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

川芎

CHUAN XIONG

  • 英文名稱: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Radix Ligustici Chuanxiong Szechuan Lovage Root
  • 別名:芎藭,胡藭,雀腦芎,台芎,小葉川芎,臺芎,馬銜,山鞠窮,西芎,貫芎,香果,京芎,馬銜芎藭,撫芎
  • 藥品來源:傘形科植物川芎或的乾燥根莖。夏季當莖上的節盤顯著突出,並略帶紫色時採挖,除去泥沙,曬後炕乾,再去鬚根。
  • 道地藥材:甘肅, 陝西, 雲南, 四川, 廣西,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川芎的傳統功效


1. 活血化瘀

川芎,一味獨具特色的活血化瘀藥,其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尤以《中華本草》的描述為其精髓。該書指出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三大功效,並列舉了多種臨牀應用症狀,涵蓋婦科、外科、內科等多個方面。

就其活血化瘀之效而言,《中華本草》中提及川芎可治「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腫塊」,這些皆與血瘀密切相關。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多因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經絡所致,川芎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故能改善此類症狀。產後瘀滯腥痛,則為產後氣血不足、瘀血停滯所造成,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清除瘀血,緩解疼痛。而「症瘕腫塊」,更是瘀血凝聚的典型表現,川芎的應用則能化解瘀滯,使腫塊消散。

此外,川芎的活血作用並非單純的破血,而是溫和地促進血液循環,因此也常用於一些寒凝血瘀的病症。其「行氣開鬱」功效,更是輔助活血化瘀的重要環節,氣血相通,才能更好地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總而言之,《中華本草》對川芎活血化瘀功效的論述,精準地概括了其臨牀應用,並點明瞭其溫和活血、疏通經絡的特性,為後世臨牀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其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等功效相互配合,共同發揮療效。

2. 活絡止痛

川芎,古籍中記載其有顯著的「活絡止痛」功效,此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其多重藥理作用的綜合體現。我們可從《中華本草》的描述中窺探一二。

《中華本草》指出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三大功效,這正是其活絡止痛機理的關鍵。 「活血祛瘀」指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滯血塊。經絡不通則痛,瘀血阻滯經絡,則會導致疼痛,川芎的活血作用能打通經絡,從而緩解疼痛。許多疼痛,例如產後瘀滯腥痛、跌打損傷等,都與瘀血密切相關,川芎的活血祛瘀功效在此發揮重要作用。

「行氣開鬱」則說明川芎能疏通氣機,解除氣滯引起的疼痛。氣滯同樣會導致經絡不通,例如胸脅疼痛,就常與氣滯有關。川芎能使氣血暢通,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祛風止痛」則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如風寒濕痹。風寒濕邪入侵經絡,導致經絡痺阻,也會引起疼痛。川芎具有溫經散寒的特性,能驅除風寒濕邪,解除經絡痺阻,從而止痛。

總而言之,川芎的活絡止痛功效並非單純的止痛,而是通過活血、行氣、祛風等多方面作用,改善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從根本上解決疼痛問題。其治療的疼痛類型也十分廣泛,涵蓋了由瘀血、氣滯、風寒濕邪等多種病因引起的疼痛,這也印證了其在古代醫學中作為活絡止痛要藥的地位。

3. 強筋骨

川芎,其「強筋骨」之效,並非直接作用於骨骼肌腱,而是透過其獨特的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功效間接達成。古代醫籍對此多有記載,並非單純以「強筋骨」來概括其作用機制。

《中華本草》中記載川芎「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這三點正是其強筋骨功效的藥理基礎。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川芎能改善微循環,促進血液循環,而良好的血液循環是維持肌肉和骨骼健康的重要條件。

筋骨疼痛,很多時候並非單純的筋骨損傷,而是由於氣血瘀滯不通所致。川芎的活血祛瘀作用,可以打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順暢,從而緩解筋骨疼痛,達到強筋骨的效果。例如,跌打損傷後,瘀血阻滯經絡,導致疼痛腫脹,川芎便能通過活血化瘀,消除瘀血,減輕疼痛,促進組織修復,進而起到強筋骨的作用。

此外,川芎的「行氣開鬱」功效也能間接有助於強筋骨。氣血運行通暢,才能更好地滋養筋骨,使之強健。 若因氣滯血瘀造成筋骨疼痛僵硬,川芎則能疏通經絡,緩解症狀,使筋骨得到舒展。因此,《中華本草》所列舉的「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等症狀,都與筋骨疼痛相關,而川芎的治療作用,正是通過其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間接實現「強筋骨」的療效。

4. 補血

川芎,其補血功效並非直接的「造血」,而是透過其獨特的活血行氣作用間接達到補血效果。這與現代醫學觀點有所不同,現代醫學著重於補充造血所需的營養物質,而中醫則更注重氣血運行與整體平衡。

《中華本草》記載川芎「活血祛瘀;行氣開鬱」,這正是其補血機理的關鍵。許多女性因氣血瘀滯而導致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等症狀,川芎的活血祛瘀作用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使氣血得以暢通運行,從而改善血虛的表現。 氣血運行順暢,纔能有效滋養全身,這便是川芎間接補血的機制。 它並非直接增加血細胞數量,而是改善血液流動狀況,使已有的血液更好地發揮作用,如同疏通水道,讓原本阻塞的水流得以順利流動。

此外,「行氣開鬱」也與補血相關。 鬱滯之氣阻礙氣血運行,導致氣血不足,表現為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血虛症狀。川芎能疏肝解鬱,使氣機舒暢,從而改善氣血運行,達到補血的效果。 這與單純補充鐵劑等營養物質不同,更著重於調理身體的整體狀態。

因此,川芎的補血並非直接補充血液成分,而是通過改善氣血運行,解決氣血瘀滯、氣機阻滯等問題,間接達到補血的效果,這也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所在。 理解這一點,才能更好地認識川芎的藥用價值。

5. 燥濕

川芎,其燥濕功效雖非其主治,卻在臨牀應用中偶見端倪,並可從其整體功效中推演而得。雖然《中華本草》中並未單獨列出「燥濕」為川芎的功效,但其「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等功效,實則與燥濕作用密切相關。

從古代醫家角度來看,濕邪阻滯,往往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表現為疼痛、腫脹、瘀血等症狀。《中華本草》記載川芎可治「風寒濕痹」,此處的「濕痹」即指因濕邪侵犯經絡而導致的痹證,症狀常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活動不利等。川芎通過「活血祛瘀」、「行氣開鬱」來疏通經絡,使鬱滯之氣得以宣洩,濕邪也就自然得以祛除。這便是川芎燥濕功效的機理所在,而非直接作用於濕邪本身。

此外,川芎的「祛風」作用亦與燥濕相關。風濕相合,往往加重病情,川芎祛風,則能減少濕邪的滋生與蔓延。因此,在一些濕邪較重的病症中,運用川芎可以起到輔助燥濕的作用,使整體治療效果更佳。綜上所述,川芎的燥濕功效並非其顯著特點,而是通過其活血化瘀、行氣開鬱及祛風等作用間接實現的。這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整體觀,單味藥物的功效往往是多方面的、互相聯繫的。

6. 理氣行氣

川芎,其「理氣行氣」之功,古籍多有記載,尤以活血化瘀為基礎,方能達致氣機暢順。

《中華本草》記載川芎「行氣開鬱」,並非單純指疏通氣滯,而是從其活血化瘀的功效衍生而出。氣血運行,互相依存,血瘀則氣滯,氣滯則血瘀,此為中醫整體觀的基本理念。川芎能活血化瘀,則瘀阻得以清除,氣機自然通暢。所謂「開鬱」,指的便是疏通因氣血瘀滯而導致的胸悶、氣堵等不適症狀。例如,女性月經不調、痛經,常因血瘀氣滯所致,川芎便能透過活血化瘀,進而達到理氣行氣,緩解痛經等症狀。

再者,川芎的「行氣」功效,也體現在其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上。經絡暢通,氣血運行順利,則全身氣機得以調和,各臟腑功能得以正常運作。若因外邪侵襲或內傷導致氣機阻滯,川芎便可發揮其疏通經絡,恢復氣血運行之效。例如,頭痛眩暈,往往與氣血不通有關,川芎便能透過行氣,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緩解頭痛眩暈的症狀。

總而言之,《中華本草》所述川芎的「行氣開鬱」,並非獨立存在,而是與其活血化瘀功效緊密相連,共同作用於人體,達到疏通氣機,調和氣血的功效。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理氣藥」,而是透過改善血瘀的根本問題,間接實現理氣行氣之效。

7. 祛風除濕

川芎,其祛風除濕之效,古籍多有記載。以《中華本草》為例,其記載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等功效,並列舉了諸多主治病症,其中便包含了風寒濕痹。此處的「風寒濕痹」,正是風濕病的古代稱謂,反映了川芎在治療風濕病方面的應用。

《中華本草》並未單獨闡述川芎祛風除濕的機理,但從其列舉的功效及主治病症中,我們可以推測其祛風除濕的機制可能與其活血行氣的作用密切相關。風寒濕邪痹阻經絡,則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疼痛、麻木等症狀。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疏通經絡,驅散風寒濕邪,從而達到祛風除濕的目的。 其「活血」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將體內累積的濕邪排出;而「行氣」則能促進氣血運行,避免濕邪停滯,進一步減輕病症。

因此,川芎的祛風除濕功效,並非單純的直接作用,而是通過其活血行氣的整體作用,間接地達到祛除風寒濕邪的效果。這種作用機制,也解釋了為何川芎常被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疼痛等疾病。 古人運用川芎治療風濕,其經驗在現代藥理研究中,也逐漸得到印證與深入探討。

川芎的古代典籍


川芎的現代功效


1. 抗發炎

川芎,性味辛溫,歸肝、脾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效。現代研究表明,川芎具有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因子的釋放,緩解炎症反應。川芎中的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香豆素、生物鹼等成分是其抗炎的有效成分。川芎的抗炎功效可用於治療多種炎症性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等。

2. 提升免疫力

川芎,性辛,味辛溫。歸肝、脾、肺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現代研究發現,川芎還具有提升免疫力的作用。川芎中的有效成分可以促進白細胞的生成,提高免疫細胞的活性,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力。此外,川芎還可以抑制炎症反應,減少細菌和病毒的侵襲,從而起到保護機體的作用。

3. 鎮靜

川芎性味辛、溫,歸肝、心、脾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鎮靜安神的作用。其中,川芎鎮靜安神的作用主要與其所含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和香豆素類化合物等成分有關。

川芎中的揮發油具有鎮靜、抗焦慮、抗抑鬱的作用,可通過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神經元的興奮性,從而達到鎮靜安神的效果。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的作用,可通過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反應,改善神經系統的功能,從而達到鎮靜安神的效果。香豆素類化合物具有抗凝血、抗血栓的作用,可通過改善血液循環,消除腦部淤血,從而達到鎮靜安神的效果。

川芎的鎮靜安神作用已被多項研究證實。研究表明,川芎提取物可顯著降低小鼠的焦慮水平,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川芎的鎮靜安神作用主要用於治療神經衰弱、失眠、頭痛、眩暈等症狀。川芎具有較好的安全性,長期服用不會產生明顯的副作用。

4. 降血脂

川芎,性味辛、溫,歸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開竅、祛風止痛之功。現代研究證實,川芎有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血栓、抗炎、鎮痛、抗腫瘤等作用。其降血脂機制可能與抑制脂肪合成、促進脂肪分解、改善脂質代謝、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及改善血管內皮功能等有關。川芎可作為治療高脂血症的輔助用藥,但出血傾向者及陰虛火旺者慎用。

5. 抗凝血

川芎具有抗凝血作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長凝血時間,降低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纖維蛋白溶解活性。其機制可能涉及抑制血小板膜磷脂酶A2活性、降低血小板Ca2+內流、抑制血小板Ca2+激活的相關酶和蛋白激酶活性,從而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

6. 改善大腦功能

川芎,中藥之瑰寶,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益智健腦,功不可沒。其能改善大腦功能,促進腦血流量,供養腦組織,增強代謝;抑制腦細胞氧化損傷,延緩功能衰退;改善認知功能,提昇記憶與學習能力;經臨牀驗證,可治癒腦血管疾病、腦功能衰退等症狀,亦助益於老年人增強記憶力與學習力,延緩腦機能退化,養護神智清明。然川芎性味辛溫,活血之效強勁,孕婦及身體虛弱者應慎用。

7. 預防心血管疾病

川芎性溫,味辛、香,歸心、肝、脾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

現代研究發現,川芎還具有抗凝血、降血壓、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川芎中的有效成分川芎嗪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栓形成;可以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可以抑制心肌細胞的自動性和異常性興奮,改善心肌的收縮功能。

因此,川芎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效果,臨牀上常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疾病。但川芎性溫,有活血作用,孕婦不宜服用。

8. 止痛功效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擴張血管、鎮痛、抗炎等功效。止痛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活血化瘀,緩解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減輕疼痛症狀。

二、擴張血管,增加局部血液供應,緩解疼痛症狀。

三、鎮痛,直接作用於疼痛感受器,緩解疼痛症狀。

四、抗炎,抑制炎症因子的產生,緩解疼痛症狀

9. 其他功效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脾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調經止痛等功效。可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痛經、跌打損傷、風溼痹痛、關節疼痛、神經衰弱、失眠、多夢、腫痛等症。此外,川芎還有抗菌、抗炎、鎮痛、解熱、降血壓、降血脂、抗腫瘤等作用,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產生副作用。孕婦、出血傾向者、低血壓者不宜服用川芎。

川芎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3-10g;研末,每次1-1.5g;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研末撒;或煎湯漱口。

川芎的炮製


  • 川芎:揀去雜質,分開大、小個,用水浸泡,曬晾,悶潤後切片,乾燥。
  • 酒川芎:取川芎片用黃酒噴灑均勻,稍悶,置鍋內炒至微焦為度,取出放涼(每川芎片100斤,用黃酒12斤8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川芎注意事項

  1. 陰虛火旺者忌服:陰虛火旺者服用川芎會加重虛火,導致症狀更加嚴重。
  2. 上盛下虛者忌服:上盛下虛者服用川芎會加重上盛的症狀,如頭暈、頭痛加劇。
  3. 氣弱者忌服:氣弱者服用川芎會耗散元氣,導致體虛更加明顯。
  4. 白芷為使藥,惡黃連:白芷和川芎可搭配使用,但不能與黃連同服,以免降低療效。
  5. 久服走散真氣:長期服用川芎會耗散真氣,導致身體抗病力下降。
  6. 惡黃耆、山茱、狼毒,畏硝石、滑石、黃連,反藜蘆:川芎與這些藥物同服會產生不良反應。
  7. 上盛下虛者忌服:上盛下虛者服用川芎會加重上盛的症狀,如頭暈、頭痛加劇。
  8. 氣升痰喘者不宜用:氣升痰喘者服用川芎會加重咳嗽、氣喘等症狀。
  9. 火劇中滿、脾虛食少、火鬱頭痛皆禁用:這些情況下服用川芎會加重病症。
  10. 過敏反應:川芎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如皮膚瘙癢、紅色小丘疹、胸悶氣急等。大劑量川芎可引起劇烈頭痛。
  11. 陰虛火旺、多汗、月經過多者慎用:這些情況下服用川芎應謹慎,以免加重症狀。

川芎相關的方劑


川芎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月經稀少月經偏頭痛感冒半身不遂月經不調腹痛吐血頭痛腦中風動脈損傷失眠動脈粥樣硬化貧血耳鳴心絞痛疼痛其他過敏低血壓虛弱肢體疼痛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

川芎含有的化學成分


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 藁本內酯(Ligustilide), 川芎萘呋內酯(Wallichilide), 3-亞丁基苯酞(3-Butylidenephthalide), 3-亞丁基-7-羥基苯酞(3-Butylidene-7-hydroxyphthalide), 丁基苯酞(Butylphthalide), (3S)-3-正丁基-4-羥基苯酞((3S)-3-Butyl-4-hydroxyphthalide), 新川芎內酯(Neocindilide), 洋川芎內酯(Senkyunolide), (E)-洋川芎內酯((E)-Senkyunolide E), 洋川芎醌(Senkyunone), 2-甲氧基-4-(3-甲氧基-1-丙烯基)苯酚(2-Methoxy-4-(3-methoxy-1-propenyl)phenol), 2-戊酰基-苯甲酯(2-(1-Oxopentyl)-benzoic acid methyl ester), 5-羥甲基-6-內-3-甲氧基-4-羥苯基-8-氧雜雙環[3.2.1]辛-3-烯-2-酮(5-Hydroxymethyl-6-endo-3-methoxy-4-hydroxyphenyl-8-oxabicyclo[3.2.1]oct-3-en-2-one), 4-羥基-3-甲氧基苯乙烯(4-Hydroxy-3-methoxystyrene), 1-羥基-1-(3-甲氧基-4-羥苯基)乙烷(1-Hydroxy-1-(3-methoxy-4-hydroxyphenyl)ethane), 4-羥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 acid), 香草酸(Vanillic acid), 咖啡酸(caffeic acid), 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 阿魏酸(Ferulic acid), 大黃酚(Chrysophanic acid), 瑟丹酮酸(Sedanonic acid), L-異亮氨酰-L-纈氨酸酐(L-Isoleucyl-L-valine anhydride), L-纈氨酰-L-纈氨酸酐(L-Valyl-L-valine anhydride), 川芎酚(Chuanxiongol), 脲嘧啶(Uracil), 鹽酸三甲胺(Trimethylamine hydrochloride), 氯化膽鹼(Choline chloride), 棕櫚酸(Palmitic acid), 香草醛(Vanillin), 1-乙酰基-β-咔啉(1-Acetyl-β-carboline), 匙葉桉油烯醇(Spatulen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亞油酸(Linoleic acid), 二亞油酸棕櫚酸甘油酯(Dilinoyl palmitoyl glyceride), 蔗糖(Sucros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