸入的臟腑、有毒無毒等列在前面,這比背誦難多了。(我)學醫二十多年,努力購求了數十家的本草書,每天早晚研究,認爲作爲醫生,如果不先弄清藥物的性質、味道、氣味濃淡、質地的寒溫,即使博覽羣書

知方知病。而不知藥之性。其不致運用乖方。而草菅人命者幾希矣。故遇有一物之性味功用。確切不移。能與病相當而取效者。則每味擬一二聯或五六聯。置之案頭。數年來積成五百餘品。刪繁去復。編為排偶俚言。將各物性味所入所治。參差前後。不使學者混淆難誦。書成。

白話文:

懂得藥性才能識別疾病,如果不懂得藥物的性質,就不會形成錯誤的藥方,而草率地奪去別人的生命,這是少之又少的事情。因此,遇到有一種藥物的性質、味道、功用,確定明確不變,能與疾病相匹配而取得療效的,就將每種藥擬定一、兩個或五六個對偶,放在案頭。積攢了數年,積累到五百多種藥物,刪除重複的部分,編輯成對偶的俗語。將各種藥物的性質、味道、能治的病症,參差不齊地前後排列,不使學習的人混淆難背。這本書就此寫成了。

仿李東垣指掌。陳嘉謨蒙筌之意。顏之曰本草便讀。亦非敢以管窺蠡測之見。與先哲爭衡也。不過欲引進後學。譬如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耳。至其中詞句之不雅。對仗之不工。一則緣(成)之學業未深。短於文墨。一則限於藥品之性味主治。恐失本真。譾陋之由。實有所自。

白話文:

這部《本草便讀》,是模仿李東垣的《指掌》和陳嘉謨的《蒙筌》而寫的。我把它叫做《本草便讀》,並不是敢用管窺蠡測的見解和前輩聖賢競爭高下。只是想引導後學的人,就好比行遠路一定要從近處開始,登高一定要從低處開始一樣。至於書中詞句的不文雅、對仗的不工整,一方面是緣於我的學業不深,文筆不好;另一方面是受到藥品性質、氣味、主治的限制,擔心失去真實性。譾陋的原因,實在是出於這些。

定知當世高明君子。必有起而正之者。故特序其原始如此。

光緒丁亥孟夏武進張秉成兆嘉氏自序於存誠堂

白話文:

可以確定的是,在當代必定有見識高超的君子會站出來糾正這些觀念,因此我特別按照這樣的原始脈絡進行了敘述。

這是光緒丁亥年孟夏時,武進人張秉成兆嘉氏在存誠堂所寫的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