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煮散

JING JIE ZH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6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脾經 16%
胃經 16%
肝經 16%
心經 8%
膀胱經 8%
膽經 4%
心包經 4%
大腸經 4%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荊芥煮散以荊芥為主要藥材,這是因為荊芥本身具有多種藥效,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符。

首先,荊芥性辛溫,具有解表散寒、透疹止癢之效。這與方劑治療風寒感冒、麻疹、風疹等疾病的功效相契合。其次,荊芥善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對於頭痛、鼻塞等症狀也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荊芥作為方劑的主要藥材,能夠有效地發揮解表散寒、透疹止癢、疏散風熱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荊芥煮散中包含旋覆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止咳:荊芥辛溫,善於疏散風熱,而旋覆花苦溫,長於降氣化痰。二者配伍,一上一下,相輔相成,共奏宣肺止咳、化痰平喘之效。尤其針對風寒犯肺、痰濁壅肺所致的咳嗽、喘息,效果顯著。
  2. 和中降逆:旋覆花具有降逆止嘔之功效,可緩解氣逆上衝引起的胸悶、噁心、嘔吐等症狀。與荊芥同用,可增強其疏風散寒、止咳平喘的效果,並兼顧和中降逆之效,使治療更全面。

總之,荊芥煮散中加入旋覆花,旨在通過宣肺止咳、和中降逆,治療風寒犯肺、痰濁壅肺所致的咳嗽、喘息、胸悶等症狀,發揮協同作用,提升療效。

荊芥煮散方劑中包含前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荊芥性辛溫,善於疏散風寒,而前胡性微寒,長於宣肺止咳。兩藥合用,一溫一寒,相輔相成,可有效散寒解表,宣肺止咳,對於風寒犯肺所致的咳嗽、氣喘、鼻塞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2. 利氣降逆,化痰止咳:前胡入肺經,能利氣降逆,化痰止咳,而荊芥亦具宣肺利氣之功。兩藥合用,可促進氣機運行,化解痰濁,進一步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提升療效。

總之,荊芥煮散方劑中包含前胡,是基於其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以及利氣降逆、化痰止咳的功效,可有效治療風寒犯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荊芥煮散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荊芥性辛溫,善於疏散風熱,但過於燥烈,容易傷陰。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荊芥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保護脾胃,使其更好地發揮藥效。
  2. 增強功效:甘草有益氣健脾、和中緩急、解毒的功效,與荊芥配伍,可以增強荊芥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同時,甘草還能增強荊芥的抗炎作用,有助於緩解炎症反應。

荊芥煮散方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麻黃性溫,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功,可與荊芥相輔相成,共奏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之效,適用於外感風寒,咳嗽喘促等症。
  2. 配合荊芥,增強療效: 麻黃善於宣肺通竅,而荊芥則能疏散風邪,二者相配,可有效緩解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荊芥煮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緩解荊芥的燥性:荊芥性辛溫,具發汗解表之效,但易耗傷津液,引起口乾、咽乾等不適。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能養血柔肝,緩解荊芥的燥性,使藥效更平和。
  2. 增強疏風散寒功效:白芍能止痛、解痙,與荊芥共同作用,可加強疏風散寒之效,緩解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發熱等症狀。

荊芥煮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通絡止痛: 荊芥性辛溫,善於疏散風寒,而川芎性溫,氣味芳香,能行氣活血,通絡止痛。二者合用,可增強疏散風寒之力,並促進氣血流通,緩解因風寒阻滯經絡而引起的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荊芥煮散中,其他藥物多屬辛溫散寒之品,加入川芎可起到引導藥力向下走,避免燥熱傷陰,同時川芎又能使藥性更加柔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進一步提高藥效。

荊芥煮散方劑中加入半夏,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1. 和解脾胃,降逆止嘔: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荊芥煮散主治風寒感冒,常伴有頭昏腦脹、惡寒發熱、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症,半夏可通過和解脾胃、降逆止嘔,緩解患者的胃氣不和、胸悶氣逆等症狀,使藥效更顯著。
  2. 佐助荊芥散寒解表: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散風解表、透疹止癢的功效。半夏的辛溫之性,可以助荊芥散寒解表,使藥效更強,更好地解除風寒入侵引起的表證。

主治功效


荊芥煮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多部古籍的記載,荊芥煮散的主治功效涵蓋以下幾方面:

  • 風痹、頭目昏眩、四肢煩疼: 這是方劑的原始主治,見於《雜病廣要》。
  • 婦人血風、血虛、經水不調: 包含血風攻身體骨節疼痛、黃瘦無力、胸膈痞滿、經水不利、心多忪悸、手足煩疼、頰赤口乾、背甲勞倦、寒熱往來、咳嗽痰涎、飲食進退、多驚盜汗等症狀,見於《聖濟總錄》、《婦人大全良方》、《御藥院方》。
  • 丈夫風勞病: 指男性因風邪侵襲或勞累過度所致的疾病,症狀與婦人血風類似,見於《博濟方》、《御藥院方》。
  • 氣塊、血塊: 指體內氣血運行不暢所形成的腫塊,荊芥煮散有消散氣塊、血塊的作用,見於《博濟方》、《御藥院方》。
  • 臟腑熱、小便多: 荊芥煮散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服藥時間,以應對臟腑熱或小便多的問題,見於《博濟方》、《御藥院方》。

組成及治療原理

雖然古籍中沒有明確列出荊芥煮散的標準組成,但從多部文獻的記載可以推測其主要成分及藥理作用:

  • 荊芥穗: 為君藥,具有發汗解表、祛風止痛的作用,是方劑名稱的來源。
  • 柴胡、秦艽、白芷、黃耆: 具有疏散風邪、解表清熱、益氣固表的作用,輔助荊芥穗加強祛風解表之功。
  • 當歸、川芎、芍藥、熟地黃: 具有養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針對血虛、血瘀引起的症狀。
  • 人參、茯苓、甘草: 具有補氣健脾、益氣安神的作用,扶正祛邪,增強體質。
  • 麥門冬、酸棗仁: 具有滋陰潤燥、養心安神的作用,針對陰虛內熱、心神不寧的症狀。
  • 鱉甲、海桐皮: 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祛風除濕的作用,針對陰虛風動、骨節疼痛等症狀。
  • 肉豆蔻、官桂、木香、沉香、檳榔: 具有溫中行氣、散寒止痛、消積導滯的作用,針對氣滯寒凝、腹痛痞滿等症狀。
  • 蓬莪朮、枳殼: 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的作用,針對氣滯血瘀所致的氣塊、血塊。

綜合分析

荊芥煮散是一個針對風、虛、瘀、痰等多種病機的複方。它以荊芥穗為君,祛風解表為先導;輔以補氣養血、活血化瘀、行氣消積、滋陰清熱等多種藥物,標本兼治。

方劑的治療原理可以概括為:

  1. 祛風解表: 透過荊芥穗、柴胡等藥物,疏散外感風邪,緩解頭目昏眩、四肢煩疼等表證。
  2. 補益氣血: 透過人參、黃耆、當歸等藥物,補充氣血,改善虛弱體質,緩解黃瘦無力、經水不利等症狀。
  3. 活血化瘀: 透過川芎、莪朮等藥物,促進血液循環,消散氣塊、血塊,緩解疼痛、痞滿等症狀。
  4. 調和陰陽: 透過鱉甲、麥門冬等藥物,滋陰清熱,平衡陰陽,改善寒熱往來、口乾等症狀。
  5. 行氣導滯: 透過木香、檳榔等藥物,理氣寬中,消食導滯,改善胸膈痞滿、飲食進退等症狀。

總之,荊芥煮散是一個配伍精良的方劑,適用於外感風邪、內傷虛損、氣血瘀滯、痰濕阻滯等多種病機所致的病證。它不僅能治療婦人血風、經水不調等婦科疾病,也能治療男性風勞病,以及氣塊、血塊等內科疾病。

傳統服藥法


荊芥4兩, 旋覆花4兩, 前胡1兩, 甘草(炙)1兩, 麻黃(去根節)1兩, 芍藥1兩, 川芎1兩, 半夏1兩。
上為末。
每服2錢,用水1大盞,加蔥白、薄荷,同煎至7分,溫溫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發散風寒、通絡止痛的功效,適合風寒痹痛、頭目昏眩、四肢煩疼等症狀。但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散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眼睛模糊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荊芥煮散, 出處:《傳家秘寶》卷中。 組成:荊芥4兩,旋覆花4兩,前胡1兩,甘草(炙)1兩,麻黃(去根節)1兩,芍藥1兩,川芎1兩,半夏1兩。 主治:風痹,頭目昏眩,四肢煩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