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味苦甘性溫。苦能燥濕,甘能補益和中,又入脾胃二經。其性能與脾運化,喜燥惡濕之性相合,故為補脾之要藥。如《本草經疏》曰:「白朮,其氣芳烈,其味甘濃,其性純陽、為安脾胃之神品。」常用於脾氣、脾陽虛弱等證。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於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本草匯言》曰:「白朮乃扶植脾胃之要藥也,脾虛不健,朮能補之。」現代醫學研究其補氣健脾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胃腸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響。
證實白朮煎劑有明顯促進小鼠胃排空及小腸推進功能的作用。
白朮丙酮提取物經十二指腸給藥對幽門結扎大鼠胃液分泌量有抑制作用,升高胃液pH 值,降低胃液酸度,減少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排出量,對胃蛋白酶活性有抑制傾向。
經口灌胃給藥對鹽酸-乙醇所致大鼠胃粘膜損傷長度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本草經疏》:朮,其氣芳烈,其味甘濃,其性純陽,為除風痹之上藥,安脾胃之神品。《本經》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者,正以風寒濕三者合而成痹,痹者,拘攣而痛者是也。
《本草匯言》:白朮,乃扶植脾胃,散濕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藥也。脾虛不健,術能補之,胃虛不納,朮能助之。是故勞力內傷,四肢困倦,飲食不納,此中氣不足之證也
《唐本草》曰:白朮「利小便」。《日華子本草》亦曰:「消痰,治水氣,利小便。」故白朮具有利水退腫之功效。常用治水腫,黃疽等證。
用於脾虛水停,而為痰飲,水腫,小便不利。白朮既可補氣健脾、又能燥濕利水,故用之甚宜。治痰飲,常配桂枝、茯苓等(如苓桂朮甘湯),以溫脾化飲、治水腫,常配茯苓、澤瀉等(如四苓散),以健脾利濕。
白朮水煎劑和流浸膏灌胃或靜脈注射對大鼠,家兔,犬具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對於麻醉的狗靜脈注射煎劑,尿量可增加9 倍以上,並可持續5小時以上。
內服:煎湯,3-15g;或熬膏;或入丸、散。
1.生白朮:揀淨雜質,用水浸泡,浸泡時間應根據季節、氣候變化及白朮大小適當掌握,泡後撈出,潤透,切片,曬乾。
2. 炒白朮:先將麩皮撒於熱鍋內,候煙冒出時,將白朮片倒入微炒至淡黃色,取出,篩去麩皮後放涼。(每白朮片100斤,用麩皮10斤)3.焦白朮:將白朮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取出晾乾。
4. 土炒白朮:取伏龍肝細粉,置鍋內炒熱,加入白朮片,炒至外面掛有土色時取出,篩去泥土,放涼。(每白朮片100斤,用伏龍肝粉20斤)5.《本草蒙筌》:白朮咀後,人乳汁潤之,制其性也,潤過陳壁土和炒。
6. 《本草備要》:白朮,用糯米泔浸,陳壁土炒,或蜜水炒,人乳拌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