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效。主要用於血瘀氣滯的痛證。
川芎辛溫升散,性善疏通,能上行頭目,外達皮膚,又有祛風止痛之功,為治頭痛、風濕痹痛的良藥,尤善治頭痛,無論風寒、風熱、風濕、瘀血、血虛頭痛,只要配伍適當,均可運用。
用於寒凝氣滯,血行不暢的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癥瘕,常與當歸、生地黃、芍藥同用。
最有名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四物湯,用於肝郁氣滯血瘀,脅肋脹痛,常與香附、白芍、柴胡等同用。
《景岳全書》柴胡疏肝散;用於瘀血痹阻心脈所致的胸痹絞痛,又常與紅花、丹參、赤芍同用。
川芎具有抗心肌缺血功效,腹腔注射川芎煎劑能提高小鼠心肌營養血流量,降低小鼠心肌耗氧量。
川芎水提醇沈劑灌胃,川芎嗪、川芎生物鹼腹腔注射均有抗低壓缺氧的作用。川芎提取物、川芎嗪對動物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可使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發生率、死亡率降低和竇性心律恢復時間縮短。
川芎嗪對結扎冠脈造成犬實驗性心肌梗死有減少梗死範圍、減輕病變程度、減少心肌壞死量的作用,電鏡觀察川芎嗪對心肌細胞線粒體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心肌細胞內鈣超載是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關鍵因素,川芎嗪不僅可阻斷外鈣內流,而且也可直接作用於鈣庫,阻斷內鈣釋放,通過以上兩條途徑,降低心肌細胞胞漿鈣濃度,保護心肌細胞。
川芎具有抗腦缺血功效,川芎嗪可使麻醉犬腦血管阻力下降,血流量顯著增加。
川芎嗪顯著減輕急性實驗性腦缺血兔腦組織缺血性損害和神經系統功能障礙,並明顯減少兔腦組織缺血後血漿中血栓球蛋白(β-thromboglobulin,β-TG)、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PF4)、TXA2含量,增加PGI2的含量,說明川芎能有效地抑制腦缺血時體內血小板的激活,改善循環中TXA2/ PGI2平衡失調。
川芎嗪對缺血性腦組織的保護作用機理可能與其對腦細胞膜Ca2+-Mg2+-ATP酶活性的保護和降低細胞內Ca2+超載有關。
川芎嗪可使麻醉犬腦血管阻力下降,血流量顯著增加。川芎嗪顯著減輕急性實驗性腦缺血兔腦組織缺血性損害和神經系統功能障礙。
川芎有抗血栓形成作用,縮短血栓長度,減輕血栓乾重和濕重。
川芎減少靜脈血管壁白細胞黏附,抑制紅細胞聚集,加速紅細胞電泳速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長凝血時間及APTT、PT,降低血液黏度等作用與抑制血栓作用相關。
川芎抗血栓形成的有效成分可能是川芎嗪和阿魏酸。川芎嗪在體外對ADP、膠原或凝血酶誘導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均有強烈的抑制作用,對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其作用與阿司匹林和雙嘧達莫相近。
川芎煎劑和醇提液灌胃、皮下注射給藥均能明顯提高大鼠、小鼠HDL-C含量和降低LDL-C含量,提示川芎不僅減少膽固醇在腸道的吸收,加速膽固醇在體內的轉化,可能還增加HDL對血中膽固醇的轉運和LDL受體對LDL-C的攝取,從而降低冠心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
川芎對妊娠子宮平滑肌有興奮作用。川芎浸膏小劑量能增強妊娠家兔離體子宮收縮,但大劑量反而使子宮麻痹,收縮停止。川芎成分丁烯基酞內酯和丁基酞內酯有很強的抑制子宮收縮作用,阿魏酸和川芎內酯也有解痙作用。
川芎具有鎮靜、鎮痛功效,川芎揮發油對動物大腦皮層有抑制作用,但對延腦的血管運動中樞、呼吸中樞及脊髓反射有興奮作用,劑量加大後轉為抑制。
川芎水煎劑灌胃,能抑制大鼠的自發活動,對小鼠的作用更明顯,還能延長戊巴比妥鈉引起的小鼠睡眠時間,並能拮抗咖啡因的興奮作用。川芎嗪小鼠灌胃有明顯鎮痛作用。
川芎具有提高免疫及造血功能,川芎嗪能增強小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小鼠SRBC抗體的形成,也能提高大鼠淋巴細胞轉化率。
阿魏酸鈉可刺激小鼠造血功能,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所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有改善作用。
川芎具有改善微循環功效,家兔靜注川芎嗪,能明顯加速腸系膜微循環血流速度,增加微血管開放數目。
實驗證明,川芎嗪有明顯改善家兔球結膜和軟腦膜實驗性微循環障礙的作用。川芎嗪具有舒張肺微動脈,降低其阻力,促進肺微循環血流的作用,且有較好的劑量依賴關係。
川芎嗪(chuanxiongzine),黑麥草鹼(perlolyrine),4-b吲哚(5hydroxymethyl-2-furyl),4-bindole(),藁本內酯(ligustilide),川芎萘呋內酯(wallichilide),3-亞丁基苯酞(3-butylideniphthalide),3-亞丁基-7-羥基苯酞(3-butylidene-7-hydroxyphthalide),丁基苯酞(butylphthalide),3-正丁基-3(),7-三羥基-4(),7-四氫苯酞(3-n-bntyl-3(),7-trihydroxy-4(),7-tetrahydrophthalide)(),新川芎內酯(neocin-dilide),洋川芎內酯(senkyunolide),7-二羥基藁本內酯(cis-6(),7-dihydrox-yligustilide)(),7-羥基藁本內酯(trans-6(),洋川芎醌(senkyunone),2-甲氧基-4-(3-甲氧基-1-丙烯基),2-戊酰基-苯甲酯(1-oxopentyl),5-羥甲基-6-內-3-甲氧基-4-羥苯基-8-氧雜雙環(3。2。1),4-羥基-3-甲氧基苯已烯(4-hydroxy-3-methoxy styrene),1-羥基-1-(3-甲氧基-4-羥苯基),香草酸(vamill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大黃酚(chrysophanol),瑟丹酮酸(sedanonic acid),L-異亮氨酰-L-纈氨酸酐(L-isoleucyl-L-valine anhydride),L-纈氨酰-L-纈氨酸酐(L-valyl-L-valinc achydride),黑麥草鹼(perlolyrine),川芎酚(),脲嘧啶(uracil),鹽酸三甲胺(trimethylamine-HCL),氯化膽鹼(chloine chloride),棕櫚酸(palmitic acid),香草醛(vanil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