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獨活6兩,漢防已6兩,麻黃(去節)6兩,茯苓6兩,丹參6兩,牛膝6兩,磁石16兩(碎),黃耆6兩,防風6兩,人參6兩,犀角6兩,升麻4兩,青木香4兩,桂心4兩,石膏14兩(碎),吳茱萸8兩,生薑、半夏(洗)、檳榔(大者)、杏仁、大黃(切)。
心下滿,嘔逆者,加半夏1兩;大便澀者,去磁石,加大黃1兩。
上21味,將16物搗切如豆大,分作30分,分和為1服服。以檳榔3枚、生薑1兩,各合皮切,杏仁14枚(去皮尖),以水2升3合,煮取7合,去滓,日晚或夜中服之,每日1次;若氣盛時,每日2次;可1服
忌生蔥、醋物、羊肉、餳。
方中半夏至大黃用量原缺。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麻黃、防己、獨活、川牛膝、桂枝、茯苓、丹參、黃耆、人參、升麻、木香、石膏、吳茱萸、生薑、半夏、檳榔、杏仁、大黃等組成。
麻黃、防己、獨活、川牛膝、桂枝、茯苓、丹參、黃耆、人參、升麻、木香、石膏、吳茱萸、生薑、半夏、檳榔、杏仁等均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
大黃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腳氣初起,症見腳部腫脹疼痛,或伴有麻木、無力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血。
相關疾病
腳氣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尋常煮散, 出處:《外台》卷十九引《蘇恭方》。 組成:獨活6兩,漢防已6兩,麻黃(去節)6兩,茯苓6兩,丹參6兩,牛膝6兩,磁石16兩(碎),黃耆6兩,防風6兩,人參6兩,犀角6兩,升麻4兩,青木香4兩,桂心4兩,石膏14兩(碎),吳茱萸8兩,生薑、半夏(洗)、檳榔(大者)、杏仁、大黃(切)。 主治:諸腳氣弱,未至大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