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麻黃加朮湯

MA HUANG JIA JU TANG

出處典籍: 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肺經 25%
脾經 21%
心經 19%
胃經 14%
膀胱經 12%
大腸經 6%
最後更新日:2021-10-21

主治功效

本證既名曰「風濕」,表明其病乃由風濕為患。風濕侵襲,滯留肌表,邪正相爭,故周身疼痛,發熱。濕家身痛,則重著不能轉側;風濕身痛,則掣痛不可屈伸。

濕家發熱,早晚不分輕重,而風濕之邪,則固風邪盛於陽,濕邪旺於陰,所以在陰陽交替的傍晚時分,兩邪相爭,發熱特別嚴重。本病成因,有由於當汗出時腠理開張而感受風邪,風邪閉郁皮毛,汗液不得外瀉,著而成濕,即為風濕合邪。

本方發汗解表,散寒祛濕。外感寒溫,惡寒發熱,身體煩疼,無汗不渴,苔白膩,脈浮緊者。現代應用於調整汗腺功能,退熱,抗風濕,全身疼痛、治熱痹、蕁麻疹、結節性紅斑、疣、腎炎、血尿。

劉氏用麻黃加朮湯治療蕁麻疹病人30 餘例。處方:麻黃、桂枝、杏仁各10g, 甘草6g, 白朮12g 。每日分早晚2 次服,一般輕者2 劑,重者5 劑愈。

傳統服藥法

右五味,以水1800cc(九升),先煮麻黃,減400cc(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500cc(二升半),去滓,溫服160cc(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性辛微苦溫。主治宣肺氣、散風寒、發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消腫。可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痛、頭痛鼻塞、咳嗽氣喘、風疹瘙癢...等等。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杏仁性苦、溫、有毒。主治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喉痹、食滯脘痛、血崩、耳聾、疳腫脹。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本方是麻黃湯加白朮組成,用麻黃湯發汗散寒,加白朮健脾去濕。麻黃得朮,雖發汗而不致過汗;朮得麻黃,並能行表裡之濕,不僅適合於寒濕的病情,而且也是濕病解表微微汗出的具體方法。

風濕在表,可以汗解,縱有表實無汗之證,亦只可使其微微汗出為度,不可令如水淋灕。方中用麻黃、杏仁宣利肺氣以祛風邪,咳仁利濕,甘草和中,還取該仁清利,以制麻黃之溫,合而為辛涼解表,兼以利濕。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加朮湯,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麻黃3兩(去節),桂枝2兩(去皮),甘草1兩(炙),杏仁70個(去皮尖),白朮4兩。 主治:發汗。主治:風寒夾濕,留著肌表,身體煩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麻黃湯

相似度 88%

麻桂朮甘湯

相似度 88%

麻黃加葛根湯

相似度 80%

麻黃加知母湯

相似度 80%

麻桂各半湯

相似度 80%

甘草麻桂湯

相似度 75%

三抝湯

相似度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