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臍散

滲臍散

SHEN Q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金鑑》卷五十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大腸經 18%
脾經 15%
心經 15%
肺經 9%
膀胱經 9%
腎經 9%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滲臍散中使用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收斂止汗: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汗之效。滲臍散用於治療小兒臍部濕疹、汗疹等,白礬可收斂汗孔,減少汗液分泌,減輕濕疹的症狀。

2. 消炎止癢: 白礬具有消炎止癢的功效,可以減輕濕疹引起的紅腫、瘙癢等症狀,促進皮膚癒合。

總而言之,白礬在滲臍散中起到收斂止汗、消炎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小兒臍部濕疹等疾病。

滲臍散方中包含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固攝精氣: 龍骨性味甘鹹平,入心、腎經,具有收斂固澀、補腎益精之效。方中以龍骨收斂固澀,可防止因腎氣不足、精氣外泄導致的滲漏現象。
  2. 止血止瀉: 龍骨亦具止血止瀉功效,能收斂止瀉、固澀止血。方中加入龍骨,可輔助治療因腎氣虛弱、脾胃不健導致的腹瀉、脫肛等症狀。

總之,龍骨在滲臍散中發揮固攝精氣、止血止瀉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因腎氣不足、精氣外泄引起的滲漏、腹瀉等病症。

滲臍散中加入麝香,乃因其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之功效,與方劑治腹痛、腹脹、血瘀等症狀相符。麝香氣味芳香濃烈,可直達病竈,具有開竅醒神之效,能解除因氣血瘀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同時,麝香亦具有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緩解疼痛。因此,滲臍散中加入麝香,可起到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腹痛、腹脹等病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滲臍散的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滲臍散為古代中醫治療「小兒臍濕」的專用方劑。臍濕指新生兒斷臍後,臍部因濕邪浸漬或護理不當,出現滲液、浸淫不乾,甚則輕度紅腫的現象。傳統認為此病與「濕濁蘊結臍部」相關,長期不癒可能演變為臍瘡。本方以收斂燥濕、防腐生肌為核心,通過外用局部用藥,直接作用於病灶。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枯礬(2錢)

    • 性味酸澀寒,具強力收斂燥濕之效,能減少臍部分泌物,防止濕邪持續浸潤。
    • 現代理解:其低濃度可凝固蛋白質,形成保護層;高濃度則有抗菌作用,抑制局部微生物滋生。
  2. 煅龍骨(2錢)

    • 龍骨煅後增強收斂固澀之力,協同枯礬吸附濕液,促進臍部乾燥。
    • 古代視其能「斂瘡生肌」,推測與其礦物質成分(鈣、磷等)形成物理性屏障有關。
  3. 麝香(少許)

    • 芳香走竄,活血散結,可透達藥力至深層組織,兼防濕鬱化熱。
    • 微量使用既能引藥透臍,又避免過度刺激,符合小兒「臟腑嬌嫩」的特點。

配伍邏輯與方劑特色

  • 燥濕與生肌並行:枯礬、煅龍骨解決濕濁外泛的主症;麝香輔助疏通局部氣血,預防濕鬱化毒。
  • 外用直接作用:散劑乾撒臍部,利用藥物吸濕特性物理性吸附滲液,同時形成藥膜保護創面。
  • 簡效專一:針對「濕邪浸臍」之標急,未用內服藥,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

可能的現代延伸應用
若臍部伴隨輕度感染(如細菌性臍炎),此方抗菌成分(枯礬、麝香)或可抑制病原體;但嚴重感染時仍需結合清創或抗生素。其燥濕思路亦可用於其他皮膚滲出性病變(如濕疹滲液期),唯需調整劑型與濃度。

總體而言,滲臍散體現了古代中醫對「局部—整體」關係的樸素認識,透過藥性配伍直接調節病灶環境,符合「祛邪以安正」的兒科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枯礬2錢,龍骨(煅)2錢,麝香少許。
上研細末。
乾撒臍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滲臍散, 出處:《金鑑》卷五十。 組成:枯礬2錢,龍骨(煅)2錢,麝香少許。 主治:小兒臍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