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茱萸散方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燥濕止瀉: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方中若有濕熱內蘊、心火亢盛、脾胃濕熱等症,則黃連可發揮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 制約茱萸辛溫之性: 茱萸性辛溫,可溫中散寒,但若單用則易燥熱傷陰。而黃連性寒,可制約茱萸辛溫之性,使藥性平和,避免燥熱傷陰,更安全有效地達到治療效果。
黃連茱萸散中加入吳茱萸,是基於其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
吳茱萸味辛、性溫,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方中黃連苦寒,清熱瀉火,而吳茱萸溫中散寒,二者相配,寒熱相濟,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溫中散寒,相互協調,增強療效。
此外,吳茱萸可助黃連降逆止嘔,對於寒邪犯胃、脘腹冷痛、嘔吐不止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黃連茱萸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黃連茱萸散以清熱燥濕為主,但其中茱萸性溫燥,容易傷及脾胃陽氣,導致脾胃虛寒。乾薑性溫,可溫中散寒,補脾胃之陽氣,平衡藥性,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胃。
- 助藥力:乾薑味辛,可促進藥物運行,助藥力直達病所。黃連茱萸散中黃連、茱萸、吳茱萸等藥性較寒,乾薑的加入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清熱燥濕的作用,提高療效。
總之,乾薑在黃連茱萸散中起著溫中散寒、助藥力之功效,是藥方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黃連茱萸散的組成中,包含巴豆,看似矛盾,實則巧妙。
巴豆性峻烈,有毒,擅長攻逐積滯,瀉下通便。黃連茱萸散以黃連、茱萸等寒涼之品為主,旨在清熱解毒,止瀉止痢。
巴豆的加入,一方面可利用其攻逐之力,將腸道積滯之物迅速排出,另一方面可與寒涼之品相配,起到引火歸原的作用,避免寒涼之品過於傷脾胃。
因此,巴豆在黃連茱萸散中起到了引火歸原,攻逐積滯的作用,使寒涼之品更加有效地發揮療效。
主治功效
黃連茱萸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內容,黃連茱萸散主治小兒傷乳食下瀉。
治療原理分析:
方中黃連為君藥,其性苦寒,擅長清熱燥濕,可清解腸胃濕熱,為止瀉之要藥。吳茱萸辛熱,溫中行氣,健胃化痰,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消化,行氣止痛,輔助黃連清熱止瀉。乾薑辛熱,暖身祛寒,調理脾胃,與吳茱萸相配,加強溫中散寒、助運化濕之力。巴豆雖有破癥瘕積聚、通便利尿之效,但在此方中用量甚微,且與麵糊同製成丸,其峻下之性被大大減弱,旨在推陳致新,使積滯得去,瀉可速止。
綜合而言,此方寒溫並用,以清熱燥濕為主,溫中散寒為輔,標本兼顧。針對小兒傷乳食所致的下瀉,既能清解濕熱之邪,又能溫運脾胃,恢復運化功能,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此方藥味精簡,配伍巧妙,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黃連(去須)1兩,吳茱萸(揀去枝梗)半兩,乾薑2錢,巴豆(肥大者)1個(去皮)。
上銼細,同炒至焦黃,去巴豆不用,外為細末。
每服1錢,乳食前以陳米飲調下,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茱萸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 組成:黃連(去須)1兩,吳茱萸(揀去枝梗)半兩,乾薑2錢,巴豆(肥大者)1個(去皮)。 主治:小兒傷乳食下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