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黃的傳統功效
1. 滋補養生
熟地黃,歷代醫家對其滋補養生功效多有論述,其作用主要體現在補益腎陰、滋養精血方面。
《潔古本草》中張元素指出熟地黃「補腎」,尤其針對「血衰」及「臍下痛(屬腎經)」等症狀有效,認為其能「通腎」。《蘭室祕藏》的李東垣則認為,熟地黃能「益腎水而治血」,特別適用於「脈虛」者。這兩位醫家都強調了熟地黃補腎的功效,但適用症狀略有不同,一個側重於血虛,一個側重於腎虛。
《醫學正傳》引述王碩《易簡方》的觀點,認為男子多陰虛宜用熟地黃,女子多血熱宜用生地黃。此外,熟地黃的補益作用也受到重視,但需注意其可能造成的副作用。例如,《本草匯言》指出,熟地黃「涼而泥隔」,脾胃虛弱者慎用。
《本草正》則對熟地黃的功效和應用範圍作了更為詳細的闡述,認為其能「補五臟之真陰」,尤其對於多血之臟(肝)最重要。 它更進一步指出熟地黃可以治療各種陰虛症狀,如發熱、頭疼、焦渴等,並強調熟地黃的「靜重」特性,用於治療陰虛引起的躁動、剛急等症狀。但同時也提醒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症選擇合適的炮製方法,避免因炮製方法不當而影響藥效。
總之,歷代醫家對熟地黃的滋補養生功效多持肯定態度,認為其能補腎益精,滋陰養血,適用於多種陰虛症狀。然而,也需注意其使用禁忌,並根據自身體質和病症,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 不同醫家對其作用機理和適用人羣的理解也略有差異,充分反映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2. 補腎
熟地黃,其補腎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觀點也有一定程度的契合。
《潔古本草》中張元素認為熟地黃「通腎之藥」,能治療「臍下痛」,此乃腎經病證。這說明古人已認識到熟地黃對腎經的特殊作用,可能與其促進腎臟血液循環,改善腎臟功能有關。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指出,脈虛者宜用熟地黃,可「益腎水而治血」。脈虛反映了腎氣不足,而熟地黃通過補益腎陰,從而改善血液循環和整體氣血狀態。 熟地黃經過炮製,其溫補作用較生地黃更為明顯,能更好地溫補腎陽,改善腎中氣虛。
《醫學正傳》引述王碩及虞摶的觀點,說明瞭熟地黃與生地黃在應用上的區別:男子多陰虛宜熟地,女子多血熱宜生地。 熟地黃「補精血」,與生地黃的「生精血」有所不同,前者更側重於溫補腎精,後者則更偏向於清熱涼血。此處也點明瞭熟地黃補腎的同時,也需考慮患者的整體體質。
《本草正》則將熟地黃的補腎功效推崇至極高地位,認為其能「補五臟之真陰」,並針對各種陰虛證候,如發熱、咳嗽、消渴等,都有其獨特的療效。此處更強調熟地黃的特性,並說明其藥性溫和,並非一味寒涼之物,更能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書中更提到熟地黃的用量與體質的關係,需根據患者的情況靈活運用。
總而言之,歷代醫家對熟地黃補腎功效的認識,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溫補腎陽、滋養腎陰、益精血等多方面的作用,其藥效與應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並非一概而論。 現代研究也發現地黃中含有某些成分可能對腎臟功能有一定益處,這與古人經驗總結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印證。
3. 補益肝腎
熟地黃,其補益肝腎的功效在歷代醫家論述中得到廣泛認可。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補」,而是根據不同體質及病症,發揮不同的作用。
《潔古本草》張元素認為熟地黃「通腎」,尤其針對「臍下痛」等腎經病症有效,並指出其為「熱地黃」,能補腎中血衰之症。這點與《蘭室祕藏》李東垣的觀點相呼應,李氏指出熟地黃「益腎水而治血」,尤其適用於脈虛者,因其經火力蒸制,能補腎中元氣。這暗示熟地黃的補益並非單純滋陰,而是能溫煦腎陽,促進腎氣的生成。
《醫學正傳》則比較了生地黃與熟地黃的區別。其引述古籍指出,男子多陰虛宜熟地黃,女子多血熱宜生地黃。更重要的是,它指出熟地黃能「補精血」,並需以麥門冬引導藥力,達至補益效果。這說明熟地黃的補益作用需要配合其他藥物,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效用,並需要考慮到體質的差異。
《本草匯言》則提出了熟地黃的應用禁忌。它強調熟地黃性偏溫,但若脾胃虛弱、大便不實等情況,則不宜使用。這說明熟地黃雖有補益功效,但其應用仍需謹慎,需考慮患者的整體狀態。
《本草正》則從更深層次分析了熟地黃的功效,認為其能「補五臟之真陰」,並強調其在補血方面的作用。它指出熟地黃能治療多種陰虛證候,如發熱、頭疼、焦渴等,並能有效改善因陰虛引起的諸多症狀。 文中更強調熟地黃的藥性與應用方式,需根據不同病症調整。
總而言之,熟地黃的補益肝腎功效,並非單純的滋陰降火,而是涵蓋了溫陽、補血、滋陰等多方面的作用,其應用需根據病症及體質差異,進行靈活運用。 歷代醫家對熟地黃功效和應用方法的闡述,豐富了我們對這味中藥的理解。
4. 益精
熟地黃,為地黃經炮製而成,其「益精」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且與其補腎益陰的特性密切相關。諸多醫家對其功效及使用皆有獨到見解。
《潔古本草》中張元素認為熟地黃「乃通腎之藥也」,能治療臍下痛,此乃腎經病症,說明熟地黃具有直接作用於腎臟,改善腎功能的功效。腎藏精,腎功能強健則精氣充盈,故而能益精。
《蘭室祕藏》李東垣則指出,脈虛者宜用熟地黃,能「益腎水而治血」,說明熟地黃能滋補腎陰,而腎陰充足,則能更好地生精。 他將熟地黃與生地黃區分,認為熟地黃因經過炮製,能補腎中之氣,更適合氣虛之人。
《醫學正傳》引述王碩的觀點,認為男子多陰虛,宜用熟地黃;而《本草綱目》則更進一步指出熟地黃「生精血」。 此處強調了熟地黃對於精血生成的促進作用,精血互生,精足則血旺,血旺則精充。
《本草正》則對熟地黃的功效做了更全面的闡述,認為其能「補五臟之真陰」,並特別強調其對於血虛的治療作用。文章指出,人體氣血互根,熟地黃補血,也就間接地促進了精氣的生成。它更進一步指出熟地黃能治療各種陰虛病症,例如發熱、咳嗽、嘔吐等,這些病症的產生都與腎精虧虛有關,而熟地黃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從側面印證其益精功效。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熟地黃益精功效的理解,是基於其補腎益陰、生精養血的藥理作用。通過不同角度的論述,說明熟地黃確實具有改善腎功能,促進精血生成,從而達到益精目的的功效。 熟地黃的「益精」,並非單純的增加精液量,而是涵蓋了腎精充盈、生殖功能強健等多方面意義。
5. 滋陰
熟地黃,其滋陰功效在歷代醫家論述中佔據重要地位。其滋陰作用並非單純的「降火」,而是涵蓋了多個層面,與臟腑陰精的虧虛密切相關。
《潔古本草》張元素認為熟地黃「乃通腎之藥也」,能治療臍下痛等腎經病症,說明其滋陰作用主要體現在腎陰的補充。 《蘭室祕藏》李東垣則指出,熟地黃「能益腎水而治血」,尤其適用於脈虛者,說明熟地黃能改善腎精不足導致的陰虛血虧。 《醫學正傳》引述王碩及虞摶的觀點,比較了生地黃與熟地黃的差異,指出男子多陰虛宜用熟地黃,女子多血熱宜用生地黃,說明熟地黃的滋陰作用更偏向於補益陰精,而非單純清熱。
《本草匯言》提醒熟地黃的滋陰作用需謹慎使用,並指出其粘膩之性,對於脾胃虛弱、痰飲較多者需慎重考慮。 《本草正》則更進一步闡述熟地黃的滋陰作用機理,認為其「能補五臟之真陰」,並能治療各種陰虛症狀,如發熱、口渴、咳嗽、嘔吐等,強調熟地黃的滋陰功效在於「聚」、「降」、「鎮」、「緩」,能有效改善陰虛導致的各種失衡狀態。 《藥品化義》則認為熟地黃「專人肝臟補血」,並能益心血,補腎水,說明其滋陰功效涵蓋肝、心、腎等多個臟腑。
綜上所述,古籍對熟地黃滋陰功效的描述,並非僅僅停留在單純的「滋陰」概念上,而是從腎陰、肝血、心血等多個方面,結合不同病症,闡述其補益陰精、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機理,體現了古代醫家對熟地黃藥性認識的深刻性及整體觀。 這些論述也為我們理解熟地黃的臨牀應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6. 補血
熟地黃,其補血功效在歷代醫家論述中備受推崇。其補血機制,並非單純的增加血液數量,而是更為複雜的整體調和。
從古代醫籍中,我們可見對熟地黃補血功效的精闢闡述。《潔古本草》中張元素認為熟地黃「補腎,血衰者須用之」,點明瞭其補血與腎臟關係密切。腎藏精,精生血,腎氣充足才能更好地生血。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則進一步指出,脈虛者宜用熟地黃,說明其適用於氣血不足的狀態。
《醫學正傳》引述王碩及虞摶的觀點,比較了生地黃與熟地黃的差異。王碩認為男子多陰虛宜用熟地黃,女子多血熱宜用生地黃,反映了不同體質的用藥差異。虞摶則指出熟地黃補血,但痰飲多者服用恐礙消化。這說明熟地黃雖補血,但仍需辨證施治,並需考慮患者的體質和病症。
《本草匯言》則強調熟地黃適用於久病陰傷、產後血敗等情況,但也指出其粘膩易滯,某些情況下不宜使用。這提示熟地黃的補血功效雖佳,但使用時仍需謹慎,避免因其性味特性而產生不良反應。
《本草正》更深入地闡述了熟地黃的補血機制,認為其能補五臟真陰,尤其對於血虛之症尤為重要。文中指出熟地黃能「聚」陰血、「降」虛火、「鎮」躁動,並能生津液、益精血,可見其補血功效的全面性。
總而言之,古代醫家對熟地黃補血功效的理解,並非僅止於增加血液,而是從腎精、陰陽、氣血等多方面入手,強調辨證論治的重要性。熟地黃的補血作用,更像是一種整體的陰虛調理,以達到平衡陰陽、改善氣血虛弱的目的。
熟地黃的現代功效
1. 調節血糖
以下針對中藥熟地黃中特定成分——地黃低聚糖,在調節血糖方面的現代藥理分析:
地黃低聚糖能夠顯著降低四氧嘧啶(streptozotocin)誘導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中的高血糖水平。具體作用機制包含:
- 增加肝糖原含量: 地黃低聚糖能促進肝臟對葡萄糖的儲存,以肝糖原的形式積累,從而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
- 降低肝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 葡萄糖-6-磷酸酶是肝臟中一種重要的酶,催化肝糖原分解產生葡萄糖的反應。地黃低聚糖通過抑制該酶的活性,減少肝臟向血液釋放葡萄糖,進而降低血糖水平。
- 對生理性高血糖的調節: 雖然地黃低聚糖對正常血糖水平的大鼠影響不明顯,但它能部分預防葡萄糖及腎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這表明地黃低聚糖對生理性高血糖狀態,例如餐後血糖升高,可能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2. 免疫調節
熟地黃明顯增強獼猴的細胞免疫功能。這種增強作用表明熟地黃可能透過刺激或調節免疫細胞的活性來發揮其免疫調節作用。具體機制可能涉及:
- 刺激免疫細胞增殖: 熟地黃可能促進 T 細胞、B 細胞或其他重要免疫細胞的增殖,從而增加免疫細胞的總數,提升免疫反應能力。
- 增強免疫細胞活性: 熟地黃可能增強免疫細胞的細胞毒性、細胞激素分泌、抗體產生等功能,使其更有效地清除病原體或異常細胞。
- 調節免疫細胞亞群比例: 熟地黃可能影響不同免疫細胞亞群的比例,例如增加輔助 T 細胞 (Th1/Th2) 的比例,或調節調節性 T 細胞 (Treg) 的功能,從而達到免疫平衡。
此外,參考文獻還指出熟地黃增強紅細胞膜的穩定性。雖然這並非直接的免疫功能,但紅細胞的健康對於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
- 促進氧氣供應: 健康的紅細胞能更有效地運輸氧氣,確保免疫細胞獲得充足的能量,維持活性。
- 清除免疫複合物: 紅細胞的表面受體參與清除循環中的免疫複合物,防止其沉積在組織中引起炎症反應。熟地黃增強紅細胞膜的穩定性可能有助于增強紅細胞的清免疫複合物的功能,从而辅助免疫调节。
总而言之,熟地黃通過增强細胞免疫功能及紅細胞膜的穩定性,可能在整体上对免疫系统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
3. 其他功效
免疫調節功能:
- 熟地黃提取液能誘生人干擾素,並增強病毒誘生干擾素的作用,顯示其潛在的抗病毒活性。
- 熟地黃中的有效成分地黃多糖b,能顯著提高正常小鼠T淋巴細胞的增殖反應能力,並促進IL-2的分泌,表明其具有免疫調節活性。
- 地黃多糖具有抑制小鼠 Si8o腫瘤的作用,可能與改善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活力和部分改善 IL-2分泌能力有關。
內分泌調節功能:
- 對於甲亢型陰虛動物模型大鼠,熟地黃水煎劑可以改變血漿中T3、T4濃度,降低T3,升高T4,並使血漿中醛固酮含量升高,同時減少大鼠飲水量及尿量,緩解體重減輕,提示其對甲狀腺激素及醛固酮具有調節作用。
對造血及血液系統影響:
- 熟地黃能縮短凝血酶時間,具有促進凝血的作用。含地黃的復方制劑對小鼠血凝時間也有縮短作用。
抗衰老作用:
- 熟地黃能明顯增強血清中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 (GSH-Px) 的活性,並降低過氧化脂質含量。
- 含有地黃的復方制劑能提高小鼠紅細胞內 SOD 活性及血清 GSH-Px活性,並抑制腦、心、肝等組織內的脂褐質生成。
其他作用:
- 熟地黃水提取物口服具有抑制小鼠陰道上皮細胞有絲分裂的作用,提示其可能具有抑制細胞增殖的效果。
4. 抗潰瘍
熟地黃具備抗潰瘍的現代藥理機制,主要體現在對胃潰瘍的抑制作用上。研究顯示,直接將熟地黃液十二指腸給予大鼠,可以顯著降低幽門結扎所導致的胃潰瘍發生率和潰瘍指數。這表明熟地黃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胃黏膜的保護機制,降低胃潰瘍的形成。
更深入的機制探討顯示,熟地黃能抑制胃液的分泌,降低胃液量、總酸度以及總酸排出量。這種抑酸作用對於預防和治療胃潰瘍至關重要,因為過多的胃酸會侵蝕胃黏膜,加劇潰瘍的形成。 此外,熟地黃的抑酸效果優於乾地黃,這表明熟地黃在炮製過程中可能產生了更有效的抑酸活性成分。此量效關係也暗示了熟地黃中,抗潰瘍的有效成分,可能是以劑量依賴的方式發揮作用。
5. 提升免疫力
熟地黃作為一味傳統中藥,素有「補益精血,滋陰補腎」之譽,此為中醫理論中鞏固人體基礎、提升整體健康狀態之本。從現代藥理學角度審視,其對免疫系統的強化作用顯著。
首先,熟地黃富含多種天然抗氧化物質。這些化合物能有效清除體內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對細胞造成的損害,特別是對免疫細胞的保護作用,有助於維持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與效能。
深入的科學研究進一步證實,熟地黃中蘊含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這些活性成分被視為其提升免疫力的關鍵所在。具體作用機制體現在多方面:黃酮類化合物能顯著增強淋巴細胞的增殖能力。淋巴細胞作為免疫系統的核心防線,尤其是T細胞和B細胞,在識別與清除外來病原體方面扮演關鍵角色。它們的有效增殖,意味著機體能更迅速、更有效地發動免疫應答來對抗感染。
此外,熟地黃亦能促進免疫球蛋白的合成與生成。免疫球蛋白,亦即抗體,是機體抵禦細菌、病毒等外來侵襲的重要屏障。更多且更有效的免疫球蛋白,能夠提高身體對特定病原體的識別與中和效率,從而築起更為堅固的免疫防線。透過滋養精血的本源作用、強效的抗氧化功能以及活性物質對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生成的直接促進,熟地黃全方位提升人體抵禦疾病的能力,強化整體免疫防禦機制。
6. 保肝利膽
熟地黃作為重要的傳統中藥材,其對肝臟的藥理功效正日益受到現代醫學的關注。尤其在保肝利膽方面,該藥材展現出顯著的潛力。其核心作用機制,乃源於其中所含的熟地黃苷以及多種生物活性成分的協同作用。
這些活性成分能夠有效提升肝臟的代謝負荷能力,促進肝細胞的再生與損傷修復。此功能對於維持肝臟正常的解毒與物質轉化功能至關重要,有助於肝臟更高效地清除體內累積的代謝產物及外源性有害物質,從而減輕肝臟負擔並保護其免受損害。
在利膽方面,熟地黃亦表現出積極作用。它能調節膽汁的分泌與排泄機制,確保膽汁流通順暢,防治因膽汁淤積而引起的肝臟病變。這對於改善肝臟脂質代謝、促進膽固醇轉化與排出具有正面意義,有助於維持膽道系統的健康。
綜合來看,熟地黃憑藉其增強肝臟代謝、促進細胞再生及調節膽汁分泌等多重藥理作用,對於各類肝損傷,如化學性、藥物性或免疫性肝炎,乃至早期肝纖維化,均能產生一定的保護和改善效果。它有助於穩定肝功能指標,從分子層面維護肝臟的健康與活性。
7. 降血糖
熟地黃中的有效成分可以促進胰島素的分泌,直接增強體內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從而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此外,針對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熟地黃(以黃連地黃湯的形式)的作用機制主要體現在增強胰島β細胞膜上受體對葡萄糖的敏感性,進而調節血清胰島素的異常釋放。這種敏感性的增強,有助於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症狀,以及相關的血脂、血液流變學指標。
8. 抗氧化
熟地黃作為傳統中藥材,其滋補肝腎、益精填髓之效素為人知。然而,近代藥理研究深入揭示了其在抗氧化領域的潛在價值。現代醫學普遍認為,體內過剩的自由基是導致細胞氧化損傷、加速機體老化及誘發多種慢性疾病的核心元兇。熟地黃的關鍵活性成分,特別是各式熟地黃苷(如梓醇等),展現出卓越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它們能直接透過電子轉移或氫原子轉移機制,有效淬滅超氧陰離子、羥自由基等活性氧物質,從源頭上降低細胞所承受的氧化壓力。
更為重要的是,熟地黃不僅是自由基的直接清除劑,它亦能顯著地調控和增強細胞內源性抗氧化酶系統的活性。例如,研究顯示其有助於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以及過氧化氫酶(CAT)等關鍵抗氧化酶的表現與功能。這些酶是細胞抵禦氧化應激的第一道防線,能夠將有害的自由基轉化為無害物質,從而維護細胞的完整性與正常生理功能。
此外,熟地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如維生素C、鐵、鋅等。這些微量元素並非獨立發揮作用,而是作為輔酶或結構組成部分,參與到複雜的抗氧化代謝路徑中。例如,維生素C是重要的水溶性抗氧化劑,能再生其他抗氧化劑;而鐵和鋅則是許多抗氧化酶(如SOD)活性中心的必需成分。綜合來看,熟地黃透過直接清除自由基、增強內源性抗氧化防禦系統以及提供協同作用的微量營養素等多重途徑,共同發揮其全面的抗氧化功效,對於維持機體內環境平衡、對抗氧化壓力具有廣泛而深遠的生理學意義。
熟地黃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30g;或入丸散;或熬膏,或浸酒。
熟地黃的炮製
熟地黃炭製作方法
-
煅製法:
- 取熟地黃裝入煅鍋,八成滿。
- 覆蓋一鍋,兩鍋接合處用黃泥封固。
- 上壓重物,用文武火煅至貼在蓋鍋底上的白紙顯焦黃色為度。
- 擋住人門,待涼後取出。
- 或將熟地黃置鍋內直接炒炭亦可。
-
蒸製法:
- 取乾地黃加黃酒30%,拌和,入蒸器中,蒸至內外黑潤,取出曬乾即成。
- 或取乾地黃置蒸器中蒸8小時後,炯一夜,次日翻過再蒸4-8小時,再燜一夜,取出,曬至八成千,切片後,再曬乾。
-
古代文獻記載:
- 《雷公炮炙論》:採生地黃去白皮,菩鍋上柳木甑蒸之,攤令氣歇,拌灑再蒸,又出令乾。勿令犯銅鐵器。
- 《本草圖經》:取肥地黃三、二十斤,淨洗,揀去細根及根節瘦短者,搗絞取汁,投銀銅器中,下肥地黃浸漉令浹,飯上蒸三、四過,時時浸漉轉,蒸訖又暴,使汁盡,其地黃當光黑如漆,味甘如飴糖。須慈器內收之,以其脂柔,喜暴潤也。
- 《綱目》:近時造法,揀取沈水肥人者,以好酒人縮砂仁未在內,拌勻,柳木甑於瓦鍋內蒸令氣透,曬乾,再以砂仁酒拌蒸,如此九蒸九乃止,蓋地黃性泥,得砂仁之香而竄,合和五臟衝和之氣,歸縮丹田故止。今布中惟以酒煮熟售者,不可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熟地黃注意事項
- 脾胃虛弱者忌服:脾胃虛弱者服用熟地黃,可能會加重腹脹、便溏等症狀。
- 氣滯痰多者忌服:氣滯痰多者服用熟地黃,可能會導致胸悶、痰多等症狀。
- 勿用銅鐵器:熟地黃切忌接觸銅鐵器,以免影響腎臟功能,甚至導致白髮脫落。
- 中滿痰盛者慎用:中滿痰盛者服用熟地黃,可能會加重胸悶、痰多等症狀。
- 氣鬱者斟酌使用:氣鬱者服用熟地黃,可能會導致胸悶、憋氣等症狀。
- 忌食蘿蔔、蔥白、韭白、薤白:熟地黃與蘿蔔、蔥白、韭白、薤白相剋,服用後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
熟地黃相關的方劑
熟地黃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熟地黃含有的化學成分
益母草甙(Leonuride), 桃葉珊瑚甙(Aucubin), 梓醇(Catalpol), 地黃甙A(Rehmannioside A), 地黃甙B(Rehmannioside B), 地黃甙C(Rehmannioside C), 地黃甙D(Rehmannioside D), 美利妥雙甙(Melittoside), 地黃素A(Tehmaglutin A), 地黃素D(Tehmaglutin D), 地黃氯化臭蟻醛甙(Glutinoside), 焦地黃素A(Jioglutin A), 焦地黃素B(Jioglutin B), 焦地黃素C(Jioglutin C), 焦地黃內酯(Jioglutolide), 焦地黃呋喃A(Jiolutin A), 焦地黃呋喃B(Jiolutin B), 焦地黃呋喃C(Jiolutin C), 焦地黃呋喃(Jiofuran), 地黃苦甙元(Rehmapicrogenin), 氨基酸(Amino acids), 糖類(Sugars), 三羥基-β-紫羅蘭酮(Trihydroxy-β-ionone), 5-羥基野菰酸(5-C-Hydroxyaeginetic acid), 琥珀酸(succinic acid), 5-氧脯氨酸(5-Oxoproline), 5-羥甲基糠酸(5-Hydroxymethylfuroic acid), 尿嘧啶(Uracil), 尿核苷(Uridine), 亞油酸(Linole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花生酸(Arachidic acid), 山萮酸(Behenic acid), 十五酸(Pentadecanoic acid), 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 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十九碳酸(Nonadecanoic acid), 二十一碳酸(Heneicosanoic acid), 二十七碳酸(Margaric ac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