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Fructus Evodiae Rutacarpae Evodia Fruit
- 別名:曲藥子,漆辣子,優辣子,辣子,氣辣子,左力,吳萸,臭辣子,食茱萸,吳椒,臭泡子,茶辣
- 來源: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乾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
- 道地藥材:甘肅, 陝西, 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安徽,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福建, 台灣, 華南地區
- 生長環境:山坡, 路旁, 草叢, 林緣, 疏林, 山坡草叢, 村邊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吳茱萸的傳統功效
1. 補陽
吳茱萸,性味辛熱,歷代醫家皆認為其具有溫中補陽之效。其補陽作用並非直接溫補腎陽,而是透過溫散寒邪,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溫煦臟腑,恢復陽氣運行的目的。
多部古代醫籍都記載了吳茱萸的溫中散寒功效。《神農本草經》即記載其「主溫中下氣,止痛」,《藥性論》更進一步指出其可治「心腹疾,積冷,心下結氣」。這些記載都表明吳茱萸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從而緩解因寒邪導致的腹痛、胃痛等症狀,這正是其補陽作用的體現。
《本草衍義》提到吳茱萸「下氣最速」,這並非指其直接耗損元氣,而是指其能快速驅散寒邪,使氣機通暢,氣血運行恢復正常。而《醫學啓源》則指出吳茱萸「氣浮而味降」,能治療胸中寒、腹痛等寒邪阻滯之症,同樣說明其溫散寒邪的特性。
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指出吳茱萸可用於治療「衝脈為病,逆氣裏急」,並提及仲景吳茱萸湯及當歸四逆湯運用吳茱萸溫通脾胃,這也間接說明吳茱萸在溫補陽氣方面的作用。 《本草綱目》則強調吳茱萸「辛熱能散能溫」,其溫中散寒之效,有助於恢復臟腑陽氣的正常運行。
綜上所述,吳茱萸的補陽作用並非直接作用於腎陽,而是通過其溫中散寒、疏通氣血的功效,間接地改善臟腑陽氣的運行,從而達到溫補陽氣的目的。 其補陽方式偏向於溫散寒邪,而非溫補腎陽的溫熱性質。
2. 溫裡溫中
吳茱萸,味辛、苦,性溫,是一味具有溫裡溫中功效的重要中藥。其溫中作用,歷代醫家多有論述,並體現在諸多經典方劑中。
從古代醫籍來看,《神農本草經》即已記載吳茱萸「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其溫中功效,主要體現在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如《醫學啓源》中所述,「氣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感寒腹痛三也」,點明瞭吳茱萸溫中散寒,治療胸腹寒痛的功效。 《本草衍義》提到「吳茱萸下氣最速」,說明其溫中後,能促進氣機運行,緩解氣滯。 《藥性論》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治「胃中冷氣,吐瀉腹痛」。
《湯液本草》王好古則強調吳茱萸在治療厥陰病上的應用,「衝脈為病,逆氣裏急,宜以(吳茱萸)主之」,並指出仲景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運用吳茱萸溫脾胃之功。這說明吳茱萸的溫中作用,並非單純的溫暖,而是能溫通經脈,調理氣血。
《本草綱目》指出吳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其溫中作用與其辛溫散寒、燥濕健脾的特性密切相關。《本草匯言》則詳細列舉了吳茱萸治療因脾胃、肝腎陽虛寒凝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嘔逆、腹痛、洩瀉等,進一步說明其溫中作用的廣泛性及臨牀應用價值。《本草便讀》更精闢地指出吳茱萸「本為肝之主藥,而兼入脾胃者,以脾喜香燥,胃喜降下也」,從藥物特性角度闡釋了其溫中機理。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吳茱萸溫裡溫中功效的記載,多從溫散寒邪、溫通經絡、調理氣血等方面加以闡述,其應用範圍廣泛,療效確切,至今仍為臨牀所重視。
3. 理氣行氣
吳茱萸,其理氣行氣的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不同角度的闡述。
《本草衍義》認為吳茱萸「下氣最速」,尤其對腸胃虛弱者效果更佳,說明其理氣作用迅速且強勁。 《醫學啓源》則從其藥性入手,指出吳茱萸「氣浮而味降」,能治療胸中寒、心痛、寒邪腹痛及宿酒,並可與白豆蔻同用,說明其理氣作用涵蓋胸腹等部位,且能溫中散寒。 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提到吳茱萸可治療衝脈逆氣、裏急等症,並指出張仲景的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都應用此藥溫通脾胃,說明其在治療氣滯血瘀方面的應用,並著重其溫中理氣的作用。
《本草綱目》認為吳茱萸辛熱能散,苦熱能燥能堅,能散寒溫中、燥濕解鬱,其理氣作用與溫中、燥濕、解鬱等功效緊密聯繫。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指出吳茱萸「開鬱化滯,逐冷降氣」,並列舉了多種因肝脾腎經寒邪阻滯導致的病症,均可藉助吳茱萸的理氣功效而獲得改善,說明吳茱萸的理氣作用廣泛,並能針對不同臟腑的氣滯進行調理。
《本草便讀》認為吳茱萸辛苦溫燥,為肝之主藥,亦入脾胃,能宣散鬱結,治療肝氣鬱滯、寒濁下踞等導致的腹痛、疝氣等症,以及由病邪下行而引起的嘔吐、吞酸、胸滿等病症。 綜觀諸家論述,吳茱萸的理氣功效與其辛溫燥散的藥性密切相關,能溫中散寒、化濕行氣、解鬱通滯,適用於多種因氣滯、寒凝、濕阻等導致的病症。 需要注意的是,《本經逢原》也提到吳茱萸「善上」,使用需謹慎,以免出現副作用。
4. 引火下行
吳茱萸,性味辛熱,具有獨特的「引火下行」功效,古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值得深入探討。
《本草衍義》指出吳茱萸「下氣最速」,尤其腸胃虛弱者更甚,說明其峻下之力。然而,單純「下行」的理解並不足夠。《醫學啓源》認為吳茱萸「氣浮而味降」,意指其藥性既能上行宣散,又能下行溫降,此「引火下行」即體現了藥性之雙向作用。它並非單純向下驅逐,而是通過溫中散寒,使體內鬱滯之氣得以疏通,最終達到「下行」的目的。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吳茱萸「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並非單純的「上行不下行」。其「引火下行」並非指將體內熱邪直接向下排出,而是將溫熱之氣引導至病竈部位,溫通經脈,驅散寒邪,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這與《本草匯言》中所述吳茱萸「開鬱化滯,逐冷降氣」相符,它能治療因寒邪凝滯導致的腹部諸症,如腹痛、嘔逆、洩瀉等。
《本經逢原》提到吳茱萸「善上」,使用不當可能產生副作用,故需謹慎。這也說明吳茱萸的藥性較為峻烈,必須結合病症及患者體質,合理運用。例如,治療肝脾火逆之證時,需配伍苦寒之藥以制約其上行之性,使其更好地「引火下行」。
綜上所述,吳茱萸的「引火下行」並非簡單的物理向下移動,而是通過其辛溫散寒、開鬱化滯的藥性,將溫熱之氣引導至病竈,溫通經絡,疏通氣血,最終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藥性峻烈,使用需謹慎,需結合患者體質和病症,辨證施治。
5. 止嘔
吳茱萸止嘔的功效,歷代本草典籍多有記載,其機理與其溫中散寒、理氣降逆的特性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即記載其「主溫中下氣,止痛」,說明吳茱萸能溫暖脾胃,並促進氣機下降,而嘔吐往往與脾胃虛寒、氣機逆亂有關,故吳茱萸可藉此止嘔。 《本草衍義》提到「吳茱萸下氣最速」,更直接點明其迅速下降氣機的作用,對於因氣逆導致的嘔吐尤其有效。
《醫學啓源》則指出吳茱萸「氣浮而味降」,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溫散寒邪,使氣機得以疏通,從而達到止嘔的效果。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解釋:「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說明吳茱萸雖屬溫熱之品,卻能引導體內熱邪向下運行,對於因寒邪阻滯、氣機上逆所致的嘔吐,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本草匯言》則將吳茱萸止嘔的適用範圍擴展至多種寒邪導致的嘔逆症狀,例如「嘔逆惡心而吞酸吐酸」,指出其能「開鬱化滯,逐冷降氣」,說明吳茱萸不僅能溫散寒邪,還能疏通鬱結之氣,從而緩解嘔吐。 《本經逢原》雖然提到吳茱萸「善上」,使用不當可能出現副作用,但也指出其可治療「暴注下重、嘔逆吞酸、肝脾火逆之證」,說明在辨證準確的前提下,吳茱萸仍是治療某些類型嘔吐的有效藥物。 需要注意的是,《本經逢原》也提示,使用吳茱萸治療嘔吐時,常需配合苦寒之品,以避免溫熱過度。 總而言之,吳茱萸止嘔的功效,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理氣降逆的藥性,但需根據病症辨證施治。
6. 止瀉
吳茱萸,味辛、苦,性溫,其止瀉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但其機制並非單純止瀉,而是與其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整體功效密切相關。
《本草衍義》提及「吳茱萸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指出其下氣之力強,但同時也提示腸胃虛弱者需慎用,因其溫燥之力可能加重腸道虛弱。 《醫學啓源》則將其功效概括為溫中散寒、止痛,其中「感寒腹痛」和「消宿酒」都暗指其應用於寒邪、濕邪引起的腹瀉。
《本草綱目》認為吳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其止瀉作用來自於溫中燥濕,並強調其「能引熱下行」,而非單純向上之性。此與《本草便讀》中「脾喜香燥,胃喜降下」的論述相呼應,說明吳茱萸能溫暖脾胃,促進氣機運行,藉此改善因寒濕阻滯所致的腹瀉。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指出,吳茱萸可治療因脾胃停寒、肝脾鬱結而引起的洩瀉。這說明吳茱萸的止瀉作用,不限於單純的寒邪引起的腹瀉,也包括因氣滯血瘀、臟腑功能失調所導致的腹瀉。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吳茱萸止瀉功效的記載,並非單純指其具有直接止瀉的藥效,而是透過溫中散寒、理氣化滯,改善腸胃功能,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其適用範圍也較為廣泛,但需根據病因病機,結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需注意的是,《本經逢原》中亦提到其「善上」,使用不當可能產生副作用,故臨證需謹慎。
吳茱萸的古代典籍
吳茱萸的現代功效
1. 抗發炎
吳茱萸展現顯著的抗發炎功效,其現代藥理機制涉及多個層面。研究揭示,吳茱萸中的活性化學成分能有效抑制促炎性介質的釋放,例如透過調控發炎反應通路,減少環氧合酶(COX)催化的前列腺素、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產生的一氧化氮,以及白細胞介素(如IL-1β、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細胞因子的表達。這類作用可能與其對NF-κB、MAPK等關鍵炎症信號通路的干預有關,從而阻斷炎症級聯反應。此外,吳茱萸的抗氧化活性也是其抗炎作用的重要基礎,透過清除自由基,降低氧化壓力對細胞與組織的損傷,進一步緩解炎症反應。動物實驗如小鼠醋酸扭體反應模型已證實吳茱萸及其炮製品具有顯著的鎮痛與抗炎效果,特別是甘草制吳茱萸,其鎮痛抗炎作用尤為突出,提示炮製工藝可能改變或優化其藥效成分的生物活性。
2. 止痛功效
吳茱萸的止痛功效,現代藥理研究主要歸因於其所含數種生物鹼,特別是吳茱萸鹼(Evodiamine)、去氫吳茱萸鹼(Dehydroevodiamine)和吳茱萸次鹼(Rutaecarpine)。這些成分針對寒腹冷痛、痢疾腹痛及頭痛等不同類型的疼痛展現多重機制。
對於寒性腹痛及腸痙攣引起的疼痛(如痢疾腹痛),吳茱萸的活性成分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環氧合酶-2(COX-2)和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達,減少炎症介質釋放,從而緩解炎症性疼痛。同時,它們能直接作用於胃腸道平滑肌,發揮解痙作用,緩解因痙攣導致的絞痛,並調節胃腸蠕動,改善腹瀉。
在治療頭痛方面,特別是某些血管性頭痛,吳茱萸次鹼等成分能促進血管擴張,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血管收縮或痙攣引起的疼痛。
此外,吳茱萸的「溫」性止痛作用可能與其活性成分對瞬時受體電位通道V1(TRPV1)的調節有關。雖然最初可能引起溫熱感,但持續或適度激活TRPV1可導致其脫敏,進而產生鎮痛效果,這對於解除寒性疼痛具有獨特機制。其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也可能有助於整體鎮痛效果的產生。
3. 抗血栓
現代藥理分析顯示,中藥吳茱萸的水提物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其抗血栓作用的機制可能與以下途徑有關:
- 延長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APTT是用於評估內源性凝血途徑功能的指標。吳茱萸水提物延長APTT,意味著它可能抑制內源性凝血途徑中的某些凝血因子活性,從而達到抗血栓效果。
- 延長V因子時間(VF): V因子是凝血途徑中重要的一種凝血因子。吳茱萸水提物延長VF時間,表明其可能直接或間接抑制V因子的活性,進而抑制凝血過程,發揮抗血栓作用。
總而言之,吳茱萸水提物可能通過影響凝血途徑中的凝血因子(如V因子),以及影響內源性凝血途徑,來發揮其抗血栓的功效。
4. 強心作用
吳茱萸對離體蟾蜍心肌的強心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低濃度範圍內 (1×10-4 至 1×10-3 g/ml),吳茱萸能夠增強離體蟾蜍心肌的收縮幅度。
當濃度提高到 2×10-3 至 4×10-2 g/ml 時,這種增強心肌收縮幅度的效果更加明顯,心肌收縮力量顯著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當吳茱萸的濃度繼續增大時,其作用會從增強轉變為抑制,對心肌產生負面影響。這表明吳茱萸的強心作用存在濃度依賴性,並且可能存在一個最佳的有效濃度範圍。
5. 興奮子宮
中藥吳茱萸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吳茱萸次鹼和脫氫吳茱萸鹼,對子宮具有興奮作用。具體來說,吳茱萸次鹼已被證實能使離體家兔的子宮產生收縮反應。更重要的是,脫氫吳茱萸鹼不僅在離體子宮實驗中表現出收縮作用,也在活體家兔的子宮中觀察到興奮收縮效果。這表明脫氫吳茱萸鹼具備在體內刺激子宮收縮的潛力。
6. 抗潰瘍
現代藥理分析顯示中藥吳茱萸的抗潰瘍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對抗鹽酸性胃潰瘍: 吳茱萸水煎劑能夠有效抵抗鹽酸對胃黏膜造成的損傷,減輕或預防鹽酸性胃潰瘍的形成。這表明吳茱萸可能具有保護胃黏膜免受強酸腐蝕的作用機制。
- 對抗消炎痛加乙醇性胃潰瘍: 吳茱萸水煎劑可以抵禦消炎痛(一種非類固醇消炎藥)與乙醇共同作用下引起的胃潰瘍。這暗示吳茱萸可能具備緩解非類固醇消炎藥對胃黏膜損害,以及抵抗酒精對胃部刺激的雙重功效。
- 對水浸激性和結扎幽門性胃潰瘍的抑制傾向: 吳茱萸對於因水浸激(例如精神壓力造成的胃酸分泌過多)和結扎幽門(阻礙胃排空導致胃酸積累)而誘發的胃潰瘍,表現出抑制形成的趨勢。這可能意味著吳茱萸有調節胃酸分泌,促進胃排空的功能,從而間接降低潰瘍發生的風險。
此外,雖然不直接關於抗潰瘍,但參考資料提到吳茱萸能夠對抗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傷,並具有短暫的促進膽汁分泌作用。雖然這與抗潰瘍並非直接相關,但健康的肝臟功能和正常的膽汁分泌,對消化系統的整體健康有益,間接可能對胃部的健康起到輔助作用。
7. 鎮痛
吳茱萸及其炮製品(甘草制吳茱萸、酒制吳茱萸、醋制吳茱萸)的鎮痛效果,在現代藥理層面的分析,可以基於小鼠實驗結果歸納如下:
- 疼痛抑制: 吳茱萸及各炮製品皆能有效減少由醋酸誘導的小鼠扭體反應。醋酸引起的扭體反應被認為與腹膜刺激和炎症介質釋放有關。鎮痛率分別為吳茱萸32.89%、甘草制吳茱萸46.77%、酒制吳茱萸43.92%、醋制吳茱萸45.56%,顯示炮製後的吳茱萸在鎮痛效果上可能略優於生吳茱萸。
- 抗炎作用: 吳茱萸及各炮製品對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腫脹均有顯著抑制作用。巴豆油能誘導炎症反應,引起局部水腫。吳茱萸及其炮製品抑制耳腫脹,表明其具有抗炎活性,這可能是其鎮痛機制的一部分。
8. 鎮靜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中藥吳茱萸具有鎮靜催眠的功效。具體而言,動物實驗表明,給予小鼠吳茱萸水煎液可增強小鼠的鎮靜催眠作用,顯示兩者存在協同作用。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以2g/kg、4g/kg和8g/kg劑量灌胃小鼠吳茱萸水煎液,對於24小時後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鈉(60mg/kg)所致小鼠鎮靜催眠作用有協同作用,尤其以8g生藥/kg組的效果最為顯著,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非常顯著的統計學意義。這些實驗結果直接支持了吳茱萸的鎮靜和催眠藥理作用。
9. 抗凝血
吳茱萸水提物展現明確的抗凝血及抗血栓效應。其核心作用機制包括顯著延長凝血時間,有效抑制血栓的形成與發展。研究指出,在冰水應激導致內源性兒茶酚胺分泌增加、繼而引發血小板聚集與心肌損傷的模型中,吳茱萸水煎劑能顯著減輕血小板過度活化及聚集,進而保護心肌細胞,使損傷得以恢復。這提示吳茱萸的抗凝血作用,可能主要係透過調節血小板功能,特別是抑制應激反應誘導的血小板活化與聚集,而非僅限於凝血因子層面。此藥理活性對於預防或輔助治療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潛在價值。
10. 改善大腦功能
吳茱萸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主要活性成分脫氫吳茱萸胺(DHE.HCI)對於改善大腦功能具有顯著功效。DHE.HCI能增加大腦外側裂上腦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的腦血流量(CBF)。此機制對於大腦功能至關重要,因充足的腦血流確保神經元獲得足夠的氧氣與葡萄糖等能量物質,以維持正常代謝與高效能運作。透過提升特定腦區的血液循環,DHE.HCI可優化神經傳導,進而改善認知能力、記憶力及資訊處理速度,對整體大腦功能產生積極提升作用。
11. 預防心血管疾病
吳茱萸展現出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潛力,其現代藥理機制主要歸因於顯著的強心作用。研究顯示,吳茱萸能有效增強心肌收縮幅度並提升心輸出量,例如在蟾蜍心臟實驗中,觀察到其能使心臟跳動更為有力,且此作用呈現劑量依賴性,即劑量越高,強心效果越顯著。這種正性肌力作用有助於優化心臟泵血效率,確保機體各部位獲得充足的血流供應。從藥理學角度分析,吳茱萸內含的特色活性成分,如吳茱萸鹼(Evodiamine)和脫氫吳茱萸鹼(Rutaecarpine)等生物鹼,被認為是其心血管效應的物質基礎。這些成分可能透過影響鈣離子通道、調節環磷酸腺苷(cAMP)代謝途徑或作用於自主神經系統,來增強心肌收縮力,擴張冠狀動脈,進而改善心肌供血與氧氣利用。透過增強心臟功能與改善血流動力學,吳茱萸為維持心血管健康、降低相關疾病風險提供了一種潛在的藥理學途徑。
12. 保肝利膽
吳茱萸的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具保肝利膽功效,與傳統中醫歸經於肝膽的論述相符。在保肝方面,動物實驗顯示吳茱萸能顯著對抗四氯化碳(一種經典肝損傷誘導劑)所致的大鼠肝細胞損傷。其作用機制體現為有效降低血清中肝功能損傷標誌物,如谷丙轉氨酶(GPT)和穀草轉氨酶(GOT)的異常升高。這表明吳茱萸能穩定肝細胞膜,減少細胞內容物外溢,從而保護肝臟實質細胞免受損害。在利膽作用上,研究證實吳茱萸具有短暫的促進膽汁分泌作用。此促進作用有助於改善膽汁流動,促進體內代謝廢物及毒素的排出與解毒,減輕肝臟負擔並輔助消化功能。
13. 抗潰瘍作用
吳茱萸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顯著的抗潰瘍功效。其水煎劑經實驗證實,能有效對抗多種胃潰瘍模型,包括鹽酸性胃潰瘍、消炎痛加乙醇性胃潰瘍,並能抑制水浸激性及結扎幽門性胃潰瘍的形成,顯示其廣泛的保護作用。深入分析其作用機制,吳茱萸能多方面發揮功效:首先,它能增強胃黏膜屏障,這是抵禦胃酸及其他刺激的首要防線。其次,吳茱萸具備促進胃黏膜細胞再生和修復的能力,有助於加速受損組織的復原。再者,它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從源頭上減少對胃壁的腐蝕。此外,吳茱萸還具有抗炎作用,有助於減輕潰瘍部位的炎症反應,進一步促進癒合。這些綜合藥理效益共同構成吳茱萸抗潰瘍的基礎。
14. 其他功效
吳茱萸中含有的吳茱萸鹼和脫氫吳茱萸鹼,具有收縮子宮的藥理作用,可以促進子宮收縮,從而有助於緩解產後惡露不絕以及虛寒腹痛等症狀。
吳茱萸水煎液在動物實驗中顯示出止瀉的潛力。對小鼠灌胃吳茱萸水煎液,可以減少蓖麻油引起的腹瀉次數,並且效果會隨著劑量的增加而延長。
吳茱萸的乙醇提取物,以及吳茱萸鹼、吳茱萸次鹼,具有升高體溫的作用。在動物實驗中,靜脈注射吳茱萸乙醇提取物可引起家兔體溫上升,並能增強四氫萘胺的體溫升高作用。
從吳茱萸葉中分離出的鹽酸脫氫吳茱萸胺(DHE.HCl),可以增加大腦的血流量。在麻醉貓的實驗中,靜脈注射該物質可以增加大腦外側裂上腦回的腦血流量,作用迅速,在注射後不久即可達到高峰。
吳茱萸果實的乙醇提取物顯示出對細胞的毒性作用。研究發現,該提取物對中國倉鼠肺細胞(V-79)具有顯著的細胞毒作用。
吳茱萸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吳茱萸的炮製
- 取甘草煎湯。
- 去渣取湯。
- 加入淨吳茱萸,浸泡至湯液吸乾為度。
- 微火焙乾。
(每吳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4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吳茱萸注意事項重點
- 辛熱燥烈,不宜多用、久服,易耗氣動火。
- 陰虛火旺者忌服。
- 腸虛泄者尤忌。
- 走氣、動火、昏目、發瘡。
- 嘔吐吞酸屬胃火者不宜用。
- 咳逆上氣,非風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
- 腹痛屬血虛有火者不宜用。
- 赤白下痢,因暑邪入於腸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滯積垢者不宜用。
- 小腸疝氣,非驟感寒邪及初發一、二次者不宜用。
- 霍亂轉筋,由於脾胃虛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濕生冷於犯腸胃者不宜用。
- 一切陰虛之證及五臟六腑有熱無寒之人慎用。
- 脾胃虛弱、消化道潰瘍患者、高血壓患者等應避免使用。
- 長期或大量使用會引起中毒,導致頭暈、惡心、嘔吐等不適症狀。
- 與某些藥物如抗凝血藥等可能產生相互作用,導致不良反應。
吳茱萸相關的方劑
吳茱萸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吳茱萸含有的化學成分
吳茱萸烯(Evodene), 吳茱萸內酯醇(Evodol), 檸檬苦素(Limonin), 吳茱萸鹼(Evodiamine), 吳茱萸次鹼(Rutaecarpine), 吳茱萸卡品鹼(Evocarpine), 羥基吳茱萸鹼(Hydroxyevodiamine), 吳茱萸因鹼(Wuchuyine), 羅勒烯(Ocimene), 吳茱萸啶酮(Evodione), 吳茱萸精(Evogin), 吳茱萸苦素(Rutaevin), 7-羧基吳茱萸鹼(7-Carboxyevodiamine), 二氫吳茱萸次鹼(Dihydrorutaecarpine), 14-甲酰吳茱萸次鹼(14-Formylrutaecarpine), 1-甲基-2-壬基-4(1H)-喹諾酮(1-Methyl-2-nonyl-4(1H)-quinolone), N-甲基鄰氨基苯甲酸胺(N-Methylanthranoylamide), 辛弗林(Synephrine), 去氫吳茱萸鹼(Dehydroevodiamine), 吳茱萸酰胺(Evodiamide), 去甲基吳茱萸酰胺(N-(2-Methylaminobenzoyl)tryptamine), 6α-乙酰氧基-5-表檸檬苦素(6α-Acetoxy-5-epi-limonin), 6β-乙酰氧基-5-表檸檬苦素(6β-Acetoxy-5-epi-limonin), 黃柏酮(Obacunone), 羅旦梅交酯(Jangomolide), 吳茱萸苦素乙酸酯(Rutaevine acetate), 臭辣樹交酯A(Graucin A), 12α-羥基檸檬苦素(12α-Hydroxylimonin), 12α-羥基吳茱萸內酯醇(12α-Hydroxyevodol), 1-甲基-2-[(Z)-6-十一碳烯]-4(1H)-喹諾酮(1-Methyl-2-[(Z)-6-undecenyl]-4(1H)-quinolone), 1-甲基-2-[(Z)-10-十五碳烯]-4(1H)-喹諾酮(1-Methyl-2-[(Z)-10-pentadecenyl]-4(1H)-quinolone), 1-甲基-2-[(Z)-6-十五碳烯]-4(1H)-喹諾酮(1-Methyl-2-[(Z)-6-pentadecenyl]-4(1H)-quinolone), 吳茱萸果酰胺Ⅰ(Goshuyuamide I), 吳茱萸果酰胺Ⅱ(Goshuyuamide II),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色氨酸(Tryptophan), 蘇氨酸(Threonine), 絲氨酸(serine), 胱氨酸(Cystine), 石虎甲素(Shih-Hu A), 二氫吳茱萸卡品鹼(Dihydroevocarpine), 1-甲基-2-十一烷基-4(1H)-喹諾酮(1-Methyl-2-undecyl-4(1H)-quinolone), 1-甲基-2-[(Z)-6-十一烯基]-4(1H)-喹諾酮(1-Methyl-2-[(Z)-6-undecenyl]-4(1H)-quinolo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