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效丹
SHENG XIAO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幼幼新書》卷二十二引張渙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11)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聖效丹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聖效丹常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經期腹痛等,當歸的補血活血功效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 調和藥性:聖效丹方劑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寒或性燥的藥物,加入當歸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偏,減輕對人體的副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聖效丹方劑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有二: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聖效丹常用於治療胃痛、腹痛、食積不消等症,而木香的行氣止痛作用可以緩解胃腸脹痛,促進消化,改善胃腸功能。
- 燥濕健脾: 木香還具有燥濕健脾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濕困,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聖效丹中常配伍其他具有燥濕健脾的藥物,如蒼朮、厚朴等,共同達到健脾和胃、消食止痛的效果。
聖效丹中的[硃砂],主要用於安神定驚、解毒消腫。硃砂具有安神定驚、解毒的作用,能夠幫助緩解由於神經系統問題引起的症狀。它還能夠消腫止痛,對於炎症或腫瘤有輔助療效。硃砂的加入有助於改善由於神經系統問題引起的症狀,使[聖效丹]更具療效。
聖效丹方劑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經散寒: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效。其可溫暖脾胃,改善寒凝血瘀,對於寒邪引起的疼痛、麻木、肢體不遂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調和營衛:桂枝能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氣血循環不暢所致的各種病症。聖效丹方中常加入桂枝,以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聖效丹中含有甘遂,原因如下:
- 瀉下逐水: 甘遂性峻烈,具有強力瀉下逐水之效,可有效治療水腫、腹水等症狀。聖效丹主要用於治療水腫、腹水等疾病,甘遂的瀉下逐水作用正是其被列入方劑的關鍵。
- 通利水道: 甘遂能通利水道,利水消腫,對於因水溼停留而導致的多種疾病,如水腫、腹水、淋證等,均有治療作用。聖效丹旨在疏通水液代謝,因此加入甘遂以增強其利水消腫功效。
聖效丹中加入三稜,主要是利用其破血行氣、消癥止痛的功效。
三稜味苦辛,性溫,歸肝、脾經。其破血行氣的特性,有助於疏通血脈,化解瘀血,改善經絡不通所致的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同時,三稜還有消癥止痛的功效,對於一些由血瘀引起的腫塊、包塊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聖效丹方劑中加入三稜,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消癥止痛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聖效丹方劑中加入鱉甲,主要是取其滋陰涼血之效。
鱉甲性寒,味甘鹹,歸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功效。在聖效丹中,鱉甲主要發揮以下作用:
- 清熱解毒:針對由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如瘡瘍腫毒、皮膚濕疹等,鱉甲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 滋陰涼血:對於陰虛火旺、血熱妄行所致的症狀,如潮熱盜汗、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鱉甲可以滋陰涼血,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聖效丹中加入鱉甲,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滋陰涼血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聖效丹中包含麝香,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一、 開竅醒神:麝香性辛溫,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之效。聖效丹為治療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的方劑,麝香可迅速穿透血腦屏障,刺激神經中樞,達到開竅醒神之效,輔助其他藥材快速恢復患者意識。
二、 活血通絡:麝香亦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功。在治療昏迷、中風等疾病時,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減輕腦部損傷,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聖效丹方劑中包含蕤仁,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明目: 蕤仁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明目的功效。其能清肝熱、降肝火,並能滋養肝腎,改善視力模糊、眼乾澀、目赤腫痛等症狀。
- 利水消腫: 蕤仁同時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利尿消腫,對於因肝腎陰虛引起的目赤腫痛、視物不清、眼瞼浮腫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聖效丹中加入蕤仁,旨在通過其清熱明目、利水消腫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疾、改善視力等目的。
「聖效丹」方劑中含有巴豆,其原因主要有二:
- 攻堅逐瘀:巴豆性峻猛,具有強力瀉下、消腫止痛之效。對於瘀血積聚、腸胃積滯等症狀,可以迅速驅除病邪,起到攻堅逐瘀的作用,此為其入方之首要原因。
- 引藥入腑:巴豆性燥烈,可以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發揮最大療效。例如,配合其他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藥物,可更有效地治療癰疽腫毒、跌打損傷等疾病。
然而,巴豆毒性較大,需慎用,必須由專業醫師指導,嚴格控制用量,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主治功效
聖效丹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聖效丹由以下藥材組成:
- 當歸: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木香: 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 硃砂: 鎮靜安神,清心火。
- 桂枝: 發汗解表,溫通經脈。
- 甘遂: 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 三稜: 破血消癥,理氣止痛。
- 鱉甲: 滋陰潛陽,軟堅散結。
- 麝香: 開竅醒神,活血通絡。
- 茄仁: 潤腸通便,利水消腫。
- 巴豆: 瀉下通便,驅蟲。
主治功效
根據古籍記載,《幼幼新書》與《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均明確指出,聖效丹主治「癖結諸病久不瘥」、「癥結癖積久不瘥」。可見此方主要針對 癥瘕積聚,特別是久治不愈的頑固性痞塊。
治療原理分析
聖效丹的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破積散結,攻逐邪實: 方中三稜、甘遂、巴豆等藥,皆為峻下破積之品。三稜破血消癥,能直接作用於體內瘀血積聚之處;甘遂瀉水逐飲,可消除停滯體內的痰飲水濕;巴豆則峻下通便,蕩滌腸道積滯,將病邪從下而排出。三藥合用,可強力破除體內積聚之有形病邪,是本方發揮療效的關鍵。
行氣活血,疏通經絡: 木香行氣止痛,能疏通氣機,使氣血運行暢通;當歸補血活血,可促進瘀血消散,使血液循環恢復正常;麝香開竅醒神,活血通絡,能增強藥力,使藥效直達病所。桂枝溫通經脈,則可使氣血經絡暢通無阻,有利於邪氣的消散。四藥合用,可有效改善體內氣血瘀滯,促進病邪的消退。
軟堅散結,滋陰潛陽: 鱉甲具有軟堅散結的功效,可使體內堅硬的積聚變得鬆軟,有利於其吸收和消散,同時也能夠滋陰潛陽,平衡體內陰陽;茄仁潤腸通便、利水消腫,可輔助其他藥物排除體內積滯,並減輕積聚造成的腫脹。二藥合用,可輔助破積散結,使療效更加全面。
鎮靜安神,扶助正氣: 硃砂鎮靜安神,可緩解因病痛和積聚導致的煩躁不安,使患者身心得到放鬆,從而促進疾病的恢復;人參(《幼幼新書》方中出現)則可補氣益血,扶正固本,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由於聖效丹攻邪之力較強,故配伍扶正之品,可使攻邪不傷正氣,且有助於病體的康復。
總結
聖效丹以破積散結、行氣活血為主,兼顧軟堅散結、滋陰潛陽,同時佐以鎮靜安神之品,並配伍扶正之藥,組方嚴謹,配伍精當。其治療原理是通過峻下攻逐、疏通氣血、軟堅散結等多方面作用,使久積不去的癥瘕痞塊得以消散,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此方針對的癥瘕積聚病症,多為體內邪氣鬱結較久,正氣亦有耗損,故組方中攻邪與扶正並用,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當歸(洗,焙乾)1兩,木香1兩,好朱砂(細研,飛),桂心1兩,甘遂(慢火煨令黃)半兩,京三稜(炮,乘熱銼)半兩,鱉甲(酥炙)半兩(以上搗羅為細末),麝香1分,蕤仁(湯浸,去皮,別研)1分,巴豆3-7個(去皮心膜,絹袋盛,酒煮一宿,取出別研)。
上為細末。黃蠟六兩慢火熔,同諸藥攪成膏為丸,如黍米大。
未周晬小兒每服1粒,2-3歲2粒,4-5歲3粒;6-7歲5粒,10歲以上7粒,乳食後溫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臨床用量宜慎。
相同名稱方劑
聖效丹,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二引張渙方。 組成:當歸(洗,焙乾)1兩,木香1兩,好朱砂(細研,飛),桂心1兩,甘遂(慢火煨令黃)半兩,京三棱(炮,乘熱銼)半兩,鱉甲(酥炙)半兩(以上搗羅爲細末),麝香1分,蕤仁(湯浸,去皮,别研)1分,巴豆3-7個(去皮心膜,絹袋盛,酒煮1宿,取出别研)。 主治:癖結諸病久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