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的傳統功效
1. 活血化瘀
川芎,一味獨具特色的活血化瘀藥,其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尤以《中華本草》的描述為其精髓。該書指出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三大功效,並列舉了多種臨牀應用症狀,涵蓋婦科、外科、內科等多個方面。
就其活血化瘀之效而言,《中華本草》中提及川芎可治「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腫塊」,這些皆與血瘀密切相關。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多因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經絡所致,川芎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故能改善此類症狀。產後瘀滯腥痛,則為產後氣血不足、瘀血停滯所造成,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清除瘀血,緩解疼痛。而「症瘕腫塊」,更是瘀血凝聚的典型表現,川芎的應用則能化解瘀滯,使腫塊消散。
此外,川芎的活血作用並非單純的破血,而是溫和地促進血液循環,因此也常用於一些寒凝血瘀的病症。其「行氣開鬱」功效,更是輔助活血化瘀的重要環節,氣血相通,才能更好地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總而言之,《中華本草》對川芎活血化瘀功效的論述,精準地概括了其臨牀應用,並點明瞭其溫和活血、疏通經絡的特性,為後世臨牀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其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等功效相互配合,共同發揮療效。
2. 活絡止痛
川芎,古籍中記載其有顯著的「活絡止痛」功效,此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其多重藥理作用的綜合體現。我們可從《中華本草》的描述中窺探一二。
《中華本草》指出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三大功效,這正是其活絡止痛機理的關鍵。 「活血祛瘀」指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滯血塊。經絡不通則痛,瘀血阻滯經絡,則會導致疼痛,川芎的活血作用能打通經絡,從而緩解疼痛。許多疼痛,例如產後瘀滯腥痛、跌打損傷等,都與瘀血密切相關,川芎的活血祛瘀功效在此發揮重要作用。
「行氣開鬱」則說明川芎能疏通氣機,解除氣滯引起的疼痛。氣滯同樣會導致經絡不通,例如胸脅疼痛,就常與氣滯有關。川芎能使氣血暢通,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祛風止痛」則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如風寒濕痹。風寒濕邪入侵經絡,導致經絡痺阻,也會引起疼痛。川芎具有溫經散寒的特性,能驅除風寒濕邪,解除經絡痺阻,從而止痛。
總而言之,川芎的活絡止痛功效並非單純的止痛,而是通過活血、行氣、祛風等多方面作用,改善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從根本上解決疼痛問題。其治療的疼痛類型也十分廣泛,涵蓋了由瘀血、氣滯、風寒濕邪等多種病因引起的疼痛,這也印證了其在古代醫學中作為活絡止痛要藥的地位。
3. 強筋骨
川芎,其「強筋骨」之效,並非直接作用於骨骼肌腱,而是透過其獨特的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功效間接達成。古代醫籍對此多有記載,並非單純以「強筋骨」來概括其作用機制。
《中華本草》中記載川芎「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這三點正是其強筋骨功效的藥理基礎。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川芎能改善微循環,促進血液循環,而良好的血液循環是維持肌肉和骨骼健康的重要條件。
筋骨疼痛,很多時候並非單純的筋骨損傷,而是由於氣血瘀滯不通所致。川芎的活血祛瘀作用,可以打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順暢,從而緩解筋骨疼痛,達到強筋骨的效果。例如,跌打損傷後,瘀血阻滯經絡,導致疼痛腫脹,川芎便能通過活血化瘀,消除瘀血,減輕疼痛,促進組織修復,進而起到強筋骨的作用。
此外,川芎的「行氣開鬱」功效也能間接有助於強筋骨。氣血運行通暢,才能更好地滋養筋骨,使之強健。 若因氣滯血瘀造成筋骨疼痛僵硬,川芎則能疏通經絡,緩解症狀,使筋骨得到舒展。因此,《中華本草》所列舉的「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等症狀,都與筋骨疼痛相關,而川芎的治療作用,正是通過其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間接實現「強筋骨」的療效。
4. 補血
川芎,其補血功效並非直接的「造血」,而是透過其獨特的活血行氣作用間接達到補血效果。這與現代醫學觀點有所不同,現代醫學著重於補充造血所需的營養物質,而中醫則更注重氣血運行與整體平衡。
《中華本草》記載川芎「活血祛瘀;行氣開鬱」,這正是其補血機理的關鍵。許多女性因氣血瘀滯而導致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等症狀,川芎的活血祛瘀作用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使氣血得以暢通運行,從而改善血虛的表現。 氣血運行順暢,纔能有效滋養全身,這便是川芎間接補血的機制。 它並非直接增加血細胞數量,而是改善血液流動狀況,使已有的血液更好地發揮作用,如同疏通水道,讓原本阻塞的水流得以順利流動。
此外,「行氣開鬱」也與補血相關。 鬱滯之氣阻礙氣血運行,導致氣血不足,表現為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血虛症狀。川芎能疏肝解鬱,使氣機舒暢,從而改善氣血運行,達到補血的效果。 這與單純補充鐵劑等營養物質不同,更著重於調理身體的整體狀態。
因此,川芎的補血並非直接補充血液成分,而是通過改善氣血運行,解決氣血瘀滯、氣機阻滯等問題,間接達到補血的效果,這也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所在。 理解這一點,才能更好地認識川芎的藥用價值。
5. 燥濕
川芎,其燥濕功效雖非其主治,卻在臨牀應用中偶見端倪,並可從其整體功效中推演而得。雖然《中華本草》中並未單獨列出「燥濕」為川芎的功效,但其「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等功效,實則與燥濕作用密切相關。
從古代醫家角度來看,濕邪阻滯,往往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表現為疼痛、腫脹、瘀血等症狀。《中華本草》記載川芎可治「風寒濕痹」,此處的「濕痹」即指因濕邪侵犯經絡而導致的痹證,症狀常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活動不利等。川芎通過「活血祛瘀」、「行氣開鬱」來疏通經絡,使鬱滯之氣得以宣洩,濕邪也就自然得以祛除。這便是川芎燥濕功效的機理所在,而非直接作用於濕邪本身。
此外,川芎的「祛風」作用亦與燥濕相關。風濕相合,往往加重病情,川芎祛風,則能減少濕邪的滋生與蔓延。因此,在一些濕邪較重的病症中,運用川芎可以起到輔助燥濕的作用,使整體治療效果更佳。綜上所述,川芎的燥濕功效並非其顯著特點,而是通過其活血化瘀、行氣開鬱及祛風等作用間接實現的。這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整體觀,單味藥物的功效往往是多方面的、互相聯繫的。
6. 理氣行氣
川芎,其「理氣行氣」之功,古籍多有記載,尤以活血化瘀為基礎,方能達致氣機暢順。
《中華本草》記載川芎「行氣開鬱」,並非單純指疏通氣滯,而是從其活血化瘀的功效衍生而出。氣血運行,互相依存,血瘀則氣滯,氣滯則血瘀,此為中醫整體觀的基本理念。川芎能活血化瘀,則瘀阻得以清除,氣機自然通暢。所謂「開鬱」,指的便是疏通因氣血瘀滯而導致的胸悶、氣堵等不適症狀。例如,女性月經不調、痛經,常因血瘀氣滯所致,川芎便能透過活血化瘀,進而達到理氣行氣,緩解痛經等症狀。
再者,川芎的「行氣」功效,也體現在其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上。經絡暢通,氣血運行順利,則全身氣機得以調和,各臟腑功能得以正常運作。若因外邪侵襲或內傷導致氣機阻滯,川芎便可發揮其疏通經絡,恢復氣血運行之效。例如,頭痛眩暈,往往與氣血不通有關,川芎便能透過行氣,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緩解頭痛眩暈的症狀。
總而言之,《中華本草》所述川芎的「行氣開鬱」,並非獨立存在,而是與其活血化瘀功效緊密相連,共同作用於人體,達到疏通氣機,調和氣血的功效。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理氣藥」,而是透過改善血瘀的根本問題,間接實現理氣行氣之效。
7. 祛風除濕
川芎,其祛風除濕之效,古籍多有記載。以《中華本草》為例,其記載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等功效,並列舉了諸多主治病症,其中便包含了風寒濕痹。此處的「風寒濕痹」,正是風濕病的古代稱謂,反映了川芎在治療風濕病方面的應用。
《中華本草》並未單獨闡述川芎祛風除濕的機理,但從其列舉的功效及主治病症中,我們可以推測其祛風除濕的機制可能與其活血行氣的作用密切相關。風寒濕邪痹阻經絡,則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疼痛、麻木等症狀。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疏通經絡,驅散風寒濕邪,從而達到祛風除濕的目的。 其「活血」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將體內累積的濕邪排出;而「行氣」則能促進氣血運行,避免濕邪停滯,進一步減輕病症。
因此,川芎的祛風除濕功效,並非單純的直接作用,而是通過其活血行氣的整體作用,間接地達到祛除風寒濕邪的效果。這種作用機制,也解釋了為何川芎常被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疼痛等疾病。 古人運用川芎治療風濕,其經驗在現代藥理研究中,也逐漸得到印證與深入探討。
川芎的現代功效
1. 抗發炎
川芎,性味辛溫,歸肝、脾二經。在中醫藥理論中,它被廣泛用於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而當代藥理研究則深入揭示了川芎在抗發炎方面的顯著功效。其抗發炎作用主要機制在於有效抑制體內多種炎症因子的釋放,進而阻斷並緩解發炎反應的進程。
川芎中富含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包括獨特的揮發油、多樣的黃酮類化合物、香豆素以及多種生物鹼等,這些物質被確認為是其發揮強大抗炎作用的關鍵有效成分。這些活性物質協同作用,能夠從源頭上調控並降低體內的炎症反應水平。因此,川芎的抗發炎功效在藥理應用上,對於多種由炎症引起的疾病展現出其治療潛力,例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及痛風所導致的急性炎症反應。其作用機制不僅限於症狀的緩解,更深入到炎症反應的細胞及分子層面,為炎症性疾病的輔助治療提供了新的藥理學視角。
2. 提升免疫力
川芎,此傳統中藥材,其提升機體免疫力的藥理功效已逐漸受到現代研究的證實。其作用機制不僅多樣,且深入細胞層面,為增強自然防禦提供了科學依據。
核心而言,川芎內的特定活性成分,被發現能顯著促進白細胞的生成。白細胞是免疫系統的關鍵組成部份,負責抵禦外來病原體。其數量的增加,直接強化了人體對抗感染的能力。此外,這些有效成分還能提升現有免疫細胞的活性與反應靈敏度,使它們在面對細菌、病毒或異常細胞時,能更迅速、有效地發揮吞噬、識別與清除的功能,進一步鞏固了免疫防線。
除了直接作用於免疫細胞外,川芎亦展現出抑制炎症反應的潛力。炎症是身體對抗損傷或感染時的自然反應,但過度或慢性炎症卻可能損害組織並削弱免疫功能。川芎通過調節相關炎症通路,降低體內不必要的炎症程度,從而為免疫系統創造更穩定、有利的運行環境。同時,其抗炎作用間接減少了細菌和病毒在體內入侵和繁殖的機會,形成一道額外的保護屏障,有效降低感染風險。綜合這些藥理作用,川芎協助機體建立起更為完善與高效的自衛體系。
3. 鎮靜
川芎作為一味傳統中藥,素以其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著稱,同時亦具顯著的鎮靜安神作用。其性味辛溫,歸肝、心、脾經,這些經絡歸屬與其對情緒及精神狀態的影響密切相關。
川芎的鎮靜作用主要歸因於所含的多種活性成分,尤以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和香豆素類化合物為核心。其中,川芎揮發油是發揮鎮靜效果的關鍵,其能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透過抑制神經元過度興奮性,從而有效緩解焦慮、緊張,達至鎮靜安神與抗抑鬱的效果,對於改善失眠與神經衰弱有積極作用。
其次,川芎中的黃酮類化合物亦扮演重要角色。其強效的抗氧化與抗炎特性,有助於清除體內自由基、抑制炎症反應,進而優化神經系統的整體功能。健康的腦部與神經功能,自然能輔助安定心神,間接強化其鎮靜效果。再者,香豆素類化合物雖常提及其抗凝血、抗血栓特性,但其在鎮靜方面的貢獻則更為間接且獨特。透過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促進積滯淤血的消散,此舉能有效緩解因腦部循環不暢或淤血所致的頭痛、眩暈等不適,間接達致心神寧靜。
多項現代藥理研究已證實川芎確具有鎮靜功效,例如能顯著降低實驗小鼠的焦慮水平,並有助於改善人類失眠患者的睡眠品質。臨床應用上,川芎常被用於神經衰弱、複雜性頭痛、眩暈以及失眠等症狀的輔助治療。
4. 降血脂
川芎,性味辛溫,歸肝膽經,傳統應用為活血化瘀、行氣開竅、祛風止痛。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具廣泛生物活性,尤以降血脂功效顯著。
其降血脂機制多元,主要透過抑制脂肪合成,並促進脂肪分解,直接調控脂質積聚。此外,川芎具抗氧化作用,助於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減少氧化應激對血管之損害,並抑制脂質於血管壁沉積。同時,它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形成與動脈粥樣硬化,此皆為高血脂常見併發症。綜合而言,川芎在防治高血脂相關心血管疾病上展現潛力,可作為輔助用藥。
5. 抗凝血
川芎在藥理上展現顯著的抗凝血作用。其主要機制之一在於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進而延長血液的凝固時間。此外,川芎亦可降低血液中纖維蛋白原的含量,並增強纖維蛋白的溶解活性,兩者均有助於減少血栓的形成。深入探究其作用機轉,川芎被認為能抑制血小板膜上的磷脂酶A2活性,這對血小板活化至關重要。同時,它能降低細胞內鈣離子(Ca2+)的異常內流,並進一步抑制由鈣離子活化相關的酶與多種蛋白激酶。透過這些途徑,川芎從源頭抑制血小板的活化與聚集反應,顯著降低了血栓形成的潛在風險。
6. 改善大腦功能
川芎作為傳統中藥材,其對於改善大腦功能展現出顯著的藥理效益。其核心作用之一在於促進腦部血液循環,顯著增加腦血流量,從而確保腦組織獲得充足的氧氣與營養供應,有效提昇整體腦部代謝效率。
深層次而言,川芎能有效抑制腦細胞因氧化應激所導致的損傷,保護神經元免受自由基侵害,進而有效延緩大腦功能的自然衰退過程。此種多重作用共同協同,顯著改善了整體認知功能,包括提昇學習能力與增強記憶力,使思維更為敏捷清晰。
臨床應用上,川芎被證實有助於治療多種腦血管疾病及改善腦功能衰退相關症狀。尤其對於老年族群,其能有效增強記憶力及學習效能,有力延緩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腦機能退化。長期應用,更有助於養護神智清明,維持穩定的精神狀態。
7. 預防心血管疾病
川芎,味辛香,性溫,歸循心、肝、脾三經。傳統中醫學稱其具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效。現代藥理研究則進一步闡明川芎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藥理機制。
川芎的核心活性成分為川芎嗪。此化合物對心血管系統有多重效益,使其成為預防相關疾病的潛力藥材。首先,川芎嗪能顯著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此作用對於防止血栓形成至關重要,可有效降低血管阻塞的風險,從源頭上預防諸如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等血栓性疾病的發生。其次,川芎嗪具備擴張血管的能力,透過鬆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從而產生穩定及降低血壓的作用,對高血壓患者具有輔助預防其併發症的意義。再者,它還表現出抗心律失常的功效,能抑制心肌細胞的異常自律性和興奮性,有助於穩定心臟跳動節律,改善心肌收縮功能,對於心律不整所引發的心血管問題提供潛在的保護。
綜合以上藥理作用,川芎透過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栓風險、調節血壓及穩定心律,對預防多種心血管疾病產生積極影響。臨床上,川芎及其相關製劑常用於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恢復期及部分心律失常的輔助治療。然而,由於其性溫且具有活血作用,孕婦應禁用。
8. 止痛功效
川芎,性味辛溫,歸肝、膽二經,為中醫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要藥。其止痛功效的藥理機制多元且複雜。
首先,川芎最核心的止痛機理在於其「活血化瘀」之功。中醫常言「不通則痛」,當體內氣血運行受阻,形成瘀滯,便會導致各種疼痛。川芎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消除局部瘀血,從根本上改善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對於頭痛、月經痛、胸腹痛、肢體關節痛等均有良好療效。
其次,從現代藥理學角度來看,川芎具備顯著的「擴張血管」作用。它能擴張血管,特別是微血管,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組織的血液供應與氧氣輸送,同時加速代謝廢物的排出。這對於緩解因局部缺血、循環不良所引起的疼痛具有直接助益,與其活血化瘀的功效相輔相成。
再者,研究亦表明川芎具有直接的「鎮痛」能力。其所含的有效成分能透過影響神經傳導,或直接作用於疼痛感受器,提升機體的疼痛閾值,從而降低痛覺感受,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
此外,川芎的「抗炎」作用亦是其止痛的重要環節。炎症反應是導致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川芎能抑制多種炎症因子的產生與釋放,減輕組織的炎症反應,進而緩解因炎症引起的疼痛、腫脹、發熱等不適症狀。總而言之,川芎透過改善循環、直接鎮痛及抑制炎症等多重途徑,展現出其廣泛而確切的止痛功效。
9. 其他功效
川芎,傳統中醫典籍記載其性味歸經與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調經止痛等功效,廣泛應用於頭痛、眩暈、痛經、跌打損傷、風溼痹痛等症。然而,現代藥理學研究進一步揭示了川芎更為廣泛的「其他」藥理功效,使其應用潛力超越了傳統範疇。
研究顯示,川芎具備顯著的抗菌活性,能有效抑制多種細菌與真菌的生長,這使其在處理感染相關的炎症或疼痛問題時,除了傳統活血作用外,亦提供了額外的治療依據。同時,其強效的抗炎作用,能透過調節體內炎症介質,顯著減輕組織的紅腫熱痛反應,對於各種原因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如風溼痹痛、關節炎症等,皆能發揮其藥理效益。
除了直接的鎮痛外,川芎的解熱作用使其在伴隨發熱症狀的疾病中,能協助身體調節體溫,緩解不適。更為重要的是,川芎在心血管系統方面展現出多重益處。實驗證明其具備降血壓的潛力,能幫助高血壓患者穩定血壓水平,這可能與其改善微循環、解除血管痙攣的能力有關。伴隨其降血脂作用,川芎對於預防和改善高血脂症,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具有潛在價值。
此外,近年來更有深入研究指出,川芎具有抗腫瘤活性,能在體外或動物實驗中抑制癌細胞的增殖,甚至誘導其凋亡。儘管這項功效仍處於研究階段,尚未廣泛應用於臨床,但無疑為川芎的藥理學特性開闢了新的探索方向,預示著其在未來醫療領域的多元化應用潛力。
川芎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3-10g;研末,每次1-1.5g;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研末撒;或煎湯漱口。
川芎的炮製
川芎處理步驟
-
川芎:
- 揀去雜質。
- 分開大、小個。
- 用水浸泡。
- 曬晾。
- 悶潤後切片。
- 乾燥。
-
酒川芎:
- 取川芎片用黃酒噴灑均勻。
- 稍悶。
- 置鍋內炒至微焦為度。
- 取出放涼(每川芎片100斤,用黃酒12斤8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川芎注意事項
- 陰虛火旺者忌服:陰虛火旺者服用川芎會加重虛火,導致症狀更加嚴重。
- 上盛下虛者忌服:上盛下虛者服用川芎會加重上盛的症狀,如頭暈、頭痛加劇。
- 氣弱者忌服:氣弱者服用川芎會耗散元氣,導致體虛更加明顯。
- 白芷為使藥,惡黃連:白芷和川芎可搭配使用,但不能與黃連同服,以免降低療效。
- 久服走散真氣:長期服用川芎會耗散真氣,導致身體抗病力下降。
- 惡黃耆、山茱、狼毒,畏硝石、滑石、黃連,反藜蘆:川芎與這些藥物同服會產生不良反應。
- 上盛下虛者忌服:上盛下虛者服用川芎會加重上盛的症狀,如頭暈、頭痛加劇。
- 氣升痰喘者不宜用:氣升痰喘者服用川芎會加重咳嗽、氣喘等症狀。
- 火劇中滿、脾虛食少、火鬱頭痛皆禁用:這些情況下服用川芎會加重病症。
- 過敏反應:川芎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如皮膚瘙癢、紅色小丘疹、胸悶氣急等。大劑量川芎可引起劇烈頭痛。
- 陰虛火旺、多汗、月經過多者慎用:這些情況下服用川芎應謹慎,以免加重症狀。
川芎相關的方劑
川芎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川芎含有的化學成分
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 藁本內酯(Ligustilide), 川芎萘呋內酯(Wallichilide), 3-亞丁基苯酞(3-Butylidenephthalide), 3-亞丁基-7-羥基苯酞(3-Butylidene-7-hydroxyphthalide), 丁基苯酞(Butylphthalide), (3S)-3-正丁基-4-羥基苯酞((3S)-3-Butyl-4-hydroxyphthalide), 新川芎內酯(Neocindilide), 洋川芎內酯(Senkyunolide), (E)-洋川芎內酯((E)-Senkyunolide E), 洋川芎醌(Senkyunone), 2-甲氧基-4-(3-甲氧基-1-丙烯基)苯酚(2-Methoxy-4-(3-methoxy-1-propenyl)phenol), 2-戊酰基-苯甲酯(2-(1-Oxopentyl)-benzoic acid methyl ester), 5-羥甲基-6-內-3-甲氧基-4-羥苯基-8-氧雜雙環[3.2.1]辛-3-烯-2-酮(5-Hydroxymethyl-6-endo-3-methoxy-4-hydroxyphenyl-8-oxabicyclo[3.2.1]oct-3-en-2-one), 4-羥基-3-甲氧基苯乙烯(4-Hydroxy-3-methoxystyrene), 1-羥基-1-(3-甲氧基-4-羥苯基)乙烷(1-Hydroxy-1-(3-methoxy-4-hydroxyphenyl)ethane), 4-羥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 acid), 香草酸(Vanillic acid), 咖啡酸(caffeic acid), 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 阿魏酸(Ferulic acid), 大黃酚(Chrysophanic acid), 瑟丹酮酸(Sedanonic acid), L-異亮氨酰-L-纈氨酸酐(L-Isoleucyl-L-valine anhydride), L-纈氨酰-L-纈氨酸酐(L-Valyl-L-valine anhydride), 川芎酚(Chuanxiongol), 脲嘧啶(Uracil), 鹽酸三甲胺(Trimethylamine hydrochloride), 氯化膽鹼(Choline chloride), 棕櫚酸(Palmitic acid), 香草醛(Vanillin), 1-乙酰基-β-咔啉(1-Acetyl-β-carboline), 匙葉桉油烯醇(Spatulen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亞油酸(Linoleic acid), 二亞油酸棕櫚酸甘油酯(Dilinoyl palmitoyl glyceride), 蔗糖(Sucros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