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散」的方劑名中,包含「當歸」,乃因「當歸」為其君藥,藥性溫和,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
「當歸」名副其實,性味甘溫,能補血而不燥熱,活血而不傷陰,對於女性經期不順、血虛頭暈、面色蒼白、腸燥便祕等症狀,皆有顯著療效。因此,將「當歸」作為方劑主藥,意在彰顯其藥效之重要性和全面性,亦表明方劑以補血活血為主要治療方向。
當歸散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當歸散主治血熱妄行、瘀血阻滯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而黃芩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抑制血熱,預防出血加重。
- 抗炎止痛:黃芩含有黃芩苷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應,緩解出血所引起的疼痛。當歸散中加入黃芩,可以增強其止痛效果,減輕患者痛苦。
當歸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血虛所致的疼痛: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能緩解血虛所致的疼痛,與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相輔相成,共同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疼痛症狀。
- 協調藥性: 當歸性溫,偏於補血活血,而白芍性微寒,偏於斂陰止痛,二者藥性相配,可使藥效更加協調,避免單獨使用當歸可能出現的燥熱之弊。
因此,白芍的加入對於改善當歸散的療效具有重要意義,使其更能有效地治療血虛所致的疼痛。
當歸散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協同作用:當歸散以補血活血為主,而川芎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能。兩者合用,可相輔相成,加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效果,更好地改善血瘀所致的疼痛、經絡不通等症狀。
- 藥性相配:當歸性溫,川芎性溫,兩者藥性相近,且皆入肝經,可相助藥力,提高療效。川芎的辛溫之性可助當歸活血化瘀,更能促進血液循環,溫通經絡。
當歸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補血功效:當歸散以補血活血為主要功效,而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方能更好地吸收營養,促進血液生成。白朮健脾,有助於提升當歸補血的效力。
- 佐使當歸,防止滑泄:當歸性偏潤滑,若單用,容易導致滑泄,影響補血效果。白朮性燥,能收斂固澀,與當歸相配,可防止滑泄,使補血功效更加穩定。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當歸散」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 當歸: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 黃芩: 清熱燥溼,瀉火解毒,安胎止嘔。
- 白芍: 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 川芎: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調經止痛。
- 白朮: 健脾益氣,燥溼利水,固表止汗。
主治功效: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當歸散」的主治功效廣泛,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 胎前產後諸病: 《本草易讀》明確指出「當歸散」治「胎前產後諸病」,這也是其最主要的功效概述。
- 易於生產: 《類證治裁》記載「常服易產,當歸散主之」,說明其有助於順產。
- 產後相關疾病:
- 《和劑局方》指出「當歸散」可治療「產後敗血,兒枕塊硬,疼痛發歇,及新產乘虛,風寒內搏,惡露不快,臍腹堅脹」。
- 《類證治裁》則提到「當歸散」可治「產後風痙,牙關緊急,口吐涎沫,手足瘛瘲」,且「下咽即效」。
- 血瘀相關病症:
- 《類證治裁》多次提及「當歸散」用於治療「血瘀」,例如「血滯經閉」可用「當歸散」以破瘀,並指出相關詳細說明可見於同一卷中的「調經」篇章。
- 「元胡當歸散」也可用於治療「病氣形氣俱實,腹脹痛甚」的情況。
- 當歸散被歸類為破瘀的藥方,用以治療血瘀。
- 其他: 防風當歸散,可用於汗多的情況。
治療原理分析:
「當歸散」的治療原理,可以從其組成的藥物功效來分析:
-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方中當歸為君藥,其主要功效為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是治療婦科疾病的要藥。川芎輔助當歸,增強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與當歸相配,可補血而不滯血,活血而不傷血。
- 清熱安胎: 妊娠期間,孕婦容易出現胎熱、胎動不安等症狀。方中黃芩清熱燥溼,瀉火解毒,具有安胎之效,可清解胎熱,防止胎動不安。
- 健脾益氣,固表止汗: 產後氣血虛弱,容易出現氣虛自汗、脾虛泄瀉等症狀。方中白朮健脾益氣,燥溼利水,固表止汗,可補充產後氣血,改善脾胃功能。
綜合來看,「當歸散」以補血活血為基礎,兼顧清熱安胎、健脾益氣,透過多種藥物的協同作用,達到治療胎前產後諸病的目的。其藥性平和,攻補兼施,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補益氣血,適用於多種婦科疾病,特別是與血瘀、氣血兩虛相關的病症。
傳統服藥法
歸身、川芎、白藥、陳皮、木香、香附、烏藥、吳茱萸、砂仁、白朮、甘草、前胡、紫蘇、蔥白、生薑。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散,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當歸、芫花(炒)。 主治:婦人産後惡物不下。
當歸散,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當歸、黃耆、栝樓、木香、黃連各等分。 主治:諸瘡腫已破未破,焮腫甚。
當歸散, 出處:《便覽》卷四。 組成:乳香3錢,沒藥3錢,茴香4錢,當歸1兩,自然銅(火煅,醋淬7次)。 主治:杖瘡。
當歸散, 出處:《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 組成:當歸、防風苗(泡)、蒺藜(炒)、牡丹皮各等分。 主治:目中紅筋附睛者。
當歸散, 出處:《本事》卷十。 組成: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1兩,川芎(洗)1兩,白芍藥1兩,黃芩(銼,炒)1兩,白朮半兩,山茱萸1兩半(連核用)。 主治:經水妄行不止,及産後氣血虛弱,惡露內停,憎寒發熱。
當歸散,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延胡索、當歸、蒲黃(炒)、京芎、滑石(炒,先研細)、乾地黃、天麻、肉桂(去皮)、澤蘭、蓬莪朮(炮)、赤芍藥各等分,地榆(醋炒,焙乾)減半。 主治:婦人血風攻註,百骨節痠痛,皮膚虛腫,筋脈拘急,或生癮疹,寒熱不時,飲食無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