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Paeonia lactiflora Pall. Radix Paeoniae Lactiflorae Radix Paeoniae Alba
- 別名:芍藥,金芍藥,杭白芍,金芍藥,將離
- 來源:毛茛科植物芍藥的乾燥根。夏、秋二季採挖,洗淨,除去頭尾及細根,置沸水中煮後除去外皮或去皮後再煮,曬乾。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山西, 河北, 甘肅, 陝西, 雲南, 四川, 遼寧, 吉林, 山東, 黑龍江, 河南, 安徽, 浙江, 湖南, 湖北, 貴州, 陜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 蒙古
- 生長環境:草地, 山坡, 山坡草地, 草叢, 山谷, 灌木叢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白芍的傳統功效
1. 補血養肝
白芍,其補血養肝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也頗值得探討。
《神農本草經》雖未詳細提及白芍補血養肝,但其所載“主邪氣腹痛,除血痹寒熱”,已暗示其與血氣運行密切相關。後世醫家則多從其“酸收”特性入手,闡釋其養肝功效。《註解傷寒論》中成無己指出“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認為其酸味具有收斂陰氣、洩瀉邪氣的作用,這說明白芍能滋養肝陰,並調節肝氣的疏洩功能,從而達到養肝的目的。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則更進一步說明,白芍“益陰滋濕而停津液”,並能“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點明瞭白芍養肝的機制:通過滋養肝陰,調節血的運行,從而緩解肝臟的病變。此說法也與《難經》中“損其肝者緩其中”的觀點相呼應。
《本草正義》的張山雷則深入分析了白芍養肝的臨牀意義,他認為肝臟秉性剛強,需藉陰液濡養,否則容易暴戾,傷及脾土。白芍能益脾陰,攝納肝氣,並柔肝之威,與行氣藥不同,是柔肝而非伐肝之劑,從而達到治療腹痛等症的目的。 諸多醫家,如賈所學《藥品化義》、張隱庵《本草崇原》等,也從不同角度論述白芍的補血養肝作用,其觀點雖略有差異,但都強調了白芍在調節肝脾功能,以及治療與肝血不足相關的病症方面的功效。
綜上所述,白芍補血養肝的功效,並非單純的補益,而是通過其酸寒收斂的特性,滋陰養血,調節肝氣,從而達到平衡肝脾,改善血氣運行的目的。 各家醫論雖有側重,但共同指向白芍在治療肝血不足相關疾病中的重要價值。
2. 平肝息風
白芍,其「平肝息風」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並非單純的「瀉肝」,而是複雜的陰陽調和。
《神農本草經》雖未明確提及平肝息風,但《本草別說》已指出藥材產地及炮製對藥效的影響,暗示著白芍的質量與功效密切相關。 成無己在《註解傷寒論》中提到:「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說明白芍的酸味具有收斂作用,能滋養肝陰。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則闡述白芍「益陰滋濕而停津液」,並指出其「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說明白芍能滋養肝陰,從而緩解肝陽亢盛。
張隱庵的《本草崇原》則糾正了後世將白芍誤認為酸寒的說法,強調其苦平的特性。賈所學在《藥品化義》中指出白芍「微苦能補陰,略酸能收斂」,認為其酸味能「抑肝」,達到平衡肝陽的作用,並說明其在治療肝病上的廣泛應用。 蘇廷琬在《本草書名》中則更精確地指出白芍「主收脾之陰氣,洩肝之陽邪」,強調其在陰陽平衡中的作用。
張山雷在《本草正義》中深入闡述白芍的「柔肝」作用,認為其並非直接瀉肝,而是通過益脾陰、養肝陰來制約肝陽的亢盛,避免了單純瀉肝可能造成的陰虛。 此觀點與朱丹溪在《本草綱目》中提及的「瀉脾火」並非矛盾,反而互補,說明白芍的作用是通過調和脾胃,間接調節肝的陰陽平衡來達到平肝息風的目的。總而言之,古代醫家對白芍「平肝息風」功效的理解,並非單純的瀉肝,而是透過滋陰、斂陽、調和脾胃等多種途徑,達到陰陽平衡,從而緩解肝陽上亢導致的肝風內動。
3. 健脾胃
白芍,雖非傳統意義上的健脾胃要藥,但多部古代醫籍中,皆提及其在調理脾胃方面的作用,關鍵在於其「收斂」與「調和」的特性。
《神農本草經》雖未詳述其健脾胃功效,但《本草別說》已點明藥材品質的重要性,好的白芍才能發揮最佳療效,暗示其藥效並非單純依靠「酸寒收斂」。《藥品化義》賈所學則明確指出:「炒用制去其性,脾氣散能收之,胃氣熱能斂之。主平熱嘔,止洩瀉,除脾虛腹痛,腸胃濕熱。」說明白芍經炮製後,可收斂脾氣散亂,且能平抑胃熱,治療嘔吐、洩瀉等脾胃不和症狀。此處的「收斂」並非單純的收縮,而是指調和脾胃之氣,使其恢復正常運作。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引自《本草綱目》)中提到白芍「益陰滋濕而停津液」,說明其能滋養脾胃陰液,從而緩解脾胃虛弱導致的諸多症狀。 張隱庵的《本草崇原》則反駁了白芍味酸的說法,但肯定了其在治療裏虛下利方面的收斂作用,間接說明白芍能改善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白芍健脾胃功效的理解,並非單純地將其歸類為「收斂」之劑,而是更注重其調和脾胃陰陽,滋養脾胃陰液,以及針對特定脾胃病症的治療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其補益肝陰、柔肝、從而間接調節脾胃功能有關。需注意的是,白芍健脾胃功效的發揮,往往需要結合其他藥物,且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以及醫師的專業判斷來使用。
白芍的現代功效
1. 其他功效
對血液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 抗血栓作用: 白芍提取物能減輕血小板血栓的濕重,對抗 ADP 及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抗血栓的潛力。白芍總甙也能抑制大鼠的血小板聚集。
- 心肌保護作用: 白芍水提物對實驗性心肌缺血有一定保護作用,能延長異丙腎上腺素引起的心肌缺氧的存活時間,對抗神經垂體素引起的大鼠缺血性心電圖改變,並能增加小鼠心肌對86Rb的攝取量,從而改善心肌的營養性血流量。
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 誘生干擾素作用: 白芍總甙具有較強的誘生干擾素作用,能促進新戎雞瘟病毒誘導人臍血白細胞產生干擾素 (IFNr) 和 ConA 誘生 IFNr 作用。暗示其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病毒和免疫調節功能。
- 免疫調節作用: 白芍總甙連續服用 4 周,可緩解風濕病患者病情,使之異常升高的免疫球蛋白 (IgA, IgG)、類風濕因子 (RF)、外周血 IL-1 水平,以及異常降低的外周血淋巴細胞增殖反應恢復至正常對照水平。
解熱鎮痛作用:
- 降溫作用: 白芍總甙能劑量依賴性地降低小鼠和大鼠的正常體溫,其降溫作用受環境溫度的影響。芍藥甙對人工發熱的小鼠有解熱作用,對小鼠正常體溫也有降低作用。
抗應激作用:
- 提高抗應激能力: 白芍有顯著的抗應激作用,不僅對大鼠應激性潰瘍有明顯保護作用,而且能提高機體對缺氧、高溫應激的抵抗能力,使動物存活時間明顯延長。
藥物動力學:
- 吸收與排泄: 芍藥甙靜脈注射,在體內分布廣,排泄快,藥動學符合二室模型。口服生物利用度較低,主要以原形從腎臟排泄。
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 抑制病毒複製: 白芍總甙治療乙型肝炎患者,對多種乙型肝炎病毒複製指標,均有較好的陰轉效果,尤其對 HBeAg 的陰轉療效較穩定。
其他臨床應用:
- 肌肉性痙攣綜合徵: 杭芍配伍炙甘草可有效治療肌肉性痙攣綜合徵。
- 偏頭痛: 白芍與川芎、甘草、蓽菝等合用,治療偏頭痛有效。
- 頸椎骨質增生症: 白芍木瓜湯治療頸椎骨質增生症有效。
- 其他疾病: 白芍配伍他藥,治療眩暈、癲癇、哮喘、糖尿病及習慣性便秘等均有一定療效。
2. 抗菌抗病毒
根據現有研究,中藥白芍的現代藥理分析顯示,其抗菌抗病毒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抗菌作用:
- 對細菌的抑制: 白芍煎劑在體外實驗中顯示出對多種細菌具有抑制作用。具體而言,它能有效抑制志賀氏痢疾桿菌的生長。同時,對其他細菌,例如葡萄球菌和綠膿桿菌,也具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 對真菌的抑制: 白芍還能抑制某些致病性真菌的生長,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真菌活性。
抗病毒作用:
- 直接抗病毒: 白芍總甙具有直接的抗病毒作用。研究表明,在濃度為250mg/L時,白芍總甙能顯著降低皰疹性病毒的效價,表明其可能具有治療皰疹病毒感染的潛力。
3. 鎮靜
根據現代藥理研究,中藥白芍的鎮靜功效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延長睡眠時間: 白芍注射液透過皮下給藥,可以延長戊巴比妥鈉誘導的小鼠睡眠時間,顯示其具有延長睡眠的潛力。
- 影響睡眠節律: 白芍總甙能影響小鼠的睡眠節律。連續給予小鼠白芍總甙,可以延長正常大鼠的慢波睡眠(SWS)持續時間。慢波睡眠是深度睡眠的重要階段,對恢復體力至關重要。
- 改善失眠: 白芍總甙對於咖啡因引起的失眠大鼠,可以使睡眠參數的改變恢復到接近正常水平,表明其具有改善失眠的作用。
- 延長特定睡眠階段: 連續給藥白芍總甙能夠明顯延長游泳大鼠的慢波睡眠(SWS)及異相睡眠(REM)的總時間,這意味著它可能對改善整體睡眠質量有所助益。
- 對抗驚厥: 白芍對戊四氮、士的寧等藥物引起的驚厥具有對抗作用,這可能間接反映了其對神經系統的鎮靜及穩定作用。
4. 鎮痛
根據現有研究,中藥白芍的鎮痛功效,主要歸功於其有效成分,特別是白芍總甙及芍藥甙。現代藥理分析顯示,白芍總甙具有劑量依賴性的鎮痛作用。在熱板法鎮痛試驗中,肌肉注射5~40mg/kg的白芍總甙,能顯著抑制小鼠對熱刺激產生的痛覺反應,且鎮痛效果隨劑量增加而增強。
此外,研究發現白芍總甙能夠增強其他鎮痛藥物的效果。在小鼠扭體痛反應試驗中,白芍總甙能加強嗎啡及可樂定的鎮痛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納絡酮對白芍總甙的鎮痛作用並無明顯影響。這表明白芍總甙的鎮痛機制可能與傳統阿片受體途徑無直接關聯,提示白芍總甙可能通過其他藥理機制產生鎮痛效果,例如調節炎症反應、影響神經傳導等。
5. 抗炎鎮痛
白芍的抗炎鎮痛功效,從現代藥理角度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白芍提取物具備廣泛的抗炎活性,對於急性滲出性炎症(如蛋清誘導的大鼠足腫脹)和增生性炎症(如棉球肉芽腫)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白芍總甙是白芍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它能有效對抗大鼠佐劑性關節炎。具體而言,白芍總甙能調節炎症介質的產生,使佐劑性關節炎大鼠的滑膜細胞功能恢復正常,減少炎性因子的過度分泌。例如,白芍總甙能抑制滑膜細胞過度分泌的白介素-1 (IL-1)、腫瘤壞死因子 (TNF) 以及前列腺素E2 (PGE2)。這些炎性介質在關節炎的發病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抑制它們的產生,白芍總甙可以減輕炎症反應。
此外,白芍總甙還能影響免疫細胞的功能。研究顯示,相同劑量的白芍總甙能恢復佐劑性關節炎大鼠脾細胞對伴刀豆球蛋白A (ConA) 的增殖反應。ConA是一種T細胞激活劑,脾細胞對ConA的增殖反應可以反映T細胞的活性。在佐劑性關節炎中,脾細胞的增殖反應往往降低,而白芍總甙能使其恢復,表明白芍總甙對免疫功能具有調節作用。
綜合來看,白芍的抗炎鎮痛作用涉及抑制炎症介質的產生和調節免疫細胞的功能,從而達到減輕炎症反應和疼痛的目的。
6. 提升免疫力
白芍,在中醫理論中性味酸苦,歸入肝、脾二經,素有養血調經、柔肝止痛、清熱涼血之功。這些傳統效用雖非直接指向免疫提升,卻是維持整體健康、鞏固人體正氣之基石。肝主疏泄、脾主運化,兩者功能協調,氣血生化有源,身體便能維持良好運作狀態;清熱涼血則有助於消弭體內潛在的炎症反應,這些皆為免疫系統有效運作的必要條件,間接奠定強化抵抗力的基礎。
現代科學研究更是深入揭示了白芍在增強免疫力方面的藥理學機制。研究指出,白芍富含多種活性化學成分,尤其以多酚類化合物、芍藥苷和芍藥苷酸為代表。這些成分在調節人體免疫系統中扮演關鍵角色。
其中,多酚類化合物被證實具有顯著的免疫刺激作用。它們能有效活化免疫細胞,促進其增殖與分化,從而增加免疫細胞的總體數量,並提升其識別和清除病原體的能力。這意味著人體在面對外來侵襲時,能動員更多且更高效的免疫防線。同時,芍藥苷及芍藥苷酸更展現出卓越的免疫調節功能。它們不僅能增強免疫反應,更能平衡免疫系統的運作,避免過度亢奮或功能低下。這種精準的調控有助於維持免疫穩態,使人體免疫系統在最佳狀態下運作,有效提高對於病毒、細菌等各類病原體的抵抗力,築起一道堅實的健康屏障。
7. 防癌抗腫瘤
白芍在防癌抗腫瘤的藥理功效上展現出顯著潛力。其所蘊含的多種化學物質是作用基礎,其中尤以多酚類化合物、芍藥苷及芍藥苷酸最受關注。研究顯示,白芍內的這些活性成分對腫瘤具有多面向的抑制作用。
具體地說,芍藥苷和芍藥苷酸能夠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與分裂,此為控制腫瘤體積與擴散的關鍵。同時,它們還能促進腫瘤細胞啟動程序性細胞死亡,即凋亡,達到清除病變細胞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這兩種成分亦能阻斷腫瘤細胞的侵襲能力,並抑制其向遠端器官轉移的可能性,這對於遏制癌症的惡化與轉移至關重要。
此外,白芍中所含的多酚類化合物同樣具有抗腫瘤特性。這些化合物能夠從起始階段抑制腫瘤的形成,並阻礙已形成腫瘤的進一步發展。白芍透過其多種活性成分,從不同層面介入腫瘤的生命週期。
8. 抗發炎
白芍於藥理上展現顯著抗炎功效。其主要有效成分,如芍藥苷與芍藥苷酸,能深入調節體內炎症反應。這些活性成分可抑制多種炎症介質釋放,有效緩解因炎症引致之紅腫、疼痛,並減輕組織損害。
白芍亦具備出色抗氧化能力。它能有效清除炎症所生過量自由基,此乃導致細胞氧化損傷之元兇。藉由清除自由基,白芍保護細胞免受進一步損害,加強其抗炎作用。此抑制炎症與抗氧化之雙重機制,賦予白芍廣泛應用潛力。
中醫臨床中,白芍常治各類炎症關聯疾患,諸如風濕性關節炎、軟組織及皮膚炎症,乃至因炎症或氣滯血瘀之經痛、頭痛、肌肉痠痛等。其應用皆基於白芍卓越抗炎鎮痛之特質,彰顯其在緩解身體炎症反應中的重要角色。
9. 止痛功效
白芍在傳統醫學中被廣泛應用於止痛。其主要藥理活性成分為芍藥苷與芍藥苷酸,這些物質在緩解疼痛上發揮關鍵作用。一方面,芍藥苷能顯著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活血化瘀,從而改善因血流不暢或瘀阻所引起的各類痛症,使氣血得以通暢,疼痛隨之減輕。
另一方面,白芍具備卓越的抗炎功效,能有效減少體內的炎症反應。由於炎症是引發局部組織損傷與疼痛的重要機制,白芍藉由抑制炎症進程,得以緩解組織腫脹不適,直接減輕疼痛感。因此,白芍的止痛作用不僅源於其直接影響疼痛通路,更包含改善引發疼痛的生理環境。在臨牀實踐中,白芍常被配伍應用於治療多種疼痛狀況,包括經痛、頭痛、肌肉痠痛及關節疼痛,展現其多元化的止痛效能。
白芍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5-12g;或入丸、散。大劑量可用15-30g。
白芍的炮製
白芍炮製方法
-
生白芍
- 《金匱玉函經》載:"刮去皮。"
- 《雷公炮炙論》:"於日中曬乾,以竹刀刮上粗皮並頭上了,銼之。"
- 《世醫得效方》:"去蘆,鍘碎。"
- 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分開大小條,浸至六、七成透,悶潤至透,切薄片,乾燥。
-
炒白芍
- 《經效產寶》載:"炒黃。"
- 《婦人良方》:"微炒。""炒焦黃。"
- 現行:取白芍片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微黃色,取出放涼。炒用性緩,柔肝,和脾,止瀉。
-
酒白芍
- 《扁鵲心書》載:"酒炒。"
- 《湯液本草》:"酒浸。"
- 《炮炙大法》:"酒浸蒸切片。"
- 《本草崇原》:"切片,酒潤,覆蓋過宿。"
- 現行:取白芍片,噴淋黃酒拌勻,稍悶後,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乾,取出放涼。每白芍片100kg,用黃酒10kg。酒制行經,止中寒腹痛。
-
醋白芍
- 《綱目》載:"醋炒。"
- 現行:取白芍片,用米醋拌勻,稍悶後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乾,取出放涼。每白芍片100kg,用米醋15kg,醋炒斂血、止血。
-
土炒白芍
- 《時病論》載:"土炒。"
- 現行:取灶心土(伏龍肝)細粉置鍋內,用中火炒熱,倒入白芍片,炒至表面掛土色,微顯焦黃色時,取出,篩去土粉,放涼。每白芍片100kg,用灶心土20kg。
-
白芍炭
- 《丹溪心法》載:"炒成炭。""燒灰存性。"
- 《醫學綱目》:"煅存性。"
- 現行:取白芍片,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焦黑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晾乾,涼透。制炭止血。
-
其他炮製方法
- 煨白芍、鹽白芍、麩炒白芍。
飲片性狀:
- 白芍:類圓形或橢圓形的薄片,直徑10-25mm,表面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平滑,角質樣,中間類白色有明顯的環紋和放射狀紋理。周邊淡棕紅色或粉白色,有皺紋。質堅脆。氣微,味微苦、酸。
- 炒白芍:形如白芍,表面微黃色,偶有黃斑。
- 酒白芍:形如白芍,黃色,微有酒氣。
- 醋白芍:形如白芍,微有醋氣。
- 土炒白芍:形如白芍,土黃色,微有焦土氣。
- 白芍炭:形如白芍,表面焦黑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芍注意事項
- 不宜與藜蘆同用。原因:藜蘆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與白芍同用可能加重瀉下效果。
- 虛寒腹痛泄瀉者慎服。原因:白芍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虛寒體質者服用後可能加重腹痛、泄瀉等症狀。
- 惡石斛、芒消。畏消石、鱉甲、小薊。原因:白芍與這些藥物合用可能降低藥效。
- 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腸胃中覺冷等證忌之。原因:白芍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不適合寒性疾病。
- 疹子忌之。原因:白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疹子期間服用可能加重出血癥狀。
- 脾氣虛寒,下痢純血禁用。原因:白芍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脾氣虛寒者服用後可能加重脾胃虛寒症狀,導致下痢純血。
-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避免使用。原因:白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能對胎兒或嬰兒造成影響。
- 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大便溏瀉的人應避免過量使用。原因:白芍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過量服用後可能影響脾胃消化吸收功能。
- 血瘀體質的人應避免長期大量使用。原因:白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長期大量服用可能導致血瘀病情加重。
- 白芍與某些藥物有相互作用的風險。原因:白芍與阿司匹林、戊巴比妥等藥物合用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白芍相關的方劑
白芍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白芍含有的化學成分
芍藥苷(Paeoniflorin), 氧化芍藥苷(Oxy-paeoniflorin), 苯甲酰芍藥苷(Benzoylpaeoniflorin), 白芍苷(Albiflorin), 芍藥苷無酮(Paeoniflorigenone), 沒食子酰芍藥苷(Galloylpaeoniflorin), 芍藥新苷(Laciflorin),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胡蘿蔔苷(Daucosterol), 六沒食子酰基葡萄糖(Hexa-O-galloyl-β-D-glucose), 七沒食子酰基葡萄糖(Hepta-O-galloyl-β-D-glucose), 右旋兒茶精(Catechin), 苯甲酸(Benzoic acid), 牡丹酚(Paeonol), 其他醇類和酚類成分(Other alcohols and phenols), 羥基芍藥苷(Hydroxypaeoniflorin), 芍藥內酯苷(Paeonilactone glycoside), 鞣質(Tannin), 揮發油(Volatile oil), 脂肪油(Fatty oil), 樹脂(Resin), 糖(Sugar), 粘液質(Mucilage), 蛋白質(Protein), 草酸鈣(Calcium oxalate), 三萜類化合物(Triterpenoids)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