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Paeonia lactiflora Pall. Radix Paeoniae Lactiflorae Radix Paeoniae Alba
- 別名:芍藥,金芍藥,杭白芍,金芍藥,將離
- 藥品來源:毛茛科植物芍藥的乾燥根。夏、秋二季採挖,洗淨,除去頭尾及細根,置沸水中煮後除去外皮或去皮後再煮,曬乾。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山西, 河北, 甘肅, 陝西, 雲南, 四川, 遼寧, 吉林, 山東, 黑龍江, 河南, 安徽, 浙江, 湖南, 湖北, 貴州, 陜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 蒙古
- 生長環境:草地, 山坡, 山坡草地, 草叢, 山谷, 灌木叢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白芍的傳統功效
1. 補血養肝
白芍,其補血養肝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也頗值得探討。
《神農本草經》雖未詳細提及白芍補血養肝,但其所載“主邪氣腹痛,除血痹寒熱”,已暗示其與血氣運行密切相關。後世醫家則多從其“酸收”特性入手,闡釋其養肝功效。《註解傷寒論》中成無己指出“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認為其酸味具有收斂陰氣、洩瀉邪氣的作用,這說明白芍能滋養肝陰,並調節肝氣的疏洩功能,從而達到養肝的目的。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則更進一步說明,白芍“益陰滋濕而停津液”,並能“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點明瞭白芍養肝的機制:通過滋養肝陰,調節血的運行,從而緩解肝臟的病變。此說法也與《難經》中“損其肝者緩其中”的觀點相呼應。
《本草正義》的張山雷則深入分析了白芍養肝的臨牀意義,他認為肝臟秉性剛強,需藉陰液濡養,否則容易暴戾,傷及脾土。白芍能益脾陰,攝納肝氣,並柔肝之威,與行氣藥不同,是柔肝而非伐肝之劑,從而達到治療腹痛等症的目的。 諸多醫家,如賈所學《藥品化義》、張隱庵《本草崇原》等,也從不同角度論述白芍的補血養肝作用,其觀點雖略有差異,但都強調了白芍在調節肝脾功能,以及治療與肝血不足相關的病症方面的功效。
綜上所述,白芍補血養肝的功效,並非單純的補益,而是通過其酸寒收斂的特性,滋陰養血,調節肝氣,從而達到平衡肝脾,改善血氣運行的目的。 各家醫論雖有側重,但共同指向白芍在治療肝血不足相關疾病中的重要價值。
2. 平肝息風
白芍,其「平肝息風」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並非單純的「瀉肝」,而是複雜的陰陽調和。
《神農本草經》雖未明確提及平肝息風,但《本草別說》已指出藥材產地及炮製對藥效的影響,暗示著白芍的質量與功效密切相關。 成無己在《註解傷寒論》中提到:「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說明白芍的酸味具有收斂作用,能滋養肝陰。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則闡述白芍「益陰滋濕而停津液」,並指出其「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說明白芍能滋養肝陰,從而緩解肝陽亢盛。
張隱庵的《本草崇原》則糾正了後世將白芍誤認為酸寒的說法,強調其苦平的特性。賈所學在《藥品化義》中指出白芍「微苦能補陰,略酸能收斂」,認為其酸味能「抑肝」,達到平衡肝陽的作用,並說明其在治療肝病上的廣泛應用。 蘇廷琬在《本草書名》中則更精確地指出白芍「主收脾之陰氣,洩肝之陽邪」,強調其在陰陽平衡中的作用。
張山雷在《本草正義》中深入闡述白芍的「柔肝」作用,認為其並非直接瀉肝,而是通過益脾陰、養肝陰來制約肝陽的亢盛,避免了單純瀉肝可能造成的陰虛。 此觀點與朱丹溪在《本草綱目》中提及的「瀉脾火」並非矛盾,反而互補,說明白芍的作用是通過調和脾胃,間接調節肝的陰陽平衡來達到平肝息風的目的。總而言之,古代醫家對白芍「平肝息風」功效的理解,並非單純的瀉肝,而是透過滋陰、斂陽、調和脾胃等多種途徑,達到陰陽平衡,從而緩解肝陽上亢導致的肝風內動。
3. 健脾胃
白芍,雖非傳統意義上的健脾胃要藥,但多部古代醫籍中,皆提及其在調理脾胃方面的作用,關鍵在於其「收斂」與「調和」的特性。
《神農本草經》雖未詳述其健脾胃功效,但《本草別說》已點明藥材品質的重要性,好的白芍才能發揮最佳療效,暗示其藥效並非單純依靠「酸寒收斂」。《藥品化義》賈所學則明確指出:「炒用制去其性,脾氣散能收之,胃氣熱能斂之。主平熱嘔,止洩瀉,除脾虛腹痛,腸胃濕熱。」說明白芍經炮製後,可收斂脾氣散亂,且能平抑胃熱,治療嘔吐、洩瀉等脾胃不和症狀。此處的「收斂」並非單純的收縮,而是指調和脾胃之氣,使其恢復正常運作。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引自《本草綱目》)中提到白芍「益陰滋濕而停津液」,說明其能滋養脾胃陰液,從而緩解脾胃虛弱導致的諸多症狀。 張隱庵的《本草崇原》則反駁了白芍味酸的說法,但肯定了其在治療裏虛下利方面的收斂作用,間接說明白芍能改善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白芍健脾胃功效的理解,並非單純地將其歸類為「收斂」之劑,而是更注重其調和脾胃陰陽,滋養脾胃陰液,以及針對特定脾胃病症的治療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其補益肝陰、柔肝、從而間接調節脾胃功能有關。需注意的是,白芍健脾胃功效的發揮,往往需要結合其他藥物,且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以及醫師的專業判斷來使用。
白芍的現代功效
1. 提升免疫力
古云:「白芍,性味酸、苦,入肝、脾經,具有養血調經、柔肝止痛、清熱涼血之功。」
現代研究發現,白芍中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如多酚類化合物、芍藥苷、芍藥苷酸等,具有調節免疫系統的作用。其中,多酚類化合物能夠刺激免疫細胞的活性,增加免疫細胞的數量和活性,芍藥苷和芍藥苷酸則能調節免疫系統,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對於病原體的抵抗力。
2. 防癌抗腫瘤
白芍含有多種化學物質,包括多酚類化合物、芍藥苷、芍藥苷酸等,這些成分中的一些具有抑制腫瘤的作用。研究表明,白芍中的芍藥苷和芍藥苷酸等成分能夠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分裂,促進腫瘤細胞凋亡,並且能夠阻止腫瘤細胞侵襲和轉移。此外,白芍中的多酚類化合物也具有抗腫瘤的作用,能夠抑制腫瘤的形成和發展。
3. 抗發炎
白芍之抗炎作用,厥功至偉。芍藥苷與芍藥苷酸,乃其有效成分,能減炎症反應,緩紅腫與疼痛。白芍亦能滅炎症所生自由基,護體細胞免受氧化損傷。故中醫用白芍治風濕性關節炎、軟組織炎症、皮膚炎症等,兼治經痛、頭痛、肌肉痠痛,亦因其抗炎症之功也。
4. 止痛功效
白芍活血化瘀,緩解疼痛。其主要成分芍藥苷和芍藥苷酸,促進血液循環,增加紅血球數量和含氧量,提高能量和免疫力。白芍亦可減少炎症反應,緩解局部組織損傷,減輕疼痛。故中醫臨牀上常以白芍治療經痛、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
白芍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5-12g;或入丸、散。大劑量可用15-30g。
白芍的炮製
- 白芍《金匱玉函經》載:"刮去皮。"《雷公炮炙論》:"於日中曬乾,以竹刀刮上粗皮並頭上了,銼之。"《世醫得效方》:"去蘆,鍘碎。"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分開大小條,浸至六、七成透,悶潤至透,切薄片,乾燥。
- 炒白芍《經效產寶》載:"炒黃。"《婦人良方》:"微炒。""炒焦黃。"現行,取白芍片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微黃色,取出放涼。炒用性緩,柔肝,和脾,止瀉。
- 酒白芍《扁鵲心書》載:"酒炒。"《湯液本草》:"酒浸。"《炮炙大法》:"酒浸蒸切片。"《本草崇原》:"切片,酒潤,覆蓋過宿。"現行,取白芍片,噴淋黃酒拌勻,稍悶後,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乾,取出放涼。每白芍片100kg,用黃酒10kg。酒制行經,止中寒腹痛。
- 醋白芍《綱目》載:"醋炒。"現行,取白芍片,用米醋拌勻,稍悶後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乾,取出放涼。每白芍片100kg,用米醋15kg,醋炒斂血、止血。
- 土炒白芍《時病論》載:"土炒。"現行,取灶心土(伏龍肝)細粉置鍋內,用中火炒熱,倒入白芍片,炒至表面掛土色,微顯焦黃色時,取出,篩去土粉,放涼。每白芍片100kg,用灶心土20kg。
- 白芍炭《丹溪心法》載:"炒成炭。""燒灰存性。"《醫學綱目》:"煅存性。"現行,取白芍片,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焦黑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晾乾,涼透。制炭止血。此外,還有煨白芍、鹽白芍、麩炒白芍。飲片性狀:白芍為類圓形或橢圓形的薄片,直徑10-25mm,表面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平滑,角質樣,中間類白色有明顯的環紋和放射狀紋理。周邊淡棕紅色或粉白色,有皺紋。質堅脆。氣微,味微苦、酸。炒白芍形如白芍,表面微黃色,偶有黃斑。酒白芍形如白芍,黃色,微有酒氣。醋白芍形如白芍,微有醋氣。土炒白芍形如白芍,土黃色,微有焦土氣。白芍炭形如白芍,表面焦黑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芍注意事項
- 不宜與藜蘆同用。原因:藜蘆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與白芍同用可能加重瀉下效果。
- 虛寒腹痛泄瀉者慎服。原因:白芍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虛寒體質者服用後可能加重腹痛、泄瀉等症狀。
- 惡石斛、芒消。畏消石、鱉甲、小薊。原因:白芍與這些藥物合用可能降低藥效。
- 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腸胃中覺冷等證忌之。原因:白芍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不適合寒性疾病。
- 疹子忌之。原因:白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疹子期間服用可能加重出血癥狀。
- 脾氣虛寒,下痢純血禁用。原因:白芍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脾氣虛寒者服用後可能加重脾胃虛寒症狀,導致下痢純血。
-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避免使用。原因:白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能對胎兒或嬰兒造成影響。
- 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大便溏瀉的人應避免過量使用。原因:白芍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過量服用後可能影響脾胃消化吸收功能。
- 血瘀體質的人應避免長期大量使用。原因:白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長期大量服用可能導致血瘀病情加重。
- 白芍與某些藥物有相互作用的風險。原因:白芍與阿司匹林、戊巴比妥等藥物合用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白芍相關的方劑
白芍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白芍含有的化學成分
牡丹酚(paeonol), 苯甲酸(benzoicacid), 揮發油 (volatileoil), 脂肪油(fatoil), 樹脂(resin), 鞣質(tannin), 澱粉(Starch), 蛋白質(Protein),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三萜類(triterpenes), 黃芪甙(containsastragalin), 芍藥甙(paeoniflor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