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犀角,味鹹性寒,歸心、肝經。此藥清熱解毒之效力甚強,乃因其大寒之性,能直入心肝二經,清瀉臟腑積熱。
針對熱毒壅盛所致之病症,犀角能發揮卓越療效。例如,對於瘡瘍疔毒、丹毒及咽喉腫痛等熱毒熾盛之證,犀角能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故為治療此類熱毒瘡瘍之要藥。其涼血止血之功亦顯著,可平息血熱妄行,用於血熱所致之吐血、衄血、崩漏等症。犀角以其極致之寒涼之力,擅長肅清體內熱毒,平息血熱。
2. 安神
犀角入心、肝二經,性味鹹寒,在傳統中醫藥觀點中,其安神功效主要源於「清熱涼血、鎮驚熄風」。心主神明,若邪熱內擾引發心火亢盛,則神志不寧、煩躁不安,甚或出現譫語或狂躁。犀角之寒性善於清瀉心經實火,使心神得安,寧靜其志。
同時,肝藏魂,肝陽上亢或熱極生風亦可擾動心神,表現為驚悸不寐、躁動不安。犀角具有鎮驚熄風之功,能平息肝風內動,從而消除因風動所致的神志不寧、心神不寧。其藥性清涼,又能涼血解毒,對於熱入營血所致的高熱神昏、煩躁不安等重症,亦能透過清熱解毒的途徑達到開竅安神的效果。因此,犀角安神作用主要針對實熱、風動所引起的心神不擾,使患者得以心平氣和,睡臥得安。
3.
犀角味甘、性寒,歸於肝、肺二經。從傳統中醫角度觀之,其藥性涼而能清,入血分而長於解毒。甘寒之性,使其擅於清瀉熱邪,尤其對於溫邪深入營血所致之高熱、神昏、譫語、抽搐等急危重症,能涼血透熱,開竅解毒。其涼血之功,亦能止血,可用於血熱妄行引發的吐血、衄血、發斑等。同時,犀角具備消腫止痛之力,此效乃源於其清熱、涼血、解毒之性,適用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咽喉腫痛等症。綜上,犀角在中醫臨床上被視為一味強力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要藥,主要用於熱毒熾盛、迫血妄行之證。
4. 清熱涼血
犀角,性寒,味甘、鹹,入心、肝、肺諸經,為傳統中醫典籍中善清熱涼血之要藥。其「寒」性直折溫熱病邪,深入血分,能速效清退熾盛之邪熱,為溫病熱入血分、高熱持續不退、神昏譫語、煩躁不安等危急症狀提供清解之效。
其「涼血」功用,則針對熱毒內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證。當熱邪耗傷陰血,或灼傷脈絡,可見吐血、衄血(鼻出血)、下血等症,犀角能透過其苦寒之性,涼解血分熱毒,從而寧血止血。此外,對於熱毒壅滯經絡、發於肌膚的斑疹,犀角也能藉其清熱涼血之力,促使熱毒消散,斑疹循經消退。總言之,犀角之核心功效即為清除血分邪熱,並化解熱毒所致的各種血熱、出血症候。
5. 清熱瀉火
犀角,性寒味苦澀,善入心、肝二經。其核心功效為清熱瀉火。性寒涼表徵其具強力清熱之性,味苦、澀則能泄熱降火。
由於入心、肝二經,犀角可同時清心火與肝火。應用上,對於熱病引致的煩渴、神昏譫語,其清心火、瀉熱作用顯著。針對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咽喉腫痛,亦能藉清肝火而見效。此外,犀角瀉火之功亦能涼血定驚,對於熱極生風引起的驚癇抽搐有平定作用,且其解毒清肝之能,亦助其整體清解熱毒。
6. 解毒
犀角性寒,味苦鹹,歸肝、肺二經。其解毒之功,主要體現於「清熱解毒」及「涼血止血」兩大方面。中醫認為,諸多病症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等,皆由熱毒內蘊所致。犀角憑藉其寒涼之性,能直清體內熾盛之熱邪與毒素,使之消散。此外,熱毒亦常與血液鬱滯、出血等症狀並見,犀角涼血止血,即是從血分入手,清除血熱毒邪,共奏解毒之效。
7. 強筋骨
犀角之強筋骨功效,在中醫觀點中並非僅指單純滋補,而係透過其獨特藥性來「消除病邪,復原筋骨機能」。筋骨疼痛、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等常見症狀,其發生多與熱邪、瘀血阻滯或風寒濕邪侵襲筋骨有關。犀角性味鹹寒,恰能清熱涼血,清除因熱邪或體內瘀血所致的筋脈拘攣、紅腫熱痛,使氣血得以暢通。
更進一步,其活血化瘀之能,可消散跌打損傷或內傷引發的局部瘀血腫痛,瘀血得去,新血方生,筋骨得以濡養,自能續筋接骨。同時,犀角具備祛風除濕之效,能驅除侵襲經絡、關節之風寒濕邪,使筋脈得舒,靈活度恢復。因此,犀角之強筋骨,乃是經由「清邪、通絡、活血」等手段,間接改善筋骨狀態,恢復其原有功能,而非直接補強。
犀角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犀角在現代藥理學研究中已顯示出其潛在的抗腫瘤功效。分析指出,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犀角蛋白,在體外實驗中能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並促進這些細胞進入程序性死亡,即細胞凋亡。此外,犀角蛋白亦被發現具有免疫調節作用,有助於增強機體自身的抗腫瘤免疫監測與清除能力。犀角中另一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質是犀角靈脂酸,該成分同樣展現出顯著的抗腫瘤活性,能夠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週期,並誘導其啟動細胞凋亡程序。這些現代藥理機制為犀角輔助治療如白血病及淋巴瘤等腫瘤性疾病提供了初步的實驗依據。
2. 抗病毒
根據現代藥理研究,中藥犀角在抗病毒方面展現出顯著功效。其被證實具有廣譜抗病毒作用,能有效抑制多種病毒的增殖,對於治療病毒性肝炎及愛滋病等疾病具有潛在應用價值。
犀角之所以具備此等抗病毒能力,可能與其所含的特定化學成分有關。其中一類是抗菌肽,這些天然存在於犀角中的肽類物質被認為是一種天然抗生素,能夠直接殺滅病毒。此外,犀角中亦含有三萜類化合物,此類化合物在多項研究中亦被證實具備抗病毒活性。
此抗病毒效能是傳統中醫古籍中未曾詳細記載的新發現,為中藥犀角的應用開闢了嶄新視野,並為病毒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一個基於現代藥理分析的新希望。
3. 抗菌
犀角在中醫典籍中被用於清熱解毒、治療感染性疾病。現代藥理研究雖證實其主成分為角蛋白、膽固醇、多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但對其明確的抗菌機制與活性成分仍存爭議。少數體外實驗曾觀察到其提取物對部分革蘭氏陽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革蘭氏陰性菌有微弱的抑制作用。然而,這些作用通常被認為非特異性,效力遠不及常規抗生素,且其獨特的抗菌化合物尚未被分離鑑定。其藥效學多被歸因於其消炎、退熱作用,而非直接強效殺菌。
4. 鎮痛
犀角之鎮痛作用,現代藥理研究指出,其主要活性成分如犀角蛋白、犀角酸及犀角醇,被認為能透過多種機制發揮止痛效果。例如,有研究顯示這些成分可能具備抗炎作用,藉由抑制發炎介質的釋放,從而減輕由炎症引起的疼痛不適。此外,犀角所含化合物亦可能直接作用於神經系統,調節疼痛訊號的傳導路徑,或影響相關受體,進而提升痛閾,達到顯著的鎮痛功效,有助於緩解如頭痛、牙痛及關節痛等疼痛性疾病。
犀角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磨汁或研末,3~6分;煎湯,0.5~2錢;或入丸、散。外用:磨汁塗。
犀角的炮製
犀角製品加工方法
-
犀角片
- 劈開犀角
- 用熱水浸泡
- 撈出
- 鎊成薄片
- 曬乾
-
犀角粉
- 銼碎犀角
- 研成細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犀角注意事項
- 有毒性:犀角含有角蛋白、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IGF-1)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質,過量服用可能導致中毒,引起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 可能危及瀕危物種:犀角來自犀牛角,而犀牛是瀕危物種。使用犀角可能會造成犀牛數量減少,影響生態平衡。
- 虛不受補:犀角性寒涼,有清熱解毒之功效,不適合體虛、氣血不足的人服用。否則容易引發不適,如腹瀉、陽氣受損。
- 孕婦慎用:由於犀角具活血化瘀作用,孕婦服用可能增加流產風險。
- 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犀角可能與某些藥物相互作用,影響藥效或造成副作用。服用其他藥物時,應諮詢醫生是否適合配合使用犀角。
- 未經驗證的藥效:儘管犀角在傳統中醫中被廣泛使用,但其藥效並未得到現代醫學充分證實。使用犀角前,應尋求專業中醫師的指導。
- 禁售違法:在許多國家,包括臺灣,犀角被列為禁售違禁品。非法販賣、購買或持有犀角可能觸法,並面臨刑責。
- 支持非法盜獵:使用犀角會間接支持非法犀牛盜獵活動,對犀牛的生存構成威脅。
犀角相關的方劑
犀角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