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風天麻散

肝風天麻散

GAN FENG TIAN M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金匱翼》卷一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寒 (0.6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心經 21%
脾經 13%
腎經 10%
膽經 8%
肺經 7%
心包經 5%
大腸經 5%
膀胱經 2%
胃經 2%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膽經
肺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肝風天麻散」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平肝熄風:天麻味甘性平,歸肝經,具有平肝熄風之效。肝風內動,可引起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而天麻能抑制腦神經的興奮,減少痙攣和抽搐,達到平肝熄風的效果,對於治療肝風內動導致的各種症狀十分有效。
  2. 舒筋活絡:天麻還具有舒筋活絡的作用,能改善因肝風內動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因此,天麻是「肝風天麻散」的重要組成成分,能夠有效治療肝風內動引起的各種症狀,起到平肝熄風、舒筋活絡的作用。

肝風天麻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活血行氣的功效。肝風內動,多因肝氣鬱結、氣血瘀滯所致。川芎可疏通肝氣,緩解肝鬱,改善氣血運行,從而抑制肝風內動。
  2. 通絡止痛,平息肝風:川芎具有通絡止痛的功效,可改善頭部經絡氣血運行,緩解頭風、頭痛等症狀。肝風內動常伴隨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川芎可通過通絡止痛,平息肝風,改善相關症狀。

肝風天麻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益血,扶正祛邪: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肝風內動,常伴有氣血不足、神經衰弱等症狀。人參可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為祛除肝風提供充足的能量。
  2. 配伍天麻,相輔相成: 天麻性平,味甘,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搐的功效。人參則可補氣養血,與天麻相配,能更好地發揮平肝熄風、安神定志的功效,從根本上解決肝風內動所導致的各種症狀。

肝風天麻散中加入羚羊角,主要是因為其具有 清熱解毒、平肝熄風 的功效。

羚羊角味鹹性寒,入肝經,能清熱解毒,尤其對肝經實熱引起的頭風、眩暈、痙攣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其平肝熄風之效,可抑制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從而達到止痛、鎮靜、緩解痙攣的作用。

因此,在肝風天麻散中加入羚羊角,能夠有效地 清熱平肝、熄風止痙,達到治療肝風內動所致的各種病症的目的。

肝風天麻散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平肝熄風: 犀角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可治療因肝火上炎、風熱內擾引起的眩暈、頭痛、抽搐等症狀。

二、鎮驚安神: 犀角具有鎮驚安神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肝風內動導致的驚癇、失眠等症狀。

然而,犀角為瀕危物種,現已禁止使用,應使用其他中藥替代。

肝風天麻散中加入烏梢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祛風止痙: 烏梢蛇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痙攣的功效,可有效治療肝風內動引起的頭風眩暈、肢體麻木、抽搐痙攣等症狀。

二、 活血通絡: 烏梢蛇亦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肝風內動引起的血管痙攣、血脈不通等問題,從而達到疏通經絡、緩解症狀的目的。

因此,烏梢蛇的加入,與天麻、鉤藤等藥物協同作用,可有效治療肝風內動所致的各種疾病。

肝風天麻散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熄風: 柏子仁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鎮靜安神、養肝熄風之功效。對於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引起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滋陰潤燥: 柏子仁同時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滋養肝腎、潤澤腦髓,對於肝風內動引起的燥熱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柏子仁在肝風天麻散中起到平肝熄風、滋陰潤燥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達到治療肝風內動、頭暈目眩等症狀的效果。

肝風天麻散中加入酸棗仁,主要考量其安神定志,養血寧肝的作用。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歸脾、肝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痙的功效。肝風內動,常伴有神志不安、頭暈目眩、肢體震顫等症狀,而酸棗仁能滋養心脾,鎮靜安神,緩解肝風所致的不安症狀。同時,酸棗仁亦可養血寧肝,抑制肝風的肆虐,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肝風天麻散中加入鈎藤,主要是利用其平肝熄風的功效。

鈎藤味苦甘,性平,入肝經,具有清熱平肝、息風止痙之效。對於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頭疼、肢體麻木、痙攣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鈎藤還具有降壓的功效,能有效控制因肝風上擾引起的頭疼、眩暈等症狀。因此,在肝風天麻散中加入鈎藤,能起到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平肝熄風,治療肝風內動所致的各種病症

肝風天麻散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平肝: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之效。對於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頭痛、目眩等症狀,菊花能有效清熱平肝,緩解症狀。
  2. 疏散風熱:菊花亦可疏散風熱,有助於清除體內因肝風所致的熱邪,進一步減少肝風內動的可能性。

因此,菊花在肝風天麻散中發揮著清熱平肝、疏散風熱的雙重功效,有助於改善肝風內動所致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肝風天麻散」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肝中風」,古代醫籍所載「肝中風」多指肝經風邪上擾或內風妄動所致之證候,常見症狀包括:

  • 頭暈目眩、肢體顫動
  • 筋脈拘急、手足不仁
  • 甚或言語謇澀、神志不寧

方中以「天麻」為君藥,搭配平肝息風、養血安神之品,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原則,並輔以清熱涼血、通絡鎮驚之藥,共同平息肝風、調和氣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1. 天麻(君藥)

    • 性平,專入肝經,善息內風、定驚止眩,為治肝風內動之要藥。
  2. 羚羊角、犀角

    • 羚羊角清肝明目、息風鎮痙;犀角(今多以水牛角替代)涼血解毒。
    • 二者協同清泄肝熱,防風火相煽,適用於肝風夾熱之證。
  3. 川芎、人參

    • 川芎活血行氣,助血行以息風;人參補益元氣,扶正以固本。
    • 彰顯「治風兼顧氣血」之思路,防祛風藥耗散正氣。
  4. 烏蛇、鈎藤

    • 烏蛇祛風通絡,善治肢體拘急;鈎藤清熱平肝,緩解筋脈攣急。
    • 針對肝風內動所致之肢體症狀,增強息風通絡之效。
  5. 柏子仁、酸棗仁、甘菊

    • 柏子仁養心安神,酸棗仁斂肝寧心,甘菊清肝明目。
    • 安定神志、緩解肝陽上擾之煩躁不寐。

方劑整體邏輯

  • 標本兼治:以天麻、羚羊角、鈎藤等直接平息肝風(治標),輔以人參、川芎調補氣血(治本)。
  • 動靜結合:烏蛇、川芎之動活血通絡;柏子仁、酸棗仁之靜安神定志,調和肝之「剛柔」。
  • 內外並調:清肝熱(羚羊角、犀角)與養肝血(酸棗仁)並用,符合肝「體陰用陽」之生理特性。

治療原理

此方從肝風內動之病機出發,結合「清熱、息風、養血、通絡」四法,針對肝中風之風邪上擾、血虛筋急等病理環節,達成平肝息風、寧神定眩之效。


三、現代潛在應用方向

雖原方主治「肝中風」,然其組方思路可延伸於現代醫學之:

  • 高血壓頭暈、原發性震顫
  • 焦慮失眠伴隨肝陽上亢證
  • 腦血管病後遺症之肢體僵硬

(註:實際應用須依具體證候加減化裁。)

總結:此方以息風為主軸,融合補瀉之法,體現中醫「調肝」之整體觀,深具臨床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天麻2兩,川芎1兩,人參1兩,羚羊角1兩5錢,犀角7錢,烏蛇3寸,柏子仁1兩5錢,酸棗仁1兩5錢,鈎藤1兩5錢,甘菊1兩。
上為散。
每服1錢匕,漸加至2錢匕,以豆淋酒送下,日3夜1。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肝風天麻散有平肝息風、止痙止痛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 肝風天麻散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口乾、便秘、腹脹等。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肝風天麻散, 出處:《金匱翼》卷一。 組成:天麻2兩,川芎1兩,人參1兩,羚羊角1兩5錢,犀角7錢,烏蛇3寸,柏子仁1兩5錢,酸棗仁1兩5錢,鉤藤1兩5錢,甘菊1兩。 主治:肝中風。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