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醫學觀點看身體沉重
身體沉重對現代學而言,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屬於各種疾病中的一個症狀,最常見於「自律神經失調」。
「慢性疲勞症候群」、「稻草人倦怠症」或「憂鬱症」也經常會出現身體沉重、無力的倦怠感。
這些疾病經常是原因不明的,從1980 年代之後,醫學界開始認為這可能與「病毒」有關。例如:感染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EB 病毒)就會造成慢性疲勞。
免疫系統低下,長期龐大壓力、荷爾蒙不平衡,也會造成慢性疲勞。不規律的睡眠和進食時間,也會使得生理時鐘錯亂,讓身體更加的勞累,大腦會變得更加疲勞。
有些較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例如:重症肌無力、運動神經元病,以及多發性肌炎等等,也會出現肢體沉重、無力。
當一個人貧血或甲狀腺功能減退時,中老年患者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動脈硬化引起的腦血管疾病時,也會出現肢體沈重、無力。
總體而言,在多數的時候身體沉重與「亞健康狀態」,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肢體疼痛、沉重無力、頭痛頭暈、疲倦、厭食、睡眠品質差、脾胃不適...等等。
從中醫的觀點看身體沉重
身重是指肢體沉重,活動不利,難以轉側的症狀,千年的古人就已經發現這種症狀。這在古代中醫文獻《內經》、《傷寒論》、《諸病源候論》中,都有提到「體重」、「四肢重」等名稱。
中醫認為身體沉重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臨時性、外來性的感冒,例如:淋雨涉水、處於霧露或潮濕之地方。古代稱為「外感風寒」、「外感風濕」、「濕著肌表」、「風水相搏」..這類證候。
由於外邪濕氣入侵肌表,濕性黏滯沉重,所以全身感到沉重,這一切都與「濕氣」有密切關聯!
以《傷寒論》中專門治療太陽病的桂枝湯類方、麻黃湯類方都能夠改善身體沉重的症狀。其他如太陰病、少陰病或雜病也都會出現身體沉重的現象。(點選理解什麼是太陽病)
這類表症的症狀是一組的,例如:身體沉重、全身疼痛,發燒怕冷、頭痛、頭脹好像裹著一層東西、胸悶、食慾不佳、納呆、面目浮腫、咳嗽、喉嚨痛、舌苔薄白膩,脈浮或脈濡緩。
因為長期「勞倦內傷」或「久病失」所導致的慢性病,出現的身體沉重也是常見的,最常見的就是「陽虛體質」,這通常是過去感冒沒有治癒所遺留下來的後遺症,最常見的是「脾陽虛」、「腎陽虛」。
常見的症狀是:身體沉重、小腿水腫(按之凹陷不起)、面色萎黃、食慾不佳、大便溏瀉、疲勞、腰酸腰痛、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滑,脈沈細緩。
古人也發現中風所導致的半側肢體沉重無法活動,這屬於「半身不遂」的範疇,不在這裡討論範圍。
相關的6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由於身體沉重最常見的就是「陽虛體質」,因此體內陽經沒有能量的人,經常會感到身體沉重。大家也可以自行觀察,在颱風天、陰雨天氣或寒流時,這類濕氣會降低體內的陽經能量,這也會提高出現身體沉重症狀的機率。
當外感風邪襲肺時,由於肺失通調水道,影響膀胱氣化,因此可以觀察「身體沉重」與「脾經」、「膀胱經」能量密切相關,通常會出現這兩條經絡虛證。古人提到「肝虛」、「腎虛」與「脾虛」都會出現身體沉重,肝經虛證時經常出現所謂的「倒鐵三角經絡型態」,也有機會出現身體沉重。
基於以上列舉幾種經絡型態如下:
改善身體沉重的48個中藥方劑清單
與身體沉重的相關症狀或疾病
關於身體沉重之相關中醫典籍
-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土鬱之發,民病心腹脹,胕腫身重。」
- 《靈樞.脹論》:「脾脹者,善噦,四肢煩冤,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
- 《張氏醫通》卷九:「經曰,肝虛腎虛脾虛,詣令人體重煩冤」、「身重多屬於濕」
- 《雜病源流犀燭》:「若心水病,必兼身重,少氣,不得臥,煩而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