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用於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蛇床子性味辛、苦、溫。主治溫腎壯陽、燥濕、祛風、殺蟲。用於陽痿、宮冷、寒濕帶下、濕痹腰痛、外治外陰濕疹、婦人陰癢、滴蟲性陰道炎。
白礬性酸澀、寒、有毒。主治祛痰燥濕、解毒殺蟲、止瀉止血。主中風、癲癇、喉痹、疥癬濕瘡、癰疽腫毒、水火燙傷、口舌生瘡、爛弦風眼、聤耳流膿、鼻中息肉、瘡痔疼痛、崩漏、衄血、損傷出血、久瀉玖痢、帶下陰癢、脫肛、子宮下垂。
荊芥性味辛、微苦、性微濕。主治祛風解表、透疹止癢、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産後血暈、癰腫、瘡疥、瘰癧。
苦參湯,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苦參。 主治:狐惑病,蝕於下部,咽乾。陰腫、陰癢、疥癩。
苦參湯, 出處:《濟生》卷八。 組成:苦參、蛇床子、白礬、荊芥穗各等分主治:疥瘡。 。 主治:疥瘡。
苦參湯, 出處:《家庭治病新書》。 組成:苦參5錢,蜀椒1錢5分,川柏1錢5分,地膚子3錢。 主治:風濕浸淫血脈,致生瘡疥,瘙癢不絕者。
苦參湯,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苦參8兩,地榆3兩,黃連3兩,王不留行3兩,獨活3兩,艾葉3兩,竹葉2升。 主治:小兒周身上下百瘡不癒。
苦參湯,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苦參1兩,桃白皮3分,槐白皮3分。 主治:疳(匿蟲),上唇內生瘡如粟,口中懊澀,面色枯白,好睡體重,蟲蝕五臟。
苦參湯, 出處:《麻科活人》卷四。 組成:苦參、大風子(去殼)、荊芥、防風、白芷、獨活、何首烏(烏豆水煮乾)、白附子(烏豆水煮乾)、威靈仙、胡麻仁、北全蠍(糯米炒)、僵蠶(薑汁蒸)、白蒺藜(炒,去刺)、牛蒡子(炒)、生薑(一方無獨活,又一方有甘草)。 主治:麻後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