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

巴豆

BA DOU

  • 英文名稱:Croton tiglium L. Croton tiglium Roton, Croton tiglium, Fructus crotonis, Purging croton, Croton seed, Semen crotonis
  • 別名:藥子仁,豆貢,臘盤子,巴貢,瀉果,大風子,毒魚子,剛子,猛子仁,巴果,鑾豆,雙眼龍,老陽子,大葉雙眼龍,芒子,江子,雙眼蝦,貢仔,紅子仁,巴菽,蘆麻子,八百力,巴仁,巴米
  • 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乾燥成熟果實,根及葉亦供藥用。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堆置2~3天,攤開,乾燥。根、葉全年可採,根切片,葉曬乾備用。
  • 道地藥材:廣東, 廣西, 湖南, 湖北, 福建, 西南地區
  • 生長環境:丘陵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巴豆的傳統功效


1. 瀉下

巴豆,味辛、性熱,是一味峻下之藥,其瀉下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且運用方式與療效皆有不同見解。

《神農本草經》稱其能「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谷道」,說明巴豆具有強力通利腸道的功效,能清除積滯於腸道的宿便及其他阻礙。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指出巴豆「推蕩臟腑,開通閉塞」,並認為其藥性「甚辛斂,氣甚熱烈,性甚剛猛」,能攻破頑固的病邪,對治療寒凝、積滯等症狀有顯著效果,但同時也強調其藥性猛烈,非氣壯力強者不宜輕用。

《湯液本草》中則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可以通腸,可以止洩,世所不知也」。此處暗示巴豆的應用需根據炮製方法及病症而有所區別。生用巴豆瀉下峻猛,而炒制後則可減緩其峻烈之性,甚至能達到止瀉的效果,此乃運用巴豆之精髓所在。 《本草綱目》則總結巴豆「生猛熟緩,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更突顯其藥性複雜,運用需謹慎。 李時珍更以自身臨牀經驗,說明巴豆配合得當,能有效治療久瀉不止的病症,顯示巴豆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能以瀉下達到止瀉的目的,這與《湯液本草》的觀點不謀而合。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巴豆瀉下功效的認識,不僅限於單純的通便,更涉及到其藥性、炮製方法、以及與病症的複雜關係。其峻猛之性決定了其應用上的嚴謹性,需依據患者體質及病症輕重,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方能發揮其治療功效。

2. 消食化積

巴豆,性味辛熱,峻下之品,古籍記載其消食化積功效,實乃運用其攻堅逐滯之特性,針對寒凝積滯之證候。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消食」,而是透過強力瀉下,將積滯之物排出體外,以達致「化積」的效果。

《湯液本草》提及巴豆的兩種用法:生用急治水谷道路不通,炒用則緩治消堅磨積。此處的「消堅磨積」,並非指緩慢消化食物,而是指藉由巴豆的刺激作用,軟化並排出積聚於腸道的堅硬宿食或寒凝之物。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說明巴豆「推蕩臟腑,開通閉塞」,能有效清除積聚於臟腑中的痰飲、瘀血等,但其藥性峻猛,非氣壯力強者不宜輕用。

《本草通玄》則將巴豆與大黃作比較,指出大黃性寒,治腑熱;巴豆性熱,治臟寒。 這也說明瞭巴豆消食化積的適用範圍:針對因寒邪凝滯所致的食積,而非一般性的消化不良。 《本草綱目》中記載的案例,則更生動地說明瞭巴豆在治療久利溏洩(脾胃虛寒,冷積凝滯所致)方面的獨特功效,其「不瀉而病癒」的現象,正是巴豆攻下寒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體現。

綜上所述,巴豆的「消食化積」功效,並非指促進正常食物的消化吸收,而是針對寒凝積滯、宿食停滯等病症,以其峻猛的藥性,快速清除腸胃積滯,達到治療的目的。 但需強調的是,巴豆藥性猛烈,使用需謹慎,必須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3. 止瀉

巴豆,性味辛熱,峻下之品,古籍中記載其具有「止瀉」功效,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關鍵在於其「通則不通」的特性及用藥策略。

《湯液本草》明確指出巴豆「可以通腸,可以止洩,世所不知也。」此處的止瀉,並非單純抑制腸道蠕動,而是透過其強烈的通下作用,徹底清除腸道積滯的寒邪或濕邪,從根本上解決導致腹瀉的問題。 若腸道積滯寒邪導致腹瀉,巴豆的辛熱之性,可以溫通腸胃,驅除寒邪,使腸道恢復正常功能,從而止瀉。此與現代醫學中,某些感染性腹瀉需徹底清除病原體的理念不謀而合。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也提到巴豆「能吐能下,能止能行」,並記載一則病例:一位老婦長期腹瀉,服用多種止瀉藥物無效,最終以巴豆治療,竟使其腹瀉痊癒。此案例說明,某些久瀉不止,源於脾胃虛寒、積滯內停,此時使用溫熱之品,反而能達到止瀉效果。 需注意的是,此法並非普遍適用,需辨證施治,臨證需謹慎。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醫家對巴豆的使用都十分謹慎,例如《本草匯言》中詳述巴豆的毒性及使用禁忌,強調其峻猛的藥性,非氣壯力強者不宜使用。 《本草通玄》則將巴豆與大黃相比較,說明巴豆性熱,適用於臟腑寒邪引起的疾病,與大黃性寒,適用於腑熱不同。因此,巴豆止瀉的功效,並非其直接抑制腸道運動,而是通過其特殊藥性,針對特定病因,達到治療效果。 其運用需要豐富的臨牀經驗和精準的辨證能力。

4. 理氣行氣

巴豆,性味辛熱,峻猛有毒,歷代醫家論述其理氣行氣功效,多著重於其破除氣機阻滯之效,而非一般溫和理氣藥物。其理氣行氣之功,並非直接作用於氣機運行,而是通過其攻下之性,清除阻礙氣機通暢的病邪,間接達到理氣的目的。

《湯液本草》指出巴豆「可以通腸,可以止洩」,看似矛盾,實則反映其運用之妙。生用峻猛,可通利腸道,瀉去積滯;熟用則緩和,能止瀉痢。此「止洩」並非直接止瀉,而是通過清除腸道積滯,恢復腸道功能,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其理氣,正是在於清除腸道積滯,使氣機得以暢通。

《本草匯言》強調巴豆「推蕩臟腑,開通閉塞」,認為其能強力攻逐積聚、痰飲、死血等病邪,這些病邪的瘀滯,往往導致氣機阻滯,故巴豆攻逐病邪,亦可間接理氣。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巴豆「能吐能下,能止能行」,說明其運用靈活,可根據病情需要,選擇不同的炮製方法和劑量,達到不同的治療效果,包括理氣行氣。

《本草通玄》則將巴豆與大黃對比,指出巴豆性熱,善治臟腑寒凝之氣滯,與大黃性寒治腑熱不同。這說明巴豆理氣的對象,多為因寒凝、積滯等導致的氣機阻滯,而非所有氣滯證候皆適用。

綜觀各家論述,巴豆之理氣行氣,並非溫和調理之法,而是強有力地清除阻礙氣機通暢的病邪,達到間接理氣的效果。其應用需謹慎,必須在熟知其藥性及病情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其功效,否則容易造成損傷。

5. 溫裡溫中

巴豆,性味辛熱,峻猛有力,古籍中多記載其「溫裡溫中」之效,實則應理解為其通過溫熱之力,驅除寒邪,暢通經絡,達到溫中和裡的效果,而非直接溫補。此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而是其強力攻下作用的間接結果。

《湯液本草》記載巴豆「可以通腸,可以止洩」,看似矛盾,實則體現了其藥性之峻烈及運用之精妙。生用則瀉下急峻,熟用則溫和緩慢,其作用取決於炮製方法和用量。若寒邪凝滯腸胃,導致腹痛洩瀉,則巴豆的峻下之力,可將寒邪排出,從而止瀉。此乃「溫裡」之效,實為「熱下寒邪」,以熱制寒。

《本草匯言》則更強調巴豆的攻下之力,「推蕩臟腑,開通閉塞」,並指出其適用於寒凝血瘀、痰飲積聚等病症。其「溫中」之效,亦源於其破除寒邪、消散積滯的功效。若寒邪阻滯於中焦,導致脘腹冷痛,則巴豆峻下,可溫通氣血,緩解疼痛,達到「溫中」的效果。

《本草通玄》將巴豆與大黃比較,指出大黃性寒,治腑實熱;巴豆性熱,治臟實寒。這說明巴豆的「溫裡溫中」功效,主要針對寒邪積聚於臟腑的病症,而非所有溫中之證。其「溫」的意義並非溫煦臟腑,而是通過驅逐寒邪,使臟腑功能恢復正常。

總而言之,巴豆的「溫裡溫中」功效,並非其直接作用,而是其強力攻下作用的間接結果。其峻猛的藥性決定了其必須謹慎使用,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運用,方能發揮其療效,避免其毒副作用。

6. 活絡止痛

巴豆,性味辛熱,峻烈,古籍中記載其具有活絡止痛的功效,但多見於治療因寒邪、氣滯、血瘀等引起的疼痛,而非所有疼痛均適用。其活絡止痛機制主要體現在其強大的通利作用上。

《神農本草經》記載巴豆「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症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腫」,說明其能通達經絡,驅除寒邪濕濁,從而緩解因寒邪凝滯引起的疼痛。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巴豆能「治瀉痢,驚癇,心腹痛,疝氣」,這類疾病的疼痛也與氣滯、血瘀、寒凝等因素相關。巴豆通過其峻猛的攻下作用,破除阻塞,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活絡止痛的效果。

然而,巴豆的藥性猛烈,《本草匯言》中張景嶽的論述尤其值得注意,他指出巴豆「味甚辛斂,氣甚熱烈,性甚剛猛」,若使用不當,容易損傷正氣,造成不良反應。 《本草通玄》也強調,巴豆「稟陽剛雄猛之性」,應慎用於體質虛弱者。 《湯液本草》中提到巴豆「可以通腸,可以止洩」,說明其使用劑量和炮製方法對藥效影響至關重要。 生用峻烈,熟用則緩和,這也暗示著其活絡止痛的功效也與用藥的精準度息息相關,需根據病情和患者體質謹慎運用。 因此,巴豆活絡止痛的功效,更多體現在其對特定病症的治療上,並非普遍適用的止痛良藥。 其使用方法與劑量需由專業醫師判斷,切勿自行使用。

7. 清肺熱利咽

巴豆,性味辛、熱,具有峻下之性,古籍中多記載其破積、逐水、通便之功效,然而其「清肺熱利咽」的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而是從其整體作用中衍生出的間接效果,需謹慎理解。

古代醫籍對巴豆的描述多側重其攻邪之力。《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傷寒溫瘧寒熱」,《本草綱目》更提到能治「喉痹」,這些都暗示巴豆能治療某些伴隨肺熱、咽痛的疾病。 《本草綱目》中記載巴豆「能吐能下,能止能行」,說明其藥性強勁,能攻破體內鬱積,而肺熱壅盛,咽喉腫痛,往往也與體內積熱、痰濁有關。因此,當肺熱、咽痛由痰濁、積滯等因素引起時,巴豆通過其峻下之性,清除體內積滯,間接達到清肺熱利咽的目的。

然而,必須注意的是,《本草匯言》中張景嶽的論述就明確指出巴豆「味甚辛斂,氣甚熱烈,性甚剛猛」,使用不當容易耗傷正氣,造成諸多不良反應。 《本草通玄》也強調巴豆的「陽剛雄猛之性」,只適用於氣血旺盛,積邪堅固者。 因此,巴豆用於清肺熱利咽,並非直接作用於肺與咽喉,而是藉由其攻下之性,間接改善相關症狀。 其應用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絕不可自行服用。 古籍中記載的「通腸止洩」功能,也暗示其在特定情況下,能改善因熱邪導致的腸道失調,這也間接能舒緩因肺熱引發的全身不適,進而對咽喉症狀有所改善。 總之,巴豆清肺熱利咽的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其使用需極為謹慎。

8. 峻下逐水

巴豆,味辛,性熱,為峻下逐水之要藥,其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且運用精妙,值得細細探究。

《神農本草經》稱其「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症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腫…利水谷道。」,已點明其峻下逐水、破積消癥之效。 《藥性論》更進一步指出其「主破心腹積聚結氣,治十種水腫,痿痹,大腹。」,強調其在水腫方面的療效。諸多本草如《本草匯言》、《本草通玄》、《本草拾遺》、《日華子諸家本草》等,也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巴豆攻下逐水、破除積滯的作用,例如《本草匯言》中提到其「推蕩臟腑,開通閉塞」,「追逐一切有形留著、久頑不遜之疾,如留飲痰癖、水腫大腹…」。

值得注意的是,《湯液本草》提及「巴豆,可以通腸,可以止洩,世所不知也。」,此點看似矛盾,實則說明巴豆用法的精妙。其峻下逐水之功,需根據病情及劑量調整,使用得當,可有效治療因寒邪凝滯導致的水腫、腹脹等症;反之,若使用不當,則可能造成損傷。 《本草綱目》更總結其「生猛熟緩,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指出其藥性強烈的雙向作用,需要謹慎運用。 《本草綱目》中記載的案例,也說明瞭巴豆在治療久瀉中的妙用,但同時也強調了用藥的精準性和重要性,說明即使是同為峻下藥,巴豆與大黃的性味和功效也有所不同,《本草通玄》即明確指出巴豆性熱,適用於臟病多寒者,與大黃性冷,適用於腑病多熱者形成對比。

總之,巴豆峻下逐水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得到充分肯定,但其藥性猛烈,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服用。

9. 驅蟲殺蟲

巴豆,性味辛熱,峻猛非常,古籍中記載其驅蟲殺蟲之效,多源於其「通利」與「攻下」之特性。諸多醫籍對其功效及用法有詳細論述,但需謹慎運用。

《神農本草經》謂巴豆「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谷道」,此即指出其能清除腸胃積滯,而蟲積亦屬積滯之一。 《日華子諸家本草》更直接言明其「殺腹藏蟲」,說明古人已認識到巴豆在驅蟲方面的作用。其驅蟲機理可能與其強烈的峻下作用有關,能將腸道中的蟲體及其代謝產物排出體外。

然而,《本草匯言》中張氏的論述值得重視,他指出巴豆「性甚剛猛」,非氣壯力強者不可輕用。其藥性峻烈,易傷及腸胃,故需嚴格掌握劑量及炮製方法。《湯液本草》提到「若急治為水谷道路之劑,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緩治為消堅磨積之劑,炒去煙令紫黑,研用」,說明巴豆的炮製方法會影響其藥性及毒性,生用峻猛,熟用則緩和。 《本草綱目》更指出其「生猛熟緩,能吐能下,能止能行」,強調其藥性複雜,需要根據病症及患者體質靈活運用。

總而言之,古籍中記載巴豆具有驅蟲功效,但其藥性劇烈,使用需謹慎,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服用。 古代醫師對巴豆的應用,往往強調熟制、減量,並需配合其他藥物,以降低其毒副作用,發揮其療效。

巴豆的古代典籍


巴豆的現代功效


1. 免疫調節

針對中藥巴豆的免疫調節功效進行現代藥理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巴豆具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

具體表現為:

  • 降低免疫器官指數: 巴豆霜灌胃小鼠後,可顯著降低小鼠的胸腺指數和脾指數。胸腺和脾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胸腺是T淋巴細胞成熟的場所,脾臟是重要的免疫反應中心。指數降低,暗示巴豆可能抑制了淋巴細胞的增殖、分化或成熟,進而影響免疫功能。
  • 降低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 巴豆霜能顯著降低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數。巨噬細胞是重要的免疫細胞,負責吞噬病原體和清除異物。吞噬率和吞噬指數降低,表明巴豆抑制了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降低了其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
  • 降低炭粒廓清率: 巴豆霜能顯著降低小鼠的炭粒廓清率。炭粒廓清率反映了機體網狀內皮系統清除異物的能力,而網狀內皮系統由巨噬細胞等組成。炭粒廓清率降低,進一步印證了巴豆抑制巨噬細胞功能的推論。

因此,從現代藥理角度分析,巴豆通過影響免疫器官指數和巨噬細胞功能,表現出免疫抑制的功效。

2. 抗腫瘤

根據現有研究,中藥巴豆在抗腫瘤方面展現出以下現代藥理作用:

  • 抑制多種腫瘤生長: 巴豆提取物對小鼠體內的 S180 實體型、Si8o 腹水型、Ua 實體型、U 腹水型、肝癌腹水型及艾氏腹水癌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實驗顯示,腹腔注射巴豆提取物 0.2~0.3ml,連續 10 天,可達到 30% 以上的抑瘤率。
  • 抑制白血病細胞增殖: 巴豆煎液對對數生長期的 HL-60 細胞具有抑制增殖的作用,且抑制效果隨著藥物濃度的增加而增強。不同濃度的巴豆煎液(0.5g/L、1g/L、2g/L、4g/L、8g/L)均能有效抑制 HL-60 細胞的增殖。
  • 誘導白血病細胞分化: 巴豆煎液處理 HL-60 細胞後,細胞形態發生明顯改變,包括胞體增大、胞質豐富、著色變淺、胞核/胞質比值變小,6天後許多胞核呈桿狀或分葉狀。此外,巴豆煎液處理 2 天後,細胞吞噬乳膠顆粒的能力明顯提高,且隨著巴豆煎液濃度的升高,細胞吞噬能力趨於增強。這些現象表明巴豆具有誘導 HL-60 細胞向巨噬細胞分化的作用,可能暗示其具有誘導白血病細胞向正常細胞分化的潛力。
  • 影響癌細胞膜和胞漿結構: 巴豆總生物鹼可使小鼠腹水型肝癌細胞質膜 ConA 受體沿膜平面的擴散系數明顯增加,胞漿基質的結構程度下降。這提示巴豆總生物鹼可能通過破壞或殺傷癌細胞來發揮抗癌作用。具體機制可能與影響細胞膜的穩定性和細胞內部結構有關。

3. 其他功效

巴豆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峻下冷積的功效與其對消化系統的作用密切相關。它能開通腸道閉塞,適用於寒邪食積導致的大便不通、腹滿脹痛等症狀。從《本草經》的記載來看,巴豆能“開通閉塞,利水谷道”,這也印證了其在改善消化道功能方面的作用。

此外,巴豆具有強烈的峻下逐水退腫作用,對於腹水臌脹有顯著療效。外用時,巴豆能蝕腐肉、治療疔毒,可用於癰腫成膿未潰以及疥癬惡瘡等。 《本草經》亦有“破癥瘕積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蕩滌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谷道,去惡肉”的記載,這表明巴豆在消除體內積聚物、治療水腫和皮膚病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巴豆的逐水退腫、蝕瘡功效,可能與其抗腫瘤作用有關。

4. 抗病毒

現代藥理分析顯示:

巴豆油製劑,以0.02ml的劑量皮下注射給感染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小鼠,具有降低小鼠死亡率延長其存活時間的抗病毒效果。這個結果直接表明巴豆油製劑可能對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治療潛力。雖然僅僅是一個單一的觀察,但它提示了巴豆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具有直接或間接抑制病毒複製、增強宿主免疫反應,或減輕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應等作用。然而,具體的作用機制以及有效成分尚需要進一步的實驗研究來深入探討。

5. 鎮痛

巴豆霜以1.5g/kg的劑量灌胃小鼠,可以顯著延長小鼠對熱刺激的疼痛反應時間,並且降低小鼠對熱疼痛的反應。這表明巴豆霜具有潛在的鎮痛作用,尤其是在熱刺激引起的疼痛方面。 從藥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可能意味著巴豆霜作用於疼痛傳導通路中的某些環節,例如:

  • 影響痛覺感受器(nociceptors)的活性,降低其對熱刺激的敏感度。
  • 調節神經系統中與疼痛傳遞相關的物質,例如神經遞質或炎症介質。
  • 影響脊髓或大腦中與疼痛處理相關的區域,改變對疼痛的感知。

由於資料僅提到巴豆霜對熱刺激疼痛的影響,並未涉及其他類型的疼痛(如化學性疼痛或機械性疼痛),因此尚無法確定其鎮痛作用的廣譜性。需要更多的實驗數據來闡明巴豆霜鎮痛的具體機制以及適用的疼痛類型。

6. 抗菌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巴豆水煎液具備一定的抗菌活性。具體而言,濃度為1g/ml的巴豆水煎液對於以下細菌展現出抑制作用: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及綠膿桿菌。以抑菌圈直徑衡量,巴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炭疽桿菌的抑制效果較強,抑菌圈直徑均大於26mm;對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和白喉桿菌的抑制效果次之,抑菌圈直徑介於13至15mm;對綠膿桿菌的抑制效果相對較弱,抑菌圈直徑為8mm。此外,濃度為0.5g/ml的巴豆水煎液也能抑制流感嗜血桿菌的生長,抑菌圈直徑介於9至12mm。

7. 抗炎鎮痛

巴豆在抗炎方面的作用機制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抑制血管通透性: 巴豆霜以1.5g/kg的劑量,通過灌胃方式給予小鼠兩次,能夠顯著抑制小鼠腹腔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這表明巴豆具有降低血管內皮細胞間隙,阻止血漿蛋白和液體滲出的作用,從而減輕炎症部位的腫脹和滲出。
  2. 減少白細胞浸潤: 巴豆霜以3g/kg的劑量,通過灌胃方式給予大鼠三次,能夠使大鼠胸膜腔液中的白細胞數量顯著減少。這表明巴豆具有抑制炎症細胞(如白細胞)向炎症部位募集的作用,從而減輕炎症反應的強度。

總體而言,巴豆的抗炎作用可能涉及抑制血管通透性和減少炎症細胞浸潤等多個環節。

8. 防癌抗腫瘤

巴豆提取物含有特定化合物,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這些成分具備潛在的抗發炎與抗腫瘤活性。目前,科學家觀察到其能在體外細胞模型及動物實驗中抑制癌細胞增殖、誘導其凋亡,並可能影響腫瘤血管新生。這些作用機制或與調控發炎通路、訊息傳導路徑有關。然而,相關研究仍處於初步階段,其在人體內的精確作用機制、最佳劑量與長期療效,尚待大量臨床研究進一步驗證。

巴豆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巴豆霜入丸、散,0.1-0.3g。
  • 外用:適量,搗膏塗;或以紗包擦患處。

巴豆的炮製


巴豆加工步驟:

  1. 巴豆仁處理:

    • 揀淨雜質。
    • 用粘稠的米湯或面湯浸拌。
    • 置日光下曝曬或烘裂。
    • 搓去皮。
    • 簸取淨仁。
  2. 巴豆霜製作:

    • 取淨巴豆仁,碾碎。
    • 用多層吸油紙包裹。
    • 加熱微炕。
    • 壓榨去油。
    • 每隔2天取出復研和換紙1次,重複壓榨六、七次至油盡。
    • 取出,碾細,過篩。
  3. 巴豆膏製作:

    • 將巴豆敲碎。
    • 每兩巴豆以麻油並酒等各七合煮。
    • 研膏後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巴豆注意事項重點:

  1. 劇毒性:巴豆全株有毒,種子毒性最大,誤食後可導致嚴重後果,甚至死亡。
  2. 消化道灼傷:食用巴豆後會引起劇烈的噁心、嘔吐、消化系統燒灼感、腹痛腹瀉、便血。
  3. 頭暈頭痛:巴豆中毒會導致頭暈、頭痛等神經症狀。
  4. 呼吸困難:嚴重的巴豆中毒可導致呼吸困難。
  5. 昏迷痙攣:中毒嚴重時會出現昏迷、痙攣。
  6. 呼吸衰竭:巴豆中毒的最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死亡。
  7. 禁忌人羣:無寒積積滯、孕婦、體弱者不宜服用。
  8. 配伍禁忌:巴豆與芫花相使,與蘘草相惡,畏大黃、黃連、藜蘆。
  9. 食物禁忌:畏蘆筍、菰筍、醬鼓、冷水。
  10. 炮製方法:火炒後藥性更佳。
  11. 配伍相反:與牽牛相反。
  12. 墮胎作用:巴豆具有墮胎作用,服用後可能導致流產。
  13. 寒積忌服:無寒積者忌服巴豆。

巴豆相關的方劑


巴豆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大便秘結耳聾腹股溝疝氣心內膜炎五十肩胃及十二指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白喉心包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慢性腎衰竭鏈球菌性咽喉炎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胃下垂腹水下腹部痛全身性水腫上腹胃脘痛牙齒痛腹痛痢疾疥癬咳嗽闌尾炎腹瀉疼痛積滯嘔吐腸炎

巴豆含有的化學成分


巴豆油(Croton oil), 蛋白質(Protein), 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 巴豆酸(Tigl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巴豆醇(Phorbol), 巴豆醇-12-十四烷酸酯-13-乙酸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 (PMA)), 巴豆醇-12-癸酸酯-13-乙酸酯(Phorbol-12-caprate-13-acetate), 巴豆醇-12-月桂酸酯-13-乙酸酯(Phorbol-12-laurate-13-acetate), 巴豆醇-12-棕櫚酸酯-13-乙酸酯(Phorbol-12-palmitate-13-acetate), 巴豆醇-12-α-甲基丁酸酯-13-月桂酸酯(Phorbol-12-α-methylbutyrate-13-laurate), 巴豆醇-12-α-甲基丁酸酯-13-癸酸酯(Phorbol-12-α-methylbutyrate-13-caprate), 巴豆醇-12-乙酸酯-13-月桂酸酯(Phorbol-12-acetate-13-laurate), 巴豆醇-12-乙酸酯-13-癸酸酯(Phorbol-12-acetate-13-caprate), 巴豆醇-12-巴豆酸酯-13-癸酸酯(Phorbol-12-tiglate-13-caprate), 巴豆醇-12-巴豆酸酯-13-辛烯酸酯(Phorbol-12-tiglate-13-caprylenate), 巴豆醇-12-α-甲基丁酸酯-13-辛烯酸酯(Phorbol-12-α-methylbutyrate-13-caprylenate), 巴豆醇-12-巴豆酸酯-13-月桂酸酯(Phorbol-12-tiglate-13-laurate), 巴豆醇-12-巴豆酸酯-13-丁酸酯(Phorbol-12-tiglate-13-butyrate), 巴豆醇-12-丁酸酯-13-月桂酸酯(Phorbol-12-butyrate-13-laurate), 巴豆醇-12-苯甲酸酯-13-苯甲酸酯(Phorbol-12-benzoate-13-benzoate), 巴豆醇-4-甲氧基-12-十四烷酸酯-13-乙酸酯(Phorbol-4-methoxy-12-myristate-13-acetate), 4-去氧-4a-巴豆醇(4-deoxy-4a-phorbol), 巴豆毒素(Crotin), 巴豆毒素Ⅰ(Crotin Ⅰ), 巴豆毒素Ⅱ(Crotin Ⅱ), 輔致癌劑C-3(Cocarcinogen C-3), 巴豆甙(Crotonoside), 異鳥嘌呤(Isoguanin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氨基酸(Amino acids), 酶(Enzymes)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