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

麝香

SHE XIANG

  • 英文名稱: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i Secretio Moschus Musk, Navel Gland Secretions
  • 別名:遺香,麝臍香,臭子,四味臭,心結香,原麝香,寸草,臘子,生香,臍香,香臍子,元寸香,當門子
  • 來源:本品為鹿科動物林麝、馬麝或原麝成熟雄體香囊中的幹燥分泌物。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獵取,獵獲後,割取香囊,陰幹,習稱“毛殼麝香”;剖開香囊,除去囊殼,習稱“麝香仁”。家麝直接從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陰幹或用幹燥器密閉乾燥。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山西, 河北, 甘肅, 新疆, 陝西, 青海, 西藏, 雲南, 四川, 廣西, 吉林, 黑龍江, 河南, 安徽, 湖北, 貴州, 陜西, 寧夏, 東北地區
  • 生長環境:冷杉, 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麝香的傳統功效


1. 活血化瘀

麝香,自古以來即被視為珍貴的中藥材,其活血化瘀之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綜觀諸多古籍,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破血」,而是更為複雜的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本草經集註》雖未提及活血,但記載其療蛇毒,暗示其具有強力通透之力,能快速到達病竈,此通透性亦可推及於氣血運行受阻的瘀滯狀態。 《藥性論》記載其能除心痛,治小兒驚癇,說明麝香能改善氣機鬱滯所致的心痛及驚厥,而氣機通暢則有助於血行順利。 《日華子本草》提及麝香能「納子宮暖水臟,止冷帶疾」,這顯示其能溫通子宮,改善氣血凝滯,治療婦科疾病。

《本草綱目》則更全面地闡述了麝香的功效:「通諸竅,開經絡,透肌骨」,直接點明瞭其活血化瘀的機理:打通經絡,疏通氣血運行。 《本草正》進一步說明麝香適用於「凡氣滯為病者」,以及「鼠咬、蟲咬成瘡」,這些情況都與氣血瘀滯、局部循環不暢有關,麝香能有效改善。 《名醫別錄》中提到麝香能治「婦人破產」,「破產」指的是血瘀不通所致的症狀,說明麝香在治療婦科瘀血方面有顯著功效。 雖然各本草對麝香的描述側重點不同,但共同指向了麝香具有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活血化瘀效果的特性。 總而言之,麝香的活血化瘀功效並非單純地破血,而是通過通經活絡,改善氣血運行,最終達到治療瘀血病症的目的。

2. 開竅

麝香,作為一味名貴的中藥,其「開竅」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物理刺激,而是透過多方面作用達到開通經絡、疏通氣血的目的。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麝香能「闢惡氣」,並能治療瘧疾、癇痙等疾病,這暗示了麝香具有醒腦開竅的作用,能使因氣滯血瘀而導致的昏迷、痙攣等症狀得到緩解。 《名醫別錄》更進一步指出麝香能治「中惡、心腹暴痛、脹急痞滿」,這些症狀往往與氣血阻滯、經絡不通有關,說明麝香的開竅作用,並非僅限於外在感官的開通,而是能深入臟腑,解決內在的氣血問題。

《本草綱目》李時珍總結麝香「通諸竅,開經絡,透肌骨」,將其功效概括得十分精煉。此處的「諸竅」非僅指鼻竅、耳竅等外竅,更包含了臟腑經絡的內竅。 《湯液本草》提及麝香能治療「鼻室不聞香臭」,可見其對嗅覺的通利作用,也能佐證其開竅之效。 其他典籍如《藥性論》、《日華子諸家本草》、《本草備要》等,也都從不同角度記載了麝香治療因氣血阻滯而導致的各種疾病,例如耳聾、目翳、陰冷等,皆與其開竅功效相關。 甚至《本草正》中提到的「除一切惡瘡痔漏腫痛」,也與其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從而加速傷口癒合有關。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中麝香的開竅作用,並非僅限於單純的「開」,而是更廣泛地涵蓋了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溫通氣血等多方面作用,從而達到「開」的功效,使得氣血得以暢通,疾病得以痊癒。

3. 清熱解毒

麝香,歷來被視為名貴中藥,其清熱解毒功效雖非其主治,但從多部古代醫籍中亦可窺見一斑。

《本草經集註》記載陶弘景以麝香療蛇毒,暗示其具解毒之效。 《藥性論》則提到麝香能「蝕一切州滄膿」,「州滄」指膿瘡,此處說明麝香能消解膿毒,具有清熱解毒的潛力。 《日華子諸家本草》更進一步指出,麝香能治「沙蝨、溪、瘴毒」,「瘴毒」為古代指因濕熱瘴氣引起的疾病,此記載顯示麝香可能對某些因熱毒引起的疾病有效。

《本草正》則直接點明麝香能「除一切惡瘡痔漏腫痛,膿水腐肉,面墨斑疹」,這些都與熱毒、感染相關。 而《本草綱目》提到麝香能「解酒毒」,酒毒亦屬於熱毒的一種,進一步佐證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雖然古代典籍多側重描述麝香開竅、活血、通經等功效,但從上述諸多記載中,我們可以發現麝香在治療因熱毒引起的疾病,如瘡瘍腫毒、感染等方面,也展現出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功效並非麝香的突出特性,其清熱解毒作用往往與其其他功效,例如活血通絡,相輔相成,共同發揮作用。 古代醫家對麝香的運用,往往是根據其整體藥性及病症的具體情況而定。

4. 通經絡

麝香,作為一味名貴的中藥,其「通經絡」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指疏通經脈阻塞,而是涵蓋了更廣泛的意義。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麝香「通諸竅,開經絡,透肌骨」,這說明其作用不僅限於經脈,還包括全身各個部位的氣血流通。 經絡不通,往往表現為氣滯血瘀,而麝香具有很強的活血化瘀作用,能疏通經絡,使氣血暢行無阻。《本草正》更進一步指出,麝香「凡氣滯為病者,俱宜用之」,這點與《名醫別錄》中記載其能治療「心腹暴痛,脹急痞滿」等因氣滯引起的疾病相呼應。 氣滯往往導致經絡不通,而麝香則能有效改善這種情況。

此外,一些古代醫籍從其他方面佐證了麝香的通經絡作用。《日華子諸家本草》提到麝香能「納子宮暖水臟,止冷帶疾」,這暗示其能溫通下焦經絡,改善婦科疾病;《本草書名》的「能化陽通胰理」則說明其能溫通陽氣,促進臟腑氣血運行;《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闢惡氣」,則可能與其疏通經絡,排除體內瘀滯之邪有關。 總而言之,古代醫家對麝香的運用,早已超出單純的經絡疏通,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能整體調和氣血,改善臟腑功能的藥物,其通經絡的作用,應理解為其整體療效的一部分。

5. 順胎產

麝香單方在古代醫籍中,關於其「順胎產」功效的記載並非直接且明確,而是從其多種功效中推演而來。諸多典籍記載麝香具有通竅、活血、化瘀的特性,這也間接說明瞭其在助產方面的潛在作用。

《名醫別錄》記載麝香能「療中惡,心腹暴痛,脹急痞滿,婦人破產,墮胎」,其中「婦人破產」一詞,在古代醫學語境下,可能指難產或產後瘀血阻滯等情況。而「墮胎」一說,則更需謹慎理解,古代醫書中記載的墮胎,並非現代意義上的引產,而是指治療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胎兒難以娩出等情況。 此處的「墮胎」應理解為促進胎兒順利娩出,而非主動終止妊娠。

《日華子諸家本草》提到麝香「納子宮暖水臟,止冷帶疾」,這暗示麝香能溫暖子宮,改善子宮血液循環,對於因氣血不足、寒凝導致的生產困難,可能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綜上所述,古代文獻中並未直接論述麝香單方具有「順胎產」的功效,而是透過其通竅、活血、溫經散寒等作用,推測其可能在某些產科疾病中發揮輔助作用。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推測需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現代醫學知識進行綜合判斷,切勿單純依靠古代文獻自行使用。 麝香性味辛溫,使用需謹慎,非專業人士切勿自行使用。

6. 解酒毒

麝香解酒毒之功效,雖非其主要功能,卻在歷代本草典籍中有所提及。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麝香「解酒毒」,並非單純針對酒精本身,而是更廣泛地指因飲酒過度導致的身體不適。

許多古代醫籍記載麝香的藥性,間接佐證其解酒功效的可能性。 例如,《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闢惡氣」,而酒毒也可視為一種「惡氣」,影響人體氣機運行。《名醫別錄》提及麝香「療中惡」,「中惡」一詞涵蓋範圍廣泛,也可能包含因飲酒過度而引起的中毒症狀。《藥性論》則記載麝香「鎮心安神」,酒精過量常導致心神不安,麝香的鎮靜作用或可緩解此症狀。

其他典籍雖然未直接提及解酒,但其記載的功效也從側面印證了麝香的整體作用機理。例如《本草綱目》提及麝香「通諸竅,開經絡,透肌骨」,這說明麝香能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而酒毒的排除也需要依靠氣血的正常運行。《本草正》更指出麝香「凡氣滯為病者,俱宜用之」,酒毒的停滯也屬於氣滯的一種。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關於麝香解酒毒的記載並非詳盡,多為間接推論。其解酒功效可能源於麝香通竅、活血、化瘀、解毒等多種藥性綜合作用,而非單一藥理作用。 需注意的是,古籍記載多有時代侷限性,現代醫學對於麝香解酒的機制和療效尚需進一步研究。

7. 利水消腫

麝香,歷來被視為名貴中藥,其功效廣泛,不僅能開竅醒神,更在古代典籍中屢屢提及其利水消腫之效,雖非其主要功效,卻值得探討。

翻閱古籍,並未直接以「利水消腫」明確點出麝香的功效。然而,從多方記載中,我們可以推斷其間接的利水消腫作用。例如,《藥性論》記載麝香能「止小便利」,這「小便利」在古代醫書中,有時指頻尿、尿急等症狀,而這些症狀常伴隨水腫出現。因此,麝香可能透過改善相關症狀,間接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此外,《本草綱目》提到麝香能「通諸竅,開經絡」,經絡通暢則氣血運行順利,而水液代謝也依賴氣血的正常運行。若因氣滯血瘀導致水液停滯,則麝香的通竅作用能促進氣血運行,從而改善水腫。 《本草正》則指出麝香「除一切惡瘡痔漏腫痛」,其中「腫痛」亦包含了因水液停滯引起的腫脹。 這些記載雖未明確指出麝香直接利水消腫,但從其通竅、活血、消腫止痛等功效推測,麝香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能可以輔助利水消腫。

需注意的是,古代醫書記載的功效與現代醫學觀點可能存在差異,麝香的利水消腫作用,更多的是基於古代醫家的經驗總結和臨牀觀察,缺乏現代醫學實驗的充分驗證。 因此,單純依靠麝香來治療水腫,並不科學,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麝香的古代典籍


麝香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根據現有研究,中藥麝香或其主要活性成分麝香酮,在抗腫瘤方面表現出一定的現代藥理活性。

細胞層面:

  • 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生長: 在體外實驗中,天然麝香或麝香酮能夠抑制小鼠艾氏腹水瘤、小鼠肉瘤 S37 及 Si80 等腫瘤細胞的生長。
  • 抑制人體腫瘤細胞: 對於人體食管鱗癌、胃腺癌、結腸癌、膀胱癌等腫瘤組織勻漿培養液的研究顯示,麝香或麝香酮同樣具有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作用。

動物體內層面:

  • 缺乏一致性: 在動物體內實驗中,麝香或合成麝香酮的抗腫瘤效果呈現不一致性。針對腹水瘤 W256、實體瘤 W256、肉瘤 S180 以及小鼠白血病 L615 等瘤譜的實驗結果顯示,並沒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這種差異可能與給藥途徑、選用的瘤株敏感性等因素有關。

總體來說, 麝香或麝香酮在體外實驗中展現出對多種腫瘤細胞的抑制活性,提示其潛在的抗腫瘤機制。然而,動物體內實驗結果的不一致性表明,其抗腫瘤效果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來闡明其在體內的藥理機制和作用效果。

2. 抗潰瘍作用

麝香對實驗性胃潰瘍的療效:

研究採用濃冰醋酸直接塗抹大鼠胃壁的方式,誘發慢性實驗性胃潰瘍。此方法模擬了慢性潰瘍的病理過程,更接近臨床實際情況。

實驗結果顯示,以200mg/kg劑量將麝香混懸液連續灌胃大鼠7日後,觀察到大鼠的胃潰瘍面積和潰瘍容積均顯著減少。這直接證明了麝香具有促進胃潰瘍癒合的作用。

麝香的抗潰瘍效果與胃膜素的比較:

研究中將麝香的抗潰瘍效果與常用於治療胃潰瘍的藥物胃膜素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在實驗條件下,麝香的療效優於胃膜素。這暗示麝香可能具有更強的抗潰瘍活性,或作用機制與胃膜素有所不同,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具體作用機制推測:

雖然提供的資料未明確麝香的具體抗潰瘍機制,但基於其顯著的療效,推測可能的藥理作用包含:

  • 促進胃黏膜修復: 麝香可能促進胃黏膜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潰瘍部位的組織修復,從而縮小潰瘍面積和容積。
  • 抑制炎症反應: 胃潰瘍的發生發展與炎症反應密切相關。麝香可能具有抗炎作用,能夠抑制潰瘍部位的炎症反應,減少炎症因子對胃黏膜的損傷,為組織修復創造有利條件。
  • 保護胃黏膜: 麝香可能增強胃黏膜的保護功能,例如增加黏液的分泌,提高胃黏膜的抵抗力,從而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對潰瘍部位的進一步侵蝕。
  • 改善微循環: 麝香可能改善潰瘍部位的微循環,促進血液供應,為組織修復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和氧氣。

總體而言,該研究結果顯示麝香在實驗性胃潰瘍模型中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且效果優於胃膜素。麝香對潰瘍面積和容積的改善,暗示其可能通過多種途徑促進胃黏膜修復、抑制炎症反應、保護胃黏膜、改善微循環等,進而達到抗潰瘍的目的。

3. 其他功效

麝香的現代藥理分析顯示,其主要活性成分麝香酮能迅速透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並在延腦、大腦、小腦和脊髓等部位分布,蓄積量隨時間延長而增加。麝香能增強中樞對缺氧的耐受力,延長急性呼吸停止後腦電波存在時間,提示其開竅醒神的功效可能與抗腦缺血缺氧作用相關。

此外,麝香還具有促進神經膠質細胞分裂和生長的作用,暗示其具有神經膠質成熟因子樣的活性。

麝香提取物含有雄甾酮,具有雄激素樣作用,能增加去勢大鼠的前列腺和貯精囊的重量。在去勢小鼠或雌性小鼠中,麝香醚提取物能誘導腎臟脂酶轉移為雄性,並使頜下腺蛋白酶活性值呈現雄性的高活性,同時降低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的活性,顯示出類似睪丸酮的激素效果。

藥物動力學研究表明,麝香酮經灌胃吸收迅速,作用迅速,且陰道給藥後在子宮和卵巢中的分布量顯著增加,尤其在孕鼠中更為明顯,提示麝香酮對在位與妊娠子宮具有一定的吸收專一性,表明陰道給藥可能是一種抗早孕的適宜途徑。

4. 抗菌

體外實驗顯示,以2%麝香酊稀釋1400倍後的溶液,具有抑制豬霍亂弧菌、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的能力。這表明麝香可能含有具備抗菌活性的成分,其作用機理可能是干擾細菌細胞壁的合成、破壞細菌細胞膜的完整性、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或干擾細菌DNA的複製等。然而,具體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點、作用途徑,以及達到有效抗菌濃度所需的劑量和作用時間,仍需更深入的現代藥理學研究來闡明。

5. 抗炎鎮痛

麝香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具有顯著的抗炎鎮痛功效,涉及多個環節和作用機制:

  • 整體抗炎效果: 麝香水提物能有效抑制多種炎症模型,包括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部炎症、大鼠瓊脂性及酵母性關節腫、佐劑型多發性關節炎。對於大鼠燙傷性血管滲透性增加和羧甲基纖維素引起的腹腔白細胞游走,麝香亦有明顯抑制作用。在分枝桿菌抗原注射液引起的大鼠關節炎模型中,麝香的抗炎效果甚至優於布他酮。麝香水浸膏能顯著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血管滲透性增高,效力是蘆丁的3倍,水楊酸鈉的40倍。皮下注射麝香乳劑可抑制大鼠巴豆油引起肉囊液體的滲出和囊壁增厚,效果與氫化可的松相似。
  • 劑量依賴性: 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部炎症試驗顯示,靜脈注射麝香水提取物時,抗炎作用隨劑量增加而增強,ID50為0.14g/kg。
  • 活性成分: 麝香水提取物經處理後得到的多肽粉劑(麝香1號)對巴豆油小鼠耳部炎症的抑制作用更強,50%抑制劑量為0.63mg/kg,是氫化可的松作用強度的36倍,摩爾劑量比較則高出500倍以上。麝香的醚溶性部分和醇溶部分也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
  • 腎上腺參與: 麝香水溶部分可降低大鼠腎上腺內維生素C含量,提高外周血皮質酮含量,提示其通過刺激腎上腺增強功能發揮抗炎作用。切除小鼠腎上腺後,麝香的抗炎作用消失。然而,切除垂體後,麝香對大鼠瓊脂性關節炎的抑制作用仍然存在,表明麝香的抗炎作用直接依賴於腎上腺,無需垂體參與。即使在大腦深度抑制狀態下,麝香仍表現出明顯的抗炎效果,說明腦的高級中樞不是其抗炎的必要條件。
  • 花生四烯酸代謝影響: 體外試驗顯示,低濃度麝香(0.0625~2mg/10⁶大鼠腹腔細胞/ml)可抑制花生四烯酸(AA)釋放,但高濃度麝香(8mg/ml)反而會使花生四烯酸釋放量增加。麝香甲醇提物可抑制家兔髓質環氧酶活性,顯著減少前列腺素E、F (PGE、PGF)的合成。在角叉菜膠炎性滲出液中,麝香水提物在低濃度(6.25pg/ml~37.5pg/ml)時抑制AA釋放,但不抑制白三烯B4(LTB4)和5-羥基二十碳四烯酸(5-HETE)的生成;在高濃度(80ug/ml)時,AA釋放增加,但LTB4和5-HETE的生物合成受到抑制。這些結果表明,麝香可能通過抑制磷脂酶A2活性來減少AA釋放,高劑量下則進一步阻斷AA代謝酶,如5-脂氧酶,從而抑制炎症介質(如LTB4、5-HETE)的生成。
  • 多肽成分作用: 實驗證明,多肽是麝香抗炎作用的活性成分。分子量約1000的多肽對豚鼠白細胞游走的抑制作用遠強於氫化可的松(摩爾濃度比較),但經胰蛋白酶水解後失去活性。分子量5000~6000的多肽也具有抗炎活性,且耐熱。

6. 提升免疫力

麝香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其提升免疫力的功效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麝香酮、麝香醇等活性成分。這些成分展現出顯著的抗氧化作用,能有效清除體內自由基,保護免疫細胞免受氧化應激損傷,從而維持免疫細胞(如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的正常結構與功能活性。同時,麝香也具備抗炎潛力,有助於調節過度的炎症反應,避免慢性或失控的炎症對免疫系統造成的消耗與抑制,使機體免疫功能得以更有效率地應對病原體,從整體上支持機體的免疫防禦能力。

7. 預防心血管疾病

麝香,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其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潛力。其活性成分,如麝香酸與麝香醇等,被發現能有效介入心血管功能調控。具體機制包括:透過擴張血管,改善血流量與周邊微循環,從而有助於降低血管阻力,緩和高血壓狀態。同時,它亦能影響心臟收縮力,使其維持於更佳狀態,並可能有助於調節心率。此外,麝香的藥理作用亦涉及降低血脂,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以及發揮抗血栓效應,抑制異常凝血,進而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發作與心肌梗塞的風險。這些多面向的作用,綜合展現了麝香在維護心血管健康方面的現代藥理學基礎。

8. 止痛功效

麝香的止痛功效在現代藥理學上,主要歸因於其對局部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其活性成分可能促進局部微循環,尤其在炎症或損傷區域,增加血液灌注,加速組織代謝產物和炎性介質的清除,從而緩解因組織缺血或炎症反應引起的疼痛。此外,麝香展現出中樞神經系統的活性,可能透過調節神經遞質(如GABA、血清素、多巴胺)的釋放或受體作用,產生鎮靜、鎮痛和抗焦慮效果,進而減輕神經性疼痛及由情緒壓力加劇的心因性疼痛。這些機制共同作用於疼痛的生理與心理層面,達至止痛效果。

麝香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入丸、散,0.03-0.1g,一般不入湯劑。外用:適量,研末摻、調敷或入膏藥中敷貼。

麝香的炮製


麝香處理方法

  1. 用溫水浸潤香囊,割開後除去皮毛內膜雜質,用時取庸香仁研細。
  2. 《雷公炮炙論》:凡使麝香,用當門子尤妙,微研用,不必苦細也。
  3. 《本草蒙簽》:勿近火、日,磁鉢細擂。
  4. 《本草述》:如欲細甚,人醇酒少許,不損香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麝香注意事項重點:

  1. 虛脫證禁用:虛脫證患者氣血不足,麝香通竅開閉,耗氣耗血,會加重病情。
  2. 孕婦禁用:麝香活血化瘀,具有墮胎作用,孕婦使用易導致流產。
  3. 國際禁止使用:麝香的採集涉及到麝鹿的獵殺,對動物保護和生態平衡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已被國際禁止使用。

麝香相關的方劑


麝香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耳聾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月經稀少閉經咽喉痛陰囊濕冷半身或下肢麻木突然暈倒不省人事腦中風損傷月經不調排尿困難疼痛低血壓胞衣不下天花

麝香含有的化學成分


麝香酮(Muscone), 麝香吡啶(Muscopyridine), 雄性激素(Androgens), 膽甾醇(Cholesterol), 膽甾醇酯(Cholesterol esters), 膽甾醇(Cholesterol), 膽甾醇酯(Cholesterol esters), 麝香酮(Muscone), 麝香吡啶(Muscopyridine), 羥基麝香吡啶A(Hydroxymuscopyridine A), 羥基麝香吡啶B(Hydroxymuscopyridine B), 3α-羥基-5α-雄甾烷-17-酮(3α-Hydroxy-5α-androstan-17-one), 3β-羥基-雄甾-5-烯-17-酮(3β-Hydroxy-androst-5-en-17-one), 3β-羥基-5α-雄甾烷-17-酮(3β-Hydroxy-5α-androstan-17-one), 3α-羥基-雄甾-4-烯-17β-酮(3α-Hydroxy-androstan-4-en-17β-one), 甘油二棕櫚酸油酸酯(Glyceryl Dipalmitooleate), 甘油棕櫚二油酸酯(Glyceryl Palmitodioleate), 甘油三油酸酯(Triolein), 棕櫚酸甲酯(Methyl palmitate), 油酸甲酯(Methyloleate), 支鏈醇 (C20-C34)(Branched-chain alcohols (C20-C34)), 多肽 (分子量約1000)(Polypeptide (MW ~1000)), 多肽 (分子量約5000-6000)(Polypeptide (MW ~5000-6000)), 甘氨酸(Glycine), 絲氨酸(serine), 穀氨酸(glutamic acid), 纈氨酸(Valine),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纖維素(Cellulose), 膽酸(Cholic acid), 膽甾醇(Cholesterol), 膽甾醇酯(Cholesterol esters), β-腎上腺素能增強物質(β-Adrenergic enhancer), 麝香酯A1(Musclide A1), 麝香酮(Muscone), 降麝香酮(Normuscone), 3α-羥基-5α-雄甾烷-17-酮(3α-Hydroxy-5α-androstan-17-one), 3α-羥基-5β-雄甾烷-17-酮(3α-Hydroxy-5β-androstan-17-one), 3β-羥基雄甾-5-烯-17-酮(3β-Hydroxyandrost-5-en-17-one), 膽甾醇(Cholesterol), 膽甾烷醇(Cholestanol), 膽甾-4-烯-3-酮(Cholest-4-ene-3-one), 蛋白質(Protein), 氨基酸(Amino acids), 卵磷脂(Lecithin), 脂肪(Fat), 尿素(Urea)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