蛸礬散

蛸礬散

SHAO F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二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1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9%
脾經 18%
肺經 11%
膀胱經 11%
大腸經 11%
腎經 11%
心經 7%
肝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蛸礬散方中包含海螵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血: 海螵蛸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收斂止血之效。其富含碳酸鈣等成分,可促進血液凝固,達到止血目的。
  2. 鎮驚安神: 海螵蛸亦具鎮驚安神之效。其能平肝熄風,緩解因肝風內動、心神不寧所致的驚厥、失眠等症狀。

因此,蛸礬散中加入海螵蛸,可發揮收斂止血、鎮驚安神之功效,以治療相關病症。

蛸礬散中含有白礬,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1.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經,具燥濕止癢之效。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白礬能清熱燥濕,止癢消腫,改善症狀。
  2. 收斂止血:白礬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尤其是溼疹、皮炎等皮膚病伴有滲出液時,白礬能收斂滲液,止血止癢。

因此,蛸礬散中加入白礬,旨在利用其燥濕止癢和收斂止血的功效,治療相關皮膚病症。

蛸礬散中含有麝香,乃因其具有開竅醒神之效。麝香氣味辛香,性溫,入心、脾、腎經,可通竅開鬱,醒神止痛。方中以蛸、礬等藥物收斂止血,而麝香則可提神醒腦,並能協同其他藥物,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使藥效更顯著。故麝香之用,不僅止於開竅醒神,更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蛸礬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耳出膿水」,即中醫所稱「聤耳」或「耳疳」,屬耳竅濕熱蘊結、化腐成膿之證。其症見耳內流膿、腥臭黏稠,或伴耳痛、耳鳴,甚則聽力減退。古代醫家認為此病多因風熱濕邪上擾耳竅,或肝膽濕熱循經上蒸,致氣血壅滯,腐敗成膿。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海螵蛸(烏賊骨)

    • 性味鹹澀微溫,歸肝腎經。
    • 功效:收濕斂瘡、止血生肌。其研末外敷可吸附膿液,收斂瘡面,促進耳竅潰瘍修復。
  2. 枯礬(煅白礬)

    • 性味酸澀寒,歸肺脾經。
    • 功效:燥濕止癢、解毒殺蟲。其燥濕之力強,能收斂耳內濕濁膿水,抑制濕熱腐敗之勢,兼緩解局部瘙癢。
  3. 麝香

    • 性味辛溫,歸心脾經。
    • 功效:開竅醒神、活血散結、消腫止痛。其芳香走竄之性,能透達耳竅壅滯,促進膿液排出,並助他藥深入病所。
  4. 乾胭脂(古法製紅花染料或礦物性胭脂)

    • 性味甘平,傳統用於活血散瘀、解毒斂瘡。
    • 推測作用:或借其色赤入血之性,輔助活血排膿;另可能含輕微收澀之效,協同海螵蛸、枯礬增強斂瘡效果。

方劑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 燥濕收斂為主:海螵蛸、枯礬合用,直接針對膿水濕濁,強化吸附與乾燥作用。
  • 通竅活血為輔:麝香芳香透達,既能祛腐生新,又可疏通耳竅氣血,防止收斂過甚而留邪。
  • 協同增效:全方寒溫並用,澀散兼施,既收濕斂瘡,又避免壅滯,符合中醫「祛腐生肌」的外治原則。

總結:蛸礬散通過燥濕、收斂、通竅之品組合,直接清潔耳竅膿濕,促進局部瘡面癒合,適用於濕熱膿穢偏盛之耳疾,體現中醫外治法「去腐生新」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海螵蛸1錢,枯礬1錢,麝香1分,乾胭脂5分。
上為末。
吹耳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血。

相同名稱方劑


蛸礬散,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海螵蛸1錢,枯礬1錢,麝香1分,乾胭脂5分。 主治:耳出膿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