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痛丸

JIU T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金匱》卷上

熱性指數

36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9.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腎經 17%
肺經 13%
心經 13%
胃經 13%
肝經 13%
大腸經 8%
脾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九痛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止痛止痙: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對於寒邪侵襲經絡,導致疼痛、痙攣等症狀,附子可溫暖經脈,驅散寒邪,從而達到止痛止痙的效果。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藥效:九痛丸中往往包含其他寒涼藥材,如川芎、白芷等,這些藥材可清熱解毒,疏風散寒。附子與之配伍,既能緩解寒涼藥材的寒性,又能增強其止痛效果,達到寒溫並濟,標本兼治的目的。

九痛丸中加入巴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攻堅破結: 巴豆性峻猛,味辛熱,具有強烈瀉下通便的作用,可以強力攻破積聚在體內的寒凝血瘀,消除疼痛。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各種疼痛,如腹痛、腰痛、頭痛等,巴豆能起到迅速止痛的效果。
  2. 引藥入腑: 巴豆的辛散之性,可以引導藥物深入臟腑,更好地發揮藥效。在九痛丸中,巴豆可作為引經藥,幫助其他藥材發揮療效,達到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的效果。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需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九痛丸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其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扶正祛邪的功效。對於疼痛而言,人參可以補益正氣,增強身體抵抗力,從而減輕疼痛。

此外,人參也能改善氣血循環,促進血液流向疼痛部位,加速組織修復,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因此,九痛丸中加入人參,有助於整體調和氣血,增強身體機能,達到止痛的效果。

九痛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之效。九痛丸常用於治療寒邪凝滯所致的多種疼痛,如胃脘疼痛、腹痛、頭痛等。乾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疼痛,同時也能止嘔逆,改善消化不良。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乾薑與其他藥材搭配,可產生協同作用,提升藥效。例如,九痛丸中常含有川芎、白芷等藥材,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乾薑與其搭配,可加強活血通絡、溫經散寒的效果,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九痛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是利用其辛溫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針對寒邪入侵導致的疼痛症狀。

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腎經,能溫經散寒,驅散體內寒氣,並能理氣止痛,緩解因寒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九痛丸作為治療各種疼痛的方劑,加入吳茱萸有助於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提升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九痛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九痛丸,出自《金匱要略》,為中醫經典方劑,主治「九種心痛」,並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衝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

九種心痛

根據古代醫書的記載,「九種心痛」包含:

  1. 蟲心痛:由寄生蟲引起的心痛。
  2. 注心痛:指疼痛遊走不定,或有休作時間的心痛。
  3. 風心痛:由風邪引起的心痛。
  4. 悸心痛:心悸而痛。
  5. 食心痛:由飲食不節引起的心痛。
  6. 飲心痛:由水飲停聚引起的心痛。
  7. 冷心痛:由寒邪引起的心痛。
  8. 熱心痛:由熱邪引起的心痛。
  9. 生來心痛:指先天性的心痛,又稱為「氣心痛」。

治療原理

九痛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溫陽散寒:方中重用附子溫經散寒、補火助陽,乾薑發汗解表、暖胃止嘔,吳茱萸溫中燥濕,三藥合用,可有效驅散體內寒邪,溫通經脈,緩解寒凝氣滯導致的心痛。
  2. 行氣活血:吳茱萸兼具行氣活血之功,可疏通氣機,促進血行,改善氣血瘀滯引起的心痛。
  3. 瀉下逐飲:巴豆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可排除體內停聚的水飲,減輕水飲上犯心胸引起的心痛。
  4. 補益元氣:人參大補元氣、健脾益肺,可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有助於疾病的恢復。
  5. 殺蟲解毒:狼牙(或狼毒)具有殺蟲解毒的功效,可治療蟲積引起的心痛。

綜合分析

九痛丸以溫陽散寒為主,兼以行氣活血、瀉下逐飲、補益元氣、殺蟲解毒,共奏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之功。方中附子、乾薑、吳茱萸溫陽散寒,巴豆、狼牙瀉下逐飲、殺蟲解毒,人參補益元氣,諸藥合用,藥力峻猛,對於寒邪凝滯、氣血瘀阻、水飲停聚、蟲積等引起的心痛,以及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冷衝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症,均有較好的療效。

總而言之,九痛丸是一個以溫陽散寒為主,兼顧多種病因病機的經典方劑,其治療範圍廣泛,療效顯著,是中醫治療心痛等疾病的有效方劑。

傳統服藥法


白川椒1兩,公丁香1兩,高良薑1兩,廣木香1兩,明腰黃1兩,江子仁(即巴豆,揀取白仁,壓淨油質)1兩,五靈脂8錢,西藏紅花6錢。
上藥各為極細末,用汾酒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7釐,溫汾酒1杯吞服,泄1-2次,飲冷粥湯1-2口即止。不可蜜丸。定痛極驗,重者不過3服;有年久恙,可鏟根株。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九痛丸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九痛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心臟病心臟痛氣喘心絞痛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化膿性關節炎胸悶胸痛前胸上部位疼痛胸骨疼痛肋間神經疼痛言語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九痛丸, 出處:《瘍科綱要》卷下。 組成:白川椒1兩,公丁香1兩,高良薑1兩,廣木香1兩,明腰黃1兩,江子仁(即巴豆,揀取白仁,壓淨油質)1兩,五靈脂8錢,西藏紅花6錢。 主治:宿年九種胃痛,如刀如錐。

九痛丸,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附子3兩(炮),生狼牙1兩(炙香),巴豆1兩(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參1兩,乾薑1兩,吳茱萸1兩。 主治:九種心痛,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註心胸痛,並冷衝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