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Croton tiglium L. Croton tiglium Roton, Croton tiglium, Fructus crotonis, Purging croton, Croton seed, Semen crotonis
- 別名:藥子仁,豆貢,臘盤子,巴貢,瀉果,大風子,毒魚子,剛子,猛子仁,巴果,鑾豆,雙眼龍,老陽子,大葉雙眼龍,芒子,江子,雙眼蝦,貢仔,紅子仁,巴菽,蘆麻子,八百力,巴仁,巴米
- 藥品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乾燥成熟果實,根及葉亦供藥用。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堆置2~3天,攤開,乾燥。根、葉全年可採,根切片,葉曬乾備用。
- 道地藥材:廣東, 廣西, 湖南, 湖北, 福建, 西南地區
- 生長環境:丘陵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巴豆的傳統功效
1. 瀉下
巴豆,味辛、性熱,是一味峻下之藥,其瀉下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且運用方式與療效皆有不同見解。
《神農本草經》稱其能「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谷道」,說明巴豆具有強力通利腸道的功效,能清除積滯於腸道的宿便及其他阻礙。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指出巴豆「推蕩臟腑,開通閉塞」,並認為其藥性「甚辛斂,氣甚熱烈,性甚剛猛」,能攻破頑固的病邪,對治療寒凝、積滯等症狀有顯著效果,但同時也強調其藥性猛烈,非氣壯力強者不宜輕用。
《湯液本草》中則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可以通腸,可以止洩,世所不知也」。此處暗示巴豆的應用需根據炮製方法及病症而有所區別。生用巴豆瀉下峻猛,而炒制後則可減緩其峻烈之性,甚至能達到止瀉的效果,此乃運用巴豆之精髓所在。 《本草綱目》則總結巴豆「生猛熟緩,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更突顯其藥性複雜,運用需謹慎。 李時珍更以自身臨牀經驗,說明巴豆配合得當,能有效治療久瀉不止的病症,顯示巴豆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能以瀉下達到止瀉的目的,這與《湯液本草》的觀點不謀而合。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巴豆瀉下功效的認識,不僅限於單純的通便,更涉及到其藥性、炮製方法、以及與病症的複雜關係。其峻猛之性決定了其應用上的嚴謹性,需依據患者體質及病症輕重,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方能發揮其治療功效。
- 《本草綱目》:「巴豆,生猛熟緩,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藥也。蓋此物不去膜則傷胃,不去心則作嘔,以沈香水浸則能升能降,與大黃同用瀉人反緩,為其性相畏也。巴豆,峻用則有劫病之功,微用亦有調中之妙。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腸,可以止瀉,此發千古之秘也。一老婦年六十餘,病溏洩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之即作痛,服調脾、升提、止澀諸藥,入腹則洩反甚。延余診之,脈沈而滑,此乃脾胃久傷,冷積凝滯所致。王太僕所謂大寒凝內,久利溏洩,愈而復發,綿歷年歲者,法當以熱下之,則寒去利止。遂用蠟匱巴豆丸藥五十丸與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洩遂愈。自是每用治洩痢積滯諸病,皆不瀉而病癒者近百人,妙在配合得宜,藥病相對耳。苟用所不當用,則犯輕用損陰之戒矣。 」
2. 消食化積
巴豆,性味辛熱,峻下之品,古籍記載其消食化積功效,實乃運用其攻堅逐滯之特性,針對寒凝積滯之證候。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消食」,而是透過強力瀉下,將積滯之物排出體外,以達致「化積」的效果。
《湯液本草》提及巴豆的兩種用法:生用急治水谷道路不通,炒用則緩治消堅磨積。此處的「消堅磨積」,並非指緩慢消化食物,而是指藉由巴豆的刺激作用,軟化並排出積聚於腸道的堅硬宿食或寒凝之物。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說明巴豆「推蕩臟腑,開通閉塞」,能有效清除積聚於臟腑中的痰飲、瘀血等,但其藥性峻猛,非氣壯力強者不宜輕用。
《本草通玄》則將巴豆與大黃作比較,指出大黃性寒,治腑熱;巴豆性熱,治臟寒。 這也說明瞭巴豆消食化積的適用範圍:針對因寒邪凝滯所致的食積,而非一般性的消化不良。 《本草綱目》中記載的案例,則更生動地說明瞭巴豆在治療久利溏洩(脾胃虛寒,冷積凝滯所致)方面的獨特功效,其「不瀉而病癒」的現象,正是巴豆攻下寒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體現。
綜上所述,巴豆的「消食化積」功效,並非指促進正常食物的消化吸收,而是針對寒凝積滯、宿食停滯等病症,以其峻猛的藥性,快速清除腸胃積滯,達到治療的目的。 但需強調的是,巴豆藥性猛烈,使用需謹慎,必須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 《本草拾遺》:「《本草拾遺》:主症癖,痃氣,痞滿,腹內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 」
- 《醫學啓源》:「導氣消積,去臟腑停寒,消化寒涼及生冷硬物所傷,去胃中寒濕。 」
3. 止瀉
巴豆,性味辛熱,峻下之品,古籍中記載其具有「止瀉」功效,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關鍵在於其「通則不通」的特性及用藥策略。
《湯液本草》明確指出巴豆「可以通腸,可以止洩,世所不知也。」此處的止瀉,並非單純抑制腸道蠕動,而是透過其強烈的通下作用,徹底清除腸道積滯的寒邪或濕邪,從根本上解決導致腹瀉的問題。 若腸道積滯寒邪導致腹瀉,巴豆的辛熱之性,可以溫通腸胃,驅除寒邪,使腸道恢復正常功能,從而止瀉。此與現代醫學中,某些感染性腹瀉需徹底清除病原體的理念不謀而合。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也提到巴豆「能吐能下,能止能行」,並記載一則病例:一位老婦長期腹瀉,服用多種止瀉藥物無效,最終以巴豆治療,竟使其腹瀉痊癒。此案例說明,某些久瀉不止,源於脾胃虛寒、積滯內停,此時使用溫熱之品,反而能達到止瀉效果。 需注意的是,此法並非普遍適用,需辨證施治,臨證需謹慎。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醫家對巴豆的使用都十分謹慎,例如《本草匯言》中詳述巴豆的毒性及使用禁忌,強調其峻猛的藥性,非氣壯力強者不宜使用。 《本草通玄》則將巴豆與大黃相比較,說明巴豆性熱,適用於臟腑寒邪引起的疾病,與大黃性寒,適用於腑熱不同。因此,巴豆止瀉的功效,並非其直接抑制腸道運動,而是通過其特殊藥性,針對特定病因,達到治療效果。 其運用需要豐富的臨牀經驗和精準的辨證能力。
4. 理氣行氣
巴豆,性味辛熱,峻猛有毒,歷代醫家論述其理氣行氣功效,多著重於其破除氣機阻滯之效,而非一般溫和理氣藥物。其理氣行氣之功,並非直接作用於氣機運行,而是通過其攻下之性,清除阻礙氣機通暢的病邪,間接達到理氣的目的。
《湯液本草》指出巴豆「可以通腸,可以止洩」,看似矛盾,實則反映其運用之妙。生用峻猛,可通利腸道,瀉去積滯;熟用則緩和,能止瀉痢。此「止洩」並非直接止瀉,而是通過清除腸道積滯,恢復腸道功能,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其理氣,正是在於清除腸道積滯,使氣機得以暢通。
《本草匯言》強調巴豆「推蕩臟腑,開通閉塞」,認為其能強力攻逐積聚、痰飲、死血等病邪,這些病邪的瘀滯,往往導致氣機阻滯,故巴豆攻逐病邪,亦可間接理氣。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巴豆「能吐能下,能止能行」,說明其運用靈活,可根據病情需要,選擇不同的炮製方法和劑量,達到不同的治療效果,包括理氣行氣。
《本草通玄》則將巴豆與大黃對比,指出巴豆性熱,善治臟腑寒凝之氣滯,與大黃性寒治腑熱不同。這說明巴豆理氣的對象,多為因寒凝、積滯等導致的氣機阻滯,而非所有氣滯證候皆適用。
綜觀各家論述,巴豆之理氣行氣,並非溫和調理之法,而是強有力地清除阻礙氣機通暢的病邪,達到間接理氣的效果。其應用需謹慎,必須在熟知其藥性及病情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其功效,否則容易造成損傷。
- 《藥性論》:「《藥性論》:主破心腹積聚結氣,治十種水腫,痿痹,大腹。 」
- 《日華子諸家本草》:「通宣一切病,洩壅滯,除風補勞,健脾開胃,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殺腹藏蟲。治惡瘡息肉及疥癩疔腫。 」
- 《本經逢原》:「巴豆,能蕩練五臟六腑,不特破症瘕結聚之堅積,並可治傷寒濕瘧之寒熱,如仲景之治寒實結胸用白散,深得《本經》之旨。世本作溫瘧,當是濕瘧,亥豕之謬也。其性峻利,有破血排膿、攻痰逐水之力,宜隨證輕重而施,生用則峻攻,熟用則溫利,去油用霜,則推陳致新,隨證之緩急,而施反正之治。 」
5. 溫裡溫中
巴豆,性味辛熱,峻猛有力,古籍中多記載其「溫裡溫中」之效,實則應理解為其通過溫熱之力,驅除寒邪,暢通經絡,達到溫中和裡的效果,而非直接溫補。此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而是其強力攻下作用的間接結果。
《湯液本草》記載巴豆「可以通腸,可以止洩」,看似矛盾,實則體現了其藥性之峻烈及運用之精妙。生用則瀉下急峻,熟用則溫和緩慢,其作用取決於炮製方法和用量。若寒邪凝滯腸胃,導致腹痛洩瀉,則巴豆的峻下之力,可將寒邪排出,從而止瀉。此乃「溫裡」之效,實為「熱下寒邪」,以熱制寒。
《本草匯言》則更強調巴豆的攻下之力,「推蕩臟腑,開通閉塞」,並指出其適用於寒凝血瘀、痰飲積聚等病症。其「溫中」之效,亦源於其破除寒邪、消散積滯的功效。若寒邪阻滯於中焦,導致脘腹冷痛,則巴豆峻下,可溫通氣血,緩解疼痛,達到「溫中」的效果。
《本草通玄》將巴豆與大黃比較,指出大黃性寒,治腑實熱;巴豆性熱,治臟實寒。這說明巴豆的「溫裡溫中」功效,主要針對寒邪積聚於臟腑的病症,而非所有溫中之證。其「溫」的意義並非溫煦臟腑,而是通過驅逐寒邪,使臟腑功能恢復正常。
總而言之,巴豆的「溫裡溫中」功效,並非其直接作用,而是其強力攻下作用的間接結果。其峻猛的藥性決定了其必須謹慎使用,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運用,方能發揮其療效,避免其毒副作用。
6. 活絡止痛
巴豆,性味辛熱,峻烈,古籍中記載其具有活絡止痛的功效,但多見於治療因寒邪、氣滯、血瘀等引起的疼痛,而非所有疼痛均適用。其活絡止痛機制主要體現在其強大的通利作用上。
《神農本草經》記載巴豆「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症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腫」,說明其能通達經絡,驅除寒邪濕濁,從而緩解因寒邪凝滯引起的疼痛。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巴豆能「治瀉痢,驚癇,心腹痛,疝氣」,這類疾病的疼痛也與氣滯、血瘀、寒凝等因素相關。巴豆通過其峻猛的攻下作用,破除阻塞,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活絡止痛的效果。
然而,巴豆的藥性猛烈,《本草匯言》中張景嶽的論述尤其值得注意,他指出巴豆「味甚辛斂,氣甚熱烈,性甚剛猛」,若使用不當,容易損傷正氣,造成不良反應。 《本草通玄》也強調,巴豆「稟陽剛雄猛之性」,應慎用於體質虛弱者。 《湯液本草》中提到巴豆「可以通腸,可以止洩」,說明其使用劑量和炮製方法對藥效影響至關重要。 生用峻烈,熟用則緩和,這也暗示著其活絡止痛的功效也與用藥的精準度息息相關,需根據病情和患者體質謹慎運用。 因此,巴豆活絡止痛的功效,更多體現在其對特定病症的治療上,並非普遍適用的止痛良藥。 其使用方法與劑量需由專業醫師判斷,切勿自行使用。
7. 清肺熱利咽
巴豆,性味辛、熱,具有峻下之性,古籍中多記載其破積、逐水、通便之功效,然而其「清肺熱利咽」的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而是從其整體作用中衍生出的間接效果,需謹慎理解。
古代醫籍對巴豆的描述多側重其攻邪之力。《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傷寒溫瘧寒熱」,《本草綱目》更提到能治「喉痹」,這些都暗示巴豆能治療某些伴隨肺熱、咽痛的疾病。 《本草綱目》中記載巴豆「能吐能下,能止能行」,說明其藥性強勁,能攻破體內鬱積,而肺熱壅盛,咽喉腫痛,往往也與體內積熱、痰濁有關。因此,當肺熱、咽痛由痰濁、積滯等因素引起時,巴豆通過其峻下之性,清除體內積滯,間接達到清肺熱利咽的目的。
然而,必須注意的是,《本草匯言》中張景嶽的論述就明確指出巴豆「味甚辛斂,氣甚熱烈,性甚剛猛」,使用不當容易耗傷正氣,造成諸多不良反應。 《本草通玄》也強調巴豆的「陽剛雄猛之性」,只適用於氣血旺盛,積邪堅固者。 因此,巴豆用於清肺熱利咽,並非直接作用於肺與咽喉,而是藉由其攻下之性,間接改善相關症狀。 其應用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絕不可自行服用。 古籍中記載的「通腸止洩」功能,也暗示其在特定情況下,能改善因熱邪導致的腸道失調,這也間接能舒緩因肺熱引發的全身不適,進而對咽喉症狀有所改善。 總之,巴豆清肺熱利咽的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其使用需極為謹慎。
8. 峻下逐水
巴豆,味辛,性熱,為峻下逐水之要藥,其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且運用精妙,值得細細探究。
《神農本草經》稱其「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症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腫…利水谷道。」,已點明其峻下逐水、破積消癥之效。 《藥性論》更進一步指出其「主破心腹積聚結氣,治十種水腫,痿痹,大腹。」,強調其在水腫方面的療效。諸多本草如《本草匯言》、《本草通玄》、《本草拾遺》、《日華子諸家本草》等,也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巴豆攻下逐水、破除積滯的作用,例如《本草匯言》中提到其「推蕩臟腑,開通閉塞」,「追逐一切有形留著、久頑不遜之疾,如留飲痰癖、水腫大腹…」。
值得注意的是,《湯液本草》提及「巴豆,可以通腸,可以止洩,世所不知也。」,此點看似矛盾,實則說明巴豆用法的精妙。其峻下逐水之功,需根據病情及劑量調整,使用得當,可有效治療因寒邪凝滯導致的水腫、腹脹等症;反之,若使用不當,則可能造成損傷。 《本草綱目》更總結其「生猛熟緩,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指出其藥性強烈的雙向作用,需要謹慎運用。 《本草綱目》中記載的案例,也說明瞭巴豆在治療久瀉中的妙用,但同時也強調了用藥的精準性和重要性,說明即使是同為峻下藥,巴豆與大黃的性味和功效也有所不同,《本草通玄》即明確指出巴豆性熱,適用於臟病多寒者,與大黃性冷,適用於腑病多熱者形成對比。
總之,巴豆峻下逐水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得到充分肯定,但其藥性猛烈,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服用。
9. 驅蟲殺蟲
巴豆,性味辛熱,峻猛非常,古籍中記載其驅蟲殺蟲之效,多源於其「通利」與「攻下」之特性。諸多醫籍對其功效及用法有詳細論述,但需謹慎運用。
《神農本草經》謂巴豆「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谷道」,此即指出其能清除腸胃積滯,而蟲積亦屬積滯之一。 《日華子諸家本草》更直接言明其「殺腹藏蟲」,說明古人已認識到巴豆在驅蟲方面的作用。其驅蟲機理可能與其強烈的峻下作用有關,能將腸道中的蟲體及其代謝產物排出體外。
然而,《本草匯言》中張氏的論述值得重視,他指出巴豆「性甚剛猛」,非氣壯力強者不可輕用。其藥性峻烈,易傷及腸胃,故需嚴格掌握劑量及炮製方法。《湯液本草》提到「若急治為水谷道路之劑,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緩治為消堅磨積之劑,炒去煙令紫黑,研用」,說明巴豆的炮製方法會影響其藥性及毒性,生用峻猛,熟用則緩和。 《本草綱目》更指出其「生猛熟緩,能吐能下,能止能行」,強調其藥性複雜,需要根據病症及患者體質靈活運用。
總而言之,古籍中記載巴豆具有驅蟲功效,但其藥性劇烈,使用需謹慎,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服用。 古代醫師對巴豆的應用,往往強調熟制、減量,並需配合其他藥物,以降低其毒副作用,發揮其療效。
巴豆的現代功效
1. 防癌抗腫瘤
- 巴豆提取物中的一些成分可能具有抗發炎和抗腫瘤的潛力,但這些研究大多仍處於體外和動物試驗階段,尚需更多研究來確定巴豆在人體內的實際效應。
- 在進行巴豆相關研究時,應考慮到其毒性,並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和有效性。
巴豆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巴豆霜入丸、散,0.1-0.3g。
- 外用:適量,搗膏塗;或以紗包擦患處。
巴豆的炮製
巴豆仁:揀淨雜質,用粘稠的米湯或面湯浸拌,置日光下曝曬或烘裂,搓去皮,簸取淨仁。巴豆霜:取淨巴豆仁,碾碎,用多層吸油紙包裹,加熱微炕,壓榨去油,每隔2天取出復研和換紙1次,如上法壓榨六、七次至油盡為度,取出,碾細,過篩。將巴豆敲碎,每兩巴豆以麻油並酒等各七合煮,研膏後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巴豆注意事項重點:
- 劇毒性:巴豆全株有毒,種子毒性最大,誤食後可導致嚴重後果,甚至死亡。
- 消化道灼傷:食用巴豆後會引起劇烈的噁心、嘔吐、消化系統燒灼感、腹痛腹瀉、便血。
- 頭暈頭痛:巴豆中毒會導致頭暈、頭痛等神經症狀。
- 呼吸困難:嚴重的巴豆中毒可導致呼吸困難。
- 昏迷痙攣:中毒嚴重時會出現昏迷、痙攣。
- 呼吸衰竭:巴豆中毒的最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死亡。
- 禁忌人羣:無寒積積滯、孕婦、體弱者不宜服用。
- 配伍禁忌:巴豆與芫花相使,與蘘草相惡,畏大黃、黃連、藜蘆。
- 食物禁忌:畏蘆筍、菰筍、醬鼓、冷水。
- 炮製方法:火炒後藥性更佳。
- 配伍相反:與牽牛相反。
- 墮胎作用:巴豆具有墮胎作用,服用後可能導致流產。
- 寒積忌服:無寒積者忌服巴豆。
巴豆相關的方劑
巴豆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