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六黃湯

DANG GUI LIU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蘭室秘藏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6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肝經 15%
大腸經 13%
脾經 10%
腎經 10%
肺經 10%
膽經 6%
胃經 6%
三焦經 4%
膀胱經 3%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膽經
胃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六黃湯」的組成中,包含「當歸」,原因如下: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方中以當歸為君藥,旨在補血活血,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虛所致的諸多症狀,如面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月經不調等。
  2. 引藥入血,協調諸藥: 當歸不僅具有補血活血之功,同時亦善於引藥入血,協調諸藥,使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在六黃湯中,當歸能引導黃芩、黃連、黃柏等清熱燥濕藥物入血,使其藥力直達病所,起到更好的清熱解毒作用。

當歸六黃湯中加入黃柏,主要是針對其清熱瀉火、利濕解毒的作用。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其寒性可抑制熱毒上炎,濕性則可利濕排毒,並能降火解毒,緩解因濕熱蘊結導致的各種症狀。

當歸六黃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之證,黃柏的加入可以有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效果,使患者的症狀得到緩解。

當歸六黃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效。當歸六黃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血分瘀熱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衄、吐血、便血等。黃連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有效控制血分瘀熱,達到止血的效果。
  2. 抑制血熱妄行: 當歸六黃湯中其他藥物如當歸、生地黃、黃芩等,主要起到養血活血、滋陰清熱的作用。黃連加入其中,可以抑制血熱妄行,防止藥物過於滋補而導致出血加重。

當歸六黃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的功效。當歸六黃湯以滋陰清熱為主,但病久體虛者,常伴隨氣虛乏力之症。黃耆的加入,可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避免單純滋陰而導致元氣虧虛。
  2. 扶正祛邪: 黃耆與當歸、生地等藥物相配,既能滋陰清熱,又能補氣固表,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黃耆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清熱藥物更有效地清除病邪,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當歸六黃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瀉火: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此方以當歸補血活血為主,但若患者血熱妄行,則容易加重病情。黃芩的加入,可以清熱瀉火,防止血熱加重,促進血行暢通。

二、 涼血止血:黃芩還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當歸六黃湯主治血熱妄行,以及瘀熱阻絡所致的出血症狀。黃芩的涼血止血功效,可以協同當歸活血化瘀,達到止血的效果。

當歸六黃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當歸六黃湯主治血熱妄行、心煩不寐、口渴便祕等症狀,生地黃可清泄心火,涼血止血,緩解燥熱症狀。
  2. 滋陰補血: 生地黃滋陰養血,與當歸、黃芪等藥材共同作用,可補益氣血,滋養陰液,改善因血虛津虧引起的症狀。

因此,生地黃在當歸六黃湯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當歸六黃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補血滋陰:熟地黃味甘性溫,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功效。與當歸、黃芪等藥物搭配,能更好地滋養氣血,改善血虛症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因氣血不足引起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
  2. 滋陰潛陽:熟地黃能滋養腎陰,潛藏陽氣,對於因腎陰不足而導致的虛熱症狀,如盜汗、口乾咽燥、心煩失眠等,有很好的緩解作用。與黃柏、知母等清熱瀉火藥物搭配,能更好地達到滋陰清熱、降火除煩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當歸六黃湯 深度解析

當歸六黃湯,一個在中醫典籍中被廣泛記載的方劑,以其獨特的組方和顯著的療效,在治療盜汗、陰虛火旺等症狀方面,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本文將綜合分析古籍文獻,深入探討當歸六黃湯的組成、功效、治療原理以及臨牀應用。

組成與功效

當歸六黃湯的基本組成為: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黃柏:清熱燥濕,退虛火。
  • 黃連:清熱解毒,消炎止痢。
  • 黃耆:益氣固表,扶正祛邪。
  • 黃芩:清熱燥濕,解毒消炎。
  • 生地黃:滋陰涼血,養心安神。
  • 熟地黃:滋陰補腎,強壯筋骨。

其中,當歸、生地黃、熟地黃滋陰養血,黃柏、黃連、黃芩清熱瀉火,黃耆益氣固表。各藥合用,共奏滋陰降火、固表止汗之功。

治療原理

當歸六黃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滋陰清熱:方中生地、熟地滋補腎陰,當歸養血,三藥合用,補充體內陰液,緩解陰虛之本。黃連、黃柏、黃芩清瀉體內之火,使陰陽達到平衡。
  2. 固表止汗:黃耆益氣固表,增強肌表衛外之力,防止汗液外洩。
  3. 調和肝肺:有醫家認為,盜汗與肝肺功能失調有關。當歸養肝血,黃耆益肺氣,通過調和肝肺,達到止汗的目的。
  4. 瀉南補北:生地涼營分之熱,熟地補髓中之陰,黃柏苦能堅腎,體現了瀉南方心火,補北方腎水之義。
  5. 東實西虛:黃耆益肺中之氣,黃芩清肺中之熱,是東方肝木實,西方肺金虛的治療方法。

古籍觀點比較

各醫家對當歸六黃湯的理解和應用,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細微差異:

  • 《類證治裁》林佩琴:強調當歸六黃湯治療陰虛火旺導致的盜汗,並指出自汗與盜汗的區別,以及不同臟腑虛損引起的汗證,應辨證施治。
  • 《本草綱目》李時珍:提及當歸六黃湯加麻黃根治療盜汗效果更佳,並闡述了麻黃根固表止汗的機理。
  • 《本經疏證》鄒澍:認為黃耆不僅能固表,還能和陰,防止陽氣過於亢盛。
  • 《醫方考》吳昆:明確指出當歸六黃湯適用於陰虛有火引起的盜汗,並區分了傷寒盜汗與雜證盜汗的不同。
  • 《古今名醫方論》羅美:強調當歸六黃湯的配伍精妙,體現了補肝、清肝、瀉南、補北、東實、西虛等治療原則。
  • 《醫方集解》汪昂:詳細分析了盜汗的病因病機,並指出當歸六黃湯是治療陰虛火旺盜汗的專方,同時也提及了使用本方的注意事項和禁忌。
  • 《時方歌括》陳念祖:用歌括的形式概括了當歸六黃湯的組成和功效,並強調黃耆的配伍意義。
  • 《傅青主女科》傅山:指出當歸六黃湯不適用於產後盜汗,產後盜汗應以調補氣血為主。

臨牀應用

當歸六黃湯主要用於治療陰虛火旺引起的盜汗,症見:睡中汗出,醒則汗止,心煩失眠,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等。臨牀上,還可根據具體情況加減化裁,例如:

  • 盜汗嚴重者,可加麻黃根、牡蠣等增強固表止汗之效。
  • 陰虛較甚者,可加龜板、鱉甲等滋陰潛陽。
  • 兼有氣虛者,可加黨參、白朮等益氣健脾。

注意事項

  1. 當歸六黃湯性偏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2. 盜汗病因複雜,應辨證施治,不可一概而論。
  3.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結論

當歸六黃湯作為治療陰虛火旺盜汗的經典方劑,其組方嚴謹,療效顯著。通過深入分析古籍文獻,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治療原理和臨牀應用。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靈活加減,以達到最佳療效。

傳統服藥法


當歸2錢,熟地2錢,生地1錢,黃連1錢,黃芩1錢,黃柏1錢,黃耆(生)3錢,防風1錢,麻黃根1錢,浮麥1錢。
水煎,溫服。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小便顏色偏黃乳頭破裂大便秘結不渴但是口乾精液中帶血(血性精液)排尿困難尿道炎貧血夜間盜汗口乾口渴心情煩燥心胸煩熱面色發紅嘴唇乾裂淋巴結腫大白帶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六黃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三。 組成:當歸、黃柏、黃芩、麥冬、黃連、生地、熟地。 主治:火迫奪汗,血虛者。

當歸六黃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上。 組成:黃連、黃芩、黃柏、黃耆、地黃(生熟各半)、當歸、梔子、浮小麥。 主治:火盛逼迫,致汗妄流。

當歸六黃湯,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二。 組成:當歸、黃連、黃芩、黃柏、黃耆、生地黃、熟地黃、知母。 主治:雜症盜汗,寸脈虛浮,尺脈數大無力,乃陰虛火動。

當歸六黃湯, 出處:《寒溫條辨》卷五。 組成:當歸2錢,熟地2錢,生地1錢,黃連1錢,黃芩1錢,黃柏1錢,黃耆(生)3錢,防風1錢,麻黃根1錢,浮麥1錢。 主治:陰虛盜汗。

當歸六黃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各等分,黃耆加1倍。 主治:滋陰清熱,固表止汗。主治:陰虛有火,盜汗發熱,面赤口乾,唇燥心煩,大便乾結,小便黃赤,舌紅脈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