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

白朮

BAI ZHU

  • 英文名稱: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Largehead Atractylodes Rhizome
  • 別名:於朮,山精,山連,山芥,天薊,楊枹薊,白術,山薑,乞力伽,冬白朮,山薊,冬朮
  • 藥品來源:菊科蒼朮屬植物白朮的乾燥根莖。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待地上部分枯萎後,選睛天,挖掘根部,除運河泥土,剪去莖桿,將根莖烘乾。
  • 道地藥材:安徽,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福建
  • 生長環境:丘陵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白朮的傳統功效


1. 健脾胃

白朮,單方使用即具顯著健脾胃功效,歷代醫家皆有論述。其作用機理,主要圍繞著「燥濕健脾」展開。

《本草會編》指出,脾臟厭惡濕邪,濕邪過盛則氣機運行受阻,津液生成困難。白朮能除濕,使氣機通暢,津液得以正常產生。此觀點精準闡明白朮健脾的根本機制:祛除阻礙脾臟功能的濕邪。

《本草通玄》則更進一步說明,白朮補脾胃功效卓著,脾胃功能強健,則能運化水濕,消食化滯,解決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醫學衷中參西錄》也肯定白朮健脾胃的效用,並指出其能消痰水,止瀉,治療脾虛脹滿、口渴、肢體無力等症狀。

《本經逢原》則區分了生白朮與制熟白朮的功效差異:生白朮偏於除濕利水,而制熟白朮則更強調和中補氣、止渴生津。這說明白朮的炮製方法也會影響其藥性,進而影響其健脾胃的側重點。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更廣泛的角度論述白朮,認為其能治療風寒濕痹、肌肉萎縮等症,皆因其能祛除風寒濕三邪,而這些邪氣的侵犯,往往也導致脾胃功能受損。 《本草匯言》更總結白朮能治療多種脾胃虛弱相關的疾病,包括氣虛、陽虛、濕邪困脾等,並說明白朮可與其他藥物配伍,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這些典籍皆從不同角度論證了白朮卓越的健脾胃功效,凸顯其在中醫藥學中的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長沙藥解》提醒白朮性情較為壅滯,需配合其他疏利藥物,才能更好地發揮功效,避免藥性偏頗。

古代典籍

2. 止瀉

白朮,其止瀉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主要與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相關。

《湯液本草》記載白朮「補胃和中,通水道」,說明其能調節胃腸功能,促進水液代謝,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水道通暢,則濕邪不易停滯,腸道得以恢復正常運作。

《本草會編》則從脾胃入手,指出「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施化」,認為濕邪困脾是導致腹瀉的重要原因。白朮能除濕,使脾氣得以運化,從而止瀉。此觀點強調了白朮健脾利濕在止瀉中的作用。

《本經逢原》則區分了生白朮與制白朮的功效。生白朮「除濕益燥,消痰利水」,更強調其利濕消腫的功效,對於濕邪引起的腹瀉療效顯著;制熟白朮則「和中補氣,止渴生津」,更偏向於溫補脾胃,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瀉。

《醫學衷中參西錄》認為白朮「性溫而燥,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洩瀉」,說明其溫燥之性能化解脾胃寒濕,且能消痰水,對於寒濕、痰濕導致的腹瀉均有療效。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白朮止瀉功效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它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的功效上。白朮通過溫補脾陽,促進脾胃運化,排除體內濕邪和痰濁,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不同醫籍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肯定了白朮在治療不同類型腹瀉中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長沙藥解》指出白朮「性頗壅滯」,建議配合疏利之品使用,避免單用白朮可能造成的藥性偏頗。

3. 祛風除濕

白朮,其祛風除濕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對脾胃功能的認識也有一定的共通之處。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白朮「其性純陽」,能除風寒濕痹,此乃因風寒濕三邪侵犯人體,導致經絡阻滯、氣血不暢,而白朮能驅散此三邪,從而達到祛風除濕的目的。書中更進一步指出,白朮能治療死肌、痙、疸等症,皆因濕邪侵犯所致。 《本草通玄》則強調白朮「土旺則能勝濕」,說明白朮健脾的功效是其祛濕的基礎,脾為後天之本,運化水濕,若脾虛則水濕停滯,導致各種濕邪相關疾病。

《本經逢原》則將白朮的功效分為生用和熟用兩種:生白朮偏於除濕燥濕,而熟白朮則更偏向於補氣和中。 《湯液本草》更詳細地描述了白朮的作用部位:「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臍」,說明其祛風除濕的作用遍及全身,並能調節氣血,利水通便。

《本草會編》從脾胃運化角度解釋白朮祛濕的機理:「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施化」,濕邪阻礙了脾的運化功能,導致津液生成不足,而白朮能除濕,使氣得以周流,津液得以生成。 《醫學衷中參西錄》則更進一步指出,白朮性溫而燥,能健脾胃、消痰水,並能與其他藥物配伍,以達到補肺、調肝、養心、補腎的效果,說明白朮的功效並非單純的祛風除濕,而是具有多方面的調節作用。 這些古代醫籍的記載,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白朮祛風除濕的機理和臨牀應用,為我們理解和運用這味中藥提供了豐富的參考。

古代典籍

4. 安胎

白朮,其安胎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值得深入探討。綜觀《湯液本草》、《本草會編》、《本經逢原》、《長沙藥解》、《醫學衷中參西錄》、《神農本草經疏》、《本草匯言》、《本草通玄》、《金匱要略》、《本草崇原》、《本草求真》、《本經疏證》、《本草正義》等諸多古代醫籍,可以歸納出白朮安胎的幾個主要方面:

首先,白朮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本草求真》指出白朮「為脾臟補氣第一要藥」,《本草通玄》則認為白朮「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脾胃為後天之本,孕婦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不足,易導致胎元不固,出現胎動不安等症狀。白朮健脾益胃,能改善孕婦消化吸收功能,增強體質,從而達到安胎的目的。

其次,白朮能化濕利水。《本草會編》認為「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施化」,濕邪阻滯,亦會影響脾胃運化,進而影響胎兒的發育。白朮能祛除體內濕邪,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助於安胎。 《本經逢原》更明確指出白朮「制熟則有…安胎之效」。

此外,部分醫籍也提及白朮能調和氣血。《本經逢原》提到白朮能「散腰臍間血」,《本經疏證》則深入闡述了白朮在妊娠過程中,通過利水、化濕,調和氣血,解決惡阻及妊娠後期水腫等問題,從而達到安胎的目的。 這與《本草正義》中提到的「妊娠養胎,依賴脾土,術能健脾故耳」的觀點相呼應。

總之,白朮安胎的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通過健脾益胃、化濕利水、調和氣血等多方面作用,共同維護孕婦的整體健康,從而達到安胎的效果。 不同醫籍對其作用機理的闡述各有側重,但都指向白朮對脾胃功能的調節在安胎中的核心地位。 需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僅基於古代醫籍記載,並非現代醫學結論。

5. 生津止渴

白朮,其生津止渴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機理並非直接滋陰生津,而是間接作用於脾胃,以達到津液生成的目的。

《本草會編》指出:「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施化,津何由生?」此處精闢地闡述了白朮生津止渴的根本。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精微,生成津液。若脾胃受濕邪困阻,運化功能失常,則津液不能正常生成,導致口渴。白朮味甘性溫,善於燥濕健脾,去除脾胃濕邪,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則津液自然得以生成,從而達到止渴的目的。《本草通玄》亦持相同觀點:「張元素謂其生津止渴者,濕去而氣得周流,而津液生矣。」

《本經逢原》則更進一步指出,白朮「制熟則有和中補氣,止渴生津」的功效。炮製後的白朮,藥性更平和,更能溫和地補益脾胃之氣,進一步促進津液的生成。

《醫學衷中參西錄》則從整體觀點出發,說明白朮「為其具土德之全,為後天資生之要藥」,能補益五臟,間接提升人體整體的生津能力。

總而言之,白朮生津止渴的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津液的生成,而是通過健脾燥濕,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間接促進津液的生成。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中脾胃功能與體液平衡的關係有所契合。不同的醫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白朮的功效,共同指向了它在治療脾胃濕困、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方面的價值。

6. 固表止汗

白朮,其「固表止汗」之效,古籍中多有記載,並與其健脾燥濕功效緊密相關。

《湯液本草》指出白朮「止汗消痞」,並認為其作用遍及「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臍」,說明其作用不限於單一臟腑,而是整體性的。其「止汗」功效,與其補益脾胃、利氣通血的整體作用息息相關。

《本草會編》從脾胃入手,說明脾主運化水濕,濕邪盛則影響氣機的正常運作,導致津液失衡,出現汗出不止。白朮能除濕,使氣機通暢,津液自然恢復平衡,從而止汗。

《本經逢原》則明確指出白朮「制熟則有…止汗除熱」之效。這說明白朮經過炮製後,其溫補性質更為突出,更能達到溫陽固表,從而止汗的目的。

《本草求真》更進一步闡述了白朮止汗的機理:「脾濕則汗不止,脾健則汗易發」,認為白朮能健脾燥濕,從根本上解決汗出過多的問題。其「有汗能收」的功效,也再次強調了白朮在固表止汗方面的作用。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白朮「固表止汗」功效的論述,皆指向白朮健脾燥濕的根本作用。通過健運脾胃,調節水液代謝,以及溫陽固表,白朮纔能有效地控制汗液的過度分泌,達到止汗的目的。 不同典籍的觀點雖略有側重,但殊途同歸,都肯定了白朮在固表止汗方面的臨牀價值。

7. 利水滲濕

白朮,其利水滲濕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論述,且見解各有側重。本文將結合古籍記載,以現代白話文分析其利水滲濕機理。

《湯液本草》認為白朮「通水道」,並指出其作用遍及「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臍」,說明其利水滲濕作用並非僅限於單一臟腑,而是整體性的。 《本草會編》則從脾胃入手,指出「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施化」,白朮能「除其濕」,使「氣得周流而津液生」,此處強調白朮通過健脾以利水滲濕,說明其利水是建立在健脾基礎上的。 《本經逢原》則區分了生白朮和制白朮,生白朮「除濕益燥,消痰利水」,而制白術則偏向補益。此處說明白朮的利水功效與其藥性加工有關。

《神農本草經疏》詳細闡述了白朮治療諸多濕邪相關疾病的機理,如風寒濕痹、水腫等,皆因濕邪侵犯人體而致病,白朮能「除此三邪」,從而達到利水滲濕的效果。 《本草通玄》則更進一步闡述了白朮的利水機理,認為「土旺則能勝濕」,脾土健運,纔能有效化濕利水,這與《本草會編》的觀點相符。《醫學衷中參西錄》則指出白朮性溫燥,能「消痰水」,並強調其與其他藥物配伍,更能發揮其健脾利水的功效。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白朮利水滲濕功效的理解,雖著眼點各有不同,但都強調了白朮健脾的關鍵作用。白朮通過健脾益氣,運化水濕,從而達到利水滲濕的效果,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對脾胃功能的認識也有一定的共通之處。 值得注意的是,《長沙藥解》和《本草正義》等書則提醒白朮性偏溫燥,使用時需注意配伍,避免燥性過盛。

8. 補氣

白朮,其補氣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對脾胃功能的理解也有相通之處。

《湯液本草》指出白朮「補胃和中」,認為其作用遍及皮毛、心胃、腰臍,並能「在氣主氣,在血主血」,說明其補益作用廣泛,不僅能提升人體元氣,更能調和氣血。 《本草會編》則從脾胃入手,指出脾主運化,濕邪阻遏則氣機不暢,津液不能生成,而白朮「以除其濕,則氣得周流而津液生矣」,闡明瞭白朮補氣的根本在於祛除濕邪,暢通氣機。

《本經逢原》進一步區分了生白朮與熟白朮的功效,生白朮偏於除濕利水,熟白朮則更強調「和中補氣,止渴生津」。《本草通玄》更直接指出白朮「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認為其補脾胃之功,能使脾土運化功能增強,從而達到補氣的效果。 《醫學衷中參西錄》則更進一步,認為白朮「具土德之全」,能補益金、木、水、火四臟,此乃從五行學說角度闡釋其補益作用的全面性。

總體而言,古籍對白朮補氣功效的闡述,多圍繞著脾胃功能展開。白朮通過健脾祛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從而達到益氣生津、調理氣血的目的。 不同醫籍在白朮的應用上略有側重,例如有的強調其溫陽利濕,有的則強調其補氣和中,但殊途同歸,都說明白朮是一味重要的補氣中藥,其作用機理值得現代醫學進一步研究。

白朮的現代功效


1. 保肝利膽

白朮之保肝利膽功能,古籍有云:「白朮,性溫味苦,入脾胃二經,乃健脾益氣、燥脾濕、利水滲濕之佳品。」現代研究發現,白朮中甘露聚糖、多糖可促肝臟解毒代謝功能,降低肝損風險;蒼朮酮類成分具抗氧化、抗炎作用,有助減緩肝臟受損程度。

2. 防癌抗腫瘤

白朮中所含多糖、黃酮類等成分,皆具有抗腫瘤作用。多糖能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黃酮類能抑制腫瘤細胞轉移、侵襲。故白朮可預防腫瘤或抗癌。

3. 抗發炎

白朮具抗炎功能,可輔助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發炎疾病,如胃炎、腸炎等。白朮醇等成分能抑制炎症反應。

  • 減少細胞因子產生:白朮可減少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β(IL-1β)、和白細胞介素-6(IL-6)的產生,這些細胞因子是發炎的主要介質。
  • 抑制活性氧(ROS)的產生:白朮可抑制活性氧(ROS)的產生,活性氧是發炎和氧化應激的主要原因。
  • 改善腸道屏障功能:白朮可改善腸道屏障功能,防止腸道內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質的洩漏,從而減少發炎的發生。
  • 調節免疫功能:白朮可調節免疫功能,增強免疫系統對抗感染和發炎的能力。
  • 抗氧化作用:白朮含有類黃酮和其他抗氧化成分,可清除自由基,減少氧化損傷,從而發揮抗發炎作用。

4. 提升免疫力

《本草綱目》提到:白朮,補脾胃。脾胃健則正氣足,正氣足則邪不可干,故能提升免疫力。

白朮中的白朮多糖(PAM)能單獨激活或協同ConAIPHA促進正常小鼠淋巴細胞轉化,提高IL-2分泌水平。同時,白朮多糖對淋巴細胞的調節與p-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異丙腎上腺素相關。

5. 降血糖

白朮乃中醫用於健脾之藥,而糖尿病乃中醫定義之脾病,故白朮可用於降血糖,此乃理所當然。由此推之,所有傳統中醫中可健脾利水、補肝益腎之藥材,皆應具備一定降糖功效。

白朮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5g;或熬膏;或入丸、散。

白朮的炮製


  • 生白朮:揀淨雜質,用水浸泡,浸泡時間應根據季節、氣候變化及白朮大小適當掌握,泡後撈出,潤透,切片,曬乾。
  •  炒白朮:先將麩皮撒於熱鍋內,候煙冒出時,將白朮片倒入微炒至淡黃色,取出,篩去麩皮後放涼。(每白朮片100斤,用麩皮10斤)
  • 焦白朮:將白朮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取出晾乾。
  • 土炒白朮:取伏龍肝細粉,置鍋內炒熱,加入白朮片,炒至外面掛有土色時取出,篩去泥土,放涼。(每白朮片100斤,用伏龍肝粉20斤)
  • 《本草蒙筌》:白朮咀後,人乳汁潤之,制其性也,潤過陳壁土和炒。
  •  《本草備要》:白朮,用糯米泔浸,陳壁土炒,或蜜水炒,人乳拌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朮注意事項重點:

  1. 陰虛燥渴,氣滯脹悶者忌服。
  2. 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魚。
  3. 《本草經集註》:防風、地榆為之使。
  4. 《藥品化義》:凡鬱結氣滯,脹悶積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癰疽多膿,黑瘦人氣實作脹,皆宜忌用。
  5. 脾虛泄瀉:白朮具有固表止汗功效,但脾虛泄瀉者使用可能會加重症狀。
  6. 食慾不振、胃脘滿悶:白朮具有健脾開胃作用,但食慾不振、胃脘滿悶者使用可能會引起胃部不適。
  7. 懷孕期間:孕婦不宜大量使用白朮,以免影響胎兒。
  8. 出血性疾病:白朮具有止血作用,出血性疾病患者使用可能會加重症狀。
  9. 高血壓:白朮具有降血壓作用,血壓偏低者使用可能會造成血壓過低。

白朮相關的方劑


白朮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腎絲球腎炎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痛腹瀉無尿及少尿全身性水腫身體容易出汗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多痰上腹胃脘痛皮膚顏色發黃肚臍周圍腹痛胎動不安頭痛黃疸食慾不振四肢浮腫發脹暈眩梅尼爾氏病慢性肝硬化損傷風濕病口乾糖尿虛弱嘔吐糖尿病腸炎

白朮含有的化學成分


蒼朮酮(atractylone), 維生素A(vitaminA), α-葎草烯(α-humulene), α-薑黃烯(α-curcumene), 棕櫚酸(palmiticacid), 茅術醇(hinesol), β-芹子烯(β-selinene), 東莨菪素(scopoletin), 果糖(fructose), 菊糖(inulin), 天冬氨酸(asparticacid), 絲氨酸(serine), 穀氨酸(glutamicacid), 丙氨酸(alanine), 甘氨酸(glycine), 纈氨酸(valine), 異亮氨酸(isoleucine), 亮氨酸(leucine),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賴氨酸(lysine), 精氨酸(Arginine), 脯氨酸(proli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