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湯

KU SHE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4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肺經 11%
腎經 11%
膀胱經 11%
大腸經 11%
脾經 11%
胃經 5%
小腸經 5%
心經 5%
膽經 5%
肝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小腸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苦參湯以苦參為主要藥材,其原因如下:

  1. 苦參性寒,味苦,入心、肝、小腸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其苦寒之性,能瀉火清熱,並能燥濕止癢,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陰部濕疹、疥瘡等疾病有顯著療效。
  2. 苦參湯中苦參的用量較大,為君藥,起著主導作用,是方劑的核心。其他藥材則配合苦參,發揮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苦參湯中加入蛇牀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增強殺蟲止癢功效: 蛇牀子性溫,味辛,具有殺蟲止癢之效,與苦參湯中的苦參、黃柏等藥物協同作用,可增強殺蟲止癢的功效,適用於溼疹、陰癢、疥瘡等皮膚病。

2. 溫陽燥濕: 蛇牀子性溫,可溫陽燥濕,與苦參、黃柏等藥物配合,可加強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效果,適用於因溼熱引起的皮膚病。

總而言之,蛇牀子在苦參湯中發揮着重要的輔助作用,增強了方劑的殺蟲止癢功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溼熱引起的皮膚病。

苦參湯中加入白礬,主要原因有二:

  1. 增強殺菌作用: 白礬性寒,具有燥濕殺蟲、解毒止癢的功效。苦參則苦寒,擅長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兩者結合,能增強殺菌效果,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疥瘡等,具有更顯著的治療作用。
  2. 收斂止癢: 白礬能收斂毛孔,減少皮膚滲出,並具有止癢作用。與苦參的清熱燥濕功效相輔相成,能有效緩解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促進皮膚病的痊癒。

苦參湯中加入荊芥,主要是考慮到其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效。

苦參性寒苦,善於清熱燥濕,瀉火除煩,主治濕熱下注之證。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癢之功效。

二者合用,一寒一溫,相輔相成,既能清熱解毒,又能疏散風熱,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風熱襲表等症,更能增強苦參清熱解毒之力,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苦參湯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代醫書記載,苦參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皮膚病症:
    • 疥瘡、頑癬、濕疹、瘙癢: 這是苦參湯最主要的應用範圍,涵蓋了各種因濕熱、風邪、蟲毒所引起的皮膚瘙癢、紅疹、潰爛等症狀。例如《醫方集宜》中提到苦參湯可用於治療「風疳瘡,並承山側生瘡,如疥破,有黃水浸淫成瘡」。
    • 小兒瘡瘍: 多篇文獻如《外臺秘要》、《太平聖惠方》都指出苦參湯可用於治療小兒頭面生瘡、疥瘡等皮膚疾病。例如《太平聖惠方》記載「治小兒頭面身體生瘡。久不瘥。宜用洗浴苦參湯方。」以及「治小兒疥及諸般瘡。洗浴苦參湯方。」
    • 大風諸癩:《本草綱目》提及苦參湯可外洗用於治療癩病。
    • 癰瘡爛壞:《太平聖惠方》中提到「治癰瘡爛壞。淋洗苦參湯方。」,說明苦參湯可以用於治療癰瘡潰爛的情況。
  • 蟲蝕症:
    • 肛門、下唇生瘡:《類證治裁》記載苦參湯可用於「蟲蝕其肛,下唇生瘡」的情況。
    • 疳䘌蝕下部、疳䘌齒根血出:《聖濟總錄》記載苦參湯可用於治療疳䘌蝕下部及疳䘌齒根血出的情況。
    • 傷寒後䘌蟲食下部:《聖濟總錄》提到苦參湯可用於治療傷寒後䘌蟲食下部的情況,並指出下部有瘡者,可灌洗下部。
  • 五官疾病:
    • 齲齒:《史記》、《本草綱目》、《醫方考》均記載淳于意用苦參湯為齊大夫治療齲齒,並分析其原理為「取其去風氣濕熱、殺蟲之義」及「苦能安齒蠹,寒能去風熱」。
  • 熱病及相關症狀:
    • 天行熱病、傷寒汗出不止、胸中噁心:《皇漢醫學》引《千金方》及《外臺》引《肘後》的記載,指出苦參湯(被認為與三物黃芩湯為同一方劑)可治療天行熱病,病程五六日以上者,以及傷寒汗出不止,病程三四日,且胸中噁心,想吐的症狀。
    • 時氣病、壯熱、四肢疼痛、胸滿心煩:《太平聖惠方》提到可用苦參湯治療時氣病四日,症狀為身體壯熱、四肢疼痛、胸滿心煩的患者。
    • 時行疫癘病、壯熱、嘔逆:《聖濟總錄》記載苦參湯可治療時行疫癘病,數日未得汗,渾身壯熱,嘔逆不下食的情況。
  • 其他:
    • 暴得心痛如刺:《外臺秘要》提到苦參湯可用於治療暴得心痛如刺的情況。
    • 大衄口耳皆出血不止:《聖濟總錄》記載苦參湯可用於治療大衄口耳皆出血不止的情況。
    • 血邪攻心,癲狂不識人:《太平聖惠方》提到可用苦參湯調服藥物治療血邪攻心,癲狂不識人的情況。

治療原理

苦參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辨證論治,其核心在於苦參的藥性及其配伍藥物的協同作用:

  1. 苦參: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 清熱燥濕: 苦參性寒,味苦,入心、肝、胃、大腸、膀胱經,具有強大的清熱燥濕功效。這使得它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濕熱之邪,這是許多皮膚病、炎症、感染的根本原因。
    • 殺蟲止癢: 苦參具有殺蟲作用,可以直接殺滅或抑制多種致病寄生蟲和真菌,從而解除因蟲蝕、真菌感染引起的瘙癢、疼痛等症狀。
  2. 配伍藥物的協同作用:

    苦參湯並非單一苦參一味藥,而是根據不同的病症配伍不同的藥物,以增強療效:

    • 蛇牀子: 溫腎壯陽,祛風止癢。與苦參合用,增強祛風止癢的效果,尤其針對寒濕引起的皮膚病症。
    • 白礬: 收斂止血,防腐止癢。與苦參合用,增強收斂、止癢、防腐的作用,對於瘡瘍潰爛有較好的療效。
    • 荊芥: 疏風解表,消腫止癢。與苦參合用,增強疏風解表、消腫止癢的功效,對於風邪引起的皮膚病症有較好的療效。
    • 其他配伍: 根據不同病症,還會配伍黃芩、黃連、大黃、芍藥、黃柏、菝葜、青葙子、熊膽、桃白皮、槐白皮、防風、露蜂窩、甘草、生地黃、龍膽、升麻、梔子仁、丹參、苦楝根、蒴藋根、烏梅、雞子清、金銀花、木瓜、檳榔、白芷、白蘚皮等,以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祛風止痛、溫經通絡等目的,進一步增強苦參湯的療效。

總結

苦參湯以苦參為君藥,利用其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特性,配伍不同藥物,針對性地治療各種皮膚病症、蟲蝕症、五官疾病、熱病及相關症狀。其治療原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通過清熱燥濕、祛風止癢、殺蟲解毒等多種途徑,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苦參湯的具體組成和用法用量會根據不同的病症和醫家經驗而有所差異。以上分析僅供參考,臨床應用需以醫師的診斷和處方為準。

傳統服藥法


苦參5錢,蜀椒1錢5分,川柏1錢5分,地膚子3錢。
水煎服。

相關疾病


皮膚結節陰道炎疥癬胰臟炎白帶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痲風 [漢生氏病]麻疹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脫肛腎盂腎炎尿道膿傷陰囊搔癢下腹部痛上腹胃脘痛身體沉重小便疼痛咽喉乾燥眼瞼丹毒

相同名稱方劑


苦參湯,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苦參。 主治:狐惑病,蝕於下部,咽乾。陰腫、陰癢、疥癩。

苦參湯, 出處:《濟生》卷八。 組成:苦參、蛇床子、白礬、荊芥穗各等分主治:疥瘡。 。 主治:疥瘡。

苦參湯, 出處:《家庭治病新書》。 組成:苦參5錢,蜀椒1錢5分,川柏1錢5分,地膚子3錢。 主治:風濕浸淫血脈,致生瘡疥,瘙癢不絕者。

苦參湯,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苦參8兩,地榆3兩,黃連3兩,王不留行3兩,獨活3兩,艾葉3兩,竹葉2升。 主治:小兒周身上下百瘡不癒。

苦參湯,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苦參1兩,桃白皮3分,槐白皮3分。 主治:疳(匿蟲),上唇內生瘡如粟,口中懊澀,面色枯白,好睡體重,蟲蝕五臟。

苦參湯, 出處:《麻科活人》卷四。 組成:苦參、大風子(去殼)、荊芥、防風、白芷、獨活、何首烏(烏豆水煮乾)、白附子(烏豆水煮乾)、威靈仙、胡麻仁、北全蠍(糯米炒)、僵蠶(薑汁蒸)、白蒺藜(炒,去刺)、牛蒡子(炒)、生薑(一方無獨活,又一方有甘草)。 主治:麻後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