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加朮湯

MA HUANG JIA J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脾經 18%
心經 16%
胃經 13%
膀胱經 11%
腎經 5%
肝經 5%
大腸經 5%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浮脈,緊脈

舌象舌苔白膩

疼痛全身酸痛,腕部關節痛,膝蓋痛,腕管綜合症,手腕背部痛,手肘窩痛,手肘外側痛,手肘內側痛,手肘關節痛,膝蓋後側痛,膝蓋外側前側痛,四肢關節疼痛,腰痛,頭痛

症狀全身性水腫,頻尿,潮熱,浮脈,發燒,氣喘,不易流汗,怕吹到風,四肢浮腫發脹,皮膚搔癢

現代疾病腕管綜合症,慢性鼻炎,腎炎,支氣管炎,蕁麻疹,感冒,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病

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加朮湯中包含麻黃,主要是因為麻黃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可以疏散風寒,緩解因風寒侵襲導致的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麻黃性溫,入肺經,可宣肺通竅,並能促進血液循環,使寒邪從體表散出。

此外,麻黃與其他藥物配伍,更能發揮其功效,例如與白朮、甘草等藥物搭配,可以益氣健脾,減少發汗後的體力消耗。

麻黃加朮湯中的桂枝具有溫通經絡、發汗解表的功效。此方主要用於治療表寒濕重之症,加入桂枝能夠增強發汗作用,促進體內濕氣排出,並協同麻黃共同發揮散寒解表的效果。

麻黃加朮湯中使用杏仁是因為杏仁能夠降氣止咳、潤腸通便。方中麻黃性質升散,而杏仁則可下行,兩者相配可以平衡藥性,防止因發汗過猛導致氣逆咳嗽,同時增強肺氣的宣降功能。

麻黃加朮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麻黃性溫,容易燥熱傷津,而朮性燥,亦易傷陰。甘草性甘平,能緩和麻黃與朮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傷及正氣。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調和脾胃、益氣補中之功效,能增強麻黃與朮的發汗解表之效,使藥效更加顯著。同時,甘草還能緩解麻黃的發汗作用,避免汗出過多而傷正氣。

麻黃加朮湯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1. 健脾益氣,助麻黃發揮功效:麻黃性溫,擅長發汗解表,但容易耗傷脾氣,導致氣虛乏力。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補中益氣,有助於補益脾氣,使麻黃發揮解表散寒的功效,而不傷正氣。

2. 燥濕化痰,助麻黃祛邪:麻黃加朮湯主要用於風寒表證,伴有痰濕者。白朮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能有效去除痰濕,助麻黃解表散寒,使邪氣易於排出體外,達到治療目的。

方劑介紹


麻黃加朮湯

麻黃加朮湯是出自《金匱要略》的中藥方劑,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白朮五味藥組成,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除濕」之功效。

主治:外感寒濕,惡寒發熱、全身疼痛、煩躁不安、無汗不渴、咳嗽氣喘、水腫、脾虛泄瀉、苔白膩,脈浮緊者。

原文記載是:「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遠在漢朝的醫家就已經發現,濕氣與人體疼痛密切相關!

這是指當身體受到外來的寒濕之邪侵襲,常表現為惡寒發熱,全身感到疲憊與疼痛,這是典型的感冒症狀。

這種狀態反映了外感寒濕邪氣對人體正氣的衝擊,引起了身體的免疫力防禦反應,從而產生了一系列不適的症狀。

身體受到風寒濕入侵很容易出現疼痛
身體受到風寒濕入侵很容易出現疼痛

惡寒發熱是身體試圖透過提高體溫來抵抗外邪的一種方式,而身體疼痛是因為寒濕邪氣,阻塞經絡,造成氣血運行不暢的結果。

當身體疼痛和感到不舒服時,這是因為「寒氣」和「濕氣」在體表相結合的結果。

古人運用「麻黃湯」來驅散寒氣,用白朮來去除濕氣。麻黃加上白朮是非常妙的一種組合,已經被運用千年以上很有效用!

古代醫家認為,當麻黃和白朮一起使用時,即使會讓人出汗,也不會導致出汗過多。同時,白朮和麻黃一起使用,還可以幫助身體內外的濕氣得到有效的排解

然而,當邪氣在表時,只能通過發汗來治療,不能使用火攻方法。火攻會增加體內的熱度,可能引起發痙(抽筋、痙攣,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地收縮)的變化,因此勸告人們要謹慎。

本方由「麻黄湯」與「白朮」組合而成,利用麻黄湯的發汗散寒效果,並加入白朮以健脾除濕。

麻黄在白朮的輔助下,能夠達到發汗而不過度出汗的平衡效果;同時,白朮在麻黄的作用下,也能有效調節體內外的濕氣。

這個方劑不僅適用於寒濕型的病態,也是解決濕病,並促使微微出汗的具體治療方法

服用麻黃加朮湯後,輕微發汗且去濕氣
服用麻黃加朮湯後,輕微發汗且去濕氣

醫家趙以德提出,此病由濕氣、邪氣所造成。濕邪與寒邪結合,因而導致身體疼痛。但對於濕邪,不能通過劇烈發汗來散除,因此用麻黃湯治療寒邪,加入朮以去濕,達到微汗解除的效果。

關於發汗的問題,很多人不敢用麻黃,當代中醫大師倪海廈曾經提到麻黃湯本身如果沒有加白朮,發汗時會出很大的汗。可是如果加上白朮的時候,就變成微汗。

他曾經針對處理身體的濕氣,歸納出很重要的心法如下:

  1. 濕在皮膚表面上:麻黃加朮湯,改善蕁麻疹很有效。
  2. 濕進入肌肉:麻杏薏甘湯、白朮附子湯
  3. 濕進入關節:甘草附子湯
  4. 濕嚴重且造成關節變形:烏頭湯、烏頭桂枝湯
  5. 濕進入血脈、血管的外圍:防已黃芪湯
  6. 濕進入血管裡面:桂枝芍藥知母湯

本方加減法:濕氣重者,加茯苓、蒼朮、厚朴。脾虛者,加黃耆、山藥;肺燥者,加桑葉、五味子。

現代醫學常用本方於調整汗腺功能、肌肉酸痛、關節炎、腎炎、發燒、風濕疾病、蕁麻疹、感冒、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等。

傳統服藥法


右五味,以水1800cc(九升),先煮麻黃,減400cc(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500cc(二升半),去滓,溫服160cc(八合),覆取微似汗。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加朮湯,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麻黃3兩(去節),桂枝2兩(去皮),甘草1兩(炙),杏仁70個(去皮尖),白朮4兩。 主治:發汗。主治:風寒夾濕,留著肌表,身體煩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