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風緩湯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濕,止痺痛:獨活味辛性溫,善於祛風濕、止痺痛,尤其適用於風寒濕痺、肢體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風緩湯所治之病症,往往與風寒濕邪入侵經絡有關,而獨活正是治療此類病症的常用藥物,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適。
- 通絡止痛,助陽氣:獨活性溫,能通經絡,散寒止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經絡痺阻、疼痛,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同時,獨活還能助陽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的寒涼狀態,使患者感到溫暖舒適。
風緩湯中添加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備調和諸藥之性,能緩解其他藥材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對人體產生過大的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例如與桂枝配合,能更有效地發揮溫經散寒的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風緩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是針對其清熱解表、涼血止血的功效。
風緩湯主治外感風熱,症見發熱、頭痛、口渴、咽喉腫痛、脈浮數等。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在風緩湯中,石膏能夠清泄肺熱,緩解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同時也能止血止痛,對於風熱引起的鼻衄、牙齦出血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石膏還能夠降低機體的溫度,緩解熱性病症,達到清熱解表的效果。因此,石膏在風緩湯中起到清熱解表、涼血止血的作用,是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風緩湯中包含犀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 犀角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如高熱、神昏、吐血、衄血等。
- 熄風定驚: 犀角入心經,能清心火,熄心風,對於風熱內擾、神志不安、驚厥抽搐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然而,隨著犀牛的瀕危,現今已不再使用犀角入藥,可使用其他具有類似功效的藥材替代。
風緩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發散風寒: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之效。風緩湯主治風寒襲表,證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痰白等症。麻黃可通過發散風寒,疏解表邪,使寒邪從體表排出,達到治療目的。
- 宣肺解表: 麻黃還能宣肺利氣,使肺氣通暢,進而緩解鼻塞、咳嗽等症狀。風緩湯中常與桂枝、白芍等藥物配伍,共同發揮宣肺解表、調和營衛的作用,達到治療風寒表證的目的。
風緩湯中包含防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散寒: 防風性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風緩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四肢痠痛、麻木等症狀,而防風可以散寒祛風,緩解痺痛,發揮治療作用。
2. 調和藥性: 風緩湯中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等藥性較烈,防風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保護脾胃的作用。此外,防風還可以增強其他藥物的治療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風緩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緩解風寒濕邪侵襲: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能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而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進而緩解疼痛、麻木等症狀。
- 助藥力,促進其他藥材發揮效用: 當歸味甘性溫,能起到引導藥力、促進其他藥材發揮作用的效果。在風緩湯中,當歸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更有效地祛風散寒、除濕止痛。
因此,當歸的加入,不僅能直接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症狀,也能提升整體方劑的療效,使治療更加全面有效。
風緩湯中加入升麻,主要有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解表: 風緩湯主治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肢體疼痛、關節腫脹等症。升麻性微溫,味辛甘,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表之功效,可以幫助驅散體內風寒,緩解疼痛,使體表散寒。
- 升陽舉陷,利水消腫: 風寒濕邪導致的疼痛,往往伴隨氣血運行不暢,造成局部水腫。升麻具有升陽舉陷、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幫助氣血運行通暢,利水消腫,減輕患者的不適。
因此,風緩湯中加入升麻,可以有效地疏散風寒,止痛解表,同時升陽舉陷,利水消腫,達到治療目的。
風緩湯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行氣,化痰止咳: 橘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行氣、化痰止咳的功效。風緩湯多用於治療風寒襲肺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橘皮有助於疏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化解痰液,緩解咳嗽。
- 和中降逆: 橘皮還能和胃降逆,對於風寒引起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總之,橘皮在風緩湯中發揮著理氣化痰、和中降逆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風寒引起的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狀,提升藥效。
風緩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溫經散寒,止痛止嘔: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其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因寒邪客於經脈,所致的肢體痠痛、畏寒、嘔吐等症狀。
二、疏肝理氣,和胃降逆:吳茱萸能疏肝理氣,調節氣機運行,使肝氣疏暢,氣血流通,進而緩解因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肋疼痛等症狀。同時,其還可和胃降逆,緩解因胃寒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
因此,風緩湯中加入吳茱萸,可有效溫經散寒、止痛止嘔,並疏肝理氣,和胃降逆,達到治療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所致的疼痛、麻木、肢體不靈等症狀的目的。
風緩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通絡: 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風緩之症,多因風寒之邪侵襲肌膚,導致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桂枝能溫經散寒,使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 調和營衛: 桂枝能調和營衛,使營氣充足,衛氣固密。風寒之邪易傷衛氣,導致衛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更易感受外邪。桂枝能補益衛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防止風寒之邪再次侵襲。
風緩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微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風緩證多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痰濕阻滯,氣機不暢,表現為頭昏腦脹、肢體沉重、咳嗽痰多等。半夏能燥濕化痰,疏通氣機,緩解風寒濕邪所致的諸症。
- 降逆止嘔:風緩證也可能伴隨嘔吐、眩暈等症狀,這與胃氣上逆、痰濕阻滯有關。半夏能降逆止嘔,清熱化痰,緩解風緩證中的嘔吐眩暈等症狀,提高患者的舒適度。
風緩湯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潛陽: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功效。風緩症多因肝腎陰虛,陽氣外浮所致,鱉甲能滋養肝腎陰液,使陽氣潛藏,緩解風寒之邪入侵。
- 祛風止痛: 鱉甲亦有祛風止痛的功效,能緩解風寒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風緩湯中常配伍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功效的藥材,如桂枝、羌活等,與鱉甲相輔相成,加強療效。
風緩湯中使用羚羊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熄風止痙: 羚羊角性寒,味苦鹹,歸肝、心經,具有清熱解毒、熄風止痙之效。風緩症多因風邪熱毒入侵,導致肝風內動,出現肢體麻木、抽搐、痙攣等症狀。羚羊角可以清熱解毒,平肝熄風,從根本上治療風緩症。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羚羊角還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風緩症的病機除了風邪熱毒外,也常伴隨血瘀阻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一步加重症狀。羚羊角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改善血運,緩解疼痛。
風緩湯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實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散結、消食化積的功效。風緩湯治療風寒濕痹,常伴有氣血運行不暢、肝氣鬱結等症狀,枳實能疏肝理氣,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 消食化積,促進吸收:風寒濕痹常伴有脾胃虛弱,飲食積滯的情況。枳實能消食化積,有助於脾胃功能恢復,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總之,枳實加入風緩湯,旨在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同時消食化積,促進藥效發揮,達到整體治療風寒濕痹的效果。
風緩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是為了發揮其辛溫解表的功效,以助藥力驅散風邪。
生薑味辛性溫,具有解表散寒、化痰止咳、溫中止嘔之效。風緩湯治療風寒感冒,症狀多為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痰白,而生薑能溫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汗腺分泌,達到發汗解表的作用,同時又能緩解鼻塞、咳嗽等症狀。
此外,生薑亦能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如與桂枝、麻黃等藥物配合,更能有效驅散風邪,提高治療效果。
風緩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氣血,緩解風寒: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之功效。風寒侵襲導致的疾病,常伴隨氣血不足、肢體痠痛等症狀,大棗能補益氣血,增強人體抵抗力,緩解風寒之邪。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風緩湯中可能含有寒涼藥物,以驅散風寒。大棗性溫,可緩解寒涼藥物的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也能提高藥物的療效。
風緩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斂肺止咳:烏梅味酸性收,入肺經,能斂肺止咳,對於風寒咳嗽、肺氣上逆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風緩湯中加入烏梅,有助於緩解風寒引起的咳嗽症狀,並保護肺氣。
- 生津止渴:烏梅性寒,能生津止渴,對於風寒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效果。風緩湯中加入烏梅,可以補充津液,緩解口乾舌燥等不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風緩湯」
主治功效:
風寒濕邪侵襲腿腳,導致腿腳無力,身體麻痹沒有知覺,毒氣上侵臟腑,胸中滿悶不通,吃完東西就吐,味覺喪失。
組成:
麻黃、桂枝、甘草、生薑、大棗、半夏、鱉甲、羚羊角、枳實、吳茱萸、犀角、升麻、防風、獨活、當歸、石膏、烏梅。
組成介紹:
- **麻黃:**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
- **桂枝:**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生薑:**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 **大棗:**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益氣補血、補血養肝、健脾胃。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鱉甲:**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獨活:**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
- **石膏:**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
- **烏梅:**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
- **吳茱萸:**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
- **犀角:**清熱解毒之力甚強,能清心肝之熱,涼血止血,又能解瘡瘍疔毒。
- **枳實:**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
- **橘皮:**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
總結:
中藥方劑「風緩湯」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清熱瀉火、補氣、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風緩湯可適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獨活3兩,甘草3兩,石膏3兩,犀角半兩,麻黃2兩,防風2兩,當歸2兩,升麻2兩,橘皮2兩,吳茱萸2兩,桂心2兩,半夏2兩,鱉甲2兩,羚羊角半兩,枳實1兩,生薑6兩,大棗20個,貝齒7枚,烏頭2兩(一作烏梅10枚)。
若有少虛熱者,加乾地黃3兩。
上(口父)咀。以水1鬥4升,煮取4升,每服1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風緩湯是一首中藥方劑,在使用時應遵醫囑。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風緩湯, 出處:《千金》卷七。 組成:獨活3兩,麻黃3兩,犀角3兩(一方用羚羊角),半夏1升,大棗20枚,烏梅20枚,桂心1兩,鱉甲1兩,升麻1兩,橘皮1兩,枳實1兩,甘草1兩,吳茱萸1兩,大黃各1兩,生薑6兩,石膏6兩,貝齒7枚。 主治:風毒腳氣。腳弱舉體痹不仁,熱毒氣入臟,胸中滿塞不通,食即嘔吐。
風緩湯, 出處:《千金》卷七。 組成:獨活3兩,甘草3兩,石膏3兩,犀角半兩,麻黃2兩,防風2兩,當歸2兩,升麻2兩,橘皮2兩,吳茱萸2兩,桂心2兩,半夏2兩,鱉甲2兩,羚羊角半兩,枳實1兩,生薑6兩,大棗20個,貝齒7枚,烏頭2兩(一作烏梅10枚)。 主治:風毒腳氣。腳弱,體痹不仁,毒氣上入臟,胸中滿塞不通,食輒吐,失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