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礬龍骨散

枯礬龍骨散

KU FAN LONG G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8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大腸經 18%
心經 16%
脾經 14%
腎經 10%
肺經 8%
膀胱經 8%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枯礬龍骨散中包含龍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固澀止汗: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脾、腎經。具有收斂固澀,止汗止瀉之功效。枯礬亦有收斂止汗作用,二者配合,可加強固澀止汗之效,用於治療自汗盜汗、虛汗不止等症。
  2. 鎮驚安神: 龍骨能鎮驚安神,寧心定志。用於治療驚悸不安、失眠多夢、心神不寧等症狀。配合枯礬,可增強安神鎮驚之效,有助於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枯礬龍骨散方中包含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脾胃經,具有燥濕止瀉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白礬可以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
  2. 固澀止汗:白礬還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治療汗出不止、盜汗等症狀。龍骨則具有鎮靜安神、收斂固澀的功效,與白礬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止汗的效果。

因此,白礬在枯礬龍骨散中起到燥濕止瀉、固澀止汗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劑[枯礬龍骨散]的組成中,包含麝香,是因為麝香具有行氣活血、解毒的作用。麝香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症狀。其解毒行氣效果對於調理由毒素引起的健康問題非常有效,提升方劑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枯礬龍骨散方劑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小兒臍風」(即新生兒破傷風),多因斷臍不潔、外邪風毒侵入臍部所致。臨床表現為撮口、啼哭無力、牙關緊閉、四肢抽搐等,古稱「臍風撮口」。方以外用「摻之」方式,直接作用患處,旨在收斂燥濕、解毒鎮驚。

  2. 組成與邏輯推理

    • 龍骨(2錢)
      味甘澀、性平,歸心肝腎經。傳統用於收斂固脫、鎮驚安神。此處取其「澀可去脫」之性,外用以斂瘡口、吸附濕濁,兼能平肝熄風,緩解小兒驚搐。
      推理:龍骨富含碳酸鈣及礦物質,外用可形成保護層,減少感染,其鎮靜作用或與抑制神經興奮有關。

    • 枯礬(1錢)
      即煅白礬,味酸性寒,具強效收斂燥濕、殺菌解毒之功。古法多用於瘡瘍濕爛、口瘡等症。
      推理:白礬(明礬)煅後脫水生成枯礬,抗菌作用增強,尤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常見臍部感染菌種有抑制效果,並能凝固蛋白,促進臍部乾燥癒合。

    • 麝香(1分)
      辛溫香竄,通行十二經,為開竅醒神、活血散結要藥。外用可透皮引藥深入,並「通關竅」以解風毒之閉。
      推理:麝香中的麝香酮可擴張局部血管,促進藥物吸收,其抗炎與中樞鎮靜作用可能緩解痙攣,古代取其「通絡散邪」以破除臍風之「風邪閉阻」。

  3. 治療原理總析
    三藥配伍體現「收斂-解毒-通絡」的層次:

    • 枯礬+龍骨:相須為用,強化燥濕斂瘡、抑菌生肌之效,針對臍部濕爛感染。
    • 麝香:佐使龍骨、枯礬之藥性深入病所,並藉其辛散之性,防收斂太過而留邪。
      整體作用:通過外治直接消炎、乾燥創面,同時調節局部氣血,緩解風毒內攻引起的痙厥。反映古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從局部影響全身。

補充思考
此方未用內服,可能因小兒臟腑嬌弱,破傷風毒素已入裡時,單用外治恐力有不逮。然在古代缺乏現代醫療下,外摻法簡便易行,符合「急救先外」的治療邏輯,可視為當時條件下的積極干預。

傳統服藥法


龍骨2錢,枯礬1錢,麝香1分。
上為細末。
摻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枯礬龍骨散, 出處:《瘍科捷徑》卷下。 組成:龍骨2錢,枯礬1錢,麝香1分。 主治:小兒臍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