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肝湯

BU G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肝經 15%
脾經 14%
肺經 14%
大腸經 8%
腎經 7%
膽經 6%
胃經 6%
膀胱經 4%
心包經 2%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補肝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之效。肝臟屬陰,若肝陰不足,容易出現肝火旺盛、目赤口燥等症狀。生地黃能滋養肝陰,清熱涼血,緩解肝火上炎,達到滋陰清熱之效。
  2. 補益肝腎: 生地黃具有補益肝腎的功效。肝腎相生,肝陰不足會導致腎陰虧虛,反之亦然。生地黃滋養肝陰,同時也能間接滋補腎陰,達到滋陰補腎,促進肝腎功能恢復的作用。

補肝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熟地黃味甘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肝血不足,則可導致肝功能下降,出現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指甲脆薄等症狀。熟地黃可補肝血,改善肝功能,緩解相關症狀。
  2. 調和肝腎:肝腎同源,肝藏血,腎精化血。熟地黃可滋腎陰,使腎精充足,進而促進肝血生成,達到肝腎相濟、陰陽調和的效果。補肝湯中加入熟地黃,有助於改善肝腎虛弱、氣血不足等問題。

補肝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肝解鬱: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肝氣、行氣止痛的功效。肝氣鬱結會導致頭昏眼花、胸悶脅痛等症狀,川芎能有效疏解肝鬱,改善肝氣不暢的情況,達到補肝的目的。
  2. 活血通絡: 川芎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肝臟的血液供應,有利於肝細胞的修復和再生。

補肝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化濕: 赤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入脾經,具健脾利濕之效。肝主疏泄,脾主運化,二者相互協調,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脾虛濕盛,則影響肝氣的疏泄,導致肝失其用。補肝湯中加入赤茯苓,可健脾化濕,促進脾胃運化,使肝氣得以正常疏泄。
  2. 利水滲濕: 赤茯苓具利水滲濕之功,可改善肝腎水腫。肝藏血,腎主水,肝腎失調,水濕停滯,易造成水腫。赤茯苓能利水滲濕,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水腫,有助於肝腎功能的恢復。

補肝湯中加入枳殼,旨在疏肝理氣、消食化積

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破氣散結之效。肝氣鬱結,可導致脾胃不和,影響消化功能,出現胸脅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枳殼能疏肝理氣,使肝氣暢達,同時也能消食化積,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肝氣鬱結所致的消化不良。

此外,枳殼還能降逆止嘔,對於肝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也有一定的療效。因此,補肝湯中加入枳殼,可協同其他藥材,更好地達到補肝、理氣、消食的效果。

補肝湯中加入黃連,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黃連味苦寒,性善清熱瀉火,能降肝火、清心火,對於肝火旺盛、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補肝湯主要針對肝血不足、肝氣鬱結等病症,但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肝火旺盛的症狀,如口苦咽乾、目赤腫痛等。加入黃連可以清瀉肝火,避免肝火上炎加重病情,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因此,補肝湯中加入黃連,是為了兼顧清熱瀉火,平衡肝火,使補肝之效更加顯著。

補肝湯中加入杏仁,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補肝湯常用於肝腎不足、虛火上炎引起的咳嗽,杏仁可清肺熱、化痰液,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滋陰潤肺、止咳化痰的效果。
  2. 疏肝解鬱: 杏仁味苦,能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的作用。補肝湯中加入杏仁,可輔助其他藥物,達到疏肝理氣、解鬱散結的效果,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等症狀。

因此,補肝湯中加入杏仁,既能潤肺止咳,又能疏肝解鬱,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補肝湯」中加入「半夏曲」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1. 和胃降逆:半夏性溫,味辛,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肝主疏泄,若肝氣鬱結,則易導致脾胃不和,出現嘔吐、反胃等症狀。半夏曲能幫助降逆和胃,使肝氣順暢,脾胃和諧,從而達到補肝之效。
  2. 化痰止咳:半夏曲能化痰止咳,而肝氣鬱結亦可導致痰濕內阻,引發咳嗽。半夏曲入肺經,能化解痰濕,使肺氣通暢,咳嗽減輕,間接達到補肝的效果。

補肝湯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搐的功效。肝主筋,肝風內動可致肢體麻木、抽搐等症狀。補肝湯針對肝血不足、肝風內動的病症,天麻的平肝熄風作用可以緩解這些症狀。
  2. 祛風通絡: 天麻還能通經絡,祛風濕,對於因肝風內動而導致的頭暈目眩、四肢麻木等症狀,也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因此,補肝湯加入天麻,可以起到平肝熄風、祛風通絡的功效,有效改善肝血不足、肝風內動引起的各種病症。

補肝湯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對於肝熱所致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口乾舌燥、發熱等症狀,地骨皮能有效清熱降火,緩解症狀。

二、 滋陰補肝,養血潤燥: 地骨皮亦有滋陰補肝、養血潤燥之功,可緩解肝陰不足導致的口乾舌燥、視力下降、頭暈目眩等症狀。

因此,地骨皮在補肝湯中,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滋陰補肝,有效調節肝臟功能,改善肝熱及肝陰不足所致的相關症狀。

補肝湯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肝臟燥熱: 甘草性甘,味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肝臟屬木,喜潤惡燥,補肝湯中可能含有較燥熱的藥材,甘草可緩解這些藥材的燥熱之性,避免對肝臟造成過度刺激。
  2. 益氣健脾,助藥力達肝: 甘草入脾經,能益氣健脾,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脾胃為後天之本,能為肝臟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有利於肝臟功能的恢復。同時,脾胃健壯,也能使補肝湯中的藥物更易被吸收,藥力更容易到達肝臟發揮作用。

主治功效


總體而言,中藥方劑「 補肝湯 」具有清熱瀉火、滋陰補血、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止痛等功效,可適用於治療肝熱化火、眼睛閉合不能睜開,裡面有(紅色的)血霧等症狀。

補肝湯的主要成分有生地黃、熟地黃、川芎、赤茯苓、枳殼、黃連、杏仁、半夏曲、天麻、地骨皮、甘草。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熟地黃具有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清熱除煩、解毒生肌等功效。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

杏仁,又名甜杏仁、苦杏仁,為薔薇科植物杏的種子,在中醫中常被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等功效。杏仁富含維生素E、維生素B羣、蛋白質等,為呼吸系統保健之品,可治咳嗽痰多。

半夏曲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行氣消脹等功效。

天麻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等功效。

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補肝湯的主治功效為肝熱化火,眼睛閉合不能睜開,裡面有(紅色的)血霧。

傳統服藥法


蕤仁1兩,柏子仁各1兩,茯苓2兩半,烏頭(炮,去皮)4枚,大棗30枚(擘),牛黃1兩,石膽1兩,桂心1兩,細辛3兩,防風3兩,白朮3兩,甘草(炙)3兩。
上(口父)咀。以水1鬥,煮取2升8合,分3次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補肝湯是一首補肝益腎、清熱明目的中藥方劑,但是它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會引起腹脹、腹瀉、便秘等。因此,在服用補肝湯之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耳聾耳鳴手心腳心發熱結喉兩側部位的粗腫四肢抽搐氣喘貧血心絞痛尿失禁肺結核坐骨神經痛胰臟炎糖尿病麻痺乳腺炎夜盲心內膜炎胃及十二指腸炎五十肩乳房腺體瘤

相同名稱方劑


補肝湯, 出處:《金匱翼》卷六。 組成:乾地黃3錢,白芍1錢半,當歸1錢,陳皮1錢,川芎7分,甘草5分。 主治:肝虛脅痛。

補肝湯, 出處:《金鑑》卷七十七。 組成:茯苓1錢,桔梗1錢,茺蔚子2錢,黃芩1錢,防風2錢,川芎1錢,知母1錢,黑參1錢,當歸身2錢,人參1錢。 主治:清散虛熱。主治:滑翳內障。

補肝湯, 出處:《脈症正宗》卷一。 組成: 補肝湯(《脈症正宗》卷一。)出處:《脈症正宗》卷一。組成:生地2錢,當歸1錢,白芍8分,柴胡6分,杜仲8分,棗仁1錢,車前8分,牛膝8分。主治:補肝。 。 主治:補肝。

補肝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三。 組成:生地1兩,熟地1兩,川芎2錢半,赤茯苓2錢半,枳殼(炒)2錢半,黃連2錢半,杏仁(水泡,去皮)2錢半,半夏曲2錢半,天麻2錢半,地骨皮2錢半,甘草(炙)2錢半。 主治:肝疳,眼閉不開,內有(??)霧。

補肝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黃耆7分,炙甘草5分,升麻4分,豬苓4分,白茯苓3分,葛根3分,人參3分,柴胡2分,羌活2分,陳皮2分,連翹2分,當歸身2分,黃柏(炒)2分,澤瀉2分,蒼朮2分,曲末2分,知母2分,防風2分。 主治:前陰冰冷並陰汗,兩腳痿弱無力。

補肝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柴胡5分,升麻5分,藁本5分,白茯苓7分,炒神曲1錢,蒼朮1錢,半夏2錢,生薑10片。 主治:素有風證,不敢見風,眼澀,頭痛眼黑,胸中有痰,惡心,兀兀欲吐,遇風但覺皮肉緊,手足難舉重物;如居暖室,少出微汗,其證乃減,再或遇風,病即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