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的傳統功效
1. 健脾胃
白朮,單方使用即具顯著健脾胃功效,歷代醫家皆有論述。其作用機理,主要圍繞著「燥濕健脾」展開。
《本草會編》指出,脾臟厭惡濕邪,濕邪過盛則氣機運行受阻,津液生成困難。白朮能除濕,使氣機通暢,津液得以正常產生。此觀點精準闡明白朮健脾的根本機制:祛除阻礙脾臟功能的濕邪。
《本草通玄》則更進一步說明,白朮補脾胃功效卓著,脾胃功能強健,則能運化水濕,消食化滯,解決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醫學衷中參西錄》也肯定白朮健脾胃的效用,並指出其能消痰水,止瀉,治療脾虛脹滿、口渴、肢體無力等症狀。
《本經逢原》則區分了生白朮與制熟白朮的功效差異:生白朮偏於除濕利水,而制熟白朮則更強調和中補氣、止渴生津。這說明白朮的炮製方法也會影響其藥性,進而影響其健脾胃的側重點。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更廣泛的角度論述白朮,認為其能治療風寒濕痹、肌肉萎縮等症,皆因其能祛除風寒濕三邪,而這些邪氣的侵犯,往往也導致脾胃功能受損。 《本草匯言》更總結白朮能治療多種脾胃虛弱相關的疾病,包括氣虛、陽虛、濕邪困脾等,並說明白朮可與其他藥物配伍,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這些典籍皆從不同角度論證了白朮卓越的健脾胃功效,凸顯其在中醫藥學中的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長沙藥解》提醒白朮性情較為壅滯,需配合其他疏利藥物,才能更好地發揮功效,避免藥性偏頗。
2. 止瀉
白朮,其止瀉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主要與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相關。
《湯液本草》記載白朮「補胃和中,通水道」,說明其能調節胃腸功能,促進水液代謝,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水道通暢,則濕邪不易停滯,腸道得以恢復正常運作。
《本草會編》則從脾胃入手,指出「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施化」,認為濕邪困脾是導致腹瀉的重要原因。白朮能除濕,使脾氣得以運化,從而止瀉。此觀點強調了白朮健脾利濕在止瀉中的作用。
《本經逢原》則區分了生白朮與制白朮的功效。生白朮「除濕益燥,消痰利水」,更強調其利濕消腫的功效,對於濕邪引起的腹瀉療效顯著;制熟白朮則「和中補氣,止渴生津」,更偏向於溫補脾胃,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瀉。
《醫學衷中參西錄》認為白朮「性溫而燥,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洩瀉」,說明其溫燥之性能化解脾胃寒濕,且能消痰水,對於寒濕、痰濕導致的腹瀉均有療效。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白朮止瀉功效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它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的功效上。白朮通過溫補脾陽,促進脾胃運化,排除體內濕邪和痰濁,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不同醫籍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肯定了白朮在治療不同類型腹瀉中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長沙藥解》指出白朮「性頗壅滯」,建議配合疏利之品使用,避免單用白朮可能造成的藥性偏頗。
3. 祛風除濕
白朮,其祛風除濕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對脾胃功能的認識也有一定的共通之處。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白朮「其性純陽」,能除風寒濕痹,此乃因風寒濕三邪侵犯人體,導致經絡阻滯、氣血不暢,而白朮能驅散此三邪,從而達到祛風除濕的目的。書中更進一步指出,白朮能治療死肌、痙、疸等症,皆因濕邪侵犯所致。 《本草通玄》則強調白朮「土旺則能勝濕」,說明白朮健脾的功效是其祛濕的基礎,脾為後天之本,運化水濕,若脾虛則水濕停滯,導致各種濕邪相關疾病。
《本經逢原》則將白朮的功效分為生用和熟用兩種:生白朮偏於除濕燥濕,而熟白朮則更偏向於補氣和中。 《湯液本草》更詳細地描述了白朮的作用部位:「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臍」,說明其祛風除濕的作用遍及全身,並能調節氣血,利水通便。
《本草會編》從脾胃運化角度解釋白朮祛濕的機理:「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施化」,濕邪阻礙了脾的運化功能,導致津液生成不足,而白朮能除濕,使氣得以周流,津液得以生成。 《醫學衷中參西錄》則更進一步指出,白朮性溫而燥,能健脾胃、消痰水,並能與其他藥物配伍,以達到補肺、調肝、養心、補腎的效果,說明白朮的功效並非單純的祛風除濕,而是具有多方面的調節作用。 這些古代醫籍的記載,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白朮祛風除濕的機理和臨牀應用,為我們理解和運用這味中藥提供了豐富的參考。
4. 安胎
白朮,其安胎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值得深入探討。綜觀《湯液本草》、《本草會編》、《本經逢原》、《長沙藥解》、《醫學衷中參西錄》、《神農本草經疏》、《本草匯言》、《本草通玄》、《金匱要略》、《本草崇原》、《本草求真》、《本經疏證》、《本草正義》等諸多古代醫籍,可以歸納出白朮安胎的幾個主要方面:
首先,白朮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本草求真》指出白朮「為脾臟補氣第一要藥」,《本草通玄》則認為白朮「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脾胃為後天之本,孕婦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不足,易導致胎元不固,出現胎動不安等症狀。白朮健脾益胃,能改善孕婦消化吸收功能,增強體質,從而達到安胎的目的。
其次,白朮能化濕利水。《本草會編》認為「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施化」,濕邪阻滯,亦會影響脾胃運化,進而影響胎兒的發育。白朮能祛除體內濕邪,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助於安胎。 《本經逢原》更明確指出白朮「制熟則有…安胎之效」。
此外,部分醫籍也提及白朮能調和氣血。《本經逢原》提到白朮能「散腰臍間血」,《本經疏證》則深入闡述了白朮在妊娠過程中,通過利水、化濕,調和氣血,解決惡阻及妊娠後期水腫等問題,從而達到安胎的目的。 這與《本草正義》中提到的「妊娠養胎,依賴脾土,術能健脾故耳」的觀點相呼應。
總之,白朮安胎的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通過健脾益胃、化濕利水、調和氣血等多方面作用,共同維護孕婦的整體健康,從而達到安胎的效果。 不同醫籍對其作用機理的闡述各有側重,但都指向白朮對脾胃功能的調節在安胎中的核心地位。 需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僅基於古代醫籍記載,並非現代醫學結論。
5. 生津止渴
白朮,其生津止渴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機理並非直接滋陰生津,而是間接作用於脾胃,以達到津液生成的目的。
《本草會編》指出:「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施化,津何由生?」此處精闢地闡述了白朮生津止渴的根本。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精微,生成津液。若脾胃受濕邪困阻,運化功能失常,則津液不能正常生成,導致口渴。白朮味甘性溫,善於燥濕健脾,去除脾胃濕邪,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則津液自然得以生成,從而達到止渴的目的。《本草通玄》亦持相同觀點:「張元素謂其生津止渴者,濕去而氣得周流,而津液生矣。」
《本經逢原》則更進一步指出,白朮「制熟則有和中補氣,止渴生津」的功效。炮製後的白朮,藥性更平和,更能溫和地補益脾胃之氣,進一步促進津液的生成。
《醫學衷中參西錄》則從整體觀點出發,說明白朮「為其具土德之全,為後天資生之要藥」,能補益五臟,間接提升人體整體的生津能力。
總而言之,白朮生津止渴的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津液的生成,而是通過健脾燥濕,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間接促進津液的生成。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中脾胃功能與體液平衡的關係有所契合。不同的醫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白朮的功效,共同指向了它在治療脾胃濕困、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方面的價值。
6. 固表止汗
白朮,其「固表止汗」之效,古籍中多有記載,並與其健脾燥濕功效緊密相關。
《湯液本草》指出白朮「止汗消痞」,並認為其作用遍及「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臍」,說明其作用不限於單一臟腑,而是整體性的。其「止汗」功效,與其補益脾胃、利氣通血的整體作用息息相關。
《本草會編》從脾胃入手,說明脾主運化水濕,濕邪盛則影響氣機的正常運作,導致津液失衡,出現汗出不止。白朮能除濕,使氣機通暢,津液自然恢復平衡,從而止汗。
《本經逢原》則明確指出白朮「制熟則有…止汗除熱」之效。這說明白朮經過炮製後,其溫補性質更為突出,更能達到溫陽固表,從而止汗的目的。
《本草求真》更進一步闡述了白朮止汗的機理:「脾濕則汗不止,脾健則汗易發」,認為白朮能健脾燥濕,從根本上解決汗出過多的問題。其「有汗能收」的功效,也再次強調了白朮在固表止汗方面的作用。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白朮「固表止汗」功效的論述,皆指向白朮健脾燥濕的根本作用。通過健運脾胃,調節水液代謝,以及溫陽固表,白朮纔能有效地控制汗液的過度分泌,達到止汗的目的。 不同典籍的觀點雖略有側重,但殊途同歸,都肯定了白朮在固表止汗方面的臨牀價值。
7. 利水滲濕
白朮,其利水滲濕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論述,且見解各有側重。本文將結合古籍記載,以現代白話文分析其利水滲濕機理。
《湯液本草》認為白朮「通水道」,並指出其作用遍及「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臍」,說明其利水滲濕作用並非僅限於單一臟腑,而是整體性的。 《本草會編》則從脾胃入手,指出「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施化」,白朮能「除其濕」,使「氣得周流而津液生」,此處強調白朮通過健脾以利水滲濕,說明其利水是建立在健脾基礎上的。 《本經逢原》則區分了生白朮和制白朮,生白朮「除濕益燥,消痰利水」,而制白術則偏向補益。此處說明白朮的利水功效與其藥性加工有關。
《神農本草經疏》詳細闡述了白朮治療諸多濕邪相關疾病的機理,如風寒濕痹、水腫等,皆因濕邪侵犯人體而致病,白朮能「除此三邪」,從而達到利水滲濕的效果。 《本草通玄》則更進一步闡述了白朮的利水機理,認為「土旺則能勝濕」,脾土健運,纔能有效化濕利水,這與《本草會編》的觀點相符。《醫學衷中參西錄》則指出白朮性溫燥,能「消痰水」,並強調其與其他藥物配伍,更能發揮其健脾利水的功效。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白朮利水滲濕功效的理解,雖著眼點各有不同,但都強調了白朮健脾的關鍵作用。白朮通過健脾益氣,運化水濕,從而達到利水滲濕的效果,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對脾胃功能的認識也有一定的共通之處。 值得注意的是,《長沙藥解》和《本草正義》等書則提醒白朮性偏溫燥,使用時需注意配伍,避免燥性過盛。
8. 補氣
白朮,其補氣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對脾胃功能的理解也有相通之處。
《湯液本草》指出白朮「補胃和中」,認為其作用遍及皮毛、心胃、腰臍,並能「在氣主氣,在血主血」,說明其補益作用廣泛,不僅能提升人體元氣,更能調和氣血。 《本草會編》則從脾胃入手,指出脾主運化,濕邪阻遏則氣機不暢,津液不能生成,而白朮「以除其濕,則氣得周流而津液生矣」,闡明瞭白朮補氣的根本在於祛除濕邪,暢通氣機。
《本經逢原》進一步區分了生白朮與熟白朮的功效,生白朮偏於除濕利水,熟白朮則更強調「和中補氣,止渴生津」。《本草通玄》更直接指出白朮「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認為其補脾胃之功,能使脾土運化功能增強,從而達到補氣的效果。 《醫學衷中參西錄》則更進一步,認為白朮「具土德之全」,能補益金、木、水、火四臟,此乃從五行學說角度闡釋其補益作用的全面性。
總體而言,古籍對白朮補氣功效的闡述,多圍繞著脾胃功能展開。白朮通過健脾祛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從而達到益氣生津、調理氣血的目的。 不同醫籍在白朮的應用上略有側重,例如有的強調其溫陽利濕,有的則強調其補氣和中,但殊途同歸,都說明白朮是一味重要的補氣中藥,其作用機理值得現代醫學進一步研究。
白朮的現代功效
1. 其他功效
對胃腸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響: 白朮具有補氣健脾的作用,其現代醫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胃腸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響上。
安胎作用: 白朮具有益氣安胎的作用。實驗表明,白朮醇提取物與石油醚提取物對未孕小鼠離體子宮的自發性收縮,以及對催產素、益母草引起的子宮興奮性收縮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隨藥物濃度增加而增強,呈現量效關係。白朮醇提取物還能完全拮抗催產素對豚鼠在體懷孕子宮的緊張性收縮。白朮水提取物對離體子宮的抑制作用相對較弱。這些實驗結果提示白朮對子宮平滑肌具有直接作用,並且安胎成分可能主要是脂溶性的。
抗誘變作用: 以人外周血淋巴細胞姐妹單體互換 (SCE) 為觀察指標的檢測顯示,白朮可明顯提高 SCE 值, 表現出明顯的抗誘變效應。
延緩腎臟衰老作用: 利用光鏡和電鏡技術,研究發現口服50%白朮煎劑,持續6周,能明顯改善老年小鼠腎臟結構,使其與幼年小鼠的腎臟結構相近。具體表現為對老年小鼠的腎小體數量、大小、硬化腎小體比例、腎小囊腔寬度、濾過屏障基膜厚度及足細胞裂孔隙寬度均有明顯改善。 實驗表明白朮具有延緩老年小鼠腎臟衰老的作用。
2. 保肝利膽
白朮作為傳統中藥材,其保肝利膽的藥理作用備受關注。從中醫理論而言,白朮性溫味苦,歸經脾胃,具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脾胃健運乃氣血生化之源,亦能協助身體水濕代謝,減少濕邪內停對肝臟氣機運行的間接影響,為肝臟功能提供良好的內環境支持。
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揭示了白朮保肝利膽的物質基礎與作用機制。其中,白朮所含的甘露聚糖及豐富的多糖成分被證實能顯著促進肝臟的解毒代謝功能。這些大分子多醣體可增強肝細胞對毒素的清除效率,加速有害物質的轉化與排出,從而有效降低肝細胞受損的風險。換言之,它們有助於維持肝臟正常的生理排毒能力,減輕其代謝負擔。
此外,白朮中分離出的蒼朮酮類化合物(或可泛指為白朮特有之揮發油及二萜類成分)展現出強效的抗氧化與抗炎活性。抗氧化作用體現於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對肝細胞膜和細胞器的損害;抗炎作用則能抑制肝臟炎症反應的發生與發展,緩解由炎症引起的肝組織損傷及纖維化進程。透過多重機制,包括直接保護肝細胞、增強肝臟解毒能力、抑制氧化壓力及炎症因子,白朮為肝臟提供了全面的保護,有助於維護肝功能健全,並間接地支持膽汁的正常分泌與排出,體現其對於肝膽系統的綜合裨益。
3. 防癌抗腫瘤
白朮,作為傳統中藥材,於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其在防癌抗腫瘤領域的潛力。其核心藥理作用主要歸因於所含的多種活性成分,尤以多糖及黃酮類化合物為代表。
白朮中的多糖是其抗腫瘤作用的關鍵組分之一。研究顯示,這類多糖能夠顯著抑制腫瘤細胞的惡性增殖。它通過干預癌細胞的細胞週期,阻斷其異常快速的分裂,從而有效抑制腫瘤體積的擴大。更為重要的是,白朮多糖還具有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能力。凋亡,作為細胞程式性死亡,是清除體內異常或受損細胞的自然機制。白朮多糖能夠激活癌細胞內部的凋亡通路,促使這些異常細胞「自毀」,從根本上減少癌細胞的數量。
另一方面,白朮所富含的黃酮類化合物則從另一角度發揮抗腫瘤功效。腫瘤細胞的轉移與侵襲是癌症惡化和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白朮中的黃酮類成分,能夠有效抑制癌細胞的遷移能力,降低其對周圍正常組織的侵襲性。這意味著,這些黃酮類物質能夠干預癌細胞脫離原有病灶,進入血管或淋巴系統,進而遠端播散的能力,對於預防腫瘤的擴散和轉移具有重要意義。
綜合而言,白朮透過其多糖與黃酮類成分,形成了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誘導其凋亡,並阻斷其轉移與侵襲的多重防線。這使得白朮在預防腫瘤的發生,以及作為腫瘤輔助治療方面,展現出獨特的藥理價值。
4. 抗發炎
白朮於抗發炎領域展現卓著藥理功效,尤其能輔助治療脾胃虛弱引致之發炎疾病,如胃炎、腸炎等。其活性成分,如白朮醇,可顯著抑制關鍵促發炎細胞因子之產生,包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β(IL-1β)及白細胞介素-6(IL-6),藉由減少這些主要介質,白朮直接干預發炎反應之級聯。
白朮同時具強效抗氧化作用,能有效抑制活性氧(ROS)之生成,ROS乃發炎與氧化失衡之主因。此外,其含有之類黃酮等抗氧化成分,能有效清除自由基,減輕氧化損傷,進一步貢獻其抗發炎效應。
再者,白朮有助改善腸道屏障功能,防止內毒素及有害物質滲漏,從而降低發炎發生率。同時,它亦能調節免疫功能,提升機體對抗感染及發炎之能力。凡此作用,皆彰顯白朮藉由抑制發炎介質、抗氧化、鞏固腸道屏障及調節免疫等多重藥理途徑,以達其顯著之抗發炎功效。
5. 提升免疫力
白朮在傳統中醫學中,被視為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要藥,其提升免疫力的藥理基礎,首先可從《本草綱目》的論述中窺見。該書指出:「白朮,補脾胃。脾胃健則正氣足,正氣足則邪不可干,故能提升免疫力。」此論點奠定了白朮通過強健後天之本脾胃,使氣血生化有源,進而充實人體「正氣」的理論框架。正氣,即免疫防禦能力,其充足以抵禦外邪侵襲,從而達到固本培元、增強整體抵抗力的目的。
現代藥理研究則從分子和細胞層面,為白朮的免疫調節作用提供了具體證據。研究重心多聚焦於白朮的主要活性成分——白朮多糖(PAM)。白朮多糖被證實具有顯著的免疫增強效應。它能夠獨立地激活或與刀豆素A(ConA)、植物血凝素(PHA)等淋巴細胞促分裂原協同作用,有效促進正常小鼠淋巴細胞的轉化與增殖。淋巴細胞轉化率的提高,直接反映了免疫細胞對刺激的反應能力增強,是免疫活性的重要指標。
更為關鍵的是,白朮多糖能顯著提高白介素-2(IL-2)的分泌水平。IL-2是一種重要的T細胞生長因子,對於T淋巴細胞的增殖、分化及維持其免疫功能至關重要。IL-2水平的提升,意味著細胞免疫功能的強化,能更有效地識別並清除病原體或異常細胞。此外,白朮多糖對淋巴細胞的調節作用,還被發現與p-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如異丙腎上腺素相關聯,這提示白朮在提升免疫力方面,可能同時涉及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的複雜調控。
6. 降血糖
白朮在傳統中醫藥學中,素以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見稱。其關於降血糖的藥理功效,可從中醫對「脾」的認識深入探究。中醫理論認為,糖尿病(消渴症)的發生,常與脾胃功能失調、運化失司有關,導致水濕內停、氣機鬱滯,進而影響津液輸布與糖的代謝。脾主運化,負責將飲食物轉化為精微物質以供全身利用,並將水濕排出體外。
白朮健脾之力,能增強脾臟的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體內水濕停滯的狀況,使氣血津液運行通暢。當脾的運化功能恢復正常,體內對葡萄糖的轉化及利用效率亦隨之提升,從而間接或直接地有助於血糖的穩定。這符合中醫「脾為後天之本」的觀點,認為脾胃功能的健全是維持整體代謝平衡的基礎。
現代藥理研究亦逐步證實,白朮提取物在動物模型中展現出調節葡萄糖代謝、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等潛在作用,或與其多醣、揮發油等活性成分有關,這些發現為其降血糖的理論提供了佐證。其祛濕作用亦被認為能減輕體內「濕困」狀態,改善代謝紊亂。
此外,中醫學推測,凡具健脾利水、補肝益腎功效之藥材,皆可能對血糖調節產生正面影響,因肝腎功能亦與糖代謝及體內陰陽平衡息息相關。白朮作為健脾核心藥材,其降血糖作用乃基於其對整體代謝機能的調和,改善脾虛濕盛體質,進而穩定血糖水平。
白朮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5g;或熬膏;或入丸、散。
白朮的炮製
白朮炮製方法
- 生白朮:
- 揀淨雜質
- 用水浸泡,浸泡時間依季節、氣候及白朮大小適當掌握
- 泡後撈出,潤透
- 切片
- 曬乾
- 炒白朮:
- 將麩皮撒於熱鍋內,候煙冒出
- 將白朮片倒入微炒至淡黃色
- 取出,篩去麩皮後放涼
- 每白朮片100斤,用麩皮10斤
- 焦白朮:
- 將白朮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
- 噴淋清水
- 取出晾乾
- 土炒白朮:
- 取伏龍肝細粉,置鍋內炒熱
- 加入白朮片,炒至外面掛有土色時取出
- 篩去泥土,放涼
- 每白朮片100斤,用伏龍肝粉20斤
- 古籍記載:
- 《本草蒙筌》:白朮咀後,人乳汁潤之,制其性也,潤過陳壁土和炒。
- 《本草備要》:白朮,用糯米泔浸,陳壁土炒,或蜜水炒,人乳拌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朮注意事項重點:
- 陰虛燥渴,氣滯脹悶者忌服。
- 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魚。
- 《本草經集註》:防風、地榆為之使。
- 《藥品化義》:凡鬱結氣滯,脹悶積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癰疽多膿,黑瘦人氣實作脹,皆宜忌用。
- 脾虛泄瀉:白朮具有固表止汗功效,但脾虛泄瀉者使用可能會加重症狀。
- 食慾不振、胃脘滿悶:白朮具有健脾開胃作用,但食慾不振、胃脘滿悶者使用可能會引起胃部不適。
- 懷孕期間:孕婦不宜大量使用白朮,以免影響胎兒。
- 出血性疾病:白朮具有止血作用,出血性疾病患者使用可能會加重症狀。
- 高血壓:白朮具有降血壓作用,血壓偏低者使用可能會造成血壓過低。
白朮相關的方劑
白朮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白朮含有的化學成分
α-葎草烯(α-humulene), β-葎草烯(β-humulene), β-欖香醇(β-elemol), α-薑黃烯(α-curcumene), 蒼朮酮(α-tractylone), 3β-乙酰氧基蒼朮酮(3β-acetoxyatractylone), 桉葉醇(eudesmol), 棕櫚酸(Palmitic acid), 茅術醇(hinesol), β-芹子烯(β-selinene), 蒼朮內酯-Ⅰ(atractylenolide-Ⅰ), 蒼朮內酯-Ⅱ(atractylenolide-Ⅱ), 蒼朮內酯-Ⅲ(atractylenolide-Ⅲ), 8β-乙氧基蒼朮內酯-Ⅱ(8β-ethoxyatractylenolide-Ⅱ), 東莨菪素(Scopoletin), 果糖(Fructose), 菊糖(inulin), 甘露聚糖AM-3(mannan AM-3),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絲氨酸(serine), 穀氨酸(glutamic acid), 丙氨酸(Alanine), 甘氨酸(Glycine), 纈氨酸(Valine), 異亮氨酸(isoleucine), 亮氨酸(Leucine), 酪氨酸(tyrosine),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賴氨酸(Lysine), 組氨酸(Histidine), 精氨酸(Arginine), 脯氨酸(Proli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