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 Alunite, Bai Fan, White Alum
- 別名:雪礬,生礬,羽涅,礬石,石涅,涅石,明礬,雲母礬,白君,羽澤,理石,枯礬
- 藥品來源:礦物明礬石,經加工提煉而成的結晶。採收和儲藏:採得後,打碎,用水溶解,收集溶液,蒸發濃縮,放冷後即析出結晶。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甘肅, 湖北, 福建, 浙江, 安徽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白礬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白礬,性味酸澀寒涼,歷代醫家皆肯定其清熱解毒之效。多部醫籍記載其應用,今從其功效切入,以現代語彙闡述。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總結白礬四大用途,其中「治喉痹癰疽,蛇蟲傷螫,取其解毒也」直接點明其解毒功效。喉痹、癰疽等,皆屬熱毒壅盛之症,白礬以其寒涼之性,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蛇蟲咬傷,亦為外感毒邪,白礬可解其毒。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藥性論》、《醫學入門》等典籍,雖未直接冠以「清熱解毒」之名,但記載白礬主治寒熱洩痢、陰蝕惡瘡、目赤腫痛等症,這些疾病多與熱毒、濕熱有關。例如《醫學入門》更提及白礬可治蛇蠍、惡犬等毒傷,再次佐證其解毒之功。
《長沙藥解》更深入闡述白礬解毒機理,認為其「善收濕淫,最化瘀濁」,能化解體內淤積的濕熱邪毒,使癰疽等症得以痊癒。其論述指出,癰疽的治療關鍵在於中氣是否敗壞,白礬能收斂水濕,使氣血通達,從而促進癰疽的消退。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白礬的記載,皆從不同角度印證其清熱解毒的功效。其作用機理,一方面在於其寒涼之性,能清解體內之熱;另一方面,其收斂之性,能化解濕熱,並促進傷口癒合,達到解毒的目的。 但需注意,不同古籍對白礬的使用亦有不同見解,其應用需謹慎。
2. 外用
白礬,性味酸寒澀,古籍記載其外用功效豐富,主要體現在收斂、解毒、消腫等方面。本文將根據歷代醫籍記載,綜述其外用應用。
《本草綱目》將白礬的用途歸納為四類:一是吐利風熱痰涎,利用其酸苦湧洩之性;二是治療諸血痛、脫肛、陰挺、瘡瘍,依靠其酸澀收斂作用;三是治療痰飲、洩痢、崩漏、帶下、風眼等,憑藉其收斂乾燥濕邪的能力;四是治療喉痹癰疽、蛇蟲傷螫,發揮其解毒功效。此段總結全面,涵蓋了白礬外用治療多種病症的特性。
其他典籍也多有記載,例如《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記載其可治寒熱洩痢、惡瘡、目痛等;《藥性論》則指出其能治鼠漏、瘰癧、鼻衄等;《日華子諸家本草》提及其可除風去勞、消痰止渴等;《本草衍義》記載其粉末可治療嵌甲、牙齒出血等;《醫學入門》則範圍更廣,包括耳腫、目赤、口舌生瘡、牙痛、喉痹、以及各種毒傷;《醫林纂要》則點明其生用解毒,煅用生肌卻水之效。 《本草蒙筌》則強調其在止瀉、治齒痛、以及治療脫肛、膿瘡方面的收斂作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白礬外用功效的認識已相當全面,其收斂、解毒、消腫等作用,在治療皮膚病、眼疾、口腔疾病及其他外傷感染等方面皆有應用,但需注意不同典籍記載的側重點與使用方式略有差異。 例如,《神農本草經疏》提醒白礬性燥急,使用需謹慎,避免因過度收斂而產生不良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僅為古代醫籍記載,現代臨牀應用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並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
3. 解毒
白礬,其解毒功效歷來為醫家所重視,多部古代醫籍均有記載。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白礬的四大用途,其中之一便是「解毒」,可用於治療「喉痹癰疽,蛇蟲傷螫」。這說明白礬能有效應對由外邪入侵引起的局部感染和中毒反應。 《醫學入門》更進一步說明,白礬能治療「蛇蠍、惡犬、壁鏡、驢涎、馬汗毒傷」,範圍涵蓋了動物咬傷、毒蟲叮咬等多種中毒情況,顯示其解毒作用的廣泛性。
《神農本草經》和《神農本草經百種錄》記載白礬能治療「陰蝕惡瘡」,這類疾病多與感染、毒素累積相關,也側面印證了其解毒功效。《長沙藥解》則從病理機制角度闡述白礬的解毒作用,認為其能「收濕淫,最化瘀濁」,藉由清除體內濕濁之邪,達到解毒的目的。文中還提到白礬能治療癰疽,並指出其解毒機制與調節機體正氣、促進組織修復有關。 《醫林纂要》簡潔明瞭地指出:「生用解毒」,說明白礬生品便具有解毒功效。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白礬的解毒功效多有論述,從臨牀經驗到病理機理都有所涉及。其解毒作用可能通過多種途徑實現,例如清除體內濕熱毒邪,促進組織修復等。 值得注意的是,各家醫籍對白礬的應用也有不同見解,例如《神農本草經疏》便提醒需謹慎使用,避免因其收澀之性而造成不良反應。
4. 燥濕
白礬,古稱礬石,其燥濕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於臨牀。本文將從多部古籍中,分析白礬的燥濕作用機理及其臨牀應用。
《本草綱目》指出白礬「治痰飲,洩痢,崩、帶,風眼,取其收而燥濕也」。此處將白礬的燥濕作用歸納為收斂,說明其能收斂體內過多的濕邪,從而達到治療痰飲、洩痢、崩漏帶下等濕邪相關疾病的目的。 《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治「寒熱洩痢」,《藥性論》則提及治療「鼠漏,瘰癧」,這些疾病都與濕邪、痰飲有關,也佐證了白礬的燥濕功效。
《長沙藥解》更進一步闡述了白礬燥濕的機理:「礬石,入足太陰脾、足太陽膀胱經,善收濕淫,最化瘀濁」。 它認為白礬能通過收斂脾經、膀胱經的濕邪,並化解瘀積的濁濕,達到治療濕邪相關疾病的效果。文中更提到白礬用於治療「女勞黑疸」、「腳氣衝心」,皆與濕濁、水腫有關,再次印證其燥濕之效。
《本草經疏》則提出警示:「礬性燥急,而能劫水,故不利齒骨」。這說明白礬燥濕之力較強,使用需謹慎,需根據病情及體質,適當配伍其他藥物,避免藥性過於峻猛,傷及正氣。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白礬燥濕功效的認識,從其臨牀應用到作用機理都有不同層面的闡述。 白礬燥濕作用的關鍵在於其收斂、化濕、除濁的特性,但其藥性峻烈,應用需謹慎。 需注意的是,以上僅為古籍記載的分析,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
5. 止瀉
白礬,性味酸澀而寒,古代醫籍多記載其具有止瀉功效,但其運用需謹慎,並非所有洩瀉皆宜。 讓我們從歷代醫家論述中,分析其止瀉機理。
《神農本草經》及《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均記載白礬「主寒熱洩痢」,說明古人已認識到白礬能治療寒熱引起的腹瀉。 《本草綱目》則更進一步指出白礬止瀉的機理是「收而燥濕」。 這與《神農本草經疏》的闡述相呼應,其認為「寒熱洩痢,皆濕熱所為」,白礬性燥急收澀,能除濕熱,故能止瀉。 然而,《神農本草經疏》也提醒,「假令濕熱方熾,積滯正多,誤用收澀,為害不一,慎之」。這說明白礬止瀉只適用於某些特定情況,例如洩瀉日久,虛脫滑瀉,而非所有濕熱型洩瀉都適用。
《醫學入門》中提到白礬治療「作渴洩痢」,此處的「渴」可能暗示了體內津液不足,白礬的收斂作用可以減少水分流失,緩解腹瀉症狀。 《長沙藥解》則深入闡述白礬止瀉的機制,認為其「善收濕淫,最化瘀濁」,能收斂腸道濕邪,並化解腸道瘀濁之氣,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長沙藥解》也強調,白礬止瀉需結合辨證論治,並非單純的收斂止瀉藥物。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白礬止瀉功效的記載各有側重,但都指向其收斂、燥濕、化瘀的作用。 然而,白礬性燥澀,使用需謹慎,應根據病症辨證施治,不可濫用。 現代臨牀應用中,白礬多配合其他藥物使用,以發揮其最佳療效,單方使用更需注意其適應症。
6. 止血
白礬,在古代中醫典籍中,其止血功效多見記載,但其機理並非單純的收斂止血,而是與其燥濕、收斂、解毒等作用密切相關。
《本草綱目》指出白礬「治諸血痛,脫肛,陰挺,瘡瘍,取其酸澀而收也」,此處所述止血,主要基於其酸澀收斂的特性。白礬的酸澀之性,能使局部血管收縮,減少出血,並能起到收斂傷口的作用,因此適用於一些出血性疾病。 《本草衍義》更進一步說明,將火煅後的白礬粉末,可以有效治療牙齦出血。
然而,許多典籍也提及白礬止血的應用情境,並非單純因出血而使用。例如《藥性論》記載白礬「療鼻衄」,《醫學入門》提到其可治療「牙齒腫痛出血」,這些情況中,出血往往是其他病症的伴隨症狀,例如炎症或腫痛。白礬在此時發揮作用,可能與其解毒、消腫的功效相關,通過消炎止痛,間接達到止血的目的。
《長沙藥解》則從更深層次探討白礬止血的機理,指出其「善收濕淫,最化瘀濁」,認為白礬能化解瘀血,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此外,文中也提到白礬「酸澀燥裂,最收濕氣而化瘀腐」,這也暗示了其止血機制可能與收斂止血及化瘀止血兩種作用共同發揮功效。
綜上所述,白礬止血功效並非單一機制,而是通過其酸澀收斂、燥濕化瘀、解毒消腫等多重作用,在不同病症下發揮不同的作用。 需要強調的是,古籍記載的應用方法和劑量需根據現代醫學知識和臨牀經驗進行判斷,不可盲目照搬。
白礬的古代典籍
- 《 本草衍義》:《本草衍義》這本書對於中藥「白礬」的解釋是:將白礬用火烤乾後磨成粉末,可以拿來敷在嵌入肉中的指甲上,或者用於止住牙縫中如鼻血般湧出的鮮血,只要貼上白礬粉,就能迅速見效,使傷口癒合。
換句話說,根據《本草衍義》這本書的記載,白礬經過加熱處理後研磨成細粉,可用於治療嵌甲導致的疼痛,以及止住牙縫中大量出血的情況,使用後能夠快速達到療效,促進傷口恢復。
- 《 本草蒙筌》:根據中醫古書《本草蒙筌》的記載,白礬這種中藥有多種用途。首先,它可以止住過度的腹瀉,對付腸胃不適有幫助。其次,白礬還能用於緩解牙痛,將它填塞在疼痛的牙齒上可能有助於減輕痛楚。再者,對於脫肛的情況,也就是直腸的一部分突出到肛門外,白礬可以作為洗滌劑使用,以收斂和緊緻腸道。最後,當皮膚出現膿瘡時,白礬也可以被用作外敷藥物,有助於吸收膿瘡周圍的水分,促進傷口癒合。
- 《 本草綱目》:根據《本草綱目》這本中醫古籍,對於白礬(礬石)的使用方式和功效有以下四種:
1. 白礬可用於促進體內風熱引起的痰涎排出,這是因為白礬具有酸苦的特性,能刺激體內的湧洩反應。
2. 對於各種出血症狀,如痔瘡脫出,子宮脫垂,以及皮膚上的瘡瘍,白礬的酸澀性質有助於收斂止血。
3. 在治療因體內濕氣過重導致的痰飲、腹瀉、月經失調等問題上,白礬的收斂和去濕作用顯得特別重要。
4. 若遇到喉嚨痛、嚴重的咽喉感染,或是被蛇蟲咬傷,白礬因其解毒的特性,可作為應急處理的選擇。
以上就是《本草綱目》對於白礬的應用與功效的詳細說明。
- 《 名醫別錄》:《別錄》:可治療氣虛及肌肉偏寒的症狀,改善氣不足的問題,具有消毒作用,並能治療溫瘧病,促進藥物吸收和作用。
- 《 長沙藥解》:《長沙藥解》對於「白礬」的解析如下:
白礬能夠進入足太陰脾與足太陽膀胱經絡,擅長吸收過多的濕氣,並且非常有效於化解瘀積的污濁物質。對於因濕熱所導致的黃疸有療效,也能清除白帶異常的情況。
在《金匱要略》中記載,礬石丸用於治療婦女白帶過多,月經不調,腹部有堅硬的結塊不停止,其中可能含有乾涸的血液,會排出白色分泌物。礬石可以轉化陳舊血液並消除堅硬的結塊,同時吸收濕氣,收斂精液,配合杏仁則可以疏通鬱結的氣滯。
硝礬散是治療因過度勞累導致的黑疸,因其具有去濕利水的功效。《千金方》中的礬石丸則用於治療腳氣上沖心臟,同樣因其去濕的特性。
礬石性質酸澀且乾燥,最擅長吸收濕氣並化解腐爛的瘀血。它能有效清除長期存積的老痰和陳年飲食積滯,因為這些痰涎往往在身體各處凝固,黏附難以移動,礬石能將其吸收並清掃,使它們失去依附,身體自然無法容納,位於上方的會自行吐出,下方的則自行排出,實際上礬石並非直接的催吐或瀉下藥物。
至於礬石能有效治療瘡瘍的原因,在於當身體中氣未衰竭時,瘡瘍外發,肉體腐爛,膿液流出,新生組織隨即長出,便不會有後續問題。然而,當陽氣衰弱,脾胃濕重,中氣衰敗,瘡瘍便無法順利外發,反而向內發展,傷害內臟,這就是致命的原因。礬石能吸收藏腑中的濕氣,使脾胃恢復乾燥,氣血得以流通,因此能治療瘡瘍。
- 《 醫學入門》:《醫學入門》對於白礬的應用範疇有廣泛的描述,以下是其內容的現代化轉譯:
「白礬可用於治療突然發生的耳部腫脹並伴隨膿液分泌的情況。此外,對於眼睛紅腫、視力障礙如翳障和胬肉等問題,以及口腔內如舌頭或口腔黏膜長出瘡瘍的情況,白礬也具有療效。在牙齒方面,對於牙齦腫痛甚至出血,長期下來導致牙齒破損或接近脫落的情況,白礬亦能發揮作用。
對於急性喉炎,尤其是因風邪所引起的喉嚨疼痛與呼吸困難,白礬也能提供緩解。對於心肺煩熱,即心悸、胸悶、口乾舌燥等症狀,或是由風邪引起的痰多、氣喘等情況,白礬同樣能提供幫助。另外,對於口渴、腹瀉或痢疾等消化系統問題,白礬也有其療效。
除此之外,白礬還可用來處理各種動物咬傷或毒物侵襲的緊急情況,包括被蛇、蠍子咬傷,或是被惡犬、壁虎、驢子或馬的唾液、汗水等毒素傷害的情況。」
以上就是《醫學入門》中對白礬用途的詳細描述,從五官到內臟,從急症到慢性病,白礬都被視為一種多用途的藥材。
- 《 神農本草經疏》:《本草經疏》對於白礬的解釋如下:
白礬的味道是酸的,氣質寒涼且無毒性。它的特性是燥急且收澀,能解毒、清熱、沈澱濁物。寒熱引起的瀉痢,通常是由於濕熱導致的,婦女的白帶過多,多半是因為虛弱和脫力所致,白礬的收澀特性可以止住這種脫力。至於陰部潰爛和惡性瘡癤,也是由於濕熱引起,眼睛疼痛大都是風熱造成。白礬能深入骨髓去除固熱,並能強化牙齒,因為熱度侵襲骨髓會使髓質流失,進而導致骨頭軟弱和牙齒鬆動,白礬能進入骨髓去除熱度,所以能治療這些症狀。它還能消除鼻子中的息肉,這是因為它有消炎、清熱、燥濕的功效。
《本經》記載,白礬主要用於治療寒熱交替的瀉痢,這應該是指長期瀉痢不止,導致虛弱脫力的情況。白礬的收澀作用可以止住脫力,所以能治療此症。然而,如果濕熱正在旺盛,體內有大量積滯,誤用收澀藥物可能會帶來多種危害,因此使用時需謹慎。婦女白帶過多多半是因為虛弱脫力,所以使用收澀藥物可以暫時止住,但這不是根本的治療方法。如果眼睛疼痛不是因為胬肉或是有外部障礙,白礬也不是合適的選擇。白礬能夠深入骨髓去除固熱,但只能作為輔助,不能單獨使用,否則可能反而有害。白礬性質燥急,會消耗水分,所以對牙齒和骨骼不利,因為牙齒是骨骼的一部分。
- 《 本草綱目》:根據《本草綱目》這本中醫古籍,對於白礬(礬石)的使用方式和功效有以下四種:
1. 白礬可用於促進體內風熱引起的痰涎排出,這是因為白礬具有酸苦的特性,能刺激體內的湧洩反應。
2. 對於各種出血症狀,如痔瘡脫出,子宮脫垂,以及皮膚上的瘡瘍,白礬的酸澀性質有助於收斂止血。
3. 在治療因體內濕氣過重導致的痰飲、腹瀉、月經失調等問題上,白礬的收斂和去濕作用顯得特別重要。
4. 若遇到喉嚨痛、嚴重的咽喉感染,或是被蛇蟲咬傷,白礬因其解毒的特性,可作為應急處理的選擇。
以上就是《本草綱目》對於白礬的使用說明和功效描述。
- 《 神農本草經》:根據中醫古書《神農本草經》的記載,白礬這種中藥的主要療效如下:
1. 能夠調理體內的寒熱失調情況,對於因寒熱不調所導致的腹瀉、痢疾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對於白帶過多的情況(在古文中稱為「白沃」)也有很好的控製作用。
3. 可以用於治療由陰部濕氣過重所引發的腐蝕性惡瘡,即陰蝕惡瘡。
4. 對於眼睛疼痛的症狀亦有緩解之效。
5. 最後,白礬還能夠強健骨骼和牙齒,對骨骼和牙齒的健康有益。
- 《 名醫別錄》:根據中醫古書《名醫別錄》的記載,對於中藥「白礬」的解釋如下:
這表示,在古代中醫學中,白礬被認為具有深入體內,針對頑固熱邪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同時,它也被用來處理鼻腔內的息肉問題,可能通過其收斂作用來達到治療效果。
- 《 藥性論》:根據中醫古書《藥性論》對於中藥[白礬]的描述,其主要用途如下:
1. 治療鼠漏:也就是淋巴結核。白礬可用於治療淋巴結核所導致的局部腫塊。
2. 瘰癧:指的是頸部或腋下等部位的慢性淋巴結炎。白礬對於這種慢性炎症有療效。
3. 治療鼻出血:白礬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控制鼻腔出血。
4. 生含咽津:生含即為直接含服,咽津表示吞服唾液。此處的意思是將白礬直接含在口中,並吞下唾液,用於治療咽喉急症,如急性喉炎等。
總結來說,《藥性論》認為白礬對於淋巴系統疾病、鼻出血及咽喉急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 日華子諸家本草》:根據《日華子諸家本草》這本書的記載,白礬這種中藥有以下的功效與用途:
1. 它能幫助去除風邪,減輕勞損,也就是說,對於因風寒引起的身體不適,或是過度勞累造成的疲憊,白礬都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2. 白礬可以消除痰濕,對咳嗽多痰的情況有所幫助,同時也能止渴,對於口乾舌燥的症狀有一定的舒緩效果。
3. 此外,它還能溫暖水臟,也就是說,對於腎臟虛弱,水液代謝不良的情況,白礬也有調理的作用。
4. 對於中風後聲音嘶啞的情況,白礬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5. 白礬還可以用來治療皮膚病,如疥癬等。如果將白礬和桃仁一起,加入熱水中泡澡,可以促進汗腺排汗,有助於身體的新陳代謝和排毒。
以上就是《日華子諸家本草》中對於白礬功效的描述。
- 《 本草衍義》:《本草衍義》這本書對於中藥「白礬」的解釋是這樣的:
如果我們將白礬經過火烤使之乾枯成粉狀,可以用來處理嵌甲問題。此外,對於那些牙縫中莫名出血,就像鼻血一樣的情況,只要將白礬粉貼在出血處,就能迅速止血並促進康復。
換句話說,白礬經火烤後變成粉末,可以應用於治療嵌甲和牙縫出血,對於這兩種情況都有良好的療效。
- 《 醫學入門》:
「白礬可用於治療突然發生的耳朵腫脹並伴有膿液流出的情況。對於眼睛紅腫、眼睛有翳障、胬肉(一種眼睛表面的異常組織增生)等問題,以及口腔內長瘡、牙齦腫痛、出血等症狀,白礬也有其療效。此外,它還能應對長期存在的牙齒損壞和腐蝕情況。
白礬亦適用於緊急情況下的喉風(急性喉炎)和痹症(關節疼痛)。對於心肺部位的煩熱感、風痰過多導致的不適,以及口渴、腹瀉等症狀,白礬同樣能夠發揮作用。
更進一步地,白礬還可以用來處理由蛇、蠍、惡犬、壁虎、驢子的唾液、馬匹的汗水所引起的中毒傷害。」
- 《 醫林纂要》:《醫林纂要》這本中醫古籍對於中藥[白礬]的應用有以下的說明:
在未經加工的情況下使用白礬(生用),它具有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各種由毒素引起的疾病。而當將白礬經過煅燒處理後(煅用),它的特性會轉變,此時它能促進傷口癒合,生成新肉(生肌),並且有助於消除水腫(卻水)。這顯示了白礬在不同處理方式下的多樣療效。
- 《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根據中醫古書《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中的記載,白礬這種中藥具有以下的效用:
1. 調節身體的寒熱失調:白礬能夠幫助身體恢復平衡,對於因寒熱失調所導致的各種症狀有改善作用。
2. 治療洩瀉和痢疾:對於消化系統的問題,如洩瀉、痢疾等,白礬能發揮治療效果。
3. 改善白帶異常:針對婦女白帶過多或質地異常的情況,白礬有其獨特的療效。
4. 治療陰部病變:對於陰部的蝕損或惡性潰瘍,白礬能促進傷口癒合。
5. 緩解眼部疼痛:白礬對於眼睛疼痛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6. 強健骨骼和牙齒:長期使用白礬,能夠使骨骼更為堅固,牙齒更加健康。
- 《 本草蒙筌》:根據中醫古書《本草蒙筌》的記載,白礬這種中藥有多種用途。首先,它可以止住過度的腹瀉,對付腸胃不適有幫助。其次,白礬還能用於緩解牙痛,將它填塞在疼痛的牙齒上可能有助於減輕痛楚。再者,對於脫肛的情況,也就是直腸部分組織突出體外,白礬可以清洗並收澀腸道,有助於改善此一問題。最後,如果皮膚上出現了膿瘡,白礬可以敷在患處,它具有收水作用,能促進膿瘡癒合。
- 《 神農本草經疏》:《本草經疏》對於白礬的解釋如下:
白礬的味道是酸的,氣質寒涼且無毒性。它的特性是燥急且收澀,能解毒、清熱、沈澱濁物。寒熱引起的瀉痢,多是由於濕熱所致;婦女的白帶過多,常是因為身體虛弱和脫力;白礬的收澀作用正好可以止住這種脫力。至於陰部潰爛和惡性瘡癤,也是由於濕熱引起;眼睛疼痛,多半是風熱所致。白礬能夠深入骨髓去除固熱,並能強健牙齒,因為骨髓被熱所侵蝕,就會造成骨頭萎縮,牙齒鬆動,而白礬的性質能深入骨髓清除熱毒,所以對這些症狀也有幫助。白礬還能去除鼻子中的息肉,這是因為它有消炎、清熱和燥濕的功效。
根據《本經》,白礬主要用於治療寒熱引起的瀉痢,這主要是針對長期不止的瀉痢,已經出現脫力和滑洩,導致寒熱交加的情況。白礬的收澀作用,可以止住這種脫力,因此能有效治療。然而,如果濕熱正在旺盛,腸胃內積滯未清,誤用收澀藥物,反而會帶來更多問題,使用時必須謹慎。
婦女的白帶過多,多是由於身體虛弱和脫力,因此使用收澀藥物可以鞏固表面症狀,但這不是根本治療的方法。對於眼睛疼痛,如果不是因為胬肉或有外部障礙,使用白礬也不是最適合的選擇。白礬能深入骨髓去除固熱,只能作為輔助療法,單獨使用可能會造成損害。白礬性質燥急,容易消耗體內水分,因此對牙齒和骨骼並不利,因為牙齒也是骨骼的一部分。
- 《 長沙藥解》:《長沙藥解》對於「白礬」的解析如下:
白礬能夠進入足太陰脾與足太陽膀胱經絡,擅長吸收過多的濕氣,有效化解瘀積的濁物,對於黑色黃疸可以消除,白色帶下亦能去除。
在《金匱要略》中記載,礬石丸可用於治療婦女帶下及月經不順的情況,特別是因乾涸血液所引起的症狀,以及下部排出的白色分泌物。礬石有著化解舊血和消散腫塊的功效,同時收縮濕氣,幫助精液凝固,配合杏仁則可疏通鬱悶的氣滯。
硝礬散用於治療女性勞損導致的黑疸,因其具有燥濕利水的作用。《千金方》中的礬石丸則用於治療腳氣病上沖至心,同樣基於其燥濕功效。
白礬性質酸澀且燥烈,極為擅長吸收濕氣,並化解腐爛瘀血,能有效排除老痰及陳年飲水。因為痰涎凝聚,黏滯於身體上下通道中,難以移動,白礬能將這些物質集中並清除,使其失去依附,體內不再容納,位於上部的會自然吐出,下部的會自然排下,實際上並非直接引發嘔吐或排泄的藥物。
白礬在治療癰疽方面的效果良好,是因為當體內正氣尚未衰敗,癰疽由外部發作,腐肉化膿排出,新生肌肉開始生長,便不會有其他問題。然而,若陽氣衰弱,脾濕過重,中氣衰敗,癰疽無法從外部發展,反而向內沈陷,傷害內臟,這便是致命的原因。白礬能收集體內的水分,使脾土恢復乾燥,氣機得以暢通,因此癰疽得以痊癒。
白礬的現代功效
1. 止痛功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消炎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各種疼痛,如皮膚切割、擦傷等傷口疼痛,口腔、喉嚨等部位的疼痛,以及牙痛、頭痛等。白礬的鎮痛作用主要是通過其收斂止血、消炎的作用,從而緩解疼痛。
2. 抗菌抗病毒
古云:「白礬性寒,味苦澀,入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燥濕化痰、止瀉痢之功效。」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白礬具有抗菌、抗病毒的特性,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多種病原體的生長繁殖。可用於口腔、喉嚨等部位的消毒、消炎,也可用於皮膚傷口、燒傷等外傷處理。
白礬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入丸、散,0.2-1錢。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白礬的炮製
1.白礬:揀淨雜質,用時搗碎。
2. 煅白礬(又名枯礬):取揀淨的白礬,置砂鍋內加熱溶化並煅至枯乾,取出,剁塊。
3. 《雷公炮炙論》:凡使白礬,須以磁瓶盛於火中煅,令內外通赤,用鉗揭起蓋,旋安石蜂窠於赤瓶之中燒,蜂窠盡為度,將鉗夾出放冷,敲碎,入鉢中研如粉後,於屋下掘一坑,可深五寸,卻以紙裹,留坑中一宿,取出,再研。每修事十兩,用石蜂窠六兩燒盡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礬注意事項
- 陰虛胃弱,無濕熱者忌服,且不宜久服和多服,以免加重脾胃虛弱,導致洩痢日久。
- 婦人白沃,因中氣下陷,營血不足以致寒熱者,不宜使用。
- 妊娠和哺乳期婦女慎用,因白礬具有收斂止血作用,可能影響胎兒發育和乳汁分泌。
- 皮膚損傷嚴重者不適宜外用,因白礬會收斂傷口,阻礙傷口癒合。
- 過量使用有害,長期過量使用白礬會損傷消化系統、腎臟等器官,出現相應的不良反應。
白礬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扁桃腺炎結膜炎腦中風子宮崩漏胃及十二指腸炎慢性肝炎子宮下垂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甲狀腺腫鏈球菌性咽喉炎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急性會厭炎脫肛胃腸出血陰囊搔癢眼睛紅痛皮膚顏色發黃牙齦出血半身或下肢麻木大便出血十二指腸潰瘍白帶黃疸疥癬癲癇咳嗽腹瀉頭痛疼痛痔瘡虛弱痤瘡吐血痢疾
白礬含有的化學成分
氧化鉀(Potassium oxide), 氧化鋁(Aluminum oxide), 三氧化硫(Sulfur trioxide), 水(Water), 含水硫酸鋁鉀(Potassium aluminum sulfate dodecahydrate)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