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湯

KU SHE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肺經 11%
腎經 11%
膀胱經 11%
大腸經 11%
脾經 11%
胃經 5%
小腸經 5%
心經 5%
膽經 5%
肝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小腸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2

方劑組成解釋

苦參湯以苦參為主要藥材,其原因如下:

  1. 苦參性寒,味苦,入心、肝、小腸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其苦寒之性,能瀉火清熱,並能燥濕止癢,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陰部濕疹、疥瘡等疾病有顯著療效。
  2. 苦參湯中苦參的用量較大,為君藥,起著主導作用,是方劑的核心。其他藥材則配合苦參,發揮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苦參湯中加入蛇牀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增強殺蟲止癢功效: 蛇牀子性溫,味辛,具有殺蟲止癢之效,與苦參湯中的苦參、黃柏等藥物協同作用,可增強殺蟲止癢的功效,適用於溼疹、陰癢、疥瘡等皮膚病。

2. 溫陽燥濕: 蛇牀子性溫,可溫陽燥濕,與苦參、黃柏等藥物配合,可加強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效果,適用於因溼熱引起的皮膚病。

總而言之,蛇牀子在苦參湯中發揮着重要的輔助作用,增強了方劑的殺蟲止癢功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溼熱引起的皮膚病。

苦參湯中加入白礬,主要原因有二:

  1. 增強殺菌作用: 白礬性寒,具有燥濕殺蟲、解毒止癢的功效。苦參則苦寒,擅長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兩者結合,能增強殺菌效果,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疥瘡等,具有更顯著的治療作用。
  2. 收斂止癢: 白礬能收斂毛孔,減少皮膚滲出,並具有止癢作用。與苦參的清熱燥濕功效相輔相成,能有效緩解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促進皮膚病的痊癒。

苦參湯中加入荊芥,主要是考慮到其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效。

苦參性寒苦,善於清熱燥濕,瀉火除煩,主治濕熱下注之證。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癢之功效。

二者合用,一寒一溫,相輔相成,既能清熱解毒,又能疏散風熱,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風熱襲表等症,更能增強苦參清熱解毒之力,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苦參湯」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苦參: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清熱瀉火等功效。
  •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 蛇牀子:性微寒,具有止癢、祛風除濕、驅蟲殺蟲、壯陽活絡止痛、燥濕等功效。
  • 白礬: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止瀉、燥濕、解毒等功效。

主治功效

苦參湯具有清熱除濕、解毒殺蟲、祛風止癢功效。主治疥瘡等因風熱、濕熱、蟲淫、血燥引起的各種瘙癢性皮膚疾病。

使用方法

苦參湯可以外用,包括清洗、浸泡、濕敷等方式。

臨牀應用

苦參湯對因風熱、濕熱、蟲淫、血燥引起的各種瘙癢性皮膚疾病都有較好的療效。

注意事項

  • 苦參湯屬於寒涼性藥物,脾胃虛寒者慎用。
  • 苦參湯外用時,注意避免接觸眼睛和黏膜。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總結

中藥方劑「苦參湯」,由苦參、荊芥、蛇牀子、白礬組成,具有清熱除濕、解毒殺蟲、祛風止癢功效,主治疥瘡等因風熱、濕熱、蟲淫、血燥引起的各種瘙癢性皮膚疾病,外用時注意避免接觸眼睛和黏膜,脾胃虛寒者慎用。

傳統服藥法


苦參5錢,蜀椒1錢5分,川柏1錢5分,地膚子3錢。
水煎服。

相關疾病


皮膚結節陰道炎疥癬胰臟炎白帶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痲風 [漢生氏病]麻疹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脫肛腎盂腎炎尿道膿傷陰囊搔癢下腹部痛上腹胃脘痛身體沉重小便疼痛咽喉乾燥眼瞼丹毒

相同名稱方劑


苦參湯,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苦參。 主治:狐惑病,蝕於下部,咽乾。陰腫、陰癢、疥癩。

苦參湯, 出處:《濟生》卷八。 組成:苦參、蛇床子、白礬、荊芥穗各等分主治:疥瘡。 。 主治:疥瘡。

苦參湯, 出處:《家庭治病新書》。 組成:苦參5錢,蜀椒1錢5分,川柏1錢5分,地膚子3錢。 主治:風濕浸淫血脈,致生瘡疥,瘙癢不絕者。

苦參湯,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苦參8兩,地榆3兩,黃連3兩,王不留行3兩,獨活3兩,艾葉3兩,竹葉2升。 主治:小兒周身上下百瘡不癒。

苦參湯,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苦參1兩,桃白皮3分,槐白皮3分。 主治:疳(匿蟲),上唇內生瘡如粟,口中懊澀,面色枯白,好睡體重,蟲蝕五臟。

苦參湯, 出處:《麻科活人》卷四。 組成:苦參、大風子(去殼)、荊芥、防風、白芷、獨活、何首烏(烏豆水煮乾)、白附子(烏豆水煮乾)、威靈仙、胡麻仁、北全蠍(糯米炒)、僵蠶(薑汁蒸)、白蒺藜(炒,去刺)、牛蒡子(炒)、生薑(一方無獨活,又一方有甘草)。 主治:麻後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