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Fructus Evodiae Rutacarpae Evodia Fruit
- 別名:曲藥子,漆辣子,優辣子,辣子,氣辣子,左力,吳萸,臭辣子,食茱萸,吳椒,臭泡子,茶辣
- 藥品來源: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乾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
- 道地藥材:甘肅, 陝西, 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安徽,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福建, 台灣, 華南地區
- 生長環境:山坡, 路旁, 草叢, 林緣, 疏林, 山坡草叢, 村邊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吳茱萸的傳統功效
1. 補陽
吳茱萸,性味辛熱,歷代醫家皆認為其具有溫中補陽之效。其補陽作用並非直接溫補腎陽,而是透過溫散寒邪,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溫煦臟腑,恢復陽氣運行的目的。
多部古代醫籍都記載了吳茱萸的溫中散寒功效。《神農本草經》即記載其「主溫中下氣,止痛」,《藥性論》更進一步指出其可治「心腹疾,積冷,心下結氣」。這些記載都表明吳茱萸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從而緩解因寒邪導致的腹痛、胃痛等症狀,這正是其補陽作用的體現。
《本草衍義》提到吳茱萸「下氣最速」,這並非指其直接耗損元氣,而是指其能快速驅散寒邪,使氣機通暢,氣血運行恢復正常。而《醫學啓源》則指出吳茱萸「氣浮而味降」,能治療胸中寒、腹痛等寒邪阻滯之症,同樣說明其溫散寒邪的特性。
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指出吳茱萸可用於治療「衝脈為病,逆氣裏急」,並提及仲景吳茱萸湯及當歸四逆湯運用吳茱萸溫通脾胃,這也間接說明吳茱萸在溫補陽氣方面的作用。 《本草綱目》則強調吳茱萸「辛熱能散能溫」,其溫中散寒之效,有助於恢復臟腑陽氣的正常運行。
綜上所述,吳茱萸的補陽作用並非直接作用於腎陽,而是通過其溫中散寒、疏通氣血的功效,間接地改善臟腑陽氣的運行,從而達到溫補陽氣的目的。 其補陽方式偏向於溫散寒邪,而非溫補腎陽的溫熱性質。
2. 溫裡溫中
吳茱萸,味辛、苦,性溫,是一味具有溫裡溫中功效的重要中藥。其溫中作用,歷代醫家多有論述,並體現在諸多經典方劑中。
從古代醫籍來看,《神農本草經》即已記載吳茱萸「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其溫中功效,主要體現在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如《醫學啓源》中所述,「氣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感寒腹痛三也」,點明瞭吳茱萸溫中散寒,治療胸腹寒痛的功效。 《本草衍義》提到「吳茱萸下氣最速」,說明其溫中後,能促進氣機運行,緩解氣滯。 《藥性論》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治「胃中冷氣,吐瀉腹痛」。
《湯液本草》王好古則強調吳茱萸在治療厥陰病上的應用,「衝脈為病,逆氣裏急,宜以(吳茱萸)主之」,並指出仲景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運用吳茱萸溫脾胃之功。這說明吳茱萸的溫中作用,並非單純的溫暖,而是能溫通經脈,調理氣血。
《本草綱目》指出吳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其溫中作用與其辛溫散寒、燥濕健脾的特性密切相關。《本草匯言》則詳細列舉了吳茱萸治療因脾胃、肝腎陽虛寒凝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嘔逆、腹痛、洩瀉等,進一步說明其溫中作用的廣泛性及臨牀應用價值。《本草便讀》更精闢地指出吳茱萸「本為肝之主藥,而兼入脾胃者,以脾喜香燥,胃喜降下也」,從藥物特性角度闡釋了其溫中機理。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吳茱萸溫裡溫中功效的記載,多從溫散寒邪、溫通經絡、調理氣血等方面加以闡述,其應用範圍廣泛,療效確切,至今仍為臨牀所重視。
3. 理氣行氣
吳茱萸,其理氣行氣的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不同角度的闡述。
《本草衍義》認為吳茱萸「下氣最速」,尤其對腸胃虛弱者效果更佳,說明其理氣作用迅速且強勁。 《醫學啓源》則從其藥性入手,指出吳茱萸「氣浮而味降」,能治療胸中寒、心痛、寒邪腹痛及宿酒,並可與白豆蔻同用,說明其理氣作用涵蓋胸腹等部位,且能溫中散寒。 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提到吳茱萸可治療衝脈逆氣、裏急等症,並指出張仲景的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都應用此藥溫通脾胃,說明其在治療氣滯血瘀方面的應用,並著重其溫中理氣的作用。
《本草綱目》認為吳茱萸辛熱能散,苦熱能燥能堅,能散寒溫中、燥濕解鬱,其理氣作用與溫中、燥濕、解鬱等功效緊密聯繫。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指出吳茱萸「開鬱化滯,逐冷降氣」,並列舉了多種因肝脾腎經寒邪阻滯導致的病症,均可藉助吳茱萸的理氣功效而獲得改善,說明吳茱萸的理氣作用廣泛,並能針對不同臟腑的氣滯進行調理。
《本草便讀》認為吳茱萸辛苦溫燥,為肝之主藥,亦入脾胃,能宣散鬱結,治療肝氣鬱滯、寒濁下踞等導致的腹痛、疝氣等症,以及由病邪下行而引起的嘔吐、吞酸、胸滿等病症。 綜觀諸家論述,吳茱萸的理氣功效與其辛溫燥散的藥性密切相關,能溫中散寒、化濕行氣、解鬱通滯,適用於多種因氣滯、寒凝、濕阻等導致的病症。 需要注意的是,《本經逢原》也提到吳茱萸「善上」,使用需謹慎,以免出現副作用。
4. 引火下行
吳茱萸,性味辛熱,具有獨特的「引火下行」功效,古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值得深入探討。
《本草衍義》指出吳茱萸「下氣最速」,尤其腸胃虛弱者更甚,說明其峻下之力。然而,單純「下行」的理解並不足夠。《醫學啓源》認為吳茱萸「氣浮而味降」,意指其藥性既能上行宣散,又能下行溫降,此「引火下行」即體現了藥性之雙向作用。它並非單純向下驅逐,而是通過溫中散寒,使體內鬱滯之氣得以疏通,最終達到「下行」的目的。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吳茱萸「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並非單純的「上行不下行」。其「引火下行」並非指將體內熱邪直接向下排出,而是將溫熱之氣引導至病竈部位,溫通經脈,驅散寒邪,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這與《本草匯言》中所述吳茱萸「開鬱化滯,逐冷降氣」相符,它能治療因寒邪凝滯導致的腹部諸症,如腹痛、嘔逆、洩瀉等。
《本經逢原》提到吳茱萸「善上」,使用不當可能產生副作用,故需謹慎。這也說明吳茱萸的藥性較為峻烈,必須結合病症及患者體質,合理運用。例如,治療肝脾火逆之證時,需配伍苦寒之藥以制約其上行之性,使其更好地「引火下行」。
綜上所述,吳茱萸的「引火下行」並非簡單的物理向下移動,而是通過其辛溫散寒、開鬱化滯的藥性,將溫熱之氣引導至病竈,溫通經絡,疏通氣血,最終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藥性峻烈,使用需謹慎,需結合患者體質和病症,辨證施治。
5. 止嘔
吳茱萸止嘔的功效,歷代本草典籍多有記載,其機理與其溫中散寒、理氣降逆的特性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即記載其「主溫中下氣,止痛」,說明吳茱萸能溫暖脾胃,並促進氣機下降,而嘔吐往往與脾胃虛寒、氣機逆亂有關,故吳茱萸可藉此止嘔。 《本草衍義》提到「吳茱萸下氣最速」,更直接點明其迅速下降氣機的作用,對於因氣逆導致的嘔吐尤其有效。
《醫學啓源》則指出吳茱萸「氣浮而味降」,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溫散寒邪,使氣機得以疏通,從而達到止嘔的效果。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解釋:「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說明吳茱萸雖屬溫熱之品,卻能引導體內熱邪向下運行,對於因寒邪阻滯、氣機上逆所致的嘔吐,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本草匯言》則將吳茱萸止嘔的適用範圍擴展至多種寒邪導致的嘔逆症狀,例如「嘔逆惡心而吞酸吐酸」,指出其能「開鬱化滯,逐冷降氣」,說明吳茱萸不僅能溫散寒邪,還能疏通鬱結之氣,從而緩解嘔吐。 《本經逢原》雖然提到吳茱萸「善上」,使用不當可能出現副作用,但也指出其可治療「暴注下重、嘔逆吞酸、肝脾火逆之證」,說明在辨證準確的前提下,吳茱萸仍是治療某些類型嘔吐的有效藥物。 需要注意的是,《本經逢原》也提示,使用吳茱萸治療嘔吐時,常需配合苦寒之品,以避免溫熱過度。 總而言之,吳茱萸止嘔的功效,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理氣降逆的藥性,但需根據病症辨證施治。
6. 止瀉
吳茱萸,味辛、苦,性溫,其止瀉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但其機制並非單純止瀉,而是與其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整體功效密切相關。
《本草衍義》提及「吳茱萸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指出其下氣之力強,但同時也提示腸胃虛弱者需慎用,因其溫燥之力可能加重腸道虛弱。 《醫學啓源》則將其功效概括為溫中散寒、止痛,其中「感寒腹痛」和「消宿酒」都暗指其應用於寒邪、濕邪引起的腹瀉。
《本草綱目》認為吳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其止瀉作用來自於溫中燥濕,並強調其「能引熱下行」,而非單純向上之性。此與《本草便讀》中「脾喜香燥,胃喜降下」的論述相呼應,說明吳茱萸能溫暖脾胃,促進氣機運行,藉此改善因寒濕阻滯所致的腹瀉。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指出,吳茱萸可治療因脾胃停寒、肝脾鬱結而引起的洩瀉。這說明吳茱萸的止瀉作用,不限於單純的寒邪引起的腹瀉,也包括因氣滯血瘀、臟腑功能失調所導致的腹瀉。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吳茱萸止瀉功效的記載,並非單純指其具有直接止瀉的藥效,而是透過溫中散寒、理氣化滯,改善腸胃功能,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其適用範圍也較為廣泛,但需根據病因病機,結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需注意的是,《本經逢原》中亦提到其「善上」,使用不當可能產生副作用,故臨證需謹慎。
吳茱萸的現代功效
1. 抗發炎
吳茱萸具有抗發炎作用,能減輕炎症反應。研究表明,吳茱萸中的化學成分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介質釋放,減緩相關疾病發展。小鼠灌胃吳茱萸及不同炮製品,均可減少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次數,甘草制吳茱萸的鎮痛抗炎作用最強。
2. 止痛功效
《神農本草經》記載,吳茱萸性溫,味辛,歸肝、脾、腎經,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寒腹冷痛、痢疾腹痛、頭痛以及虛寒洩瀉、嘔吐吞酸等症狀。吳茱萸能溫中下氣,止痛,散寒除濕,止痹。其中,止痛功效主要體現在對寒腹冷痛、痢疾腹痛、頭痛等寒性疼痛的緩解。
3. 鎮靜
吳茱萸,性味辛、苦,溫。具有鎮靜、催眠之效。動物實驗表明,給小鼠灌胃吳茱萸水煎液,可增強小鼠的鎮靜催眠作用,兩者具有協同作用。此研究結果表明,吳茱萸具有鎮靜、催眠的藥理作用,為其臨牀應用提供了依據。
4. 抗凝血
吳茱萸水提物具有抗血栓作用,延長凝血時間,減緩血栓形成。試驗中,大鼠在冰水應激狀態下,內源性兒茶酚胺分泌增加,導致血小板聚集和心肌損傷,而吳茱萸水煎劑能保護心肌,使血小板聚集及心肌損傷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這可能與血小板抗凝有關。
5. 改善大腦功能
據古籍記載,吳茱萸具有溫中散寒、除濕止痛、化痰止咳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吳茱萸中所含有的脫氫吳茱萸胺(DHE.HCI)能增加大腦外側裂上腦回的腦血流量(CBF),改善大腦的血液循環,從而增強大腦的功能。
6. 預防心血管疾病
吳茱萸具有強心作用,能增強蟾蜍心肌收縮幅度及心輸出量,且劑量越大,作用愈強。吳茱萸能使心臟收縮更有力,輸出量增加,從而改善心血管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
7. 保肝利膽
古人云:「吳茱萸,味苦而辛,性溫,入肝、膽經,能散寒止痛、溫中散寒、保肝利膽。」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吳茱萸能對抗四氯化碳引起大鼠血清谷丙轉氨酶(GPT) 和穀草轉氨酶(GOT) 值升高,具有短暫的促進膽汁分泌作用。
8. 抗潰瘍作用
吳茱萸水煎劑能對抗鹽酸性胃潰瘍和消炎痛加乙醇性胃潰瘍,並抑制水浸激性和結扎幽門性胃潰瘍的形成。其主要機制為能增強胃黏膜屏障,促進胃黏膜細胞再生和修復,抑制胃酸分泌,並具有抗炎作用。
9. 其他功效
「吳茱萸鹼、脫氫吳茱萸鹼」可收縮子宮,促進子宮收縮,對產後惡露不絕、虛寒腹痛、泄瀉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吳茱萸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吳茱萸的炮製
炙吳茱萸:取甘草煎湯,去渣取湯,加入淨吳茱萸,浸泡至湯液吸乾為度,微火焙乾。(每吳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4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吳茱萸注意事項重點
- 辛熱燥烈,不宜多用、久服,易耗氣動火。
- 陰虛火旺者忌服。
- 腸虛泄者尤忌。
- 走氣、動火、昏目、發瘡。
- 嘔吐吞酸屬胃火者不宜用。
- 咳逆上氣,非風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
- 腹痛屬血虛有火者不宜用。
- 赤白下痢,因暑邪入於腸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滯積垢者不宜用。
- 小腸疝氣,非驟感寒邪及初發一、二次者不宜用。
- 霍亂轉筋,由於脾胃虛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濕生冷於犯腸胃者不宜用。
- 一切陰虛之證及五臟六腑有熱無寒之人慎用。
- 脾胃虛弱、消化道潰瘍患者、高血壓患者等應避免使用。
- 長期或大量使用會引起中毒,導致頭暈、惡心、嘔吐等不適症狀。
- 與某些藥物如抗凝血藥等可能產生相互作用,導致不良反應。
吳茱萸相關的方劑
吳茱萸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