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便讀》~ 草部 (13)
草部 (13)
1. 車前子
清邪火以下行,直達州都祛濕熱。味甘寒而降利,專清水道愈癃淋。治肝家有夢之遺精,精因火擾;導腎部諸般之留垢,垢盡虛回。滑可催生,黑能走血。
(車前子甘寒滑利,性專降泄,故有去濕熱利小便之功;且色黑能走血分,治一切血淋胎產等證,皆取其滑利之功。詩云:采采芣苢。芣苢即車前也,言婦人樂有子而取其易產之意。此物味甘,略兼鹹味,與苦劣之味不同;且性又黏滑,故古人有降而不泄,行而有補之說。然亦須腎虛有邪熱者為宜;若陽虛有寒,元氣下陷之人,還當禁服。)
白話文:
使邪火向下消退。直接到達膀胱,去除濕熱。味道甘甜寒涼,有向下疏通的作用。專門清理泌尿系統,能治癒小便不暢的病症。可以治療肝火旺盛導致的遺精,是因為精液被火氣干擾。能引導腎臟部位積存的各種污垢排出,污垢清除後,虛損的狀況就能恢復。滑潤的特性可以催生。黑色可以活血。(車前子味甘、性寒、滑利,特性是向下疏通。因此有去除濕熱、利小便的功效。而且顏色黑,能走入血分,治療各種血淋、胎產等病症,都是取其滑利的特性。詩經說:採集芣苢。芣苢就是車前草。說婦人希望有孩子,而取其容易生產的含意。這個東西味道甘甜,略帶鹹味,和苦澀的味道不同,而且性質又黏滑。所以古人有只降泄而不傷正氣,疏通又兼顧補益的說法。然而也必須是腎虛而有邪熱的人才適合使用。如果是陽虛有寒,元氣下陷的人,還是應該禁止服用。)
2. 萹蓄
入膀胱專主分消。降利功偏化濕濁。行脾肺並療疥疾。苦平性燥殺蟲瘡。(萹蓄多生道旁。一名扁竹。如竹形布地。節間有粉。如花。苦平之性。善祛濕熱。殺諸蟲。觀本經主治浸淫疥瘙疽痔殺三蟲等語。即可想矣。)
白話文:
萹蓄這種藥材,主要進入膀胱經,特別擅長將體內的水液分開並排出。它能往下疏導,排泄濕濁,功效偏於化解體內的濕氣和穢濁之物。同時,它也能運行於脾和肺,還能治療疥瘡等皮膚疾病。萹蓄味道苦澀,性平而稍燥,可以殺滅體內的寄生蟲,也能治療瘡瘍。(萹蓄大多生長在路旁,又名扁竹。它的形狀像竹子一樣匍匐在地面,莖節之間有像花一樣的粉末。它苦平的藥性,善於去除體內的濕熱,殺滅各種寄生蟲。看看《本草經》中記載它能治療浸淫瘡、疥癬、瘙癢、疽瘡、痔瘡、殺滅三種寄生蟲等說法,就可想見它的藥效了。)
3. 燈心
清心肺煩蒸,味淡、性寒、輕且白。導小腸濕熱,通淋利水、降而行。
(燈心色白體輕,功專入肺。以其寒能清熱,淡可分消,故能祛除濕熱,通利水道。以其為心也,又能入心。凡屬上焦濕熱,致成癃淋等證,皆可用之。制輕元法,用燈心堅塞竹管內,燒紅透悶,隱即成黑灰。欲研粉,須用米粉漿曬研末,入水取浮起者。)
白話文:
燈心草可以清除心肺的煩悶燥熱。它的味道很淡,性屬寒涼,質地輕且顏色潔白。它能引導小腸排出濕熱,疏通小便,有利尿消腫的功效。燈心草因為色白質輕,主要作用於肺,因為它性寒可以清熱,味淡可以分利水濕,所以能去除濕熱,疏通水道。又因為它和心相關,所以也能作用於心。凡是屬於上焦(胸部以上)濕熱所造成的病症,如小便不暢等,都可以使用燈心草。
如果要將燈心草製成粉末,可以將燈心草塞入竹管中,燒紅後悶熄,就會變成黑灰。如果要研磨成粉末,必須先用米漿浸泡,曬乾後再研磨成粉末,放入水中取其浮在水面的部分。
4. 甘菊
味甘,性寒。平肝疏肺,清上焦之邪熱,治目祛風,稟金水之精英,益陰滋腎。
(甘菊其花,稟秋金之氣而生,故能入肺。凡花皆散,故主疏風。風氣通於肝,故又能入肝,治一切目疾。但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曰:疏風而已。然雖系疏風之品,而性味甘寒,與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補肝腎藥中可相需而用也。
考菊花之性,入肝之用為長,以其甘寒能清金壯水,水壯則木有所生,金清則木有所制,故肝風可熄,肝火能平,一切肝病皆治,各隨佐使之藥以為用耳。)
白話文:
甘菊花,味道甘甜,性質寒涼。它能平息肝氣,疏通肺氣,清除上焦(指胸腔以上部位)的邪熱。可以治療眼睛疾病,驅散風邪。它秉承金和水兩種精華之氣,能滋養陰液,補益腎臟。(甘菊花的花朵在秋天金氣旺盛時生長,所以能進入肺經。所有花類藥材都有發散的作用,因此主要用於疏散風邪。風氣與肝臟相通,所以它也能進入肝經,治療各種眼睛疾病。但甘菊花的功效,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疏散風邪而已。雖然它是疏散風邪的藥材,但其性質甘甜寒涼,與羌活、麻黃等辛辣燥熱的藥物不同,因此可以在補肝腎的藥方中搭配使用。研究菊花的藥性,它進入肝經的功效最為突出,因為它甘甜寒涼,能清除肺的燥熱,壯大腎的水液。腎水充足,肝木便能得到滋養;肺氣清肅,肝木就能受到控制。所以,肝風可以平息,肝火可以平定,各種肝病都能治療。至於如何使用,則要根據所搭配的藥材來決定。)
5. 益母草
入肝行血,辛苦微寒,消水逐風,敷圍散腫。花能外散兼行表,子則行中帶補陰。
(益母草消瘀化水,是其所長,以產母必有瘀濁停留,此物能消之化之,邪去則母受益,故有益母之名。凡花皆散,故可兼表;凡子皆潤,而帶甘味,故可兼補。然一本之物,總不越消水行血,進退而已,無瘀滯者不宜用之。其子名茺蔚子,《本經》首言能明目,雖云行中有補,只可用於肝血瘀滯,及血灌瞳神之證;若無瘀滯而欲其補益,則未必耳。祛風者,亦血行風自滅之意也。)
白話文:
益母草進入肝經,能活血化瘀。它的味道辛苦,性質稍微寒涼。能消除水腫,驅散風邪。外敷可以消腫散結。益母草的花能向外發散,同時也能疏通表層經絡;它的種子則能作用於身體內部,同時兼有滋補陰液的功效。(益母草具有消除瘀血、化解水濕的功效,這是它的長處。因為產後的婦女通常會有瘀血濁物滯留,而這種藥物能消除並化解它們。當邪氣去除後,母親就能受益,所以才有了「益母」的名稱。凡是花朵都有發散的特性,所以益母草的花可以疏通表層經絡。凡是種子都有滋潤的特性,而且帶有甘甜的味道,所以益母草的種子兼有滋補的功效。然而,益母草本身的作用,總的來說不超出消除水腫、活血化瘀的範圍。只是在功效的強弱方面有所差異。沒有瘀血停滯的人不適合使用它。益母草的種子稱為茺蔚子,《本經》中首先提到它能明目。雖然說它有滋補的作用,但只能用於肝血瘀滯,以及瘀血阻礙眼部供血的病症。如果沒有瘀血,只是想用它來滋補,效果未必好。所謂的祛風,也是因為活血化瘀後,風邪自然就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