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乾口渴真難解?從中醫證候,經絡與中藥理解!

- 最後更新:2023-01-13
關於口乾口渴的3D經絡穴道分析:點選開啟

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口乾口渴


口乾口渴

口乾舌燥,最直接就是與身體內部脫水、口腔唾液減少有關。造成口乾口渴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就是在吃了過鹹的食物之後,身體會暫時性的水分不足導致口渴。

流汗過多、感冒發燒、腸胃炎腹瀉時,都有可能出現口渴。經常口乾舌燥的人容易蛀牙、嘴破、嘴唇龜裂、吞嚥困難,還會出現口臭,更可能是不少疾病所造成的,所以千萬不可小看這個症狀!

例如:糖尿病、腎臟疾病。生活壓力大的人出現自律神經失調,也會出現唾液分泌不足、口乾舌燥的情況,有些人會出現喉嚨卡卡、有異物存在的不適感。隨著年紀愈來愈大,分泌唾液量減少也會口乾。

乾燥症候群」最常整天口渴,這是因為免疫系統失調錯亂,體內的唾液腺、淚腺等會功能喪失,而出現眼乾和口腔乾燥症狀。女性在更年期期間最容易口渴, 因為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減,導致體內荷爾蒙失調而出現口渴的症狀。

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的人,由於能量代謝增快,所需要的水分也隨之增多,所以常常會有口乾舌燥的感覺,不少藥物的副作用也是口渴。以上所有疾病,都是女性罹患的機率遠大於男性,所以女性同胞更需要注意口渴所帶來的訊息

以上所有分析的口乾舌燥,都已經是屬於很嚴重的疾病,對多數人而言的口乾口渴,其實可以運用中醫的理論來理解,因為這不是疾病,只是體內五臟六腑經絡短暫不平衡的一種症狀,適時調整就是一種養生。

從中醫的觀點看口乾口渴


口渴確實是困擾中國人千年以上的症狀,因此在古典醫籍中有紀錄很多類似的名詞。對中醫辨證而言「口乾」、「口燥」和「口渴」是不同的。「口乾」、「口燥」多指口中津液不足,不一定有飲水要求,而口渴則是一定要喝水止渴。

從中醫的角度看來,口渴可以區分為「熱」、「燥」、「寒」、「陰虛」四種可能性來分析,產生以下分類:

1.體內有火熱

在夏天的時候多數人都感受到特別口渴,所以絕大多數的口渴都是體內有「火熱」所造的,因此在中醫的裡,口渴幾乎都是熱證。

基於中醫的流派不同,剖析的觀點也不同,都是在描述體內有熱的現象,主要是以下三種:

  • 「陽明熱盛」:所謂的陽明證,是六經辨證的一種證候。當外感傷寒進入體內,傳變進入陽明階段之後,就會出現口渴,想喝熱水、發高燒或全身熱、流汗、面紅、眼睛紅目赤、煩躁、腹部脹滿疼痛、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苔黃燥、脈數或沉實有力。運用寒藥「白虎湯」或瀉藥「大承氣湯」來瀉火氣。
  • 「熱入營血」:後代的溫病學派,觀察體內的火熱進入體內,會造成口渴卻不欲喝水,午後熱嚴重、煩躁譫語、斑疹隱隱,舌質紅絳或尖紅起刺,脈象細數,定義為熱入營血現象,運用「清營湯」或「犀角地黃湯」來瀉火。
  • 「濕熱鬱蒸」:夏季的口渴,經常是伴隨濕氣,雖然口渴卻喝不多水、胸悶、胃不舒服、食慾不佳、噁心嘔吐、身熱心煩、四肢疲倦、大便溏而不爽、尿黃、黃疸、舌苔黃膩,脈濡而數。一般運用「黃芩滑石湯」、「甘露消毒丹」瀉火。

這類中醫證候分析給大家的感覺,就是講起來很有道理,實際上運用時不知道是哪一種?而現代人運用經絡檢測之後,倒是相對容易。雲端中醫個人版在2022年提出所謂的「寒熱指數」,就是由分析「少陽經」、「陽明經」的虛實狀態。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少陽經」、「陽明經」如果是實證時,通常就是體內有熱的現象,因此特別容易口渴,尤其是「三焦經」實證,那更是很精確的指標,通常「三焦經」嚴重實證的人,特別容易口渴,每個人都可以親身驗證。

寒熱指數少陽經、陽明經實證時容易口渴
寒熱指數少陽經、陽明經實證時容易口渴

2.體內有燥氣

在秋冬季節由於天氣乾燥,這種燥氣也會造成口渴,形成「肺燥津傷證」,除了口渴之外,會出現鼻子乾燥、乾咳無痰、心煩肋痛、皮膚乾燥、大便乾結、舌紅苔薄而乾,脈弦澀。

依照中醫理論,體內運化水液津液的臟腑,不是只有脾臟。肺為氣道,主津液之敷布,又主皮毛,下合大腸。在進入秋季之後天氣乾燥,肺臟很容易受到乾燥火熱之氣的影響,傷害到肺的津液。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看來,完全可以印證這個現象。代表體內火熱的三焦經、大腸經與肺經,確實在進入秋天之後能量特別旺盛,因此可以說「秋燥傷肺」現象已經得以印證

肺經大腸經與三焦經一起出現實證,在進入初秋達到最高

3.體內有寒氣

以上的火熱、燥氣所造成的口渴,可以從外在天氣的變化觀察出來。在夏天的時候,很容易自然出現「陽明熱盛」的口渴,因為天氣濕熱,也容易出現「濕熱鬱蒸」型的口渴。

然而,冬天「寒氣」重也會造成口渴,這就讓人不解了?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發現,除了少數比例的人在冬天火氣更旺之外(進階閱讀),多數都是體內寒氣過重所造成的。

《傷寒論》,可以說就是一本完全在探討「寒氣」影響人體的專書,裡面有多處提到「口渴」的症狀,主要是位於陽病(太陽、少陽、陽明)的階段。

當外感傷寒進入「太陽病階段」時,如果一個人長年脾虛的話,很容易出現所謂的「五苓散證」。除了口渴很想喝水之外,還會出現暈眩、心悸、身體沈重或浮腫、頻尿,或是無尿、有些人雖然口渴,喝水後會吐水,這都是屬於這個證候。

後代的人發現,五苓散的藥物組成,不一定要得到外感傷寒,平時的口渴也都可以運用。這是因為中醫的脾臟運化體內的水液,只要脾虛的時候,運化水液出現障礙,氣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時就會口渴

從「五苓散」的組成,完全看不出有瀉火的成分,因此古人稱之為「寒飲」,這是痰飲內阻,陽氣不能敷布,氣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而導致的口渴。除了「五苓散」之外「苓桂朮甘湯」也是常用的方劑。

這種因為寒氣所造成的口渴是很有趣的,某會員在2023年1月就分享,他在進入冬天之後,特別感到容易口渴。由於他在夏天的時候都是出現所謂的「鐵三角經絡型態」,脾經都是虛證。

到了冬天之後竟然翻轉,變成所謂的「倒鐵三角」經絡型態,脾經變成實證,而「少陽經」、「陽明經」全部出現虛證,呈現「上下皆寒」的狀態,口渴是特別的嚴重,一直喝水,一直排尿,卻無法真正解渴。

他分享其中一張經絡圖如下,進入冬季之後,他的體內經常出現「一派陽虛」經絡現象,卻常常出現口渴症狀,讓他內心充滿問號?

冬季體內一派陽虛,依然出現口渴症狀
冬季體內一派陽虛,依然出現口渴症狀

結果2023年初,他確實去買了一罐「五苓散」科學中藥,竟然只有服用兩次之後就明顯改善了口渴,連頻尿的狀況也改善。他很吃驚的分享說:「原來寒氣很重的人也會口渴啊!」

依照這種現現象延伸推斷,當一個人體內「腎陽虛」時,雖然體內很陰寒,依然會出現口渴症狀。反而在服用熱性中藥之後,才可以解除口渴。

當外感傷寒進入少陽階段時,如果一個人長年肝膽氣血不佳的話,很容易出現所謂的「小柴胡湯證」。除了口渴很想喝水之外,還會出現忽冷忽熱、胸脅苦滿、心煩想要嘔吐、食慾不佳、口苦、喉嚨乾、口渴、目眩、眼睛紅癢、耳聾、弦脈...等等症狀。

這時候只要服用小柴胡湯,就可以快速解渴。2021年的9月期間,有一位會員幫身邊一位朋友進行經絡檢測,他抱怨自己口渴好幾個月都解不了,結果這位會員從他的經絡看來,發現肝經嚴重實證,膽經與胃經能量也偏高,建議他服用「小柴胡湯」。

肝膽有熱,容易出現口渴
肝膽經絡有熱時,容易出現口乾舌燥

結果兩天後,這位朋友就說:「這可神了,幾個月下來的口渴竟然就這樣解除了!」所以,也不是一定外感傷寒,現代人經常熬夜,出現肝火、膽火也是常見的現象。

事實上這種口渴,不能歸類於寒氣,這是寒氣進入體內變化成熱的一種現象,與傳統中醫探討肝膽火熱、陽明實熱的證候是重疊的。

4.陰虛火旺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所謂的「陰虛火旺」。現代醫學發現,年紀愈大愈容易口渴,而中醫對這個現象的理解,是因為年老的人臟腑氣血虛衰,津液不足,陰虛生內熱。感冒發燒之後、或慢性病、久病陰血虧損,也會出現這種現象。

主要症狀除了口乾之外,還會出現虛煩失眠、頭暈目眩、手足心熱、潮熱、舌紅苔少乏津...等。這種陰虛火旺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體內極寒之後,反過來會化成熱,表面上看起來是火熱證,其實只是一種虛火!

從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看來,年紀愈大經絡現象容易走向極端,經常出現「上實下虛」狀態,整個上半身就真的是火旺了,這算是將「陰虛火旺」概念給圖像化!

上實下虛,陰虛火旺
上實下虛經絡現象,將陰虛火旺現象圖像化

這種上實下虛的口渴,體內寒熱夾雜,屬於一種「厥陰」的概念,必須服用一些「又寒又熱」的中藥才有可能解決,是相對困難的一種現象。

相關的10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載入中...

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基於上面的分析,總和歸納出現代人最經常出現「鐵三角經絡型態」,是最容易出現口乾口渴的一種經絡型態。

這種型態的一些變化型,會出現三焦經與大腸經實證,這更加重口渴的嚴重性。這種型態久了就會變成上實下虛,陰虛火旺的口渴就是這樣形成的。

寒冬時的「倒鐵三角經絡型態」也會口渴,可見口渴與脾經、膀胱經密切相關,列舉幾種常見的經絡型態如下:

載入中...

改善口乾口渴的50個中藥方劑清單


與口乾口渴的相關症狀或疾病


關於口乾口渴之相關中醫典籍


  • 《脾胃論.脾胃盛衰論》:「飲食不節,勞役所傷,以致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乾咽乾也。病人自以為渴,…當於心與小腸中以補脾胃之根蒂者,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之藥為之使,以酸味為之臣佐。…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 《此事難知》卷下:「六脈俱弦,指下又虛,脾胃虛弱痛也,食少而渴不已,心下痞,腹中痛,或腹中狹窄如繩索之急,小便不利,大便不調,精神短少。此藥專治大渴不止,腹中窄狹,所食減少,大有神效。白茯苓、陳皮、人參、生薑、甘草。」
  • 《景岳全書.卷二十六》:「口渴口乾大有不同,而人多不能辨。蓋渴因火燥有餘,乾因津液不足。火有餘者當以實熱論,津液不足者當以陰虛論。…故凡於大瀉之後、大汗之後、大勞之後、大病之後、新產失血之後、癰疽大潰之後、過食鹹味之後,皆能作渴。凡此數者悉由亡陰亡液、水虧枯涸而然,本非熱證,不得誤認為火。…水虧於下者,宜補脾補腎。若陽虛而陰無以生,氣虛而精無以化者,使非水火並濟,則何益之有。」
  • 《醫宗己任篇.口渴》:「有一等中氣虛寒,寒水泛上,逼其浮游之火於咽喉口舌之間者,渴欲引飲,但飲水不過一二口即厭,少頃復渴飲,亦不過若此。蓋上焦一段欲得水救,至中焦則以水見水,正其所惡也。如面紅煩躁者,理中湯送八味丸,或用附子理中加麥冬五味亦效。又有一等口欲飲水,但飲下少頃即吐,吐出少頃復求飲,藥食毫不能下,此是陰盛格陽,腎陘傷寒之症。仲景以白通湯加人尿膽汁,熱藥冷探之法"一服即癒。女人多此症。此二症俱係陰症,但一屬太陰、一石少陰,不得混看。」

討論留言


載入中...